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语段,完成小题。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各项中加点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我非子,固不知子也

B.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至于负者歌于途

C.杂然相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

D.而山不加增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2)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所欲有甚于生者

C.寒暑易书,始一反焉

是焉得为大丈夫

D.甚矣,汝之不惠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一词多义 文言实词 文言虚词 课内文言文阅读 文言翻译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文言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甲】

宾王,义乌人。七岁能赋诗。武后时,数上疏言事,得罪贬临海丞,鞅鞅不得志,弃官去。文明中,徐敬业起兵欲反正,往投之,署为府属。为敬业作檄传天下,暴斥武后罪。后见读之,矍然曰:“谁为之?”或以宾王对,后曰:“有如此才不用,宰相过也。”及败亡命,不知所之。

(节选自《唐才子传》)

【乙】

唐考工员外郎宋之问以事累贬黜,后放还,至江南。游灵隐寺,夜月极明,长廊行吟,且为诗曰:“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第一联搜奇覃思,终不如意。有老僧点长命灯,坐大禅床,问曰:“少年夜久不而吟苦何?”之问答曰:“弟子业诗,适遇欲题此寺,而兴思不属。”僧曰:“试吟上联。”即吟与之。再三吟讽,因曰:“何不云: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之问愕然,讶其遒丽。又续终篇曰:“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僧所赠句,乃为一篇之警策。迟明更访之,则不复见矣。寺僧有知者曰:“此骆宾王也。”

(节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①檄:古代官府用于征召或声讨的文章。②矍然:吃惊的样子。③宋之问:初唐时期诗人。④覃思:深思。⑤迟明:黎明。

(1)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有多种。根据提示解释加点词。

Ⅰ联系课文。

序号

释义

课文

A

或以宾王对  

今或闻无罪(《陈涉世家》)

B

再三吟讽,因曰  

因往晓之(《杞人忧天》)

Ⅱ查阅字典。

属:①zhǔ 连接;

②zhǔ 嘱托,嘱咐;

③zhǔ 劝请,邀请;

④shǔ 种类;

⑤shǔ 官属,部属;

⑥shǔ 隶属,属于。

“属”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有以下几种常见义项,请根据上下文选出下列两个“属”的正确义项,将序号填入横线处。

A.署为府属  

B.而兴思不属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少 年 夜 久 不 寐 而 吟 讽 其 苦 何 耶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及败亡命,不知所之。

(4)楹联“山月常明,应知诗杰丞临海;湖波乍涌,恍见文澜动则天”提到了甲文所叙述的哪两件事?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5)两文为了表现骆宾王的才华,都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试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

世人无贤不肖,皆言“忍”。若真能忍,则其取祸必少,败事必寡。

昔里中一富儿素悭,亦能从事于忍。遇仇家欲嫁祸,乃贿一乞丐,于元旦托乞,故出言詈之,富儿不为动;已复詈其妻子,富儿不胜忿,持挺挞之,一击而毙,为仇家所持,竟坐偿。此知从事于忍,至于难忍,而卒不能忍者也。

刘忠宣公里居,舟行水畔,一人方帽青衫,呼公名大骂,若为不闻也者。其人骂至五里许,倦而返。不逾月,一主政以公差舟行,前一人复骂主事,如骂刘公者;主政曰:“何物怪人?横逆至此。”命抶之二十,不数日死。及死,乃知其宗室而病心者,主政竟坐偿。人乃问忠宣曰:“公何以知此人宗室而不与较耶?”公曰:“余备位卿贰彼知我而故之非有所恃何以及此余故不问。”此烛患于未来,而能忍人之所不能忍者也。

吁,世之言忍者,能以刘公为法,必能寡过。

选自江盈科《雪涛小说》,有删改)

【注释】①詈:骂。②坐:犯罪。③抶(chì):笞,鞭打。④病心:指患心痛之之疾。⑤备位卿贰:备位,指任职,古时居官的自谦之词。卿贰,即二品,三品的京官。⑥烛:洞察。⑦法:规范,准则,模范。此处指学习的榜样。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①昔里中一富儿素悭

  

②其人骂至五里许

  

③一主政以公差舟行

  

④必能寡过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彼知我而故詈之非有所恃何以及此余故不问。

(3)翻译文言文时,将句子中的省略成分补充完整,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请在括号里写出省略的内容。

(①  )遇仇家欲嫁祸,(②  )乃贿一乞丐,于元旦托乞,(丐)故出言,詈之,富儿不为(③  )动。

(4)“以刘公为法,必能寡人过”,因为刘公的“忍”,是智慧的“忍”。请比较刘公与富儿(或主政)的表现,分析刘与公的智慧。

阅读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彭天锡串戏

彭天锡串戏妙天下,然出出皆有传头,未尝一字杜撰。曾以一出戏延其人至家费数十金者,家业十万缘手而。三春多在西湖,曾五至绍兴,到余家串戏五六十场,而穷其技不尽。

天锡多扮丑净,千古之奸雄佞幸,经天锡之心肝而愈狠,借天锡之面目而愈习,出天锡之口角而愈险。设身处地,恐纣之恶不如是之甚也。皱眉视眼,实实腹中有剑,笑里有刀,鬼气杀机,阴森可畏。盖天锡一肚皮书史、一肚皮山川、一肚皮机械、一肚皮磊砢不平之气,无地发泄,特于是发泄之耳。余尝见一出好戏,恨不得法锦包裹,传之不朽;尝比之天上一夜好月,与得火候一杯好茶,只可供一刻受用,其实珍惜之不尽也。桓子野见山水佳处,辄呼:“奈何!奈何!”真有无可奈何者,口说不出。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注释]①串戏:客串演戏。②机械:机巧。③磊砢(kē):众多的样子。④桓子野:即桓伊,字子野。

(1)对文中画线句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是彭天锡请人教他唱戏,花尽家财;另一种认为是别人请彭天锡唱戏,花尽家财。你赞同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2)本文用什么写法来表现彭天锡串戏之妙?结合内容分析。

(3)结合本文和《湖心亭看雪》,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张岱?

文言文阅读。

请你参与“亭亭皆有情●探寻亭文化”阅读活动,完成各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妙赏亭

[明]祁彪佳

寓山之胜不能以寓山收盖缘身在山中也。子瞻于匡庐道之矣。此亭不暱于山,故能尽有山。几叠楼台,嵌入苍崖翠壁,时有云气往来缥缈,掖层霄而上。仰面贪看,恍然置身天际,若并不知有亭也。倏然回目,乃在一水中。激石穿林,泠泠传响,非但可以乐饥,且十年尘土肠胃。夫置屿于池,置亭于屿,如大海一沤然。而众妙都焉,安得不动高人之欣赏乎!

(选自祁彪佳《寓山注》)

【注释】①暱:同“昵”,亲近。这里指挨近,靠拢。②掖:搀扶。挟持。③沤:水中气泡。④都:汇聚。

【亭之址•有讲究】

(1)根据文意,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寓山之胜不能以寓山收盖缘身在山中也。

(2)阅读【甲】【乙】两文,按要求答题。

①解释【甲】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临:  

②请从【乙】文中找出直接写妙赏亭建造位置的句子。

【亭之景•有情味】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②此亭不暱于山,故能尽有山。

【亭之名•有因由】

(4)祁彪佳为什么把亭命名为“妙赏亭”?根据【乙】文中的画线句,简要回答。

【探究成果】

(5)请你补全“亭亭皆有情•探寻亭文化”活动收获卡。

活动收获卡

亭不仅是实用之物,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亭,虽由人作,宛自天工。亭的选址,依山傍水;亭的环境,美不胜收。观赏者眼中有景,情由心生,寓情于名。欧阳修自问自答,道出亭名,体现了他①  的心态;祁彪佳名亭为“妙赏”,感叹“安得不动高人之欣赏乎”,流露出他②  的心情。

不知不觉中,亭成了古人怡情寄趣的载体。

文言文阅读。

辨白檀树

[五代]王仁裕

剑门之左峭岩间有大树,生于石缝之中,大可数围,枝干纯白,皆传曰白檀树。其下常有巨虺,蟠而护之,民不敢采伐。又西岩之半,有志公和尚影,路人过者,皆西向擎拳顶礼,若亲面其如来。

王仁裕癸未岁入蜀,至其岩下,注目观之,以质向来传说。

时值睛朗,溪谷洗然,遂勒辔移时望之。其白檀,乃一白栝树也。夹路溪谷之间此类甚多安有檀香蛇绕之事?又西瞻志公影,盖岩间有圆柏一株,即其笠首也;两面有上下石缝,限之为身形;斜其缝者,即袈裟之文也,上有苔藓斑驳,即山水之毳文也。方审其非白檀,志公不留影于此,明矣。乃知人之误传者何限哉!

(《玉堂闲话》)

【注释】①虺(huǐ):一种毒蛇。②移时:一段时间。③限:限制,限定。文末的“限”指界限、边界。④毳(cuì)文:像鸟兽细毛一样的花纹。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释义相同的一组是  

A.大可数围

果得于数里外

B.又西岩之半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C.路人过者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D.溪谷洗然

吴广以为然

(2)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断两处)

夹路溪谷之间此类甚多安有檀香蛇绕之事

(3)阅读第三段文字,完成下表。

志公影

真相

志公戴着斗笠的头

  

志公身体的形状

圆柏两边上下走向的石缝

  

斜向的石缝、斑驳的苔藓

(4)下列句中的加点词,不能直接照应文题中“辨”的一项是  

A.注目观之,以质向来传说

B.遂勒辔移时望之

C.又西瞻志公影

D.志公不留影于此

(5)联系《穿井得一人》中的传闻,赏析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乃知人之误传者何限哉!

附: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