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一组文本,完成问题。

文本一:月到天心

①二十多年前的乡下没有路灯,夜里穿过田野要回到家里差不多是摸黑的。如果是有月亮的时候,心里就整个沉淀下来,丝毫没有了黑夜的恐惧。在南台湾,尤其是夏夜,月亮的辉煌的光明,能使整条山路都清清楚楚地延展出来。

②乡下的月光是很难形容的,它不像太阳的投影是从外面来,它的光明犹如从草树、从街路、从花叶,乃至从屋檐、墙垣内部微微地渗出,有时会误以为万事万物的本身有着自在的光明。假如夜深有雾,到处都弥漫着清气,当萤火虫成群飞过,仿佛是月光所掉落出来的精灵。

③走一段路,抬起头来,月亮总是跟着我们,照看我们。在童年的岁月里,我们心目中的月亮有一种亲切的生命,就如同有人提灯为我们引路一样。我们在路上,月在路上;我们在山顶,月在山顶;我们在江边,月在江中;我们回到家里,月正好在家屋门前。

④直到如今,月光下的乡村,以及童年看月的景象,都还历历如绘。月亮永远跟随我们,到底是错觉还真实的呢?长大以后才知道,原来是人心中有一片月,它是独一无二、光明湛然的,当月亮照耀我们时,它反映着月光,感觉天上的月也是心中的月。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心里都有月亮埋藏,只是自己不知罢了。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极少数的人,在最黑暗的时刻,仍然放散月的光明,那是知觉到自己就是月亮的人。

⑤王阳明的《蔽月山房》: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确实,如果我们能把心眼放开到天一样大,月不就在其中吗?只是一般人心眼小,看起来山就大于月亮了。

⑥还有一首是宋朝理学家邵雍写的《清夜吟》: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月到天心、风来水面,都有着清凉明净的意味,只有微细的心情才能体会,一般人是不能知道的。

⑦我们看月,如果只看到天上之月,没有见到心灵之月,则月亮只是极短暂的偶遇,哪里谈得上什么永恒之美呢?

⑧所以回到自己,让自己光明吧!

(有删改)

文本二:人物介绍

       林清玄,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他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其文章“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在华人阅读圈尤其是青少年中赢得了“世纪末最清明的文章,人世间最美妙的声音”的美誉。立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情感自然真实,静心启智;语言清新隽永,含蓄有力。

文本三:记者访谈

记者:您30岁之前得遍了台湾所有的文学大奖,取得这样的成就,您有什么诀窍吗?

林清玄:我记得小时候读每本书,都珍贵得不得了,经常拿到什么就很用心地看。每天写一点,一个月后回头看,会觉得性情上有变化,这种慢慢积累的过程是快乐的。

记者:从乡下奋斗到台北,您的经历也是比较坎坷的。这段经历对您的成长有何影响?

林清玄:我小时候在大山中长大,生活很苦,心思也单纯,天黑上床马上睡觉,你不会有欲望,对欲望也不会太敏感。所以,我什么情况都能适应。从出生到现在,随时都睡得着觉,吃得香饭,笑得出来。

记者:如今的时代欲望膨胀、光怪陆离,您认为怎样才能活出真正的优雅?

林清玄:人的肩膀挑着一架天平,一边是欲望,一边是心灵的满足,你的心灵应该有足够的砝码来保持平衡。要想不被欲望捆绑,就应该有心灵的寄托,要花一些时间来充实我们的心灵世界,比如文学。

记者:您觉得文学在现在青少年的生活中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林清玄: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其实在青年的成长中,文学也是他们最好的化妆。我有两句话,“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你的心灵美丽了,你看到的世间一切都美;如果你的情感深厚,你会觉得世间万物都很深刻。所以,如果要使你的生命、外表、气质变得更好,你的心就要美,你的情就要深,文学正好是容易进入的途径。

(选自林清玄和记者的谈话,有删改)

(1)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直到如今,月光下的乡村,以及童年看月的景象,都还历历如绘。

(2)赏析下列句子。

①假如夜深有雾,到处都弥漫着清气,当萤火虫成群飞过,仿佛是月光所掉落出来的精灵。(从修辞的角度)

②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极少数的人,在最黑暗的时刻,仍然放散月的光明,那是知觉到自己就是月亮的人。(结合文本从作者语言风格的角度)

(3)结合三则文本,请谈谈“心中的明月”、文学与你的人生的关系。

(4)选出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  

A.作者由童年时乡下的明月写到王阳明笔下的月再写到邵雍笔下的月,体现了林清玄文章“立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特点。

B.在“我”的童年里,月光就像引路的灯光一样,跟着“我”,照着“我”,以致月亮在“我”的心目中成为了一种亲切的生命。

C.我们不仅要看到天上之月,更应该在心里埋藏一轮明月,做一个自带光明的人,让心灵的月光散发永恒之美。

D.作者从小在大山中长大,生活虽然很苦,但心思单纯,有文学作为心灵的寄托,随时都睡得着觉,吃得香饭,笑得出来。

E.“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意思是人的心眼小,月亮就比山小;人的心眼大,月亮就比山大。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内容主旨 句段分析 阅读开放性问题 散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木刻属于木板画,也称作板画或刻画,普通就称作木刻。

木刻的材料当然是木材。木材以梨、枣、白杨最为合适。这几种木材的质地都比较细密。

木刻最主要的工具当然是刻刀。刻刀大致分成两种形式,一种是偏刀,一种是角刀。偏刀用来刻凸起的线条,把大片的木质铲去,剩下凸起的线条。角刀是三角形的,为了使用的方便,又有大小宽狭各种形式,都用来刻凹陷的线条。

有了木板和刀,就可以动手刻了。木板有时候该用横断面的,有时候该用纵剖面的,大凡刻精细的画,就得用横断面的。因为横断面的木纹比较细。普通木刻就用纵剖面的。前者称为木口木刻,后者称为木面木刻。

木板先要磨光,涂上一层墨,又用铅笔在上面把画稿打好,然后动刀。

把图画直接画在纸上,也就算了,为什么还要经过刻木的手续?这不是浪费吗?不,木刻非但不浪费,还具备着更经济的条件。普通一张图画,常常为一个人独占,供少数人欣赏。木刻画却可以拓成许多许多张,供许多许多人欣赏。另一方面,木刻画具有明快、朴素、有力的特色,在艺术上有它独特的价值。

(摘编自叶圣陶《木刻》)

材料二

学生在创作一幅完整木刻版画之前,首先要绘制作品的初稿,通过“镜像”的形式把初稿画到木刻板上,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绘制结束以后,需要刻制图形,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刀具,刻制不同的图案和形象,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刻制结束后,需要把图形印制到纸张上,同样的图形,不同的压力,可以呈现出的形象、纹理和细节效果完全不同,可以培养学生的开放性选择能力。

(摘编自罗公染《刀笔刻绘新时代》)

材料三:

《回忆延安》是古元(1919—1996)同志在20世纪70年代创作的原拓木刻套色纸本版画,长方形,宽60厘米,长80厘米,画面主题色调为黄色、蓝色和绿色,生动精细地展现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宝塔山下、延河之滨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史诗般画卷。

(陕西省延安市延安精神研究中心)

美术老师要求摹刻古元版画《回忆延安》。请你完成以下相关的语文任务。

任务一:把握内容

(1)根据下面三个关键词,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你体会到的这幅版画的情境。

关键词宝塔山 延河 抗战军民

任务二:说明意义

(2)在你看来,摹刻这幅版画有什么意义?请结合以上材料简要分析。

任务三:明确工序

(3)下列有关版画《回忆延安》摹刻工序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根据版画的线条特点选用适当的刀具。

B.

动刀前把临摹的画稿打在磨光的木板上。

C.

选择木面木刻技法在木板纵剖面刻制。

D.

把图形拓印到纸上要选好颜色,控制好压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月,为劳动者喝彩

侯为标

高尔基说:劳动是一切欢乐和美好的源泉。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双手创造出来的。每天我们都会看到很多忙碌的身影,他们用勤劳的双手、辛勤的劳动为社会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服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一份平凡的工作背后,都是一种责任与坚守,每一个汗水中的微笑,都令人心生敬意。

人类通过劳动征服自然、改造世界,历史上流传着很多关于劳动的传说与美丽的赞歌。远古“愚公移山”的故事,生动诠释了劳动能够创造奇迹,告诉后人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就没有什么不能实现。在社会生活中劳动与文学也密不可分,诞生了很多以劳动为主题的杰出作品,如唐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以沉浸式写法,把劳动者的形象、劳作的场景、劳动的艰苦浓缩在诗歌中,告诫人们一粥一饭来之不易,要爱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

劳动是获取幸福的唯一密码。所有美好的梦想,只有通过艰辛的劳动才能实现。三代塞罕坝人在1500米的高原上,历经55年的艰苦劳动,让“一棵松”成长为112万亩的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靠勤劳的双手改变了自然生态,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科学家通过辛勤的劳动刻苦钻研,不断攀登科技高峰。中国空间站“太空之家”遨游苍穹,探索浩瀚的宇宙,寄托了中国人对辽阔太空的无限遐想。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都是劳动智慧的结晶,是一代代劳动者胼手胝足、晨炊星饭的结果,凸显着开拓进取的奋斗精神。通过劳动不断追赶超越,如涓涓细流汇成奔涌大河,展现出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中国,铺展出伟大时代的精彩画卷。

劳动改变着人类社会,创造着人类文明。对劳动的肯定和赞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以贯之的倡导和传承。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数智时代的高速发展,新的劳动形态不断出现,劳动内容、劳动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无论是有形劳动还是无形劳动,都为社会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天道酬勤,美好的生活皆靠劳动创造。

五月,春光明媚,百花盛开,正是耕耘的大好时节。岁月因劳动而意义不凡,劳动因岁月而果实累累。劳动者的每一滴汗水都折射着太阳的光芒,每一份付出都擦亮着梦想的天空。当黄昏来临,喧闹的一天即将落下帷幕,让我们放慢匆忙的脚步,向那些平凡的劳动者回眸致意,为每一位用双手创造生活、缔造美好明天的劳动者送上深深的祝福。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劳动创造美,需要聪明智慧,更需要坚定的信念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B.

劳动形态、劳动内容、劳动环境的发展变化,加速数智时代早日来临。

C.

篇末“致意”和“祝福”呼应标题中的“喝彩”,文章中心更加明确。

D.

文章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方法,增强说服力,增加表达的丰富性。

(2)下面的材料是否可以支撑文章第二段中的观点“劳动与文学密不可分”?为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材料劳者歌其事。(《春秋公羊解诂》)

(3)班级举办“劳动的价值”主题班会,课前要准备发言稿。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写好发言稿的开头。(要求: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引发积极的思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松花江上

王统照

两条名字异常美丽,且富有诗意的江水,偏在东北。我们想起鸭绿就会联想到日人的耀武,想起松花就有俄人的暗影。风景的幽清,自来是战血洗涤成的。人类原不容易有真正的爱美的思想,那只是超乎是非利害无关心的一时的兴趣的冲发,及至将他们的兽性尽情发散的时候,哪里还管什么风景、文化?人类的全历史呢,物与物相竞,说是利用弱肉强食的公例,人并不能比物类超出多少,人们在不自知中用此公例彼相斫,所以到处是血洗的山河!

偶然来到这北方之上海东方之莫斯科的滨江;偶然在这四月中的晴和天气在松花江畔流连,看着那一江粼粼的春水与横亘江面的三千二百尺的铁桥,水上拍浮着的小木筏子,以及江岸上的烟突人语。我同王张两君立在几个洗衣妇女的旁边,岸上的短衣沾土的中国苦力,破褴,无聊,仿佛到处寻觅什么似的白俄,与偶尔经过的日本人,掺杂的言语与奇异的行动,点缀着这江面的繁华。我们几次想乘小火轮到江对面的太阳岛去看看那边的海水浴场,与俄人的生活,江流迅急,当中有一段漩流,虽然坐了小木筏也一样过得去。大家却都不肯冒险。问了几次小火轮又没有过江去的。末后我们只好雇了一只木筏放乎中流。究竟没有渡过江去。在江边停着许多中国的小轮都是往松江下游各县去的,正如长江边的扬州班、芜湖班一样。其实松花江的水比著名的扬子清丽得多,或者两岸小沙土的缘故,也许是船行较少不挟着很多的泥沙。当此初春,四望微见嫩黄的柳枝与淡碧的小草,在这“北国”中点缀出不少的生趣。

这条铁桥虽没有黄河铁桥长,然而背景太好,不是茫茫的土岸、童山,这里是繁盛街市之一角的突影。由许多雄伟建筑物迤逦着下拢来的清江,像一段碧玉横卧在深灰淡红色的旧时的绮罗层中,古雅中不失其鲜艳。而且因为地带上富有国际趣味的关系,容易使人联想到旧的残灭与新的发展。从这边溯上或沿流而下可以浏览这“北国”最美丽的沿岸的风物。

以这里特有的气候与特有的自然风物,以及近代的都市文化之发展,与俄罗斯的气氛之浓重,形成一种异常的氛围。我在江中的筏子上感到轻盈也感到雄壮,比起在柔丽的西子湖边荡舟的心情来迥然不同。人所可贵的是联想,而联想乃由环境的不同刺激而成,为各别的异样。是在“北国”的松花江上,这里没有黄河两岸的风沙、童山、土室,也不像扬子江两岸的碧草杂树与菜圃、农家。然而近代生活的显映在岸上的建筑物与人民的服装中可以看得出。再往远处去,塞外的居民,雄奇的山岭,浩荡与奇突雄壮的景象,是有它自己的面目的。

初暖的春阳,微吻着北国的晴波,

黧面筏手高唱着北满的歌相和。

远来,远来,浮动着现代都市的噪音,

飘过,在活舞着双臂的劳人心中起落。

包头跣足彳亍着过去异国的流亡者,

他是愤怒,惭悔,希冀对望着旧的山河!

诗的趣味,画的搜求,在这里一切付于寥廓,

沉着——烘露出,吟啸出这铁的力量的链索。

(有删改)

[注]①王统照(1897—1957),山东诸城人,作家、诗人。作品主要表现“美”与“爱”的理想。本文创作背景:“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抗日救亡运动兴起。

②迤逦:曲折连绵。

③彳亍:小步走,走走停停的样子。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二段描绘了松花江岸上中国苦力形象,短衣破烂,贫穷无依。

B.

文中将松花江与黄河、扬子江进行类比,赞美东北的自然风光。

C.

这是一篇游记散文,联想丰富,写法自由,读来能增广见闻。

D.

文章匠心独运,风物与人物、现实与历史交织,富有哲思与诗意。

(2)文章第一段多处运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把感情渗透在议论中,耐人寻味。请举一例简要分析。

(3)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A.当此初春,四望微见嫩黄的柳枝与淡碧的小草,在这“北国”中点缀出不少的生趣。(这里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B.由许多雄伟建筑物迤逦着下拢来的清江,像一段碧玉横卧在深灰淡红色的旧时的绮罗层中,古雅中不失其鲜艳。(句中喻体“深灰淡红色的旧时的绮罗层”,生动新颖。请写出其本体,并分析两者的相似性。)

(4)文章以新诗作结,形式独特,意蕴丰厚。请简要分析。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雪兔

郑渊洁

路路是一只黑兔。他恨自己的肤色。

森林里只有路路一只黑兔,白兔们不跟他玩,就因为他肤色黑,路路从小就喜欢一只叫冉冉的白兔。冉冉性格温柔,走起路来姿态特别好看。路路经常躲在大树后边看她。有一天,路路在草丛里碰见了冉冉。

“你好。”路路心使劲跳。

“……”冉冉见是黑兔,没吭声。从小爸爸就告诉她,白兔比黑兔高贵。

路路给冉冉让开路。冉冉头也不回地走了。

路路连做梦都想把自己的肤色变成白色,不为别的,就为能同冉冉说几句话。可他清楚这是不可能的事。没有希望的生活是痛苦的。

冬天到了。一天夜里,天上飘起鹅毛大雪,转眼间就把山林染白了。

睡在草丛里的路路的身上挂满了雪花。清晨,路路惊喜地发现,自己变成了白兔。路路兴奋,虽然他知道太阳一出来,身上的雪就会融化,但他只要能同冉冉说上几句话,他就满足了,路路祈祷太阳晚些出来。

路路小心翼翼地朝白兔居住的地方走去,他生怕碰落了身上的雪花。

老天会安排。路路没走多远,就看见冉冉在两棵大树之间玩雪。

“你好。”路路说。

“你好!”冉冉见是一只白兔,友好地说。

“咱们一块儿玩行吗?”路路谨慎地试探。

“当然可以。”冉冉说,“我怎么没见过你?”

“我……我是从别的森林来的。”路路不得不撒谎。他认为自己是在撒真诚的谎。不坏。

冉冉和路路一边玩一边聊天。冉冉真喜欢路路,喜欢他的性格,喜欢他的幽默。

路路更是感到甜美,他认识到自己并不比白兔差,这从冉冉兴奋的程度上就能判断出来。

太阳终于无情地从山后露出了通红的脸庞,树枝上的雪花开始变成水珠坠落进泥土。

路路明白自己的真面目马上就要暴露了,他不愿破坏这美好的场面。

“再见了!”路路说。

“再玩一会儿不行吗?”冉冉央求。

“我还有事,以后来玩。”路路又说谎了。这回是神圣的谎。

“我等你。”冉冉依依不舍地说。

路路走了。

几天后,路路又碰见了冉冉。

“你好!”路路情不自禁地问候。

“……”冉冉一看是黑兔,不理他。

路路心里感到凄凉。

从此,路路天天盼着下雪,可整整一个冬天再没下第二场雪。

后来路路听说,冉冉失踪了。有人说她去别的森林找一只叫路路的白兔,也有人说她在半路上遇到了狼的袭击。

路路恨那场大雪。

材料二:

皇帝的新装(节选)

安徒生

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一个小孩最后叫了出来。

“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地传播开来。

“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

“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啊!”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似乎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不过他自己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1)下面关于《雪兔》内容相关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雪兔”其实是一只黑兔,因为不喜欢自己的肤色想变成白兔。

B.

身上挂满雪花的黑兔路路终于实现了得以亲近白兔冉冉的愿望。

C.

白兔冉冉因为路路的性格以及幽默而不再计较他是一只黑兔。

D.

“雪兔”形象虚幻而真实,深刻揭示了一个价值观偏执的世界。

(2)下面关于《雪兔》写作艺术的相关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事情节富于变化而又合情合理。

B.

塑造的兔子形象并非是人物形象。

C.

有心理描写也有个性化语言描写。

D.

巧妙运用对比手法表达文章主题。

(3)好的结尾总是让人意犹未尽、若有所思,请结合童话《雪兔》简要分析。

(4)童话《雪兔》和《皇帝的新装》都设计了有关“说谎”“真相”的情节,请比较其异同。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给匆忙走路的人

严文井

我们每每在一些东西的边端上经过,因为匆忙使我们埋头赶路,往往已经走过了几次,还不知有些什么曾经在我们旁边存在。有一些人就永远处在忧愁的圈子里,因为他在即使不需要匆忙的时候,他的心也俨然有所焦灼。

这样的人多少有点不幸。他的日子同精力都白白地消耗在期待一个时刻,那个时刻对于他好像是一笔横财,那一天临到了,将要偿还他的一切。

一条溪水从高处往下倾注时,它就迸发着,喃喃地冲激着往平坦的地方流去。在中途,一根直立的芦苇可以使它发生一个漩涡,一块红沙石可以使它跳跃一下。它让时间像风磨一样地转,经过无数的曲折,不少别的细流汇集添加,最后才徐徐地带着白沫流入大海里,它的被人叹赏决不是因它最后流入了海。它自然得入海。诗人歌颂它的是它的闪光,它的旺盛;哲学家赞扬它的是它的力,它的曲折。这些长处都显现在它奔流当中的每一刻上,而不是那个终点。终点是它的完结,到达了终点,已经没有了它。它完结了。

我们岂可忽略我们途程上的每一瞬!

如果说为了惧怕一个最后的时候,故免不了忧虑,从此这个人的忧虑将永无穷尽,那是我们自己愿意加上的桎梏。

一颗星,闪着蓝色光辉的星,似乎不会比平凡多上一点什么,但它的光到达我们的眼里需要好几千年还要多。我们此刻正在惊讶的那有魅力的耀人眼目的一点星光,也许它的本体早已寂冷,或者甚至于没有了。星是静静地闪射它的光,它的生命就是不理会,不理会将来,不理会自己的影响。它的光是那样亮,我们每个人在静夜里昂头时都发现过那蓝空里的一点,却为什么没有多少人于星体有所领悟呢?

那个“最后”在具体的形状上如同一个点,达到它的途程如同一条线,我们是说一点长还是一条线长呢?

伟大的智者,你能保证有一个准确的最后一点,是真美,真有意义,超越以前一切的吗?

不是吗?最完善的意义就是一个时间的完善加上又一个时间的完善,生命的各个小节综合起来方表现得出生命,同各个音有规律地连贯起来才成为曲子,各个色有规律地组合起来才成为一幅画一样。专门等待一个最后的好的时刻的人就好像是在寻找一个曲子完善的收尾同一幅画最后有力的笔触,但忽略了整个曲子或整幅画的人怎么会在最后一下表现出他的杰作来?

故此我要强辩陨星的存在不是短促的,我说它那流逝成一条银色光带消去的生命比任何都要久长,它的每一秒没有虚掷,它的整个时辰都在燃烧,它的最后就是没有烬馀,它的生命发挥得最纯净。

过着一千年空白日子的人将要实实在在地为他自己伤心,因为他活着犹如没有活着。

(内容有删改)

(1)下面围绕“给匆忙走路的人”的相关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

A.

追求目标中不要忘了珍视经历享受过程。

B.

在乎瞬间享受过程肯定会推迟目标实现。

C.

我们的焦虑源于生活太放松日子不充实。

D.

快速追求目标就会像流星一样转瞬即逝。

(2)下列关于文章论证方面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结合生活匆忙现象引出自己的观点。

B.

“一条溪水”的奔流冲激正是匆忙人生的写照。

C.

文中多处问句体现出作者对于匆忙者的疑惑。

D.

结尾处在反面凸显生活价值中强化文章主旨。

(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活中没有一个点可以替代所有的点。

B.

没有任何一个终点可以替代任意过程。

C.

追求到完美结尾的人才是伟大的智者。

D.

对“伟大的智者”的调侃很耐人寻味。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