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老去的舌尖

①有一部很红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片子拍得虽然好,但是逻辑却弄反了:并不是那些美味的食物消逝了,而是我们的舌尖不行了。

②品酒大师的舌头,可以品尝出几千种酒的细微差别,说明舌头的品味本领可以潜力无限。然而我们的舌头却伴随着平日的粗糙、咸辣、重口味饮食,一天天地迟钝了,正所谓什么样的食客能造就什么样的厨师,什么样的饭菜也造就了什么样的舌尖。

③在野夫的《看不见的江湖》中描述了一个细节:野夫和黎爷比做拍黄瓜,两盘菜不分名姓,大家盲吃,结果都说其中一盘好吃,翻开盘底一看,果然写的是黎爷的名号。细探究竟,黎爷显然比野夫更用心,野夫用的是铁刀,黄瓜上有铁腥味,黎爷是用木片,黄瓜的清爽皆还留着。

④在台湾中部的大山里,我吃到过一种烧制的阿东翁仔鸡,皮焦脆,肉不干柴,有一股淡淡的焦香,这些鸡在经过几道工序烤制时,用的是一种叫龙眼木的木材生的火,猛火时要猛,文火时要文,而且要把木材的香通过火的熏烤,一点点传到鸡肉里去。热炉膛,红火光,燃烧着对美味的热情,这样烤出来的鸡肉皮脆肉多汁,且有异香。

⑤其实我不大喜欢厨师做的菜,并不是说厨师做的不好吃,相反,厨师做出来的菜精工细雕,花样绵密而繁复,太有“手艺”了。跟厨师菜相比,我更爱吃的,是外婆和奶奶做的菜,她们因为不是厨师,不会觉得是在“做”给别人吃,所以不会去讲究“手艺”,而是融入亲情,做出家常却入味入心的饭菜,那样的菜印着她们手掌的粗糙和温情。

⑥这些老去的味道,慢慢消散在山野之中,炊烟带着她们的精魂越飘越高,越飘越淡,终于“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我们也只能借着回忆和怀念过一把空瘾,唏嘘感慨一下而已。事实上,长年累月的现代饮食吃下来,我们已经的舌头已经迟钝而麻木了,今天,我们舌尖的退化,似乎是一种必然。

⑦舌尖退化的一个表现,就是我们吃什么都觉得淡,都觉得没有味道,所以会去嗜辣、嗜咸,地不分南北,人无论老幼,重口味已经成了我们舌尖上的普遍口味,湖南的辣、四川的辣已经北伐南下、东征西突,麻辣火锅成了时下的最流行。

⑧随着生活节奏工作节奏的变化,我们的舌尖也建立起了一种节奏,追求快和饱,一桌人吃饭,基本上都是在舌头在赛跑,没见到谁还能细细品味。生物学上有一个现象,叫“用进废退”,是说一个人要是不常活动五官四肢或其他部位,这个部位的功能就会渐渐减弱。在我们,舌头不是不用,而是没有细致地用,你可以检讨一下自己,是不是吃东西咀嚼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吃到嘴里还会不会深入品尝食物?恐怕你会大吃一惊,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自己已经成了吃人参果的猪八戒。

⑨令人担忧的,不只是舌尖的退化,更是舌头背后心头的退化。李安的电影《饮食男女》中,圆山大饭店的大厨师老朱,每天给三个女儿做尽好吃的,然而三个女儿却感受不到他的心思和举止,面对一桌丰盛的美味,她们的舌头忙着数落自己的生活困境和矛盾,何尝有闲暇品味他做的美食?人家邀他再出山,老朱说:“人心粗了,吃又能吃出什么滋味来呢?”的确,当心头被纷繁的欲念占据了,舌头又能品出什么滋味呢?

⑩这就是舌头和心头的通感,人心粗粝了,心头最初的单纯和从容便不复存在,即使吃得再精致,听得再高雅,住得再舒适,五官再发达,失去了心头的敏锐,又有什么用呢?

⑪怎样才能重新拥有那个娇嫩的,朴素的舌尖呢?

(文/蓝染,有删改)

(1)本文的标题为“老去的舌尖”,第⑥段又写到“老去的味道”,说说这两处“老去”在文中的含义。

(2)本文③~⑤段中,作者认为能做出美食的秘密是什么?请用精炼的语言概括这一秘密。

(3)请用直白的语言表达出下面语句在文中的意思。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自己已经成了吃人参果的猪八戒。

(4)我们“怎样才能重新拥有那个娇嫩的、朴素的舌尖呢”?请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简要回答。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文章题目 内容主旨 句段分析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被造就的虚拟偶像汪琳

①日前,广西男孩郭阳受邀参加在上海举行的"2012初音未来大感谢祭"演唱会,2012年2月,他为虚拟偶像初音未来创作的歌曲《月西江》因超高流行度,已经以专辑形式在日本发售。

②初音未来(初音ミク)是一款著名的虚拟女性歌手软件,通常所说的虚拟偶像香初音未来是对这款软件的人格化,2007年夏天,日本Crypton公司创造了这个永远16岁、留着淡绿色长马尾的女孩,公司从500个声音样本中选择了藤田咲的声音,藤田用了两天时间,录下日本语的基础发音五十音图,一个有着透明感的少女形象,与听起来"清醒而可爱"的声音结合,虚拟偶像初音未来由此诞生,她的名字充满寓意,"初音"意味着"第一次的声音";"ミク"汉字写作"未来",象征着将来音乐的可能性。

③"2012初音未来大感谢祭"演唱会时虚拟偶像初音未来举办的第四场演唱会,演唱会中使用了3D全息透明屏幕,这种投影屏幕具有全息图像的特点。初音未来淡绿色的影像,投射在空气中,展示灵动的舞姿,她可以突然来到你身边,坐在你旁边唱歌,这是一种很新奇的体验,现在,这个虚拟偶像正在风靡世界。

④印有初音未来的音乐软件,到2009年10月共卖出50000套,至今,初音未来在日本音乐软件市场的占有率依旧排名第一,在世界范围内,爱好者们以初音未来为音源创作的歌曲多达几十万首。即使你不是"动漫迷",不是"技术宅",从未听说过她的名字,你也一定听过她那首被广为翻唱的《甩葱歌》。

⑤虚拟偶像有最完美的外形,永远不会衰老,没有绯闻,黑历史,是最理想化的偶像。从技术创新来看,"全息投影"是虚拟偶像演唱会的最大突破。不过,比全息投影技术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文化中的开放与分享。

⑥数以万计的业余创曲者用初音未来进行创作,他们把自己写的歌曲、设计的插画、制作的视频上传到网上。包括郭阳在内,已有10名作曲者创作的歌曲,因为超高的流行度在日本出版专辑。原本仅仅是一款音乐软件的初音未来,在倡导共创精神的网络时代,成为激励年轻人自主学习、自主创作的动力。

⑦一个从词曲、插画、3D模型、印刷到专辑制作的创作链出现了。他们为初音未来写歌,对她注入感情,他们用想象力让初音未来的造型推陈出新,他们用爱和智慧集体创造了初音未来。初音未来实际是没有生命的,但因为有这么多人爱她才赋予她生命。这解释了初音未来成为大众偶像的原因:无人永生,但也许我们可以创造出用剩余人类精神世界的虚拟偶像。

1.

通读全文,完成(1)-(2)小题

(1)请根据文章的第②段,向大家介绍初音未来。

(2)结合全文,分析虚拟偶像初音未来风靡世界的原因。

2.

本文多出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从文中摘录一处,并结合语境简要分析这一说明方法的作用。

3.

联系全文及生活体验,谈谈你对虚拟偶像的看法。(提示"下列材料供参考)

材料一: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鲁迅《故

乡》

材料二:在电影《Simone》(《西蒙》)中,主人公维克多说:"一个虚拟偶像诞生了,你汉子道这意味着什么吗?我们创造假象的能力超过了他们洞悉真相的能力。"

材料三:我也来追"星",但我们对偶像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既不能盲目崇拜,也不能要求其完美无缺。

阅读毛眉的《神越关山哭柳侯》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在去柳侯祠的路上,我一直在想,那柳侯柳宗元,官已做到了礼部员外郎,何曾想到会拐个弯最终贬到柳州,死在柳州?如果他“烟花三月下扬州”呢,如果他被贬杭州呢,岂不在“苏堤”“白堤”之外,又多一道“柳堤”?
②柳宗元是那个时代的人,也是超越那个时代的人,同时又是一个对那个时代持有异议的人,这就使得他被一贬再贬,使得他的命运雪上加霜。
③但,他的命运与上苍所赋予他写下的那些清冷游记的笔力和独钓的定力,是多么相得益彰!
④我找到柳侯祠,进入园内。晨练的人们还未退去,满园里抡剑舞棍的老人个个精神饱满,这就是当年受惠柳候风化的柳州子民。原来是来看柳侯祠,来看柳侯的衣冠冢,来看柳侯碑文的,却不想,一进园子,便看到了活得更长远的百姓。还有,柳树。这里每棵树都活着,还有每片叶子。
⑤树,一棵棵地伫立。树木像那些能把世界史照亮的伟人,伟大而独立,尽管树叶沙沙,竟夕不绝,树根却从不迷失,那么自信、自尊,怡然自得。一切树木都有着香喷喷的叶片,像符号般喧哗。我驻足不前,隐隐感到柳宗元与这柳树有某种生命的联系。他是作为一片树叶融入了大自然,还是像树干一样,成为了自然的一部分呢?
⑥小树,小路,散落的树荫中,沿着晨练老人们的指点,我来到衣冠冢前。据说,柳宗元的灵柩在其死后的第二年便运回了长安,这里仅余衣冠冢。柳侯留给柳州的绝不是一个空空的衣冠冢。在柳州,每一棵活着的柳树,都在遥祭着他。那柑香亭,不用近前便柑香扑面;那思柳轩,不用思柳便柳意盎然。
⑦元和十四年冬,年仅四十七岁的柳宗元在柳州赍志以亡。临终前,柳宗元通过挚友刘禹锡把撰写《墓志铭》一事委托给了韩愈。韩愈在文中对柳宗元政治上的失败充满惋惜,他认为柳宗元的遭贬使朝廷失去了一个杰出的人才,使得像自己这样的庸才掌管了朝廷大事,使得一些小人得以飞黄腾达。
⑧柳侯祠是新近重修的。大殿上,柳侯塑像端坐着,“芒寒色正”;旁边站着三个魁伟的武士塑像,胄甲整饬。我不解:柳宗元,人乃文人,官亦文官,被这武士一显衬,俨然一个红脸关公,是何道理?原来,当年柳宗元不惧触动既定阶层的既定利益,在这三位部将的辅佐之下,动了一些“真格的”,故而柳侯这位文弱书生能够“粲焉如繁星丽天,而芒寒色正,人望而敬”了。
⑨连着两天,我盘桓在柳侯公园,熟悉了它的角角落落,流连在石碑石刻之间。古文古句古香古意,令人贪恋古文化中那些温热的熨帖人心之处。在这些后人的吊唁中,不该放过刘禹锡。
⑩《旧唐书》里,有一段简短的叙述,说是元和十年,时朗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会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自己水深火热,还要解救自己一同由朝而野的同类,冒着再度获罪的危险,这才叫古道热肠。因此,刘禹锡的《祭柳员外文》动人至深:“忽承讣书。惊号大叫,如得狂病。良久问故,百哀攻中。魂魄震越。得君遗书,绝弦之音,凄怆彻骨。”
⑪读至此,我不觉神越关山,为古人落泪:或许因为他是失败者?或许他是因失败而不败?他给自己的时代留下了记录,也给后代留下了思想。
⑫回过神来再找罗池。只因柳侯托梦“馆我于罗池”,柳州人在罗池边立庙纪念,罗池因此地以人传。
⑬呵,柳侯,柳大人!旅居柳州的第三个夜晚,在月色里醒来,我有两滴泪滴落,一滴滴在你垂钓的冰河,一滴滴在你居住的罗池……
(选自《在文化深处取暖》,有删改)
【注】①赍(jī)志以亡:志未遂而死去。②胄(zhòu)甲整饬(chì):盔甲整齐。
文中为什么多次写到柳树?(3分)
联系下文,解释第③段中加点词语“独钓的定力”的含义。(3分)
独钓的定力:
说说第⑪段开头“读至此,我不觉神越关山,为古人落泪”这句话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3分)
阅读文中第⑥段和第⑪段中画线的句子,联系全文。说说自己的理解。(8分)
(1)柳侯留给柳州的绝不是一个空空的衣冠冢。(4分)
(2)或许因为他是失败者?或许他是因失败而不败?(4分)
“他给自己的时代留下了记录,也给后代留下了思想。”自古以来,像柳宗元这样名垂后世的先贤不胜枚举。请再列举两位这样的人物,结合其诗文作简要表述,要求句式与示例基本一致。(3分)
【示例】柳宗元:他曾在小石潭边流露悲凉的心绪,他曾在《捕蛇者说》中表达同情百姓的情怀。

最温暖的墙
①玲玲是一名中学教师。她的职业性质决定了她要经常与粉笔打交道。当粉笔灰尘雪花一样把她的世界装点得银装素裹的同时,也悄然腐蚀着她的手指。
②几年下来,她的右手拇指和食指结了厚厚的一层老茧。尤其是冬天,天冷的时候,她手上的老茧裂开了口子,一堂课板书下来,疼痛不已。上课前擦的润肤油,不到几分钟的时间被粉笔灰吸得一干二净。为了减轻疼痛,下课后她经常用热水袋捂住冰凉疼痛的手指。
③有一堂课,她需要板书一黑板内容,写到一半的时候,她手上的裂口流出很多血。那点点血迹像梅花一样,竟将自己的粉笔点缀得分外引人注目。
④玲玲拿出纸擦掉手上的血,继续书写。不专心上课叽叽喳喳说话的学生见状后不再说话。教室里静极了,只听见粉笔头在黑板上轻轻发出的沙沙声,就像秋天的叶子,一片一片凋落在草地上发出的轻微声音。
第二天上课时,她一走进教室,发现学生们的眼神和往常不一样,有一种期待、一种激动,那种神情意味深长,就像捉迷藏的孩子希望自己的秘密不被人发现。班长喊起立,全班学生向老师问好,他们并没有把目光放在老师身上,眼睛全盯着讲台上的粉笔盒。这让她感到很蹊跷,莫非今天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当她从粉笔盒里拿出粉笔准备书写时才发现,那些粉笔整整齐齐全部穿上了外套,一根根粉笔被五颜六色的彩纸裹了起来,像花园里多彩的花枝。
⑥玲玲以为学生们在和她开玩笑,准备撕掉包裹粉笔的彩纸时,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喊:老师先不要撕,请先看看那些字!那纸上面有字。
⑦轻轻撕开纸,纸上密密麻麻写着:“老师,天冷了,我们看到你板书时手上流血,就用纸把粉笔包起来。这样你写字时手就不会疼了!”在那些粉笔中有一支特别独特,没有包纸,被一个硬壳的彩色笔筒包着。拿起来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个已经用尽,可以随意拧着伸缩的唇膏筒!这是多么诗意美好的创意啊!这些纯真的孩子,把母亲用来化妆的唇膏筒也给拿来了。
⑧几十双眼睛盯着她。她的眼睛湿润了,泪水像地下泉水,慢慢地涌了出来。她微笑着向学生们道谢。转过身,书写。粉笔灰像雪花一样飘落,竟使这寒冬的教室显得格外婆娑和妩媚。握着那细细的粉笔,她感觉自己握着的不是一支粉笔,而是一双双温暖的小手,一支支有力的橹桨,在爱的海洋里划呀划。他们用薄薄的一张纸,在寒冬,给老师筑起了一堵最温暖的墙。此刻,她的心里涌动着一种说不出的力量。她知道,那些孩子的心,像细微的炭火一样,默默燃烧着。
第④段中为什么说“不专心上课叽叽喳喳说话的学生见状后不再说话”?
第⑤段的划线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句中的“有一种期待”,学生们“期待”什么?
请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你是怎样理解文章标题“最温暖的墙”?

就在这时,我看见,从那拨老斑羚里走出一只公斑羚来。公斑羚朝那拨年轻斑羚示意性地咩了一声,一只半大的斑羚应声走了出来。一老一少走到伤心崖,后退了几步,突然,半大的斑羚朝前飞奔起来,差不多同时,老斑羚也快速起跑,半大的斑羚跑到悬崖边缘,纵身一跃,朝山涧对面跳去;老斑羚紧跟在半大斑羚后面,头一钩,也从悬崖上蹿跃出去;这一老一少跳跃的时间稍分先后,跳跃的幅度也略有差异,半大斑羚角度稍高些,老斑羚角度稍低些,等于是一前一后,一高一低。我吃了一惊,怎么,自杀也要老少结成对子,一对一对去死吗?这只半大斑羚和这只老斑羚除非插上翅膀,否则绝对不可能跳到对面那座山崖上去!突然,一个我做梦都想不到的镜头出现了,老斑羚凭着娴熟的跳跃技巧,在半大斑羚从最高点往下降落的瞬间,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的蹄下。老斑羚的跳跃能力显然要比半大斑羚略胜一筹,当它的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的蹄下时,刚好处在跳跃弧线的最高点,就像两艘宇宙飞船在空中完成了对接一样,半大斑羚的四只蹄子在老斑羚宽阔结实的背上猛蹬了一下,就象踏在一块跳板上,它在空中再度起跳,下坠的身体奇迹般地再度升高。而老斑羚就像燃料已烧完了的火箭残壳,自动脱离宇宙飞船,不,比火箭残壳更悲惨,在半大斑羚的猛力踢蹬下,它像只突然断翅的鸟笔直坠落下去。这半大斑羚的第二次跳跃力度虽然远不如第一次,高度也只有地面跳跃的一半,但已足够跨越剩下的最后两米路程了。瞬间,只见半大斑羚轻巧地落在对面山峰上,兴奋地咩叫一声,钻到磐石后面不见了。
本段对一老一少两只斑羚结对跳山涧时的动作描写很多,体会一下其中动作的含义。
文段开头老斑羚出列时,朝年轻斑羚“示意性地咩了一声”,文段后,半大斑羚跳跃成功后,“兴奋地咩叫了一声”,分析一下这两声咩叫。
我们应当在斑羚身上学到些什么?

轻轻掩门的一声清响
吴程程
①小时候临睡前,父母每每要到我床边帮我掩好被褥,才熄灯关门,安心离去。我喜欢躺在床上,眯着眼,看着自己卧室的门像一把扇子似的被合起,看着那原先敞开的光逐渐被门缝压成一条线,渐细,渐细,然后消失尽,并在一瞬间发出极轻的细响——是锁洞咬住了锁舌。
②记忆中,父亲关门特别轻,像怕惊扰了我小脑袋下枕着的梦,有时我甚至屏息也听不到那一瞬间的声响。
③还记得八九岁的时候,有一天,父亲在午睡,我蹑手蹑脚地走进他的卧房取一本书,出来时小手攥紧了门把手,希望也能像父亲一样,让锁洞轻轻含住锁舌,莫发出声音惊扰他,谁料,关门瞬间的声音还是异常响。
④此后,我便开始琢磨关门时的力度,左右手的配合。这渐渐成了一种习惯、癖好,以至每每有人离开房间,我都会不由自主地竖起耳朵,去留意门被合上那一刻发出的声响。我着迷于此,就像钟情于品一口茶的余香,错过了,心里总若有所失。
⑤渐渐地,我学会在那一响中读人。
⑥有些人,离开时从不关门,像特意为留在屋内的人准备一颗隐性炸弹,就等一阵乱闯的风撞上。于是,就知道这些人多半欠些细心、体贴。还有些人,不愿默默离开,悄悄不是他们别离的声息,他们决意要离开得轰动些,于是,他们的背影便伴随一声“砰”的巨响,久久回荡在一双双备受惊吓的眼神中。
⑦相比之下,有些人的离开则如露滴竹叶,那清响着实令人回味。那轻轻的一合,就像为一首短诗画下了一个清脆的句点,言尽而意无穷。于是我暗自揣度,这样的人该有怎样一颗细密而饱满的心啊。
⑧记得读大学时的一天,我闭门在寝室里自习。有人在门外轻叩两声,停约几秒,再推门而入。现在想来,那两声提醒的轻叩真是妙不可言,因为那小心的提醒给出了一段时间,让门里门外的两个人避免了一场措手不及的尴尬。许多时候,人跟人之间的点点关怀与温暖,就在于如此不经意的掩门、叩门之间。
⑨前些日子回家,看父亲坐在椅子上听着音乐睡着了,我轻轻地关上门,毫无声响。那感觉,就像完成了一个多年的夙愿。
试简要概括本文第⑤~⑧段的主要内容。
虽然关门、叩门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但从中能窥见一个人的人品,了解一个人的性格。从如下几种关门情形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各是怎样的一种人?
(1)离开时将门轻轻一合,发出一声清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开时从不关门,等一阵乱闯的风撞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离开时“砰”地一声关上,发出巨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反映了父子之间浓浓的亲情,作者选取了不同时期的哪几件事来表现这种情?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