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蚕儿

陈忠实

       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他很年轻,站在讲台上,笑着介绍自己:“我姓蒋……”捏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他的名字,说:“我叫蒋玉生。”

       多新鲜啊!四十来个学生的小学,只有一位老师,称呼中是不必挂上姓氏的。新老师自报姓名,无论如何算是一件新奇事。

       那天,我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桑叶,慌忙中松了手,摔到地上,脸上擦出血了。

“你干什么去了?脸上怎么弄破了?”蒋老师吃惊地说。我站在教室门口,低下头,不敢吭声。

       他牵着我走进他住的小房子,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往我的脸上涂抹。我感到伤口又扎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温暖。

“怎么弄破的?”他问。“上树……摘桑叶。”我怯生生地回答。

“摘桑叶做啥用?”他似乎很感兴趣。“喂蚕儿。”我也不怕了。

“噢!”他高兴了,“喂蚕儿的同学多吗?”“小明,拴牛……”我举出几个人来,“多咧!”

    他高兴了,笑眯眯的眼睛里,闪出活泼的好奇的光彩,“你们养蚕干什么?”

“给墨盒儿做垫子。”我话又多了,“把蚕儿放在一个空盒里,它就网出一片薄丝来了。”

“多有意思!”他高兴了,“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课后咱们去摘桑叶,给同学们每人网一张丝片儿,铺墨盒,你愿意吗?”

“好哇!”我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下来。

       于是,他领着我们满山沟跑,摘桑叶。有时候,他从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色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

       三天之后,有两三条蚕儿爬到竹箩沿儿上来,浑身金黄透亮,扬着头,摇来摆去,斯斯文文地像吟诗。它要网茧儿咧!

       老师把一个大纸盒拆开,我们帮着剪成小片,又用针线串缀成一个个小方格,把已经停食的蚕儿提到方格里。

       我们把它吐出的丝儿压平;它再网,我们再压,强迫它在纸格里网出一张薄薄的丝片来。老师和我们,沉浸在喜悦的期待中。

“我的墨盒里,就要铺一张丝片儿了!”老师高兴得像个小孩,“是我教的头一班学生养蚕网下的丝片儿,多有意义!我日后不管到什么地方,一揭墨盒,就看见你们了。”

       可没过多久,老师却被调走了。他说:“有人把我反映到上级那儿,说我把娃娃惯坏了!”

       我于是想到村子里许多议论来。乡村人看不惯这个新式先生,整天和娃娃耍闹,没一点儿先生的架式嘛!失了体统嘛!他们居然不能容忍孩子喜欢的一位老师!

    三十多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在县教育系统奖励优秀教师的大会上,意外地碰到了蒋老师。他的胸前挂着“三十年教龄”纪念章,金光给他布满皱纹的脸上增添了光彩。

       我从日记本里给他取出一张丝片来。

“你真的给我保存了三十年?”他吃惊了。

       哪能呢?我告诉他,在我中学毕业以后,回到乡间,也在那个小学里教书。第一个春天,我就和我的学生一起养蚕儿,网一张丝片,铺到墨盒里,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我都带着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

       老人把丝片接到手里,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两滴眼泪滴在上面了……

(选自《读者》2015年第20期,有删改)

(1)请根据下表对文章进行梳理,在空格处补充情节或“我”的心理感受。

老师自

报姓名

老师为

“我”治伤

老师了解

养蚕的事

师生养

蚕网丝

“我”的心

理感受

新奇

高兴

难过

(2)阅读下面的句子,写出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深刻含义。

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我都带着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

(3)阅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他牵着我走进他住的小房子,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往我的脸上涂抹。

(4)本文以“蚕儿”为题,试体会其妙处。

(5)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他领着我们满山沟跑,摘桑叶。有时候,他从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色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陈忠实《蚕儿》)

②“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上面两个选段来看,蒋玉生老师与三味书屋的先生,在对待学生方面有什么不同?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文章题目 内容主旨 句段分析 人物分析 记叙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让柿子挂在树上吧》一文,完成后面题目。
让柿子挂在树上吧
龚静
夏日傍晚散步,各种树的叶子虽然有些闷闷的,但其实很多变化在悄然发生着,一些果树在每天暑热的蒸腾中渐渐挂了果,看看吧:青柿子、青枣、橘子都已经藏在树叶间了,秋天就等着在夏天之后成熟绽放,枣子会一点点变红,柿子会像阳光一样,看得人心里暖暖的。
只是,柿子红起来也就只看过一年。自从前几年小区里一下子从五湖四海来了不少给子女带小孩的老人,果树们既是甜蜜又是伤感,甜蜜的是老人们太喜欢果树了,果子还青涩瘦弱时就频频来探望光顾了,伤感的是未到秋熟好时分,树上的果子已经不见了,果树和果子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了,红柿子绿叶子的好秋光也一年难得一见了。一些老人一手牵着孙儿,一手拎着塑料袋,在果树下使劲地摘果子,不到一两个时辰,一树的柿子唯剩高高在上的那几只还青涩地挂着。
楼上邻居看到,忍不住劝说,“不好摘的不好摘的”,“又不是你家的,管你什么事?”“不是我家的,是小区的,大家看看不是蛮好吗?”“不要你管……”省略号里是一串流畅的骂人话,可以一径骂到祖宗.骂骂咧咧,手却是不停,偶尔个别的老妪有点点似乎不好意思,提着半袋柿子走了,有些则手口并用,偏要装满一袋才满意。等到来年,亦复如是,而且准备了长竿工具。有的邻居实在看不下去,每年都与她们理论,收获的总是一顿骂骂咧咧,有一次甚至发生了冲突。毫无收敛之意,也毫无羞愧之色,仿佛应当、本该。不是你家的我就可以摘,是她们的逻辑。当然,柿子是要吃的,不是看的,更是她们向来的观念。
那棵枣子树还是果子青青时,就不断有人来觊觎了,保安每天来摘几颗吃吃,有人瞅着周围似乎没人时来摇几下,“吃几颗没问题的”,保安说。当然,枣子渐渐成熟了,鸟也一样频频光顾,不过,就让它这么由青转红而熟,瓜熟蒂落的,不是也蛮好嘛。
问过一位本地的阿姨,她认为反正拿一点点也没有关系的喽。“那大家都拿一点点,这么就一点点也没有啦”,她不说话了,顿一顿:“不会这么严重的。”大概习惯取用者就是如此想法吧,东西挂在那里干什么,倒不如摘下来饱饱口福;桂花反正要凋谢的,不如采了来做做糖桂花;柿子红了没人摘也要掉下来的,有啥看的,不如吃掉算数。于是,他们想都没想,就习惯性的、理所当然地占为已有了。
其实,小区种植的果树,与果园种植是有差异的,并不一定适合食用,倒是审美大于实用的。只是,实用的观念太深入人心了,况且免费,这手就忍不住了。其他桂花,桃花,梅花,等等,总之但凡可以吃的,可以用的,可以摘来放家里的,都不放过。
我们不会去想到柿子也是可以挂在树上欣赏的(那是秋天的味道啊),退一步说等它熟了再摘也不迟啊;桂花虽然总要凋谢,但采摘一光,如何香飘一秋呢?正是这些草木让城市人还感觉一些岁月时序自然芬芳啊。
好比那些青山绿水,明明是大自然的赐予,人却是止不住地改天换地,这儿建个宾馆,那儿搞个浴场;这儿建个工厂,那儿搞点别墅,看似眼前得了利,却破坏了生态平衡。
何以不能顺自然而为?让山水回到山水,人的生活也不会差到哪里去的。“空无”也是一种“有”啊。青山绿水,无污染的空气环境,最终得益的还是生活于斯的人。可是,实用主义成了我们身上的基因,利益作祟,使我们缺乏对自然的敬重和慎重,对事物总是太多实用太少审美,缺乏一种无用之用的眼光和态度。
(有改动)
概括文章第一段的主要内容,并简要说明它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写到采摘花果的人,不仅有“从五湖四海来给子女带小孩的老人”,还有“保安”和“本地阿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最后第二段中关于人们对待青山绿水的态度的文字能否删掉?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在文中说“‘空无’也是一种‘有’啊”,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以“让柿子挂在树上吧”为题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都市精灵》中的语段,完成后面题目。
冬天,在院中,在很高很高的枯枝上,常蹲着一对硕大的乌鸦,连大嘴都是漆黑的。它们并不叫,呆呆地蹲着,居高临下地瞧着这忙碌的大城市,像两个孤独而寂寞的旁观者。
现在,在北京,连乌鸦都久违了。几十年前,我小的时候,老鸹是北京一景。清晨,成群飞向城外,在乡下地里觅食;黄昏,成群飞回城里,在城里类似万寿寺这种多树少人的深宫大院里过夜。数量之多,达到遮天的地步,一飞就是乌压压一大片,总有几百上千只,叫着闹着,给清冷的天际增添了一点无序的伴奏。它们很准时,人们按着它们飞出飞进的钟点劳作休息,倒真能起到生物钟的作用。我常为现在我院中的那两只大呆鸟感到难过,它们似乎已经没有了日升飞出日落飞回的习惯,大白天都蹲在城里无所事事,而且也不敢肆无忌惮地大叫,老鸹不老呱了,怪可怜的。
第一段中作者是如何表现乌鸦是“旁观者”这一特点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中作者写几十年前所见北京乌鸦的生活情形有什么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叙事散文
父爱的脚步一直跟在身后
马国福
①16岁那年,六月初五晚上父亲把从牧区的布哈河里打来的干板鱼油炸后让我第二天带到集市上去卖,卖鱼所得供我交下学期学费。
②第二天我早早地起床往两里外的药水沟。那天天气很热,集市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做买卖的大多是上了年纪的人,很少有学生。我手捧着干板鱼,木然地在树林、路边、田埂上走着,心里涩涩的,喊不出叫卖声。 “油炸干板鱼”几个字眼像刺一样卡在喉咙里。
③充斥我耳目的是有钱人家的孩子跟着父母穿着光鲜的衣服,在集市的临时饭馆里吃着让人眼馋的牛排,喝着可口饮料的身影、欢笑。我羡慕他们,我何时才能和他们一样享受生活的富足而给予的快乐和无忧呢?两相对比,心里的苦涩潮水一般汹涌翻腾,眼泪不由得溢满眼眶,落在洗得发白的衬衫上。
④我端着盆子钻进不被人发觉的树林深处偷偷擦泪。一个老人突然走过来问我:“干板鱼多少钱一条?”我低声答到:“一块” 我惊慌得头也不敢抬。我怕他看穿我那自卑的心灵。“买三条吧。”我低头给他调了大点的鱼,接过那三元钱,放下盆子,我手心发烫,捏了一把汗。我翻来覆去看那三元钱,然后紧紧地紧紧地捏在手里,生怕它长翅膀飞了。手心越来越烫,仿佛捏了一把火。
⑤这三元钱多少给了我叫卖的勇气。我镇静了片刻,走出树林,又走向人多的地方。走到一个饭馆前我问里边的人要不要干板鱼,一个正在喝啤酒的人向我挥手说:“走开,走开,乡巴佬不要打扰我们喝酒。”这话像针,狠狠地扎在我刚刚鼓起勇气的心上。我的心像只气球,里边的勇气全被这有点嘲讽的话扎破,溢出。我收回脚步,迅即离开。
⑥我再也没有心思卖鱼了,苦涩、心酸、虚荣、自卑像血液一样在血管里流淌。我低头加快脚步回家了。父亲问我卖了多少钱。我的自卑像火山一样爆发:“人家的孩子可以跟着父亲,有好吃的好喝的好穿的,而我呢?如果你有人家父亲那样好就行了!我不用低三下四叫卖了。”我狠狠地把鱼扔在案板上,无辜的鱼在案板上泛着白眼。我无知的话伤到了父亲的自尊,一向和善从不打骂我们的父亲举起巴掌,我低头流着泪等待他的巴掌落在身上。父亲收回了闪在空中的巴掌,他无声地戴上草帽,端起鱼盆出门了。
⑦下午,父亲回来了,盆里剩了不多的几条鱼。他坐在屋檐下数着不多的钱,汗像溪流一样在他梯田一样的皱纹里流淌,湿透了草帽,湿透了他烂了领子的衬衫。他说:“你下学期的书钱有着落了。”我无语。父亲早已看穿了我的自卑,他说:“吃尽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有什么好丢人显眼的?人活在世上凭本事吃饭,靠自信立身。没有钱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一个人不敢流自己的汗,丧失生活的勇气!”
⑧后来,母亲告诉我,原来父亲为了锻炼我,在我卖鱼的时候跟在我的身后,在不远的地方看着我的一举一动。更让我难以置信的是买我鱼的那个老人是父亲的朋友,是父亲给他钱买我的鱼,增长我的勇气的!我为自己的无知、自卑、年少的虚荣而感到悔恨。
⑨父爱的脚步一直跟在身后,从那以后我仿佛一下子长大了。多年后我有了自己薪水颇高的工作,每当每个月清点自己的薪水时我总会莫名的想起那年的夏天,那年的我,那年的父亲的话。
⑩父爱的脚步一直跟在身后,他用心良苦的脚步催生的是一条自立、自信、自强的成功之路啊!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①-⑥段的主要内容。
文中写道:“苦涩、心酸、虚荣、自卑像血液一样在血管里流淌”,阅读全文,说说“苦涩、心酸、虚荣、自卑”这些心理的具体表现。
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按要求答题。
(1)我翻来覆去看那三元钱,然后紧紧地捏在手里,生怕它们长翅膀飞了。
这句话中加点词语好在哪里?
(2) 他坐在屋檐下数着不多的钱,汗像溪流在他梯田一样的皱纹里流淌,湿透了草帽,湿透了他烂了领子的衬衫。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这句话的妙处。
请你说说题目“父爱的脚步一直跟在身后”的含义?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画线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一句中的“往往”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阅读《<名人传>序》,完成后面问题。
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贝多芬
(1819年2月1日在维也纳市政府语)
①我们周围的空气多沉重。老大的欧罗巴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动。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窒息以死。人类喘不过气来。——打开窗子罢!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
②人生是艰苦的,在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场无日无之的斗争,往往是悲惨的,没有光华的、没有幸福的,在孤独与静寂中展开的斗争。贫穷、日常的烦虑、沉重与愚蠢的劳作,压在他们身上,无益地消耗着他们的精力,没有希望没有一道欢乐之光,大多数还彼此隔离着,连对患难中的兄弟们一援手的安慰都没有。他们不知道彼此的存在。他们只能依靠自己;可是,有时连最强的人都不免在苦难中蹉跌。他们求助,求一个朋友。
③为了援助他们,我才在他们周围聚集一帮英雄的友人,一帮为了善而受苦的伟大的心灵。这些《名人传》不是向野心家的骄傲申说的,而是献给受难者的。并且实际上谁又不是受难者呢?让我们把神圣的苦痛的油膏,献给苦痛的人罢!我们在战斗中不是孤军。世界的黑暗受着神光烛照。即使今日,在我们近旁,我们也看到闪烁着两朵最纯洁的火焰,正义与自由:毕加大佐和普尔民族。即使他们不曾把浓密的黑暗一扫而空,至少他们在一闪之间已给我们指点了大路。跟着他们走吧,跟着那些散在各个国家,各个时代孤独奋斗的人走吧。让我们来摧毁时间的阻隔,使英雄的种族再生。
④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好似我们之中最伟大的一个,就是我们要叙述他的生涯的人所说的:“除了仁慈以外,我不承认还有什么优越的标记。”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所有的只是些空虚的偶像,匹配下贱群众的,时间会把他们一齐摧毁。成败又有什么相干?主要是成为伟大,而非显得伟大
⑤这些传记中的人的生涯,几乎都是一种长期的受难,或是悲惨的命运,把他们的灵魂在肉体与精神的苦难中折磨,在贫穷与疾病的铁毡上锻炼;或是,目击同胞受着无名的羞辱与劫难,而生活为之戕害,内心为之碎裂,他们永远过着磨难的日子;他们固然由于毅力而成为伟大,可是也由于再患而成为伟大。所以,不幸的人啊!切勿过于怨叹,人类最优秀的人物和你们同在。汲取他们的勇气做我们的养料吧;倘使我们太弱,就把我们的头枕在他们的膝上休息一会儿吧。他们会安慰我们,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和强烈的慈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甚至毋庸探询他们的作品或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行述里,即可看到生命从来没像处于患难时的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
  ⑥在此英勇的队伍内,我把首席给予坚强与纯洁的贝多芬。他在苦痛中间即曾祝望他的榜样能支持别的受难者,“但愿不幸的人,看到一个与他同样不幸的遭难者,不顾自然的阻碍,竭尽所能地成为一个不愧为人的人,而能借以自慰。”经过了多少年超人的斗争与努力,克服了他的苦难,完成了他向“可怜的人类吹嘘勇气”的大业之后,这位胜利的普罗曼德回答一个向他提及上帝的朋友时说道:“噢,人啊,你当自助!”
⑦我们对他这句豪语应当有所感悟。依着他的先例,我们应当重新激起对生命对人类的信仰!
——罗曼罗兰
1903.1
罗曼 罗兰在《贝多芬传》说“以思想和力量胜过别人的人,我并不称他们为英雄,只有以心灵使自己更伟大的人们,我才称之为英雄。”文中哪一句话与之相同?
细品第①段,说说作者为什么希望人们“打开窗子”?(3分)
文章引用贝多芬的话作为题记起什么作用?(2分)
请结合文章和你对《名人传》的了解,说说对第④段划线句的理解。
《名人传》中的“名人”除了贝多芬,还有哪些人?作者为什么将“名人”的“首席位置”给了贝多芬?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