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韩皓月的《印象》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记得《射雕英雄传》中,洪七公不必使出“降龙十八掌”,所有的侠客见了,都会抱拳叫一声“洪老前辈”。让他扬名立万的,不是绝世武功,而是留给别人的侠肝义胆的印象。

②生活中,哪怕只是一个简单的擦肩而过,也会给对方留下印象,譬如,你是一个和善的人,还是一个凶恶的人。如果相处的日子长了,大家还对你没什么印象,那一定是你混到了中庸的位置上,说不上好,也算不上坏,马马虎虎,一辈子混下去了。

③在富有和贫穷之间,有良知的富人和有骨气的穷人,会让人印象深刻。在美和丑之间,心灵美的比模样好看的,更让人印象深刻。其实,除非对你有想法,否则,没有多少人会在意你的长相。大家在意更多的是你活成了什么样,而不是长成了什么样。

④你说过刻薄的话,尽管听的人嘴上什么也不说,但心里会想:这个人咋这么损呢?你做过刻毒的事,旁观的人一扭头走了,但心里会说:这个人咋这么阴呢?印象,就是别人表面上跟你嘻嘻哈哈,但爱憎已在心里。

⑤一个爱吃亏的人,会给所有人留下好印象。爱占便宜的人就不一样了,即使是另一个爱占便宜的人也瞧不上他。是的,没有谁会喜欢自私的人。现实生活中,人们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宽恕自私,只是因为每个人都曾自私过。因为惭愧,所以姑息。

⑥印象一旦形成了,是很难被改变的。张嘴就是谎话的人,讲了真话也没人敢相信。坏事做尽的人,偶尔做件好事,也没人会认可。一个人,若留给人的印象是从人性丑恶处来的,就再难撼动了。人到了这个地步,基本上算被人看透了。

⑦有一个女孩爱上了一个男生,若干年之后男生才知道,女孩之所以爱他,只是因为在某次野营的时候,他每次切完菜放置刀的时候,都要刀刃朝里,刀背朝着大家。生活中,好多刻骨铭心的印象,都来自于小细节。看好一个人与看穿一个人,始于细节,终于印象。

⑧一切都在细节里发酵,一切都在印象里成全。

(选自《时代青年》,有改动)

(1)说说文章第①段有哪些作用。

(2)文章第③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3)请简要分析第⑦段在全文论证过程中的作用。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证方法 论证方式 论证过程 议论文开头 议论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松花江上

王统照

两条名字异常美丽,且富有诗意的江水,偏在东北。我们想起鸭绿就会联想到日人的耀武,想起松花就有俄人的暗影。风景的幽清,自来是战血洗涤成的。人类原不容易有真正的爱美的思想,那只是超乎是非利害无关心的一时的兴趣的冲发,及至将他们的兽性尽情发散的时候,哪里还管什么风景、文化?人类的全历史呢,物与物相竞,说是利用弱肉强食的公例,人并不能比物类超出多少,人们在不自知中用此公例彼相斫,所以到处是血洗的山河!

偶然来到这北方之上海东方之莫斯科的滨江;偶然在这四月中的晴和天气在松花江畔流连,看着那一江粼粼的春水与横亘江面的三千二百尺的铁桥,水上拍浮着的小木筏子,以及江岸上的烟突人语。我同王张两君立在几个洗衣妇女的旁边,岸上的短衣沾土的中国苦力,破褴,无聊,仿佛到处寻觅什么似的白俄,与偶尔经过的日本人,掺杂的言语与奇异的行动,点缀着这江面的繁华。我们几次想乘小火轮到江对面的太阳岛去看看那边的海水浴场,与俄人的生活,江流迅急,当中有一段漩流,虽然坐了小木筏也一样过得去。大家却都不肯冒险。问了几次小火轮又没有过江去的。末后我们只好雇了一只木筏放乎中流。究竟没有渡过江去。在江边停着许多中国的小轮都是往松江下游各县去的,正如长江边的扬州班、芜湖班一样。其实松花江的水比著名的扬子清丽得多,或者两岸小沙土的缘故,也许是船行较少不挟着很多的泥沙。当此初春,四望微见嫩黄的柳枝与淡碧的小草,在这“北国”中点缀出不少的生趣。

这条铁桥虽没有黄河铁桥长,然而背景太好,不是茫茫的土岸、童山,这里是繁盛街市之一角的突影。由许多雄伟建筑物迤逦着下拢来的清江,像一段碧玉横卧在深灰淡红色的旧时的绮罗层中,古雅中不失其鲜艳。而且因为地带上富有国际趣味的关系,容易使人联想到旧的残灭与新的发展。从这边溯上或沿流而下可以浏览这“北国”最美丽的沿岸的风物。

以这里特有的气候与特有的自然风物,以及近代的都市文化之发展,与俄罗斯的气氛之浓重,形成一种异常的氛围。我在江中的筏子上感到轻盈也感到雄壮,比起在柔丽的西子湖边荡舟的心情来迥然不同。人所可贵的是联想,而联想乃由环境的不同刺激而成,为各别的异样。是在“北国”的松花江上,这里没有黄河两岸的风沙、童山、土室,也不像扬子江两岸的碧草杂树与菜圃、农家。然而近代生活的显映在岸上的建筑物与人民的服装中可以看得出。再往远处去,塞外的居民,雄奇的山岭,浩荡与奇突雄壮的景象,是有它自己的面目的。

初暖的春阳,微吻着北国的晴波,

黧面筏手高唱着北满的歌相和。

远来,远来,浮动着现代都市的噪音,

飘过,在活舞着双臂的劳人心中起落。

包头跣足彳亍着过去异国的流亡者,

他是愤怒,惭悔,希冀对望着旧的山河!

诗的趣味,画的搜求,在这里一切付于寥廓,

沉着——烘露出,吟啸出这铁的力量的链索。

(有删改)

[注]①王统照(1897—1957),山东诸城人,作家、诗人。作品主要表现“美”与“爱”的理想。本文创作背景:“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抗日救亡运动兴起。

②迤逦:曲折连绵。

③彳亍:小步走,走走停停的样子。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二段描绘了松花江岸上中国苦力形象,短衣破烂,贫穷无依。

B.

文中将松花江与黄河、扬子江进行类比,赞美东北的自然风光。

C.

这是一篇游记散文,联想丰富,写法自由,读来能增广见闻。

D.

文章匠心独运,风物与人物、现实与历史交织,富有哲思与诗意。

(2)文章第一段多处运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把感情渗透在议论中,耐人寻味。请举一例简要分析。

(3)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A.当此初春,四望微见嫩黄的柳枝与淡碧的小草,在这“北国”中点缀出不少的生趣。(这里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B.由许多雄伟建筑物迤逦着下拢来的清江,像一段碧玉横卧在深灰淡红色的旧时的绮罗层中,古雅中不失其鲜艳。(句中喻体“深灰淡红色的旧时的绮罗层”,生动新颖。请写出其本体,并分析两者的相似性。)

(4)文章以新诗作结,形式独特,意蕴丰厚。请简要分析。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雪兔

郑渊洁

路路是一只黑兔。他恨自己的肤色。

森林里只有路路一只黑兔,白兔们不跟他玩,就因为他肤色黑,路路从小就喜欢一只叫冉冉的白兔。冉冉性格温柔,走起路来姿态特别好看。路路经常躲在大树后边看她。有一天,路路在草丛里碰见了冉冉。

“你好。”路路心使劲跳。

“……”冉冉见是黑兔,没吭声。从小爸爸就告诉她,白兔比黑兔高贵。

路路给冉冉让开路。冉冉头也不回地走了。

路路连做梦都想把自己的肤色变成白色,不为别的,就为能同冉冉说几句话。可他清楚这是不可能的事。没有希望的生活是痛苦的。

冬天到了。一天夜里,天上飘起鹅毛大雪,转眼间就把山林染白了。

睡在草丛里的路路的身上挂满了雪花。清晨,路路惊喜地发现,自己变成了白兔。路路兴奋,虽然他知道太阳一出来,身上的雪就会融化,但他只要能同冉冉说上几句话,他就满足了,路路祈祷太阳晚些出来。

路路小心翼翼地朝白兔居住的地方走去,他生怕碰落了身上的雪花。

老天会安排。路路没走多远,就看见冉冉在两棵大树之间玩雪。

“你好。”路路说。

“你好!”冉冉见是一只白兔,友好地说。

“咱们一块儿玩行吗?”路路谨慎地试探。

“当然可以。”冉冉说,“我怎么没见过你?”

“我……我是从别的森林来的。”路路不得不撒谎。他认为自己是在撒真诚的谎。不坏。

冉冉和路路一边玩一边聊天。冉冉真喜欢路路,喜欢他的性格,喜欢他的幽默。

路路更是感到甜美,他认识到自己并不比白兔差,这从冉冉兴奋的程度上就能判断出来。

太阳终于无情地从山后露出了通红的脸庞,树枝上的雪花开始变成水珠坠落进泥土。

路路明白自己的真面目马上就要暴露了,他不愿破坏这美好的场面。

“再见了!”路路说。

“再玩一会儿不行吗?”冉冉央求。

“我还有事,以后来玩。”路路又说谎了。这回是神圣的谎。

“我等你。”冉冉依依不舍地说。

路路走了。

几天后,路路又碰见了冉冉。

“你好!”路路情不自禁地问候。

“……”冉冉一看是黑兔,不理他。

路路心里感到凄凉。

从此,路路天天盼着下雪,可整整一个冬天再没下第二场雪。

后来路路听说,冉冉失踪了。有人说她去别的森林找一只叫路路的白兔,也有人说她在半路上遇到了狼的袭击。

路路恨那场大雪。

材料二:

皇帝的新装(节选)

安徒生

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一个小孩最后叫了出来。

“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地传播开来。

“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

“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啊!”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似乎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不过他自己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1)下面关于《雪兔》内容相关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雪兔”其实是一只黑兔,因为不喜欢自己的肤色想变成白兔。

B.

身上挂满雪花的黑兔路路终于实现了得以亲近白兔冉冉的愿望。

C.

白兔冉冉因为路路的性格以及幽默而不再计较他是一只黑兔。

D.

“雪兔”形象虚幻而真实,深刻揭示了一个价值观偏执的世界。

(2)下面关于《雪兔》写作艺术的相关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事情节富于变化而又合情合理。

B.

塑造的兔子形象并非是人物形象。

C.

有心理描写也有个性化语言描写。

D.

巧妙运用对比手法表达文章主题。

(3)好的结尾总是让人意犹未尽、若有所思,请结合童话《雪兔》简要分析。

(4)童话《雪兔》和《皇帝的新装》都设计了有关“说谎”“真相”的情节,请比较其异同。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给匆忙走路的人

严文井

我们每每在一些东西的边端上经过,因为匆忙使我们埋头赶路,往往已经走过了几次,还不知有些什么曾经在我们旁边存在。有一些人就永远处在忧愁的圈子里,因为他在即使不需要匆忙的时候,他的心也俨然有所焦灼。

这样的人多少有点不幸。他的日子同精力都白白地消耗在期待一个时刻,那个时刻对于他好像是一笔横财,那一天临到了,将要偿还他的一切。

一条溪水从高处往下倾注时,它就迸发着,喃喃地冲激着往平坦的地方流去。在中途,一根直立的芦苇可以使它发生一个漩涡,一块红沙石可以使它跳跃一下。它让时间像风磨一样地转,经过无数的曲折,不少别的细流汇集添加,最后才徐徐地带着白沫流入大海里,它的被人叹赏决不是因它最后流入了海。它自然得入海。诗人歌颂它的是它的闪光,它的旺盛;哲学家赞扬它的是它的力,它的曲折。这些长处都显现在它奔流当中的每一刻上,而不是那个终点。终点是它的完结,到达了终点,已经没有了它。它完结了。

我们岂可忽略我们途程上的每一瞬!

如果说为了惧怕一个最后的时候,故免不了忧虑,从此这个人的忧虑将永无穷尽,那是我们自己愿意加上的桎梏。

一颗星,闪着蓝色光辉的星,似乎不会比平凡多上一点什么,但它的光到达我们的眼里需要好几千年还要多。我们此刻正在惊讶的那有魅力的耀人眼目的一点星光,也许它的本体早已寂冷,或者甚至于没有了。星是静静地闪射它的光,它的生命就是不理会,不理会将来,不理会自己的影响。它的光是那样亮,我们每个人在静夜里昂头时都发现过那蓝空里的一点,却为什么没有多少人于星体有所领悟呢?

那个“最后”在具体的形状上如同一个点,达到它的途程如同一条线,我们是说一点长还是一条线长呢?

伟大的智者,你能保证有一个准确的最后一点,是真美,真有意义,超越以前一切的吗?

不是吗?最完善的意义就是一个时间的完善加上又一个时间的完善,生命的各个小节综合起来方表现得出生命,同各个音有规律地连贯起来才成为曲子,各个色有规律地组合起来才成为一幅画一样。专门等待一个最后的好的时刻的人就好像是在寻找一个曲子完善的收尾同一幅画最后有力的笔触,但忽略了整个曲子或整幅画的人怎么会在最后一下表现出他的杰作来?

故此我要强辩陨星的存在不是短促的,我说它那流逝成一条银色光带消去的生命比任何都要久长,它的每一秒没有虚掷,它的整个时辰都在燃烧,它的最后就是没有烬馀,它的生命发挥得最纯净。

过着一千年空白日子的人将要实实在在地为他自己伤心,因为他活着犹如没有活着。

(内容有删改)

(1)下面围绕“给匆忙走路的人”的相关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

A.

追求目标中不要忘了珍视经历享受过程。

B.

在乎瞬间享受过程肯定会推迟目标实现。

C.

我们的焦虑源于生活太放松日子不充实。

D.

快速追求目标就会像流星一样转瞬即逝。

(2)下列关于文章论证方面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结合生活匆忙现象引出自己的观点。

B.

“一条溪水”的奔流冲激正是匆忙人生的写照。

C.

文中多处问句体现出作者对于匆忙者的疑惑。

D.

结尾处在反面凸显生活价值中强化文章主旨。

(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活中没有一个点可以替代所有的点。

B.

没有任何一个终点可以替代任意过程。

C.

追求到完美结尾的人才是伟大的智者。

D.

对“伟大的智者”的调侃很耐人寻味。

读下面的图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系统性思维就是用框架来思考和表达的思维方式。框架是系统性思维里最核心的部分。比如,当你讲一个故事的时候,时间、地点、人物、情节、原因、结果,有了故事六要素这个框架,故事就能讲得清楚明白。

那系统性思维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呢?

首先,系统性思维能够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问题。

其次,系统性思维能够帮助我们进行清晰地表达。

最后,系统性思维能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学习和积累经验。

那么,如何利用系统性思维来解决问题呢?

第一步,发现问题,定位问题出在哪里。一个界定良好的问题,已经将问题解决了一半。

第二步,分析问题,系统性思维运用的重要环节。这需要掌握一些构建框架必备的基础思考工具,比如思维导图、逻辑树等。

第三步,解决问题,高效执行并随时做出调整。高效执行的关键在于有一个合理可行的计划,以及掌握计划的有效工作方法。

思考固然很重要,但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思考往往是基于片面的信息而进行的。

从认知心理学来说,这是一种“易得性启发式判断”思考,即由脑海中最容易提取出来的信息为基础而进行判断,也就是俗称的“直觉”。这种思考方式,其得出来的结论往往并不可靠。

先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你是某公司的销售经理,招聘了一个新的下属,但连续三个月业绩一直没有提升,你认为问题出在哪里?

通常来说,大多数人对于这件事会有一个“预设立场”,在这个“预设立场”的影响下,我们就会从大脑里面,提取一些早就储存在里面的“证据”,以此印证自己的看法。如:

肯定是这个新下属的工作能力不强,帮不了这个销售经理了。

但是,这样的结论,可靠吗?

并不!

由于这个结论,只是一个“易得性启发式判断”,比较片面,并没有经过我们系统性的思考,所以有时候这样子的结论,并不能完全解释和说明问题。

而想要克服这种思考习惯,我们就需要让思维从“直觉化”转换成“系统化”,以此提升我们的思考质量,从而真正成为一个拥有独立思考的人。

材料二:

(1)下列关于“系统性思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更好地进行系统性思维的思考和表达需要借助于框架。

B.

利用系统性思维能让我们更有序有效地进行学习活动。

C.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系统性思维的运用。

D.

大多数人要注意的是再好的思维方式都不如思考重要。

(2)下列对材料二选图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思维过程通过思维监控实现思维目的。

B.

思维目的须经思维过程达成思维结果。

C.

思维监控涉及思维目的、过程、结果。

D.

思维过程关联认知或非认知诸多因素

(3)下列关于材料一、材料二所运用的说明方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下定义

B.

列数字

C.

举例子

D.

画图示

议论文阅读

激发科技创新的青春力量

①从探索星辰大海,到聚焦国家需要,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成长为科技创新的有生力量。怀揣科技报国理想,太原理工大学学生王煜尘成为中国极地科考史上在站时间最长的大学生;把青春融入祖国的科技事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生邓宇皓在“九章”和“九章二号”光量子计算原型机的研制中作出突出贡献……青年学生在科技创新的舞台上,立大志、担大任,敢为人先、敢于突破,展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②激发科技创新的青春力量,要继续在“选苗”上下功夫。近年来,一系列政策举措的出台,让对科学研究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学生脱颖而出:“强基计划”积极探索多维度考核评价模式,着力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拔尖计划”依托多所高水平大学建设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致力于打破培养定式,让学生拥有更多自由探索的空间;“英才计划”建立高校与中学联合培养人才的方式,选拔中学生走进大学、感受科研魅力……一大批具备创新潜质和科学素养的青年学生,秉持兴趣,茁壮成长。

③激发科技创新的青春力量,要进一步厚植人才培养的“土壤”,让好苗子“胃”出来。一方面,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引导青年学子身怀爱国之心,砥砺爱国之志,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坚定理想、脚踏实地,努力将论文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另一方面,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不断探索本硕博衔接培养机制、国家交流合作机制、长周期评价机制等,同时依托重大科研平台和重大科研任务,为学生开展科研实践提供更多机会,通过高水平科学研究,帮助青年学子获得更好成长。

④激发科技创新的青春力量,还需要更多“阳光雨露”的普照和滋润,赋予青年学生在科研项目中担大任、当主角的机会。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次试点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将资助端口前移,正是旨在培育科学素养、激励创新研究,为构建高质量基础研究人才队伍提供源头活水。应通过举办科技创新大赛、扩大高校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支持等方式,引导和鼓励更多青年学子关注并投身科技创新,为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积蓄人才力量。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9月28日,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议论文注重论证的逻辑性和条理性,请梳理出第②自然段的论证思路。


(3)请指出第④自然段中画线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