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三年①,春,正月,丁丑朔,帝②亲祀南郊。礼毕,喟然部司隶校尉刘毅曰:“朕可方③汉之何帝?”对曰:“桓、灵。”帝曰:“何至于此。”对曰:“桓、灵卖官钱入官库,陛下卖官钱入私门。以此言之,殆不如也。”帝大笑曰:“桓、灵之世,不闻此言。今朕有直臣,固为胜之。”毅为司隶,纠绳豪贵,无所顾忌。
皇太子鼓吹入东掖门,毅劾奏之。中沪军、散骑常侍羊,与帝有旧恩,恃宠骄侈,数犯法。毅劾奏罪当死,帝遣齐王攸④私请于毅,毅许之。
(选自《资治通鉴•晋纪>,略有删改)
【注】①三年:指太康三年(公元282年).②帝:指晋武帝司马炎。③方:比。④攸:即司马攸。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礼毕,喟然问司隶校尉刘毅曰:
②恃宠骄侈,数犯法: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两处)。
皇太子鼓吹入东掖门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帝遣齐王攸私请于毅,毅许之。
译文:
(4)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①同是向君王进谏,选文中的刘毅与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进谏方式有何不同?
②选文中刘毅是个什么样的人?
学弈
a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_____,b惟弈秋之为听;一
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__________,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__________。
为是__________?曰:非然也。按课文内容把文段补充完整。
《学奕》选自《孟子•告子》,孟子是我国古代的________家、_________家。《孟子》
记录了孟子的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诲()之()
援 ()俱()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文阅读】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大道之行也》)
(乙)唐玄宗以韩休为门下侍郎①,同平章事②。休为人峭直,不干荣利。及为相,甚允③时望。上或宫中宴乐,及后苑游猎,小有过差,辄谓左右曰:“韩休知否?”言终,谏疏已至。上常临镜,默默不乐。左右曰:“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上叹曰:“吾貌虽瘦,天下必肥。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注释)①门下侍郎:官职名,为皇帝近侍。②同平章事: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中书、门下协商处理政务之意。③允:符合。(选自《涉史随笔》)解释加点的词语。
(1)盗窃乱贼而不作:__________(2)上常临镜:__________翻译下列语句。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实现大同社会是每个人的愿望。请你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谈谈如何才能实现大同社会?
阅读《晏子使楚》,完成小题。
1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2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选自苏教版教材)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缚一人诣(yì)王 | B.生于淮北则为枳(zhǐ) |
C.缚者曷(jiē)为者也 | D.寡(guǎ)人反取病焉 |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晏子将使楚(2)齐之习辞者也
(3)晏子避席,对曰(4)入楚则盗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欲辱之,何以也?
(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文中的晏子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阅读《伤仲永》,完成小题。
1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3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选自人教版教材)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邑(yì)人奇之 | B.以钱币乞(qǐ)之 |
C.环谒(jiē)于邑人 | D.泯(mǐn)然众人矣 |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伤仲永(2)借旁近与之
(3)稍稍宾客其父(4)泯然众人矣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尝识书具。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仲永由“神童”最终变为了常人,说明了什么道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注释]①廪(lǐn)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说(shuì):游说。④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⑤丘:孔子,名"丘"。⑥趣:催促。
1.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 |
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
把"文言文阅读"【甲】【乙】两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2)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