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讳、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乙】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
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
(选自晋•陈寿《进<诸葛亮集>表》)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B.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C.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D.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志虑忠纯 |
志: |
|
②悉以咨之 |
咨: |
|
③时人异焉 |
异: |
|
④益州既定 |
既: |
|
(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有所广益 |
②益慕圣贤之道 |
B.①性行淑均 |
②大道之行也 |
C.①备得用与武帝交战 |
②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
D.①江南悉平 |
②悉如外人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②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
(5)【甲】文表现了诸葛亮的 ,而【乙】文则表现了诸葛亮的 。
文言文阅读。
秦王坚①自河东还,以骁骑将军邓羌②为御史中丞③。八月,以咸阳内史王猛④为侍中、中书令,领京兆尹。特进、光禄大夫强德,太后⑤之弟也,酗酒,豪横⑥,掠人财货、子女,为百姓患。猛下车收⑦德,奏未及报⑧,已陈尸于市,坚驰使赦之,不及。与邓羌同志⑨,疾恶纠案⑩,无所顾忌,数旬之间,权豪、贵戚,杀戮、刑免⑾者二十馀人,朝廷震栗,奸猾屏气,路不拾遗。坚叹曰:“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选自《资治通鉴》第22卷)
【注释】①秦王坚:指前秦世祖符坚。河东:郡名。②邓羌:人名。③御史中丞:官职名。下文的“侍中”“中书令”“ 京兆尹”“特进、光禄大夫”均指官职名。④王猛:人名。⑤太后:符坚的伯母。⑥豪横:恃强横暴。⑦收:拘捕。⑧报:答复。⑨同志:志趣相同。⑩纠案:举发其罪,考问其实。⑾刑免:判罪免官。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秦 王 坚 自 河 东 还解释文中划线词的意思。
(1)为 ()(2)患( ) (3)市( )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王猛严惩强德的原因。
王猛严惩违法官员取得了什么成效?请用原文回答。
读了选文,你对王猛有何评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文言文阅读。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 B.可爱者甚蕃(多) |
C.陶后鲜有闻(少) | D.宜乎众矣(适宜)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文言句子的大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简要回答问题。
(1)甲文中统领全文、表明作者品德的语句是:
(2)乙文中多次提到菊和牡丹.这样写的作用是:甲文先说“斯是陋室”结尾又说“何陋之有”,是否自相矛盾?请简要分析。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文表现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乙文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
B.甲乙两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 |
C.“铭”和“说”都是古代文体,“铭”侧重于议论,“说”侧重于叙事。 |
D.甲文句式整齐,对仗工整;乙文语言精练,骈散相间。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给划线句子断句。
解释下列词的含义。
驽马()镂()“蚓无爪牙之利”却能做到“六跪而二螯”的蟹做不到的事,为什么?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十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解释划线字。
(1)未尝识书具:() (2) 稍稍宾客其父:()
(3)受之天:() (4) 卒之为众人:()
(5) 或以钱币乞之() (6) 借旁近与之()
(7) 即书诗四句() (8) 环谒于邑人()与例句中划线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忽啼求之
A.传一乡秀才观之 | B.不能称前时之闻 |
C.或以钱币乞之 | D.余闻之也久 |
选择翻译句子不正确的一项 ()
A.余闻之也久。 翻译:我听说这件事也很久了。 |
B.邑人奇之。翻译:同县的人把他看作是奇才。 |
C.从先人还家。 翻译:跟着先前的人回到老家。 |
D.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翻译:这是因为后天所受的教育不够啊。 |
方仲永幼年具有怎样的非凡才能?他的父亲为什么不让他学习?(用原句回答)
①
②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 道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①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②,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③。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④也。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⑤,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
微之⑥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⑦尘念,此际暂生。(选自白居易《与元微之书》⑧)
【注释】①东西二林:指庐山的东林寺和西林寺。②墙援:篱笆墙。③动弥旬日:常常满十天。④泰:安适。⑤忧望:挂念,盼望。⑥微之即元稹,白居易的好友。⑦瞥然:形容时间短暂。⑧此信写于白居易在唐代元和年间被贬江州(今九江市)时期。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⑴窥谷忘反()⑵流水周于舍下()
⑶不能殚记()⑷信手把笔()选出下列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尽在其中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
B.飞泉落于檐间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 |
C.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以幽阴深邃奇(《于园》) |
D.封题之时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也哉 (《陈涉世家》) |
翻译两篇文章中的画线句子。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
(3)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根据文章的内容,回答问题。
(1)甲、乙两文最能概括所描写的山水之景共同特点的一个字是。
(2)甲、乙两文都是情景交融的山水小品文,都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水的热爱之情。除此以外,甲文还表达了情感;乙文还表达了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