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我的安好,妈的晴天

    (1)小时候,我为有一个作家妈妈而自豪。每当小朋友在我面前夸耀他们的妈妈读过很多书、会讲很多故事时,我总是反驳他们说:“那有什么,你妈妈讲的那些故事都是我妈妈写的。”

    (2)长大后,我却开始羡慕身边的那些女孩:妈妈手心手背、衣襟衣袖,随时都可以拉过来擦眼泪;妈妈的怀抱永远那么芬芳四溢,犹如午后的阳光,暖暖的。

    (3)和妈妈在一起生活的几年,我们始终没有培养起别的母女那样亲昵温馨的氛围。我们像两颗自转星球,各自有着自己的运转轨迹,她不会时刻围着我转。

    (4)我平时喜欢去学校附近的西餐厅吃饭,但是我并没有想到有一天会在那里碰见她。

    (5)白色细高跟鞋,一件亮珠片连衣裙,她有说不出的优雅与高贵。看见我,她笑得眼睛都弯起来,亲昵地说:“安好,真巧,你在这里呀。”

    (6)恰好,旁边有班上的同学,那个同学结巴地说:“你不是,那个,慕娉婷?”

    (7)她哈哈笑起来:“不打扰了。”

    (8)“天啊,慕娉婷真人比书上的照片漂亮多了。安好,你们是什么关系啊?你亲戚?”

    (9)我打断她,说:“她是我妈妈。”

    (10)那个女生两眼都变成了星星:“安好,你知道不知道,你妈妈的书可受欢迎了,我们家书架里有一层整整齐齐摆的都是她的书呢!”

    (11)是吗?妈妈的书我只大略粗粗翻过,从来没有耐心读到结尾。我害怕看到妈妈的内心想法,却又很想知道。那种感觉就像一个女生提着裙子,小心翼翼地避开水下的石头一样。每次看,我都很失望,因为妈妈书里的主人公,从来不是我这样平凡乖巧的女生。她们凛冽而美丽,像带刺的野玫瑰。听爸爸说,妈妈年轻时就是这样子。

    (12)美女作家慕娉婷是安好的妈妈,像风一样传遍了班里。我也因此被班上“公主团”青睐,成为她们中的一员。直到某天,我在洗手间听见“公主团”的谈话。“安好,可真平凡,跟她妈妈一点也不像。”“是啊,慕娉婷那么多书,没有一个主角跟安好一样,连她妈妈都不写她!”

    (13)这些话深深地刺痛了我,我一直等到没有人才走出来。窗外的阳光,白色的,却没有一丝暖意。

    (14)我开始整夜整夜地失眠。在薄如暗翼的青春里,即使伤害如猫爪般地轻轻落下,也会留下难以平复的伤痕。我将自己包裹在夜里,喜欢上听一档《夜玫瑰》的夜话节目,女主播的声音如暗夜里的月光一样亲切,又如羽毛一样轻柔,一片一片落在心里,让我觉得很踏实。在我鼓起勇气把心思倾诉给她之后,我仿佛找到了精神上的寄托,然后在她的轻声安慰下甜甜地进入了梦乡。

    (15)有一天,我打完热线后,导播没有及时关上播音设施,那个女主播的话一字不漏地传到空气里,像一股冷风钻进我的耳朵:“真烦,都是鸡毛绿豆的事,也值得天天打电话诉说。”

    (16)我的自尊就这样如花一样落了地,任人踩成泥泞。我再次将自己封闭起来,仿佛是给自己镀上了一层蜡,虽然伤害再也进不来,但是阳光也无法射入。

    (17)突然有一天,那个女主播打电话来跟我道歉,并一个劲地说我有个好妈妈。因为女主播的台里请妈妈写稿子,妈妈对女主播的做法很不满,一定要女主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原来她并没有忽略我,比如她一直都知道我听的电台,不是吗?

    (18)后来,在一次访谈节目中,主持人问妈妈:“您笔下的少女总是特立独行、性格凛冽,这是以您的女儿为原型创作的吗?”妈妈笑笑说:“太有个性的女孩,青春总是暗伤连城。我不希望女儿这样,我想让她像任何一个平凡的女孩一样,在温暖平静的环境里长大!我小说的人物是我少年时代的缩影,因为走错过,才不希望更多的孩子走错。这才是我写作的初衷!”

    (19)我再次翻开妈妈写的每一本小说,注意到了许多不曾留意过的细节,在那些不起眼的细节里,我发现了我自己的影子。比如那个喜欢带绿色手表的女生,这个习惯跟我一样;那个总是喜欢在冬天里吃冰激凌的小妹,而正巧我也喜欢这么做。这些人,无一例外,和主人公比起来,她们都有着更安稳、更明媚的青春,就像我的名字,安好。

    (20)原来,我的安好,就是妈妈的晴天。

(文 张星,有删节)

(1)请分析本文标题“我的安好,妈的晴天”的作用。(2分)

(2)文中“我”的情感或心理变化极为曲折,请把这个变化过程补充完整。(2分)

自豪﹣﹣  ﹣﹣失望﹣﹣受伤﹣﹣  

(3)请分析本文第(13)段划线句的作用。(3分)

(4)下列对本文内容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开头“小时候,我为有一个作家妈妈而自豪”,可以看出全文主要使用了欲抑先扬的写法。

B.本文第(3)段,写出了“我”和妈妈关系的冷落和疏离。

C.本文第(13)段,“这些话深深地刺痛了我”,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写出了“公主团”言语对“我”的伤害,又交待了“我”听夜话节目的原因。

D.本文第(14)段划线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青春少女脆弱敏感、易受伤害的内心世界。

(5)请分析第(15)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6)通读全文,请你分析“妈妈”慕娉婷对女儿的爱体现在哪些细节或事情上。(3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写作手法 文章题目 内容主旨 句段分析 人物分析 记叙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拦路虎

①初学古文,势必会遇到一些文字障碍,这就好像是遇到了拦路虎。有的人见了被吓倒而退缩,不再读下去;有的人见了就千方百计努力擒住它、降伏它,扫清障碍向前,顺利地读下去了。

②那些完全陌生的难解语词,现代汉语中已见不到或很少见到,这倒是不难对付的,翻词典、查看注解、请教旁人,都是解决的办法。

③有些看来很熟悉似乎并不难解的语词,现代汉语中也是常见的,往往正是"拦路虎"。这种难以觉察的潜伏的"拦路虎",字面上同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语词相同,而在意义和用法上相差甚大。学古文,接触古汉语,特别要留心提防这种"拦路虎"。

④例如《世说新语•政事门》记载东晋陶侃搜集竹头木屑的故事,其中有一句说:"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厅堂)前除雪后犹湿。"粗粗一看,这句里没有不识的字,各个语词都是常见的熟悉的。其实这里也有"拦路虎"。

⑤例如"积雪"和"除",并不就是堆积的雪和扫除的意思。这里的"积雪"指接连下雪,"除"指台阶。这个"除"同古话常说的"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除"含义相同。不解决这两个障碍,误以为堆积的雪放晴,就不透了误把语句读成"听事前/除雪后/犹湿"就歪曲了原意,应读成"听事前除/雪后犹湿"。古人形容写诗作文的人才气高、文思敏捷,常说"笔不停缀,文不加点"。不少人以为"文不加点"就是文章一气呵成不加标点。这实在是很大的误解。

⑥古人著文本来不用标点符号、无所谓加不加标点,不过,才气高、文思敏捷的人写出东西来句读倒是分明不乱的,决不至于点不断、读不断的。原来这里的"点"乃是涂抹、涂改的意思。唐代史学家刘知几的《史通》有《点烦》一篇,意思就是把多余烦琐的语句涂抹掉。看,这小小的一个"点"竟是只潜伏的"拦路虎"!杭州有一个名胜叫虎跑泉,相传有个和尚到此没有水喝,于是有二虎跑地作穴,泉水就涌出来了。虎跑泉由此得名。这个"跑"就是刨挖的意思。不少游客不假思索地以为完跑的"跑"是奔跑的意思,其实老虎并没有奔跑,有只潜伏的"拦路虎"倒是跑出来了,它没有被擒住、被降伏,但是人们往往心安理得,以为很安全,没有关系。

⑦可见,潜伏的"拦路虎"比一望而知的"拦路虎"更加值得注意,为害很大,常妨害了对文义的理解而人们还不能觉察。这种"拦路虎"最爱找粗心大意者的麻烦.粗心大意者不认真,不细心,满不在乎,自以为是,于是常出岔子。这种学习态度上的问题,其实也是一种"拦路虎",而且是危害最大的"拦路虎"。

(1)选文以"拦路虎"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写到的几种"拦路虎",所指的内容是完全相同的。

B.选文所举的例子丰富、典型,有说服力。

C.选文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D.选文观点明确,对我们学习古文具有指导意义。

(3)在古文学习中,我们常会遇到潜伏的"拦路虎"。请再举出一个例子。

记叙文阅读。阅读下面文章,按要求完成问题。

燕子来时

何君华

①过完年,父亲又该出门去打工了。

临出门,他却放下行李,重新打开家门,扛了一把梯子爬到三楼,将三楼房檐下的玻璃窗推开了一道缝儿。我明白父亲为什么这么做——他是想让我们家的燕子在春天里能进屋筑巢。父亲说过,燕子是念家的,一旦选定一户人家筑巢安家,终其一生都会回到这户人家里,哪怕跋山涉水,也会年年回到“故乡”。

③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的一件事来。那时,我上小学三年级,家里住的是泥瓦房,有一只燕子在我们家屋顶筑巢。后来,看着新泥累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听着夜深人静时的呢喃,我心里想,它们的窝里还有什么?一个周末的午后,我心血来潮,拿一根竹竿将房顶上燕子的巢穴捅了。父亲回来,我看到他铁青的脸时,才知道自己闯祸了。父亲说:“古话说‘燕子不进苦寒门,燕子不落忧愁家’,农人都把燕子入户筑巢看作是吉祥的征兆,燕子勤劳肯干,终日在空中捕捉苍蝇、蚊子等害虫,是农人最亲密的益鸟,巢穴也是一口泥一口泥地衔来的……”

④听了父亲的话,我哭了!心想:“燕子再也不肯回我们家了!”整个下午,我一个人呆呆地坐着,盯着房顶,那被我捅掉后残留的一角巢穴,像我空落落的心!

⑤果然,整个春天和夏天,燕子再也没回我家。我经常望着那房顶发呆。父亲看出了我的心思,安慰我说:“放心吧!明年春天它还会回来的。”

⑥于是,我日日盼望过年。因为年一过,春天就要来了。春天来了,燕子就该回来了。

⑦在我的朝思暮想中,第二年春天,真有一只燕子飞到了我家。我急切地问父亲:“是去年那只燕子吗?”父亲抬头仔细看了看,肯定地点了点头:“你看,它的脸颊是砖红色的,它回来啦!”听了父亲的话,我喜出望外,好像我的罪责减轻了一样。父亲的话得到了印证,燕子回来了,它是念旧的!我又看到了新泥累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又听到了夜深人静时的呢喃了

⑧燕子的寿命只有十年左右。终于有一年春天,那只有着砖红色脸颊的燕子没有回到我家。我知道,它再也不会回来了。我虽然知道这是世间一切生物都难逃的宿命,但仍然难过不已。好在没过多久,又有一只燕子来到我家“安家落户”——那是一只有着普通棕红色脸颊的燕子。很快,又看到新泥累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又听到了夜深人静时的呢喃了。这使我感到心安,整个春天抑郁的心情终于得到缓解。

⑨去年,我们拆了家里的泥瓦房,当然连同燕子的巢穴也拆掉了。在原来的宅基地上盖起了一幢崭新的三层小楼,特意用青琉璃瓦盖了屋顶——是为了方便燕子回来筑巢。父亲心里一直记得,来年外出打工时,一定要将房檐下的玻璃窗留一道缝儿。这样,即便一整年锁着门在外头打工,我们家的燕子也能找到回家的路。

⑩是的,父亲说的是“我们家的燕子”,他已经将燕子当成我们家的一员了。一种温暖的情思像爬山虎的藤蔓一样在我的心里蔓延着……我的耳畔又响起了儿时的歌谣:“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

⑪“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车窗外的行道树已经吐出新芽,坐在车里的父亲分明感到,新的春天已经来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面是选文主要内容脉络图,请阅读全文,将空白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2)“看到新泥累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听到了夜深人静时的呢喃”,此场景在选文中三次出现,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

(3)请从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从描写方法或修辞的角度赏析。

①临出门,他却放下行李,重新打开家门,扛了一把梯子爬到三楼,将三楼房檐下的玻璃窗推开了一道缝儿。

②一种温暖的情思像爬山虎的藤蔓一样在我的心里蔓延着……

(4)结尾一段在选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

(5)“圆月”寓意合家团圆,“鸽子”寓意珍爱和平。在中国人的心中,“燕子”也是一个文化符号,请你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燕子”的寓意。

阅读短文《示爱》,回答问题。

示爱

①女儿常常给我灌迷汤。我的文章写好了,念给她听,她总是再三赞叹:"妈,你写得真好!你真的好棒哦!"

②听完不算,还要把稿子拿过去,自己再看一遍,一副爱不释手的模样,使我的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

③我偶尔买了新衣,在镜子前顾影自怜时,女儿总在一旁全程参与,并不厌其烦地给我打气:"这件衣服真好看,以后你不穿了,不要送给别人,就送给我好吗?"

④家里的白板上,不时地会出现一些道谢或道歉的话,甚至一些示爱的文字。有时,在学校上了一天课,精疲力竭地回家,看到女儿上学前在白板上留了这样的话:"亲爱的爸妈,你们辛苦了!我爱你们!女儿敬上。"

⑤霎时间,疲累全消,觉得人生并非毫无意义。

⑥那年,父亲过世已有一段时日,母亲心情抑郁,寡言少语,为了排解她的寂寞,我们接她北上和我们同住。母亲一向手脚伶俐,在那一段时日里,她总是抢着帮我做饭。我当时除教书外,还得去上博士班的课程,有了母亲的帮忙,我少操了不少心,不论是工作上还是精神上都受益良多。

⑦一日,我在理工学院教完早上的四节课,又赶着下午两点去东吴大学当学生。在驱车回家的途中,我想起这些日子来,每次急匆匆地踏进家门,母亲总会及时端出热腾腾的新鲜饭菜,相较于以往潦草的简餐,有母亲在的日子,实在是太幸福了。而我尽管早就有这样的感觉,为什么从来未曾向母亲表达内心的感受呢?我不是常常因为女儿的甜言蜜语而觉得精神百倍吗?难道我的母亲就不想听她女儿的感谢吗?

⑧车程蛮长的,我有足够的时间来培养勇气。我决定一进门就启齿,然而,当房门一打开,母亲绽开笑靥,朝我说:"回来了!吃饭啰……"

⑨我突然一阵害羞,因而错失了最好的时机,我觉得有些懊恼,决定再接再厉,我安慰自己:"没关系,第一次总是最难的,跨过了这一关,以后就简单了。"

⑩吃饭时,我一直在伺机行动,以至于显得有些心不在焉,几次答非所问。母亲奇怪地问我:"你今天是怎么了?为什么奇奇怪怪的?"

⑪我开始佩服女儿了,她为什么总能把感情表达得如此自然,一点儿也不别扭,而我却这般费力!

⑫饭吃完了,我还是没说,心里好着急,再不把握机会,这句话恐怕只能永远藏在心里了。我低头看着碗,勇敢地说:"妈!我觉得自己好幸福!四十几岁的人,中午还有妈妈做了热腾腾的饭菜等我回来吃。"

⑬我头都不敢抬地很快说完,也不敢去看母亲的表情,便急急地奔进书房,取了下午要带的书,仓促地夺门而去,心情比当年参加大专联考还紧张。

⑭那天傍晚,我从学校回来,母亲已在厨房忙着,我悄悄地打开门进屋, 发现自从父亲过世后就不曾开口唱歌的母亲,居然又恢复了以前的习惯--在厨房里边打点着菜,边唱着歌

(摘自《廖玉惠:人生情感散文》)

(1)在下面横线上填写表现"我"在示爱过程中心理变化的词语。

房门打开,母亲朝我笑时,"我"是    的→吃饭时,"我"心不在焉,内心是    的→吃完饭,仍没说,"我"是    的→最后,"我"勇敢"示爱",夺门而去时,心情是    的。

(2)文章标题为何取名为"示爱"?请结合原文进行分析。

(3)文章末段划线句中的"居然"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发现自从父亲过世后就不曾开口唱歌的母亲,居然又恢复了以前的习惯--在厨房里边打点着菜,边唱着歌。

(4)文章主要写"我"对母亲示爱,为什么开头还用一定篇幅来写女儿的表现?

(5)请参考下面节选诗句,回忆自己与母亲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以"在您……的时候"的句式,抒写对母爱的感受。

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

在你补好了儿子们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

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

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妈妈,

在您    的时候,

在您    的时候,

在您    的时候,

在您    的时候,

您的爱已融入我的心灵,

永不磨灭……

阅读下列文本,回答问题。

【甲】

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①人生什么是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开始论述,可以贴近生活,容易引起读者共鸣。(①以设问开头,引出

②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做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③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加重的了。(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开始论述,可以贴近生活,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④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直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承接上文,引出"责任完了"是人生第一乐事。)

⑤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这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②引用孟子、曾子的话,_____)

⑥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对于责任,"解除"或"卸却",结果迥乎不同。)


【乙】

给母亲的一封信

袁隆平

亲爱的妈妈:

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

还记得吗?1953年,我要从重庆的大学分配到这儿,是您陪着我,脸贴着地图,手指顺着密密麻麻的细线,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图上这么一个小点点。当时您叹了口气说:"孩子,你到那儿,是要吃苦的呀……"

没想到的是,为了我,为了帮我带小孩,把您也拖到了安江。我从来没有问过您有什么难处,我总以为会有时间的,会有时间的,等我闲一点一定好好地陪陪您……哪想到,直到您走的时候,我还在长沙忙着开会。那天正好是中秋节,全国的同行都来了,搞杂交水稻不容易啊,我又是组织者,怎么着也得陪大家过这个节啊,只是儿子永远亏欠妈妈

太晚了,一切都太晚了,我真的好后悔。妈妈,当时您一定等了我很久,盼了我很长,您一定有很多话要对儿子说,有很多事要交代。可我怎么就那么糊涂呢!这么多年,为什么我就不能少下一次田,少做一次实验,少出一天差,坐下来静静地好好陪陪您。哪怕,哪怕就一次也好。

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在国际讲坛上谈笑风生,每当我接过一座又一座奖杯,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

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隔着21年的时光,我依稀看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走过稻浪的背影;我还要告诉您,一辈子没有耕种过的母亲,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积成垛,谷子在阳光中噼啪作响,水田在西晒下泛出橙黄的颜色。这都是儿子要跟您说的话,说不完的话啊……

儿:平

(原文有删改)

【链接材料】

①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临之际,获得国家最高荣誉的袁隆平向记者表示:"荣誉是对我们成绩的肯定,但我们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还得继续干活、只要能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个人的荣辱得失又算得了什么,搞科研的人要有使命惑,有胸襟。"

②袁隆平多次谈及他的两个梦想:"第一个梦是禾下乘凉梦,这是追求水稻的高产梦;第二个梦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我始终都还在努力使梦想成真,也寄希望与你们共勉来共同实现这两个梦想。"

(1)甲文旁的批注有两处未完成,请补写完整,以说明其起到的作用。

(2)甲文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3)乙文尾段极富深情地描绘了一幅幅想象中的美好画面:祖孙牵手的背影、噼啪作响的稻谷,橙黄的稻田……请你说说其中蕴含了袁隆平怎样的情感。

(4)"君子有终身之忧",越是心怀天下,肩上的责任就越重,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读完甲乙两文及链接材料,你认为袁隆平的责任和快乐是什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那天早上父亲天没亮就起了床,我听着父亲的脚步声很轻地响进院子里去。我起来时,父亲已在新屋门口踏黄泥。黄泥是用来砌缝的,这种黏性很强的黄泥掺上一些石灰水豆浆水,砌出的缝隙老鼠也钻不开。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②等泥水匠和两个助工来的时候,父亲已经把满满一凼黄泥踏好。那黄泥加了石灰水和豆浆水,颜色似玉米面,红中透着白,上面冒着几个水泡,被早晨的阳光照着,亮亮的,红得很耀眼。

③父亲从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他居然不敢放,让我来。我把火一点,呼一声,鞭炮蹿上了高空,稍停顿一下便掉下来,在即将落地的瞬间,啪--那条红色的纸棍便被炸得粉碎。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高兴,却露出尴尬的笑。

④不知怎么回事,我也偏偏在这让人高兴的瞬间发现,父亲老了。糟糕的是,父亲却没真正觉得他自己老,他仍然和我们一起去撬老屋门口那三块青石板,父亲边撬边和泥水匠争论那石板到底多重。泥水匠说大约有三百五十斤吧,父亲说不到三百斤。我亲眼看到父亲在用手去托青石板时腰闪了一下。我就不让他抬,他坚持要抬。抬的时候,他的一只手按着腰。

⑤三块青石板作为新台阶的基石被砌进去了, 父亲曾摸着其中一块的那个小凹惊异地说:"想不到这么深了,怪不得我的烟枪已经用旧了三根呢。"

⑥新台阶砌好了,九级,正好比老台阶高出两倍。新台阶很气派,全部用水泥抹的面,泥瓦匠也很用心,面抹得很光。父亲按照要求,每天在上面浇一遍水。隔天,父亲就用手去按一按台阶,说硬了硬了。再隔几天,他又用细木棍去敲了敲,说实了实了。又隔了几天,他整个人走到台阶上去,把他的大脚板在每个部位都踩了踩,说全冻牢了。

⑦于是,我们的家就搬进新屋里去。于是,父亲和我们就在新台阶上进进出出。搬进新屋的那天,我真想从台阶上面往下跳一遍,再从下往上跳一遍。然而,父亲叮嘱说:"泥瓦匠交代,还没怎么大牢呢,小心些才是。"其实,我也不想跳。我已经是大人了。

(选自《台阶》)

(1)从选文对父亲四件事的描写中,看出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先填写空白处,再回答问题)

①起早踏黄泥,②    ,③撬石板闪腰,④    

父亲:    

(2)第⑤段末尾划线句表现出"父亲"性情的什么特点?

(3)简述父亲最能打动人的某个举动及自己的感受?(第⑤段划线句不得再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