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
拴在琴凳上的十年
①我生长在大西北沙漠边缘的油田小镇,妈妈做出“一定要让女儿学琴”这个决定的那年,我才4岁半,坐在小课桌前,脚还踩不到地面。妈妈和爸爸月工资加在一起也就两三百元。家里的存款有两三千,而一架钢琴怎么说也要近万元。
②钢琴被搬回家时的场景我还记得。当时是春夏之交,爸爸和他的七八个年轻的朋友把一个巨大的、沉重的、被严严实实包裹的大家具抬上三楼。小小的家里围了很多人,包裹被层层打开,黑色的钢琴漆在阳光下明晃晃的。
③妈妈像是在对着全世界宣布:“贝贝,这是你5岁的生日礼物。你以后要好好学,听见没?”
④“恩!”我怯弱的回答。
⑤后来我明白,永远不要轻易答应自己完全不了解的事情。可是,即便当时明白又如何,我没有选择的权利。
⑥随着钢琴被搬进家门的是一些铁律:所有的作业必须在下午放学前完成,每晚七点到九点固定练琴两个小时中途只能上一次厕所,喝一次水……
⑦钢琴进门到我初中毕业,妈妈每晚会坐在钢琴的旁边,从开始的音阶,到每一首曲子的每一个音阶和节拍,全程监督,几乎全年无休,在重大考试和比赛前,练琴时间会尽可能延长。
⑧“找个好老师,这太重要了!”身为高中老师的妈妈,从来就对此坚信不疑。可是小镇上会弹钢琴的成年人几乎没有,只能去银川。从小镇到银川单程近四个小时,道路坑坑洼洼,路两边是连天的戈壁,沿途几十里路程不见人烟。晴天,尘土翻滚;雨天,泥泞不堪。
⑨银川的钢琴课一周一次,周日凌晨,瘦小的妈妈常把我驮在背上追赶去市里的公交车。遇到沙尘暴的时候,妈妈侧身护着我,母女俩紧紧相拥,像风中的两片树叶,飘摇在行进的路上。有时为了省钱,妈妈只买一个座位,客满的时候她就一路抱着我。中午将近12点到位于银川南门的老汽车站,下车后坐3块钱的人力三轮车到文化街的歌舞团大院,下午4点原路返回,晚上到家时早已天黑。在路上耗去近八个小时,只为学一个小时的“专业课”。
⑩北方的冬天,滴水成冰,常常开始上课了,我的手指仍像冻坏的胡萝卜。连钢琴老师都有些不忍,倒杯热水让这对从寒风里来的母女先暖一暖。夏天好闷,母女俩昏昏沉沉地挤在公交车上,我满身都起了痱子。
⑪每当拉着妈妈的手走在银川宽阔的马路上,我总是什么都想要,但是到头来也什么都没买。妈妈的理由不容置疑:“学费一次50块,还有吃饭、来回车费,我们要把成本控制在一次100块以内。”只有和钢琴相关的,妈妈才会额外通融。
⑫伴随琴声的欢笑声寥寥无几,似乎这件“高贵”的兴趣爱好无法让任何一个人从中获得“轻松”与“喜悦”。因为学琴的成本太高了,练琴就需要加倍努力。常常伴随的,是抽泣声和严厉的训斥声,被撕过琴谱,被打红过手,似乎还有几次被拉下琴凳……
⑬每次回想拴在琴凳上的十年,心酸和痛苦滋满全部的记忆。后来经历了很多事情后,我才明白哪有什么东西是可以轻松获得的呢?
⑭十年,周而复始,一直到我考完业余十级。忽然有一天,钢琴老师在妈妈数次征询意见之后,明确的说:“真孩子不适合搞钢琴专业!”
⑮我的手太小,即便付出比正常孩子多达数倍的努力,同样的曲子我依旧弹得非常吃力。这是我的“硬伤”。妈妈一直忽略了这一点,最终我偏离了她的规划﹣﹣上音乐学院附中、考上北京或者上海音乐学院的钢琴表演系。我在妈妈的失望中“仓皇”地读了高中。我终于如释重负,好像获得了新生一般。
⑯后来,每当有人问我“你喜欢弹琴吗?”“喜欢”这个答案就只是说给你妈妈听的。
⑰但是,生活就是这样,很多你认为无法化解的东西,岁月却把它轻易地化解了。在我意识不到的某一年的某一刻,我忽然和以前的生活和解了﹣﹣“妈妈,学校的钢琴比赛,我进复赛啦!”“妈妈,我在教会当了司琴。有人在教堂结婚,我弹了《婚礼进行曲》!”……
⑱我无比感激童年的每一首钢琴曲﹣﹣这些乐曲和我在往后学习文学、艺术、历史等彼此影响和融通;感激童年无数枯燥乏味的练习,让所有的技巧成为我的肢体和记忆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⑲我数次想对妈妈说:这么多年过去,我明白,自己最终收获的,远比曾经付出的多。您虽然是一位“虎妈”,但我却要感谢您,是您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⑳话刚到嘴边,我就哽咽了。
(1)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时间 |
情节 |
“我”的心理 |
4岁半 |
① |
怯弱 |
学琴的十年 |
往返银川学琴 |
② |
考完业余十级之后 |
③ |
如释重负 |
多年后 |
我和以前的生活和解了 |
④ |
(2)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①结合文章,说说表题“拴在琴凳上的十年”的含义。
②请从修辞和角度赏析第 ⑨自然段画线的句子。
遇到沙尘暴的时候,妈妈侧身护着我,母女俩紧紧相拥,像风中的两片树叶,飘摇在行进的路上。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回忆了“我”十年学琴的一些往事,全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B.文章刻画了一个为了女儿的“兴趣”,辛苦奔波、甘于付出、严厉苛刻的母亲形象,而女儿对母亲始终充满怨恨。
C.“伴随着琴声的欢笑声寥寥无几”说明学琴这件事无论对我。还是对妈妈而言,都是很辛苦,很煎熬的一个过程。
D.文中“我在妈妈的失望中‘仓皇’地读了高中”是指妈妈对我挣脱了她的束缚,主动地放弃了“搞钢琴专业”的规划而感到失望。
E.第⑧自然段着重描写了从油田小镇到银川那条每周学琴的必经的道路,更好的烘托了“我”学琴路途中的艰辛。
(4)请结合原文和“链接材料,”说说作者为什么把自己的母亲成为“虎妈”,你对“虎妈狼爸现象”有怎样的看法或感悟?
【链接材料】社会上有些父母被称为“虎妈”“狼爸”,他们教育孩子的方式是打骂兼备,常常备着藤条、鸡毛掸子,孩子背不出课文,打!作业做不好,打!不练琴,打!……一方面,这种教育方式受到很多人的指责;另一方面,他们也确实“打”出过“一门三北大”的教育迹象。这种现象被称为“虎妈狼爸现象”。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水车
郭远辉
①它不像一张犁,要用的时候,挂在背上,赶着牛就走;它不像一担箩筐或是一担土箕,平凡的可以到处乱放;它甚至不像绝大多数的农具,总是低着头默不作声。它,是水车,但它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车,说它是车,是农耕诗人给它戴上的一顶桂冠。它身上没有安装一个轮子,它不但不能载货驼物,反而每一次从农家到水塘去车水,都需要两个以上的人扛着去。可以说,它是我所见的所有农具中,做工最繁杂、力学原理和生产美学得到最充分融合的一件农具。它有说不完的话,唱不完的歌。
②1980年,生产队将所有集体的生产工具分到各农各户,全队只有五辆水车,每户人家都想要,队长只能以抓阄的形式来确定。母亲把机会让给别人,让大家先抓,留下最后一个阄给母亲。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当她打开阄时,上面歪歪扭扭的写着“水车”两个字,她自然高兴,但当她看到最想得到水车的李伯因为没有抓到阄而神情无比沮丧时,母亲竟然将全队人视为神器的水车让给了李伯。
③第二年开春时,母亲请来村里的老木匠罗秋生,为我家做一架水车。母亲把藏在老屋二楼上的一批准备盖新房的上好杉木料搬了下来,母亲说,水车是田喝水的碗,没有碗,田就会渴,经常口渴的田园,禾苗怎么能长得好呢?罗木匠是一个做农具的能手,村里几乎所有的农具都是他和他和徒子徒孙们做的。一根根木讷、沉闷的木头,在他斧锯凿刨的作用下,重新活了过来。它随着一个家一起呼吸,一起生活。他用了足足一个星期的时间终于把水车做了出来。崭新的水车静静在躺在晒谷场上,木香怡人。母亲望着它,脸上漾着笑意。
④从此,这架水车被父亲和母亲扛着从一丘田走向另一丘田,从一方塘转向另一方塘。在干旱的季节,在田地需要灌溉的时候,它总会挺身而出,把低处的水抬到高处,把远处的水拉到近处。很多次,在月朗星疏的夜晚,我跟着母亲在水车上散步,一高一矮的母子俩深一脚浅一脚的踩着水车的轱辘,竭尽全力把池塘里的水抽进农田。我们踩得越快,水流就越大,踩着踩着,仿佛自己跑了起来,在茫茫的旷野里,水也跟着我们的脚跑了起来,从池塘出发,从水车幽深的身体流出,流向水沟,流向田畴,流向庄稼的血管。
⑤舒婷的诗里写到: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每当读到这样的诗句,我的心里就会随着水车的转动而酸楚起来。现在看来,水车俨然成了落后生产力的代名词,可是又有谁注意到,水车从汉灵帝时华岚造出雏形,到三国孔明改造完善后在蜀国推广使用,隋唐时广泛用于农业提灌,至今已转动了1700多年。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知疲惫地灌溉了一个民族。
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抽水机的广泛使用,使水车悄然身退,母亲本想再修修这架老水车,但秋生师傅年事已高,早就收斧挂锯,马放南山了。五里八乡,再也没有人需要水车,也没有人会造水车了。母亲洗净水车身上的污泥和水草,郑重地将它收了起来,安放在老屋的楼上,与其他业已退休的农具堆放在一起,让它安享晚年。
⑦每一次回故乡,我都会爬上楼,看看那架老水车,凝望中,母亲踩着水车时那吱嘎吱嘎的转动声又我在心里响了起来……文章主要是写水车,为什么在开头还写到了其他农具和车?
请简析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①一根根木讷、沉闷的木头,在他斧锯凿刨的作用下,重新活了过来。
②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知疲惫地灌溉了一个民族。文章第④段中“我跟着母亲在水车上散步,一高一矮的母子俩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水车的轱辘,竭尽全力把池塘里的水抽进农田”一句属于什么描写?它有何作用?
文章第⑤段写到“每当读到这样的诗句,我的心里就会随着水车的转动而酸楚起来”,请联系上下文说说“我”的心为何会“酸楚”起来。
文章结尾写到“每一次回故乡,我都会爬上楼,看看那架老水车”,请结合全文简析这样写的作用。
阅读《阿里山纪行》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是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静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
②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蒙蒙的。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那森森万树,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它真像一条条绿地毯,紧紧地贴在地表上、台阶上,甚或依附在树干上。
③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其盘曲之势,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真不知树躯有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它们排列之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树干都是湿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之中了。虽是盛夏亭午时分,正是骄阳喷焰,却透不进日光来。我们的身上也分明有点薄湿。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第①段运用了“明镜”和“水墨画”两个比喻,说说这两个比喻的表达效果。(2分 )
第①段描绘的阿里山林区有什么特点,用一个双音节词来加以概括:;
作者写“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对表现以上特点有何作用?
品读文章,根据第①段中划横线句分析人们的思想感情。
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比较下面句子在语言运用和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A、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那森森万树,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
B、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万树,离开了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从运用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③段中划横线句子的表达作用和语言效果。
阅读下面《老师的餐巾纸》一文,回答下面问题。(共15分)
一帮小学时的老同学,毕业40年后聚会。让大家意外的是,组织者还邀请到了王老师。她是还健在的唯一的老师,已经退休,回到了城里。
一位女同学拉着王老师的手激动地说,老师,您教了我们三年,您知道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吗?
王老师摇摇头。女同学说,您给过我的一张餐巾纸。那天,我家里出了点事,心情不好。上课的时候,老是走神,心不在焉,任课老师很生气,让我下课后到办公室去一趟。在办公室,那位代课老师再次狠狠地训斥了我,骂我自以为是,骄傲自满。我没为自己辩解,只是眼泪不争气地在眼眶里打转。这时候,坐在对面的您,走到我身边,您什么也没说,只是默默地递给我一张餐巾纸。接过您递过来的餐巾纸,我再也控制不住,哇哇大哭起来。您抱着我,拍着我的肩膀。平静下来后,我告诉您,前一天,我的父亲在山上采石时,腰被石头砸伤了。
女同学说着说着,眼圈又红了。王老师抬起身,从餐桌上的纸巾盒里,抽出一张餐巾纸,递给女同学。女同学接过餐巾纸,说,谢谢您,王老师。
旁边一个男同学,站起来,走到王老师身边,说,王老师,您也给过我餐巾纸。
男同学看看大家说,我们班的同学大多来自农村,我记得王老师是从城里调来的,在我们眼里,王老师您就像天上掉下来的女神一样。
头发花白的王老师,不好意思地笑了,我哪是什么女神啊,说实话,刚接到通知要调到那所山村小学时,我还偷偷哭了好几天呢。但是,去了那儿见到了你们这些学生,我才觉得一点也不后悔。
男同学接着说,小时候我很调皮,是老师眼里的坏学生。有一次,我和高年级的一个学生打架,鼻梁都被打出血了。我们分别被揪到了老师办公室。我心想,这回死定了,一定要被您狠狠骂一通了。您却没有骂我,见到我做的第一件事,竟然是从包里拿出一张餐巾纸,帮我轻轻擦拭鼻梁上的血迹。
男同学环顾一下大家,激动地说,那时候,我们这些山里的孩子,别说餐巾纸,连卫生纸都没用过。那是我第一次感触到餐巾纸,那么白、那么柔软,擦在伤口上,一点也不觉得疼,反而有一种柔软得让人心碎的感觉。王老师,我一直没告诉您,那次我为什么和那个男生打架。
王老师看着他说,这事我隐约记得,你很倔强,坚持不肯说为何打架。那么,现在能告诉我吗?
男同学点点头,那个高年级的同学说您坏话,说您一定是犯了什么错误,才被发配到我们学校的。我不服,就和他打起来了。
王老师笑了。
记忆的闸门,被打开了。让我们笑翻了的,是有个同学说的故事。他说,以前他都是用手背擦鼻涕的,有一次,抄黑板报时,鼻涕又挂了下来,他马上用手背去擦。突然,眼前冒出一个白团来,他扭头一看,是王老师,递给他一张餐巾纸。他红着脸接了过来。他说,你们绝对想不到,那张餐巾纸,我一直揣在裤兜里,整整揣了一个学期,只是偶尔拿出来,炫耀一下,直到后来成了碎片。
他的故事,甜蜜而辛酸,大家感慨唏嘘不已。有人站起来对王老师说,您是城里来的唯一的老师,也是唯一的女老师,还是唯一用餐巾纸的老师。别说我们学生,连其他老师都羡慕得不得了。
王老师挨个将大家看了一眼,说,我没想到,你们会记得这么多、这么清晰。我也记得那盒餐巾纸,那是我的一位在国外的亲戚带给我的礼物,那时候国内还没有餐巾纸呢。顿了顿,她突然故作神秘地说,说实话,刚开始给你们用的时候,我也很舍不得呢。
我们都笑了。我们这群中年人,围着老师,笑得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选自《南方日报》)全文主要追述了王老师的哪些感人场景?
选出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
A.文中的王老师并不是一开始就想扎根乡村教育的,而是有一个转变过程的。 |
B.文中“说实话,刚开始给你们用的时候,我也很舍不得呢”表明王老师有时也比较小气。 |
C.文中“我一直揣在裤兜里,整整揣了一个学期,只是偶尔拿出来,炫耀式地擦一下”一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我”的珍视与骄傲。 |
D.从记叙顺序的角度看,全文属于倒叙,作者用几个回忆片段刻画了王老师的形象。 |
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仔细研读全文,简要分析小说以“老师的餐巾纸”为题的作用。
如果你是这次聚会的组织者,请结合文章内容写一段话来表达对老师的深情与赞美。(60字左右)。
阅读《最后一课》选段,回答下面问题。(共13分)
“我也不责备你,小弗朗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这就是了。大家天天都这么想:‘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现在看看我们的结果吧。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现在那些家伙就有理由对我们说了:‘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不过,可怜的小弗朗士,也并不是你一个人的过错,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
“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他们为了多赚一点钱,宁可叫你们丢下书本到地里,到纱厂里去干活儿。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简要概述选文依次叙写了哪些内容。
把字帖想象成国旗,并且反复将“法兰西”和“阿尔萨斯”连在一起有什么含义?
认真阅读选文,解释一下“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的奇怪现象。
“这可怜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可怜”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请就选文中划线句子的修辞手法、主要意思以及表达作用等进行赏析。
温暖的蛋壳我的家
隔老远,我就听见她的大嗓门破锣般地嚷嚷:“楼上的,能不能把你们家的衣服甩干点再拿出来晾?水都滴到我们家晒的被子上了,真是的,能不能行了?”
她的嗓门像高音喇叭,有本事把全楼的人都叫了出来,众人的目光像电网一样笼罩在她身上,她犹不自知。我红着脸,心慌慌地跳着,悄然穿过众人的目光森林,回家。
你能不能行了?是她的口头语,她喜欢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上,当然,用在我身上的时候最多,她喜欢用食指戳我的脑门,恶狠狠地丢下旬:死丫头,你能不能行了?
有一段时间,我怀疑自己是不是她亲生的,她张扬,无所顾忌,天不怕地不怕。我胆小怕事,恨不能钻到尘埃里。
我常常幻想着我的亲生父亲在这个世界上的某处等我,住大房子,开跑车,可以买给我喜欢的“艾格”服饰,为我开盛大的生日Party,鲜花摆满房间,我骄傲得如同公主,看看那些同学谁还敢笑话我?
而事实上,我和她住在一处老房子里,小得像一只鸡蛋壳,我从不敢领同学回家,因为房子小得无处落脚,怕他们笑话我有一个扯着破锣般的嗓子在早市上卖鸭脖子的妈妈。
她不会知道我内心里这些细微的小想法,只是自顾自地按自己的想法给我吃的和穿的。衣服是她在早市上淘的,土气而便宜。她常常会沾沾自喜地对我说,乖女儿,你看我给你买什么了?然后变戏法似的从身后拿出一件有小熊图案的衣衫问我:“漂亮吗?”
我厌烦地转过身去,我都多大了?她还给我买有小熊图案的衣服。早餐永远是她亲自制作的豆浆,以至于我一打嗝儿,老远都能闻到大豆的豆腥味。
她不喜欢我,就像我不喜欢她一样,我是这样认为的。她常常坐在角落里发呆,我从她身边经过的时候,听到她自言自语,你若是个男孩该多好。也不枉我这些年苦扒苦做带着你,老来也好有个依靠。我不屑与同她争,但心里却觉得委屈,我是男孩还是女孩,由得了我做主吗?
我考试考第一名的时候,她会撇着嘴说:“有什么可骄傲的啊?瞎猫逮着只死耗子而已。”我不敢公然反抗,只能小声嘟哝:“有本事你逮一只我看看。”她顺手抄起一只苍蝇拍追着我说:“死丫头,学会顶嘴了?你能不能行了?”我在学校的运动会上,拿了一个200米跑的冠军,以为这次她会夸我几句了,谁知她不冷不热地嘲讽:“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别弄得跟我似的,书念得不怎么样,只会跑,将来也只会在市场上摆个小摊卖鸭脖子。”
我从心理上反感她的所作所为,抵制她,排斥她,人多的场合我拒绝称呼她,开家长会的时候,多数我不通知她。她知道以后常常会追着我骂:“死丫头,你能不能行了?”
那时候,我暗恋班上一个长得很帅的男生,他在运动场上打篮球的时候,我的目光总是一刻不停地追随他,义务给他当拉拉队。他参加学校举办的演讲比赛的时候,我总是下面那个拼命鼓掌的女孩:原本有些暗淡的青春,因为这个耀眼的、像风一样的少年而变得美好起来。
心中一点一点积攒起来的美好情愫,也因为这个男生碎成了模糊的一片。
那天早晨,刚进教室,就听见他在跟同学们瞎侃:“不是说她骄傲得如同公主吗?我叫她向东,她决不会向西。知道她家住哪儿吗?城郊,一个鸡蛋壳大小的地方。知道她妈妈是干什么的吗?一个在早市上卖鸭脖子的……”
我呆住了,先是愤怒,而后是委屈,继而是满眼的泪。我听见内心里哗啦一声脆响,那是我的自尊,我那点可怜的自尊碎落了一地。我没有进教室,转身跑了,有生以来第一次逃课了。
那是一段很难熬的日子,每天,我都觉得有很多双眼睛在盯着我,眼神满是嘲笑和讥讽,我恨不能找个地方躲起来。
那天下午,开班会的时候,老师领进来一个人,我一看,脑袋就大了。老师说:“今天的班会,我们邀请了一个特别的嘉宾,那就是甘甜甜的母亲,她想给我们讲讲一个单亲母亲养育孩子的故事,大家欢迎。”
是的,甘甜甜是我,她还嫌我出丑出得不够大啊,竟然亲自跑来拆我的台,要我以后怎么在学校里混?
她收敛了平常所有的嚣张,口齿清晰,语调平稳,我不知道她居然能说一口那么标准的普通话。她说:
“我是甘甜甜的母亲,是一个单身母亲。大家都很好奇甘甜甜的出身,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每一个孩子都是母亲掌心里的宝,我要感谢甜甜,因为有了她,经受过若干打击的我,每一次都能顽强地从苦难中爬起来,甜甜不能没有我,没有了我,她就没有了整个世界,所以我不能倒下。
不管是市场上摆摊与人纷争,不管是发烧感冒下雨下雪,不管生活有多么困难,我都咬着牙在坚持。最困难的日子,我和甜甜三天之内只吃了三个馒头,每天一个,维持着生命的最低体能。 有一次甜甜发烧,半夜里下雨,住在郊区的我们叫不到车,我背着甜甜一步一步走到医院,到医院的时候,天都快亮了……”
她讲了很多,我的脑子乱成一锅粥,素常的日子里,她从来没有跟我抱怨过什么, 我知道她过得不容易,但不知道她挣扎得这么厉害,我的一粥一饭,我的一点一滴幸福的感觉,都来源于她的付出。我有什么理由任性、逆反,不管不顾地和她对抗?
眼泪抑制不住地漫上了眼睛,我跑到前面抱住她。
她笑了,眼睛眯缝成月牙状,在同学们如雷的掌声中说:“乖女儿,这就对了!”
青葱的岁月里,总会有一些小小的虚荣和敏感。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唯一不能选择的,就是有什么样的父母。他们就算再不优秀,也是我们的父母,是上天赐予的缘,所以,唯有珍惜。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尘埃()(2)不屑()(3)瞎侃()(4)赐予()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我红着脸,心慌慌地跳着,悄然穿过众人的目光森林,回家。
(2)她常常会沾沾自喜地对我说,乖女儿,你看我给你买什么了?文中母亲的哪些所作所为让我从心理上反感并抵制她、排斥她?
文中对人物的描写颇具特色,读之或为这位单身母亲感到辛酸,或对她产生深深地敬意,请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语句描写。
她笑了,眼睛眯缝成月牙状,在同学们如雷的掌声中说:“乖女儿,这就对了!”试分析“心中一点一点积攒起来的美好情愫,也因为这个男生碎成了模糊的一片”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听完单身母亲的诉说,“眼泪抑制不住地漫上了眼睛,我跑到前面抱住她”,“我”的泪水中包含了一个女儿怎样的复杂情感?
母亲的口语是“你能不能行了?”而且用在“我”身上的时候最多,联系到母亲的艰难经历,你如何理解这句口头语中所包含的一个单身母亲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