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记叙文阅读。

拴在琴凳上的十年

①我生长在大西北沙漠边缘的油田小镇,妈妈做出“一定要让女儿学琴”这个决定的那年,我才4岁半,坐在小课桌前,脚还踩不到地面。妈妈和爸爸月工资加在一起也就两三百元。家里的存款有两三千,而一架钢琴怎么说也要近万元。

②钢琴被搬回家时的场景我还记得。当时是春夏之交,爸爸和他的七八个年轻的朋友把一个巨大的、沉重的、被严严实实包裹的大家具抬上三楼。小小的家里围了很多人,包裹被层层打开,黑色的钢琴漆在阳光下明晃晃的。

③妈妈像是在对着全世界宣布:“贝贝,这是你5岁的生日礼物。你以后要好好学,听见没?”

④“恩!”我怯弱的回答。

⑤后来我明白,永远不要轻易答应自己完全不了解的事情。可是,即便当时明白又如何,我没有选择的权利。

⑥随着钢琴被搬进家门的是一些铁律:所有的作业必须在下午放学前完成,每晚七点到九点固定练琴两个小时中途只能上一次厕所,喝一次水……

⑦钢琴进门到我初中毕业,妈妈每晚会坐在钢琴的旁边,从开始的音阶,到每一首曲子的每一个音阶和节拍,全程监督,几乎全年无休,在重大考试和比赛前,练琴时间会尽可能延长。

⑧“找个好老师,这太重要了!”身为高中老师的妈妈,从来就对此坚信不疑。可是小镇上会弹钢琴的成年人几乎没有,只能去银川。从小镇到银川单程近四个小时,道路坑坑洼洼,路两边是连天的戈壁,沿途几十里路程不见人烟。晴天,尘土翻滚;雨天,泥泞不堪。

⑨银川的钢琴课一周一次,周日凌晨,瘦小的妈妈常把我驮在背上追赶去市里的公交车。遇到沙尘暴的时候,妈妈侧身护着我,母女俩紧紧相拥,像风中的两片树叶,飘摇在行进的路上。有时为了省钱,妈妈只买一个座位,客满的时候她就一路抱着我。中午将近12点到位于银川南门的老汽车站,下车后坐3块钱的人力三轮车到文化街的歌舞团大院,下午4点原路返回,晚上到家时早已天黑。在路上耗去近八个小时,只为学一个小时的“专业课”。

⑩北方的冬天,滴水成冰,常常开始上课了,我的手指仍像冻坏的胡萝卜。连钢琴老师都有些不忍,倒杯热水让这对从寒风里来的母女先暖一暖。夏天好闷,母女俩昏昏沉沉地挤在公交车上,我满身都起了痱子。

⑪每当拉着妈妈的手走在银川宽阔的马路上,我总是什么都想要,但是到头来也什么都没买。妈妈的理由不容置疑:“学费一次50块,还有吃饭、来回车费,我们要把成本控制在一次100块以内。”只有和钢琴相关的,妈妈才会额外通融。

⑫伴随琴声的欢笑声寥寥无几,似乎这件“高贵”的兴趣爱好无法让任何一个人从中获得“轻松”与“喜悦”。因为学琴的成本太高了,练琴就需要加倍努力。常常伴随的,是抽泣声和严厉的训斥声,被撕过琴谱,被打红过手,似乎还有几次被拉下琴凳……

⑬每次回想拴在琴凳上的十年,心酸和痛苦滋满全部的记忆。后来经历了很多事情后,我才明白哪有什么东西是可以轻松获得的呢?

⑭十年,周而复始,一直到我考完业余十级。忽然有一天,钢琴老师在妈妈数次征询意见之后,明确的说:“真孩子不适合搞钢琴专业!”

⑮我的手太小,即便付出比正常孩子多达数倍的努力,同样的曲子我依旧弹得非常吃力。这是我的“硬伤”。妈妈一直忽略了这一点,最终我偏离了她的规划﹣﹣上音乐学院附中、考上北京或者上海音乐学院的钢琴表演系。我在妈妈的失望中“仓皇”地读了高中。我终于如释重负,好像获得了新生一般。

⑯后来,每当有人问我“你喜欢弹琴吗?”“喜欢”这个答案就只是说给你妈妈听的。

⑰但是,生活就是这样,很多你认为无法化解的东西,岁月却把它轻易地化解了。在我意识不到的某一年的某一刻,我忽然和以前的生活和解了﹣﹣“妈妈,学校的钢琴比赛,我进复赛啦!”“妈妈,我在教会当了司琴。有人在教堂结婚,我弹了《婚礼进行曲》!”……

⑱我无比感激童年的每一首钢琴曲﹣﹣这些乐曲和我在往后学习文学、艺术、历史等彼此影响和融通;感激童年无数枯燥乏味的练习,让所有的技巧成为我的肢体和记忆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⑲我数次想对妈妈说:这么多年过去,我明白,自己最终收获的,远比曾经付出的多。您虽然是一位“虎妈”,但我却要感谢您,是您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⑳话刚到嘴边,我就哽咽了。

(1)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时间

情节

“我”的心理

4岁半

  

怯弱

学琴的十年

往返银川学琴

  

考完业余十级之后

  

如释重负

多年后

我和以前的生活和解了

  

(2)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①结合文章,说说表题“拴在琴凳上的十年”的含义。

②请从修辞和角度赏析第 ⑨自然段画线的句子。

遇到沙尘暴的时候,妈妈侧身护着我,母女俩紧紧相拥,像风中的两片树叶,飘摇在行进的路上。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回忆了“我”十年学琴的一些往事,全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B.文章刻画了一个为了女儿的“兴趣”,辛苦奔波、甘于付出、严厉苛刻的母亲形象,而女儿对母亲始终充满怨恨。

C.“伴随着琴声的欢笑声寥寥无几”说明学琴这件事无论对我。还是对妈妈而言,都是很辛苦,很煎熬的一个过程。

D.文中“我在妈妈的失望中‘仓皇’地读了高中”是指妈妈对我挣脱了她的束缚,主动地放弃了“搞钢琴专业”的规划而感到失望。

E.第⑧自然段着重描写了从油田小镇到银川那条每周学琴的必经的道路,更好的烘托了“我”学琴路途中的艰辛。

(4)请结合原文和“链接材料,”说说作者为什么把自己的母亲成为“虎妈”,你对“虎妈狼爸现象”有怎样的看法或感悟?

【链接材料】社会上有些父母被称为“虎妈”“狼爸”,他们教育孩子的方式是打骂兼备,常常备着藤条、鸡毛掸子,孩子背不出课文,打!作业做不好,打!不练琴,打!……一方面,这种教育方式受到很多人的指责;另一方面,他们也确实“打”出过“一门三北大”的教育迹象。这种现象被称为“虎妈狼爸现象”。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文章题目 内容主旨 文章结构分析 小说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被窝赞美诗
①诗人们不写诗赞美一下被窝,是奇怪的事。有一阵儿,报上说诗人们由于缺少题材在苦恼。一窝蜂地写过麦子,又写土地与河流。
  ②我不知写诗是怎样一回事,也不知诗人那边有什么说道。要是有人请我写诗,我会毫不犹豫地提笔写一首赞美被窝的诗。为什么不呢?
  ③我在童年最迷恋的就是被窝,它既是寒夜中温暖所在,又是酝酿童话自娱之所在。北国太冷了,从雪地里回来的孩子,连汤带饭吞咽一通,然后把浸透了汗水的毡鞋垫拽出来在火炉上烤。那时没有电视、吃过饭在十五瓦的电灯泡底下看几页书,便是小孩子的夜生活。母亲早早把被子焐好了。像口袋状的被子吸吮着火炕的热气,这样钻进去时就不冰人肌肤。
  ④在北方,掌灯时分,常见到这样的情景:进了谁家的门,炕上早焐好一排排被子,五色纷呈。炕头一般是爹的,然后是娘,第三必是最小的孩子,其余不论,而炕梢归长男或长女。炕头不光热,又是尊位。老乡恭请客人“上炕上炕”,上的也是炕头。
⑤满炕的被子,可一观贫富。数量多少是一回事,有的人家六七个孩子,不过三四床被,小崽子伙一条盖。粗精又是一回事,我小时住的盟公署家属院,户主都是干部,但盖缎子被的人家寥寥无几。而我母亲有一床色调温馨的浅粉色的缎子被。用手一摸,光滑沁凉无比,在冬夏都是一样的。多数人家的被面为一袭花布,图案色彩千篇一律为红绿相间、龙凤盘绕、牡丹芍药。几年前,我又在辽东乡间农舍仔细看过这种被面,感到这情调很美。巴黎有些现代派画家如芒·罗西亦喜用红绿对比来渲染情欲。对被子的第三项观察是脏净。被子焐好了,被头就显在枕头上面。也看出这家的境况。
  ⑥当我钻进温暖的被窝后,对一天甚至有生以来的情形都感到了一种满足,这是在童年。风雪在屋外的树梢上辗转啸号,我为什么不满足呢?玻璃窗上的霜已遮住了窗花,像一层簇密的白毛。用指甲一划,雪粉簌簌而落。若屋子里烧得够热,玻璃中央会晕染般现出一个黑圆。一次,我忽然想起静夜里的麻雀,这长长的夜,麻雀一定在冻脚。当屋檐之冰可垂一尺的冬天,麻雀故意蓬松毛羽,缩得尽量圆,如一个土豆。而眼睛仍乌溜溜的。太可怜了,它们冷。我不知麻雀的妈妈们知道不知道它们的孩子要冻死了。想着,我哭起来,在炉旁缝袜子的妈妈问:“原儿,你怎么了?”
  ⑦我无法回答,闭着眼睛任泪水顺眼角往下流。
  ⑧在屋舍、火炉、父母和被窝构成的安谧温暖中,我独钟被窝。它时时是我的朋友。我使劲嗅着被头的气息,这是老朋友的味道。后来在我下乡插队之时,劳累一天钻进了被窝,被里和棉花的气息扑鼻而来时,也流着泪忆念母亲和家。如今童年远去,但读书与写作疲惫之极时,净去衣物而入被窝,棉布会轻抚你的脖颈,心里也涌起一份感谢。在所有的老朋友中,被窝是最忠实的老朋友。虽然它足不出户,也没见过世面,勤恳可也,如老仆然。
、第⑤段中加点词“寥寥无几”在文中的意思是(2分)
、第⑥段划线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4分)
、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诗人不写诗赞美被窝是因为诗人喜欢“麦子”、“土地和河流”。
B.文中说被窝“是酝酿童话自娱之所在”这是因为在北方孩子几乎没有夜生活。
C.作者认为辽东地区的被窝图案色彩很美,因为和西方现代画家风格相近。
D.本文采用散文的形式,托物言志,赞美了被窝在“我”生活中的重要性。

、文章是赞美被窝的,说说你对第⑤段的理解。(4分)
、品味语言
(1)第③段中加点词非常有特点,选择一处作分析。(4分)
(2)比较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A、当我钻进温暖的被窝后,对一天甚至有生以来的情形都感到一种满足,这是在童年。
B、在童年,当我钻进温暖的被窝后,对一天甚至有生以来的情形都感到一种满足。
、第⑥段中记叙了想到麻雀受寒冷而流泪的事,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感想。(用80字左右,8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0分)
动物导航之谜
①世界上许多动物有着奇异的远航能力。如生活在南美洲的绿海龟,每年6月中旬便成群结队地从巴西沿海出发,历时2个多月,行程2000多千米,到达大西洋上的阿森松岛,在那里生儿育女以后又返回老家。2个月后小龟破壳而出,同样像他们的父母一样游回遥远的巴西沿海。
②这种奇异的远航本领,鸟类可能更胜一chóu( )。身长仅4厘米的北极燕鸥,每年在美国的新英格兰筑巢产卵育雏,到8月份便携儿带女飞往南方,12月份到达南极洲,到第2年春天,又飞回新英格兰,每年飞行距离达3.5万千米。
③令人感兴趣的是许多与人类有密切关系的家养动物,也有远途外出而不迷路的能力。这些动物是凭借什么来辨别方向、认识路线的呢?
④科学家们利用蜜蜂和鸽子所做的动物导航实验,已经初步揭开了这两种动物导航的秘密。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奥地利生物学家弗里希,曾在20世纪40年代,用一系列实验测出了蜜蜂的基本导航能力,证明了蜜蜂通常是利用太阳作为罗盘进行导航的,指出蜜蜂就是以太阳作为参考点,通过“舞蹈”告诉其他蜜蜂如何到达它发现的花源地。
⑤通过信鸽的实验,进一步证明了动物的远航是以太阳为罗盘进行导航的。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将一群鸽子关在离家以西160千米的屋里,中午时打开电灯模拟黎明,然后放出鸽子,它们以为这是黎明,太阳在东方,但此时却正好在南方,鸽子看到太阳后就根据太阳来导航而飞向南方,它们还以为这是向东方朝家飞呢。
⑥蜜蜂和鸽子不仅在有太阳的时候能顺利导航,就是在没有阳光的阴天也能准确地返回自己的家园。因此可以推测,它们可能有另外一套导航系统。科学家们首先通过实验发现蜜蜂对磁场很敏感。美国科学家沃尔科特曾做过一个实验,他给鸽子带上一个小头盔,可以精确地控制每只鸽子飞行时的磁场。当控制头盔产生一个北极朝上的磁场时,鸽子就飞不回来;如果产生一个南极朝上的磁场时,鸽子又可直接飞回。这就证明鸽子是利用磁北极导航的。
⑦科学家们的实验,虽然已初步揭示了蜜蜂和鸽子导航的秘密,但是太阳、星星的位置会随时间而变化,即使是地磁场的强度也会有变化。那么鸽子和蜜蜂是怎样根据变化而调整自己的导航行为,至今尚无人知晓。加上动物种类繁多,海龟、昆虫以及大蝴蝶等能远航的动物,是凭借什么回到自己的老家的,这些秘密尚未揭开,还有待于科学家的继续研究。
.根据②段的拼音写出汉字((2分)
更胜一chóu( )
.第②段画线句主要采用了的_说明方法,意在说明_
.阅读第③④⑤⑥段,完成下面两题:(6分)
(1)蜜蜂、鸽子是依靠__导航的。
(2)这四段内容的说明顺序是由__的逻辑顺序。
.第④段加点词“初步”不能删去的理由是_
.下面对文意理解正确一项是( )(4分)
A.第①段用南美洲的绿海龟的例子,说明海龟生儿育女非常辛苦。
B第②段介绍北极燕鸥每年飞行距离达3.5万千米,强调飞行距离长。
C第④段介绍了蜜蜂通过“舞蹈”告诉同伴如何到达它发现的花源地。
D.第⑥段用科学家的实验证明鸽子在阴天利用磁场来判断家的方向。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青藏公路上的等待
①青藏公路,格尔木段。
②随着路况变得凶险起来,我们的货车和其他车辆一样,缓下速度直至停下,等待着前面的车如蜗牛般缓缓通过。
③那个叫做丹增的小女孩,依然坐在简易帐篷下,和她的母亲一起,为过往的司机提供茶水,且分文不收。和以前一样,丹增看到我们的车,立马从凳子上站了起来,飞快地跑到我们的车前,透过车窗打量着我们的面孔。
④我们常在这条路上来往,每当经过这里都会停下车,顺便喝杯热茶。次数多了,才渐渐地了解到丹增和她的母亲有个很奇怪的举动:每当看到斯太尔品牌的货车经过,都要一一拦下,然后打量开车人的面孔,好似在寻找某个人一样。
⑤前方堵塞了,看来要好长一段时间才能通车。我们下了车,索性坐在丹增的帐篷下喝茶聊天。丹增的母亲很热情,给我们每人上了一杯热腾腾的酥油茶,还告诉我们,今天是她们最后一天在这里提供茶水,以后便再也不来了。
⑥我笑说,你们提供茶水却分文不取,肯定坚持不下去。
⑦丹增的母亲摇了摇头,低声说,不是钱的事,我们是在等一个司机,等了5个月,终于在今天早晨等到他了。
⑧原来,一年前,她得了场重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后,终于将从死神手中挣脱。医生嘱托,术后在家静养期间,要特别注重补充营养。而几年前就丧夫的她,家里已一贫如洗,哪有钱补身体?
⑨丹增心疼母亲,利用放学的时间,偷偷地去公路上捡报纸、饮料瓶、烟盒等,卖了钱给母亲补身体。一日下午,丹增在车流间来回穿梭,看得司机都有点胆战心惊,有的都骂出了口。只有一个货车司机下了车,立马将丹增拉到了路旁,并告诉她这样做的危险。丹增红着脸,流着泪将母亲的事告诉给了司机。司机好心肠,听了丹增的言语,顷刻间就落下了泪水,塞了五百元钱到了丹增的手里。五百元,在丹增的眼中,这是很大的一个数目。
⑩丹增母亲得知此事,身体恢复得差不多后,就和丹增一起,将免费茶水点开在了格尔木段:这里路况难行,交通极易堵塞,过往的车辆到这里都会慢下来。而且,很多司机都会顺道喝杯茶,她们也好顺便留意好心人。
11“我们等了整整五个月,今天早上终于让我们给(A.找 B.见 C.逮)着了。”丹增母亲说到这里,突然变得兴奋以至于用词不当,“我们就知道,跑货车的司机,一定还会经过这条线的。”
12“你们是怎么找到他的?”我问。
13“她呀,她认得车的牌子是斯太尔,认得好心人的模样。”丹增母亲指向丹增,“只要看到斯太尔,我们就拦下来看看,一辆一辆找,肯定能找到的。”
14“五个月?你们用五个月的时间在这里摆摊点,就是为了找他?”我们都很奇怪。
15丹增母亲低下头去,有点不好意思:“是呀,丹增这孩子不懂事,接着人家的钱呆住了,连个谢字都没说。等缓过神来,人家已经走了。”
16“那你们找他是?”
17“我们穷,没什么回报的。只是想当着面,给他戴个哈达,说声‘谢谢’。”丹增母亲将丹增搂进怀里,“得了人家的帮助,总得表个谢意吧。”
185个月的风餐露宿,5个月在路边的满面洗尘,就是为了找到那个司机,就是为了说声谢谢,任是我们再怎么想也想不到。
19确实,她们的生活贫瘠艰苦,不能对帮助她们的人以回报。她们能做到的,就是用5个月的等待,来对那个好心肠的司机说声谢谢。我们分明看到了,在她们平凡外表的里面有着不平凡的心:人性的质朴和纯良,以及闪动着善良光辉的感恩之心。
【注】哈达:藏族人表示敬意和祝贺用的长条丝巾或纱巾。献“哈达”是藏族人的一种礼节。
.第(19)段加点词“贫瘠坚苦”中的错别字是,正确的写法是_____
.第(5)段中丹增的母亲说“今天是她们最后一天在这里提供茶水,以后便再也不来了”,“我”认为她们“再也不来”的原因是,真正的原因是
.细读第(8)-(10)段是插叙,作用是:①;②
. 第⑾段横线上应填入的动词是(A.找B.见 C.逮),理由是
. 对第(19)段划线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丹增母女俩人穷志不穷,绝不轻易接受别人的帮助。
B.丹增母女很贫穷,但他们有着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C.丹增母女虽然贫穷,但她们无私奉献,有着博大的助人之心。
D.丹增母女是普通人,但她们心地纯朴、善良,有感恩之心。

. 有人认为,丹增母女用五个月的时间在青藏公路上等待好心的司机是不值得的,对此你是否同意?请用80字作用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读薄”与“读厚”
①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这番对读书的独到见解,耐人寻味。
②“读薄”与“读厚”,虽然有着相同点,比如都要聚精会神、一以贯之地读,都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思考着读等等,但终究取向不同、方法不同。从取向上说,“读薄”偏重于求深度,“读厚”则偏重于求宽度;从方法上说,“读薄”需要开掘、“蒸馏”,“读厚”则需要拓展、杂糅。
③将书“读薄”,自是一桩苦差使。曾从报上读到这样一段文字:有人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进修时,每周都被要求阅读一本中世纪的哲学巨著,一周大概得读上1000页。到了周末,要把哲学论文缩写成薄薄的两页。过程大致如下:首先把书的内容缩减为20页,然后再减到10页,5页,最后只剩下2页。所有无关紧要的旁枝末节统统去掉,只留下最根本、最重要的两页。到了下一周,又从另一部鸿篇巨制开始。这样一来,所读过的哲学思想自然在脑海里留下了印象。“读薄”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过滤、不断凝练、不断“蒸馏”的过程,也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直达事物本质的过程。这般读书,每读一本,就能获得“雁过留声”、“水过留痕”的效果,长此以往,其作用和意义不言而喻。有一次,有关部门要黄永玉画一幅《凤凰涅槃》作为礼物送给日本,并关照黄永玉写一个“凤凰涅槃”的文字根据。在翻遍资料访遍人而不得时,他想到了钱锺书。钱告诉他:“这是郭沫若1921年自己编出来的一首诗的题目,你哪里找去?凤凰跳进火里再生的故事是有的,古罗马钱币上有过浮雕纹样,但也不是罗马的发明,可能是从希腊传过去的故事,说不定和埃及、中国都有点关系。这样吧,你去翻一翻大英百科……啊不!你去翻翻中文版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第三本里可以找到。”黄永玉依言果然一找就解决了问题。钱钟书的这番检索本事,除了博闻强记,还不缘于其“读薄”的功夫吗?
。“读厚”更要求对相关联的人、事、理、知识点作横向沟通,并力求在越界而读上下足功夫,以架构立体式的知识网络,优化视野结构。学者林非曾经告诫读书人:“整个读书的过程,应该表现成一种循序渐进的态势,从点到面,不断地扩展。首先总是钻研跟自己工作与生存更为有关的书籍。像从事科学技术的人,在开始的时候,侧重于阅读本行的书籍,读多了,读通了,读精了,必定会延伸到其它与自己专业有关的知识……”就如爱因斯坦,除了自然科学知识,他还有广博的文史、经济和哲学的知识。
⑤实上,将书“读厚”,更是为了培养读书人融会贯通的能力。王蒙在释“通”时这样说过:“‘通’也是中国古代的话,‘通’是指你懂得自然科学的道理,也能用它来解决人文科学的一些问题;你懂了西方世界的许多事情,你也可以通过它来更好地理解东方世界发生的事情;能够融会贯通于古今、中外、东西、文理之间,而且要触类旁通,因为有些道理有某些一致性。”无独有偶,一些外国企业家表示,中国大学生外语很好,但缺乏对不同国家文化的理解,外企员工往往来自不同国家,只有对各个民族的文化有较为深刻的理解的管理者才能把员工整合成一个高效率的团队。而了解一个民族途径之一,就是在把书“读薄”的同时,把书“读厚”。
⑥书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其真谛和要义唯在于:由“薄”而“厚”,再由“厚”而“薄”,如此循环往复,则境界全出。
.第②段中加点的“蒸馏”原意是“加热液体使变成蒸气,再使蒸气冷却凝成液体,从而出去其中的杂质”,在文中的意思是。文中与加点词“拓展”意思相近的词语是
.下列对文章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第③段划线部分运用的论证方法是,其作用是

.细读④⑤两段,完成下列题目:
(1)根据上下文内容,在第④段横线上填入适当的子:
(2)根据第④⑤段的论述,请联系你读书的实际谈谈如何将书“读厚”。
.本文的论点是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共27分)
要不要叫醒她
张曼娟(台湾)
(1)要不要叫醒她?
(2)她睡得好熟呢。
(3)还是叫起来吧,免得下车吹了风会着凉。
(4)于是,我等待着,等候父亲或者母亲坚持的,又不想惊吓了孩子的,叫我醒过来。
(5)那是很小的时候,我们全家常在假期出游,为了贪看晚霞的光彩,为了多辨认几颗星星,回家总得天黑以后,我和弟弟差不多一上车就睡了。那时路上多是农田,并没有可看的街景,四周一片静寂的黑,偶尔有住家的灯光闪过,稀稀疏疏的,原本就很像一场梦了,更加催人入梦。因为车上的人多,很多时候就睡在父母亲的怀抱里。道路并不平坦,颠簸,是梦里始终不变的节奏。
(6)每一次快到家我自然就会醒来,却著不睁眼,仍流连在睡的边缘,全身的知觉在等待。可以听见父母商量着,要把我们叫醒,恐怕忽然醒来吹了风会生病,母亲叫了我的小名,我揉揉眼睛醒过未,是被母亲叫醒的哦,像是一种撒娇,还要皱皱眉头,好不甘愿的样子。父母叫唤弟弟不醒,决定将弟弟裹在父亲的大衣里,抱回家去,我们一起下车,走进寒冷的冬夜。
(7)看着走在前面的父亲抱着幼小的弟弟,我有些嫉妒,如果我再小一些,再轻一些,父亲就会抱着我回家了。
(8)开始准备联考以后,觉得睡眠永远不够,星期日不用上课的早晨,多希望时钟坏了,或者父母亲忽然忘了家里还有一个我的存在。可是,我总听见门外的交谈:
(9)“要不要叫醒她?…她好像很晚才睡啊。…是呀,最近都是这样,可是,就快考试了,不拼一下不行的。…要不然,过十分钟再叫醒她吧。”
(10)安静下来的空气中,我已完全清醒,闭着眼睛等那得之不易的十分钟过去。那是父母的挣扎与不忍,我等着他们来叫醒,精神饱满地醒来,让父母以为这十分钟的功效显著。
(11)-个人到香港教书,初抵达时,住在大学宾馆里,陌生的环境,陌生的生活,我陷在难以言yu的焦虑里,并没有什么不如意,我只是无法入睡。连续好儿夜,我完全没有睡意,天亮以后,却又精力充沛,在焦阳炙日下,奔波寻找一个适合的居所,安顿下来。
(12)日找到房子那夜,我的疲惫不堪的躯体,和暂时松弛下来的灵魂,一块儿拉我入梦。天亮以后,我仿佛听见父母的声音:要不要叫她起来……在等待中,感觉到太阳光从百叶窗缝进地板,缓缓爬上枕被;听见鸟雀此起彼落的呜唱。我只是等不到父亲或母亲,走进房里,叫我醒来。那天早上,我一直没有等到,于是自己睁开眼睛来,在床上默默坐了许久,觉得非常孤单。
(13)1997年的香港,秋日刚来,天就凉了,不时下着雨。我在购物中心潦草解决了晚餐,提着大包小包上了社区小巴士,往回家的路上驶去。快要抵达时,我听见后座一对父母亲,用广东话低声商量着,我正好听懂了他们的话:
(14)要不要叫醒她?
(15)年轻的父母决定抱着小女儿下车,我走在他们身后,看着那父亲将女儿用外套裹在怀里,那母亲在一旁撑着伞,踩过积水的马路,回家。我忽然明白了,很多年以前,当我还很幼小的时候,也曾这样被抱在怀中,温暖地护持着小小的梦。
(16)我只是忘记了,并不是不曾拥有。
(17)因为两只手拿了太多东西,我无法撑伞,雨水淋湿了我的头发和衣裳,但是不再有凄清孤独的感伤,很快地,我会把新家打理好,接来父母亲一起佳。然后,在醒和睡的边缘,等待那一声:要不要叫醒她?
(18)安心地睡去,愉悦地醒来,真是一种幸福。
(选自《张曼娟作品集》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根据拼音写汉字
我陷在难以言yù的焦虑里。
.第12段划曲线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是,形象地写出了
,又暗示了我此刻的心情。
、品析文中划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二选一)
A、是被母亲叫醒的哦
B、我的疲惫不堪的躯体,和暂时松弛下来的灵魂,一块儿拉我入梦
.文章13-15段描绘了一幅别人父母商量要不要叫醒孩子的画面,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下列选项中,对题目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

A.这声叫唤的背后,包含着父母对子女深沉的爱。
B.用设问形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C.这声叫唤是全文的线索,包含着父母与子女间浓浓的亲情。
D.语调轻松,却隐含了父母的不忍与挣扎。

、读了本文,你一定很有感触,请选择一个角度.写下你的阅读感受。(80字左右)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