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一)请阅读下面的三则古诗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范仲淹《江上渔者》

(乙)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邹记讽齐王纳谏》

(丙)

    景公之时,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令所睹于途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晏子春秋》

【注释】①景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 ②陛:殿堂的台阶。 ③涂:通“途”,路上。④里:小于乡的行政单位,周代以二十五家为里。   ⑤兼月:两个月。 兼,两倍的。

(1)选文(乙)出自西汉  编订的史书《  》。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闻寡人之耳者     孔子闻之曰

B.时时而间进       立有间

C.王之蔽甚矣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D.但爱鲈鱼美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窥镜而自视        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B.欲有求于我也     令所睹于涂者

C.上书谏寡人者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D.吾妻之美我者   婴闻古之贤君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5)从(甲)诗中可以看出作者表达的情感是:  。(乙)(丙)两选文中邹忌和晏子劝谏的目的分别是:(乙)  

(6)简要比较邹忌和晏子两人的谈话技巧有什么不同。

科目 语文   题型 诗歌鉴赏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一词多义 文言实词 文言虚词 课内文言文阅读 课外文言文阅读 古代文化常识 文言翻译 文言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古诗词,回答问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B.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风景之“异”,勾勒出西北边境肃杀凄凉的秋景,暗含着军事态势的严重。

C.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D.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两句诗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诗人连用“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古诗词鉴赏。

终南山

(唐)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太乙,终南山的别称。

(1)对这首诗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运用夸张的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近天都”写其高大雄伟;而诗人急于进山一游的心理也跃热纸上。

B.颔联写近景。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又遇淡淡“青霭”,“青霭”似有若无,为我们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

C.尾联叙事,既表达出诗人留恋美景,还想留宿山中,明日再游的愿望,又用“隔水问”的声音,反衬出山间的幽深寂静。

D.这首诗游踪清晰可见,诗人远望终南山,人在山外,然后诗人已身在山中,接着登顶,最后准备投宿,人还在山中。

(2)请赏析“阴晴众壑殊”一句。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问题。

[甲]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乙]从军行(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注释]①洮(táo)河:水名,在今甘肃,流入黄河。

(1)李贺作诗,工于设色,陆游就说过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结合《雁门太守行》全诗中表现色彩的词语,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呈现的画面。

(2)[甲][乙]两首诗歌都运用了侧面描写,请任选其中一首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过摩诃池(其二)

宋祁

池边不见帛阑船,麦陇连云树绕天。

百岁兴衰已如此,争教东海不为田?

(选自《景文集》卷二十四)

[注]①争教:怎么能让。

(1)诗人所见的摩诃池景象,是否符合A卷《摩诃池,消逝的仙湖》中关于“仙湖”景象的描绘?请结合本诗,简说观点及理由。

(2)下面哪个选项更符合诗人“过摩诃池”时的心境?请作出判断并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A.乐 B.叹 C.伤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