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西游记》片段,完成下列各题。

    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惧备,四肢皆全。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

    一朝天气炎热,群猴去那山涧洗澡。见那股涧水奔流,众猴都道:“这股水不知是哪里的水。我们顺涧边往上溜头寻看源流,耍子去耶!”直至源流之处,乃是一股瀑布飞泉。众猴拍手道:“好水,好水!原来此处远通山脚之下,直接大海之波。”又道:“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他定了神,仔细再看,原来是座铁板桥,桥下之水,冲贯于石窍之间,遮闭了桥门。却又欠身上桥头,再走再看,却似有人家住处一般,真个好所在。

    跳过桥中间,只见正当中有一石碣,碣上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大字。石猿喜不自胜,急抽身往外便走,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众猴把他围住问道:“里面怎么样?水有多深?”石猴道:“没水,没水!桥那边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众猴道:“怎见得是个家当?”石猴笑道:“桥边有花有树,乃是一座石房。房内有石锅石灶、石床石凳,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

    众猴欢喜,都道:“你带我们进去!”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那些猴也都进去了。……石猿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何不拜我为王?”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自此,石猴高登王位,将“石”字儿隐了,遂称美猴王。

(节选自《西游记》第一回,有删改)

(1)概括这段故事的主要内容。

(2)美猴王后来又叫孙悟空,是谁给取的法名?为何姓孙?

(3)按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从描写角度)

②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从修辞角度)

(4)石猴的形象兼有“神、猴、人”三性,结合文段内容,试做分析。

科目 语文   题型 名著导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名著情节 名著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如果要编一本《爱与痛的诗行——艾青诗选》,下面四首艾青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哪两首更适合入选?

A.《鱼化石》

B.《北方》

C.《刈草的孩子》

D.《我爱这土地》

下面是一位同学读完《昆虫记》后写给法布尔笔下昆虫的小诗,请根据你的阅读体验,在代表昆虫的字母后填上恰当的选项。

A.蚂蚁

a.身后那条黑色的细线,其实是我刚刚狼吞虎咽下的美餐。

B.萤火虫

b.为什么与自己的姐妹同类相残?为什么当妈妈前性情大变?

C.圣甲虫

c.前人的寓言迷惑了我的眼,你真实的身份原来是疯狂抢劫犯。

D.螳螂

d.早知你要将我吮吸进肚中,我就该拒绝你带着麻醉的亲吻。

A  

B  

C  

D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回答问题。

①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②耗国因家木,刀兵点水工;纵横三十六,播乱在山东。

③(甲)笑道:“我已安排定了圈套,只看他来的光景;力则力取,智则智取。我有一条计策,不知中你们意否?如此如此。”(乙)听了大喜,颠着脚,道:“好妙计!……果然赛过诸葛亮!好计策!”

(1)材料①②都涉及到《水许传》中的一位英雄,他就是  ,此“驰名大孝”,为人“仗义疏财”。

(2)材料③中的(甲)是《水浒传》中的另一位英雄,他是  ,此人“胸中藏战将,腹内隐雄兵”,足智多谋。

(3)在《水浒传》中,这两位英雄第一次见面是在晁盖的庄上,他们这次见面主要是因为  

名著阅读。

  睡了两天他把车拉出去,心中完全是块空白,不再想什么,不再希望什么,只为肚子才出来受罪,肚子饱了就去睡,还用想什么呢,还用希望什么呢?看着一条瘦得出了棱的狗在白薯挑子旁边等着吃点皮和须子,他明白了他自己就跟这条狗一样,一天的动作只为捡些白薯皮和须子吃。将就着活下去是一切,什么也无须乎想了。

(1)文中的“他”是谁?

(2)在整部作品中,“他”的性格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名著阅读填空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金叵罗,颠倒淋漓意,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以上文段出自  (作者)的散文集《  》。该散文集中的《  》文,饱含了作者对一位潦倒同乡旧友的思念和同情;另一文《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  的急切、兴奋的心情。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