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京师花木最古者,首给孤寺①.吕氏藤花,次则余家之青桐,皆教百年物也。……吕氏宅后售与高太守兆煌,又转售程主事振甲,藤今犹在,其架用梁栋之材,始能支拄。其阴覆厅事一院,其蔓旁引,又覆西偏书室一院。花时如紫云垂地,香气袭衣。慕堂②在日,或自宴客,或友人借宴客,觞咏殆无虚夕③.迄今四十馀④年,再到曾游,已非旧主,殊笛之悲⑤。
(节选自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有删减)
【注】①给孤寺:寺名。②慕堂:吕元龙,乾隆时举人,曾与作者同窗。③觞咏殆无虚夕:饮酒赋诗,几乎没有空过一个晚上。④馀:同“余”。⑤邻笛之悲:是哀念亡友的典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皆数百年物也
②藤今犹在
③始能支拄
④共蔓旁引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其”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架用梁栋之材,始能支拄
A.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B.其真无马邪(《马说》)
C.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幼时记趣》)
D.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次则余家之青桐
(4)翻译下列句子。
①花时如紫云垂地,香气袭衣。
②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岳阳楼记》)
(5)《阅微草堂笔记》流露出作者对理想生存状态的追求,从选文可以看出纪昀追求怎样的生存状态?
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师说》原文,说说下面的材料对你理解《师说》、了解作者有哪些方面的帮助。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柳宗元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注释:
① 不事师:不尊奉老师。
② 辄:就。
③ 犯:冒着。
④ 抗颜:犹言正色,意思是态度严正不屈。
答:
文言文阅读(共10分)
阅读《师说》,完成1—3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耻: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翻译: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翻译:
(共14分)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
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注释〗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解释加点的词。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于:___________
(2)术未尽也尽:____________
(3)先则恐逮于臣于:____________
(4)夫诱道争远夫:____________翻译下列句子。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8分,每小题2分)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回答1~4题
送东阳马生序
〔明〕宋濂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以中有足乐者”是指( )
A.作者认为读书是足以快乐的事。 |
B.作者认为自己家贫而能勤奋读书,这是足以快乐的事。 |
C.作者认为书中有令自己欣慰的事。 |
D.作者认为书中有足够多取乐的事。 |
作者写舍生服饰华贵的目的是( )
A.突出自己求学的勤奋。 |
B.侧写自己生活条件的艰苦。 |
C.表达对同舍生的鄙夷。 |
D.表现同舍生的不学无术。 |
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
B.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
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
D.文段内容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
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好不羡慕,是因为他从书中得到了精神上的快乐。 |
B.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抄书之辛,叩问之南,奔走之苦,住读之苦。 |
C.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说明他有害羞的一面。 |
D.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刻苦学习、博览群书、虚心求教。 |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请用“/”为下面句子标出朗读时的语意停顿。
(1)日 初 出 大 如 车 盖(标一处)
(2)此 不 为 近 者 热 而 远 者 凉 乎(标两处)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1)孔子……问其故(故:)(2)日始出时去人近(去:)
(3)及其日中如探汤(汤:)(4)孔子不能决也(决:)请把下面这句话翻译为现代汉语。
原文:孰为汝多知乎?
译文:阅读一篇文章,是可以从多种角度得到启示而有所感悟的。请说说你从“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感悟?(任选一个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