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黄海中学九(1)班决定开展“会诗词•咏经典•信中国”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会诗词】
在班级举行的赛诗会上,甲乙两位同学分别朗诵了一首词。请你结合学过的古诗词知识,为这两首词选择正确的词牌名,将序号填在横线上。
(甲)
道是梨花不是,
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
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
人在武陵微醉。
(乙)
远远游蜂不记家。
数行新柳自啼鸦。
寻思旧事即天涯。
睡起有恨和画卷,
燕归无语傍人斜。
晚风吹落小瓶花。
A.卜算子 B.浣溪沙 C.如梦令 D.相见欢
甲: 乙:
【咏经典】
《经典咏流传》用现代的唱法和曲调来演绎传统经典,将诗词文化与电视媒介有机结合,兼顾诗词文化的意境悠远和表现形式的通俗易懂。经典传唱人结合自身的音乐风格,将经典诗词转化为优美的歌曲,以现代人更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学习诗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受到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有同学根据上面材料拟写了一副对联的上联,请你写出下联:
上联:变形式演绎经典 下联:
【信中国】
央视《信•中国》节目曾播放茅台酒厂首席酿造师严刚写给孙儿们的一封信,信中要求孙儿们“做人如做酒”……其间,主持人朱军讲述了一段往事,1954年,周恩来总理总结日内瓦会议中国外交取得突破靠的是“两台”:一是国酒茅台,一是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请根据这则材料写出我们对传统文化应持有的态度。(不少于两点)
用正楷字或行楷字抄写下面的句子,相信你一定能够写得工整、规范、美观!
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4年9月9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时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材料二某同学“保持中国味”主题演讲:“除了西方文化的冲击等原因外,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忽视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开展教育,致使青少年异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了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觉性、责任心和紧迫感都不够。如果这样继续下去,我们的后代有可能成为没有民族传统文化根基的后代!”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两则材料所反映的中心问题。
(2)班内同学在校园论坛上针对习总书记的讲话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各抒己见,为习总书记的讲话叫好。可是也有少部分同学认为学习古典诗词必要性不大,应当去掉,你将如何反驳他们?
(3)对材料二中某同学的演讲稿,评委认为他将“中国味”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混淆了,请你解释一下你所理解的“中国味”,帮助该同学改正过来。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绥靖()震悚()仄歪 ()愧怍() 癖()好
吊唁() 箱箧( ) 狼jí() gān gà()() lín( )xún( )
根据拼音写汉字并给加点字注音
①万lài俱寂②摩suō③人迹罕至④挑衅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①面面相qù()②nì()味③ 挑xìn()④叱咤()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