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甲)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林嗣环《口技》

    (乙)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三月,艺颇精,意得甚。僧问:“汝益乎?”曰:“益矣。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僧笑,命李试其技。……既而支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

    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尼乃曰:“既是憨师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但两相会意可耳。”李诺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尼乃起。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尼笑谢曰:“孟浪忤客,幸勿罪!”李舁归,月余始愈。

    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僧惊曰:“汝大卤莽!惹他何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

﹣﹣蒲松龄《武技》

注:①罔,无。②蹶仆,跌倒。③舁,共同用手抬。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

  

②有薄技,请以相授

以:

  

③馆之客舍

馆:

  

④然以其文弱故,易之

易:

  

(2)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

(3)在为学、行事、成才等方面,你从两文身怀技艺者身上获得了怎样的教益?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文言实词 课内文言文阅读 课外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盍各言尔志?
请从文中任选一人,谈谈你对其“志”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小题。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此则岳阳楼之大也②“姑俟异日”云尔
B.①予观夫巴陵状②臣不受恩感激
C.①斯人②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颔之
D.①南潇湘②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东方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①刻唐贤今人诗赋其上②骈死槽枥之间
B.①此岳阳楼之大观也②比吾乡邻之死已后矣
C.①前人述备矣②不知口体奉不若人也
D.①然则何时乐耶②旦旦学之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写出你对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理解,并谈谈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才能做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复前行,欲其林/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乏者得我与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对曰:“忠之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C.不为外人道也/以中有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D.得其船,便扶路/谋定而后战,故所克捷

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渔人对所看到的桃花林美景感到很是惊奇。
B.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有个村民邀请渔人回到自己家里,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
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回到郡城之后,渔人去拜见太守,建议太守派人跟他去寻找这个奇异的地方。
D.后遂无问津者——此后就就再没有人去寻找桃花源了。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渔人划着船沿着溪水前行,遇见一个美丽的桃花林。水穷林尽,从一个仅容一人的下厂洞口过一山,发现一个环境优美的村落。
B渔人与村民交谈得知,他们的祖先在先秦时躲避战乱来到此地生息,此后再也没有出过外面,一直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也不知道外面是何朝何代了。
C.在这个封闭的村子里,土地平阔,良田肥沃,屋舍整齐,竹翠池美,鸡鸣狗叫,一派宁静、和谐景象;村民自耕自足自乐,淳朴热情好客,对这里的生活很是满足,对外面的世界并不向往。
D.细心的渔人虽然作了标记,但当他回去后带着人再次去寻访桃花源时,却迷失了路,再也找不见了。以后也曾有人去寻找,还是图劳无果。在作者看来,美好的桃花源在当时是不存在的,只存在于自己和刘子骥等高尚的人的理想之中,也许将来会变成现实。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①,施②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③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选自刘向《新序.杂事》)

【注释】①牖(yòu):窗户。②施(yí):延伸。③还(xuán):掉转。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施尾堂于:

⑵弃而还走: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3.

叶公"弃而还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叶公好龙"这个成语通常用来讽刺什么?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晋陶渊明爱菊矜寡孤废疾者皆有所养
B.香远清自己以为大有所
C.隋后有闻娟然如拭,妍明媚
D.同者何人观夫巴陵胜状

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花宋何罪
B.李唐来屠后断其股
C.濯清涟不妖丁壮者引弦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置土石

下列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以“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陪笔,引入下题,烘托自己对莲花的喜爱,惜景抒情;“借花自以为写照”。
B.文章品评菊花、牡丹、莲花,意在慨叹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贪爱富贵者居多。以“君子”喻莲,表明了作者志在君子的道德情感。
C.文章用“噫”字引领三个排比句,在排比句中,句式同中见异,变化有致,感情起伏,其中反问句“同予者何人”情感色彩最为强烈。
D.文章结尾没有按照之前的菊、牡丹、莲的顺序来写,而是将牡丹衬在莲后,是对追名逐利者进行暗讽,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文:
⑵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