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们读过许多描写人间至情的文章,《背影》《再塑生命的人》《爸爸的花落了》《秋天的怀念》都主要表达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真情。
B.成语“妄自菲薄”出自诸葛亮的《出师表》;“不求甚解”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峰回路转”出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C.《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和张飞“桃园结义”,兄弟情深:黄盖上演“苦肉计”,忠义无双。
D.雨果、莫泊桑、罗曼•罗兰都是法国作家,他们的作品分别有《巴黎圣母院》《羊脂球》《名人传》。
文章开头介绍中山陵的地理环境是为了()
A.说明孙中山独具慧眼。 |
B.说明此地确是罕见的风水宝地,最宜于安葬伟大人物。 |
C.渲染气氛,说明中山陵环境与陵园表现的庄严气氛和孙中山先生的不朽精神和谐一致。 |
D.具体表现祖国山河多姿多彩,激发读者的民族自豪感。 |
介绍中山陵,作者采用了()
A.由总到分的逻辑顺序。 |
B.以作者的行踪为主的空间顺序。 |
C.以建筑先后的时间顺序。 |
D.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 |
给划线字选择正确读音。
山脉(A.mài B.mò)()崖峭(A.yá B.yé)()
中轴(A.zhóu B.zhú)()灵柩(A.jiù B.qū)()
穹隆(A.qióng B.qiōng)()纤细(A.qiān B.xiān)()
参错(A.cēn B. cān)()门楣(A.mié B.méi)()
称道(A.chēn B.chēng)()龟趺(A.fū B.fú)()
下列画线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A.“警觉”概括地介绍了松鼠反应敏锐的习性,“十分”道出敏锐的程度。 |
B.“只要……就……”这一条件复句和“跑、躲、逃”三个动词,极其具体而又生动地刻画了松鼠的货真价实的“胆小如鼠”的性格。 |
C.松鼠“住在高大的树上”,但是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并以“稍微”点出触动之轻微,松鼠居然能感受到,立即作出反应,或“跑”、或“躲”、或“逃”,从而突现灵敏到何等程度。 |
D.“只要……就……”是个条件复句,一旦出现“触动”的信息,立即作出反应——或“跑”、或“躲”、或“逃”,极其形象而深刻地表现了松鼠的警觉灵敏的习性。 |
标题是文章的旗帜。对课文的标题《松鼠》跟全文关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规定叙写的范围。 | B.交代说明的对象。 |
C.点明叙写的对象。 | D.提出说明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