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各题。

可可西里观天人

       央广网西宁4月9日消息 (记者章成霞 刘泽耕)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东经93.05度,北纬35.13度,海拔4612.2米,这是全球第二高海拔气象站﹣﹣青海省五道梁气象站的坐标。从格尔木出发,沿青藏公路向西南方向行进,翻越连绵纵横的昆仑山脉,进入广袤无垠的可可西里无人区,五道梁气象站就在那里。五道梁,地高天寒,气候多变,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50%左右,迄今没有建政,没有常住居民,公路两旁零星的饭馆和修车铺也都随季节迁徙。

“过了五道梁,难见爹和娘”是流传在青藏线上的谚语。高原反应是五道梁给每位初来乍到者的“下马威”。

张国玲:11月9日,我俩一个皮卡车。车开得快路也不好全是坑。我俩头“嘣~嘣~”。

       李路华:头疼得厉害。

       五道梁的土地是永冻层,气象站建在架空的水泥桩上,以免室内热量融化冻土造成房屋下沉坍塌。观测室在正北,观测场在正南。两亿多年前的沧海桑田造就了青藏高原,世界第三极通过大气环流影响着区域和全球的气候。1954年,青藏公路通车。1956年10月1日,五道梁气象站投入工作。

       五道梁,每三小时一次每天八次观测记录气象数据,在雄鹰飞不过去的唐古拉山,高原的气象资料每一天都在进行全球交换。李路华说:“每天都传,每个时次,每分钟都有新的。电不稳定网不稳定,就怕发报的时候断网、断电。”张国玲也表示:“晚上做梦感觉报没发就特别着急,起来一看是做梦就放心了。”

       巩俐:冬天取水特别困难,就是凿冰。我们以前有个皮卡车,就是一个大桶提的那种。

       李路华:一桶水能用一个星期左右。

       张国玲:洗完脸洗头,洗完头洗脚,洗完脚洗袜子刷鞋,以前的衣服穿的全都是油。

       缺氧,更是无处不在的幽灵。在五道梁,人缺氧,植被缺氧,就连发电机都得吸氧后才能启动。

       李路华:尤其有了家庭,有时两三个月见不到一次,再好的感情时间就冲淡了。

       张国玲:最麻烦的就是孩子问题。

       巩俐:大概一岁两个月的时候回去,她就叫我婶婶!我觉得特别愧疚。

       张国玲:那时候都舍不得生病,也不敢生病,因为没医院。

       尝过高原的苦,甜也变得简单纯粹。

       李路华:山上的太阳也大,月亮也圆也大。

       张国玲:说什么几百年的大月亮啥的,我们那边基本上都能看上。

       巩俐:那种彩色的云朵也经常能见到。冬天我们观测场外面就可以看到野生动物,野驴那些的,有时候还看见小兔子,也挺好的。

       四季轮回,在这儿并不明显。热闹和冷寂,却有明显的分水岭。每年七八月,五道梁迎来短暂的夏天,青藏线上车来车往,一扫漫长冬季低气压带来的压抑和苦闷。

       张国玲:到夏天可开心了,像那些旅游车过来,男生们看到路边旅游的那些穿裙子的女生,他们都激动地不行。

       山上的生日从来没有过完整的蛋糕,再漂亮的蛋糕到了五道梁也被颠簸得面目全非;山上的春节也没有直播的春晚,总是要滞后一两天才能看到,但这并不妨碍年轻人把这儿当成温暖的家。

       2017年,五道梁气象站建站第62个年头。小站观测、记录、传输着每一天的气象资料,为可可西里巡山队提供天气通报,为青藏铁路建设提供冻土数据,为藏区牧民提供牧草观测,也为无数的往来车辆提供道路积雪结冰报告。

       随着现代观测和信息技术的发展,2018年第一天,五道梁气象站正式开启远程观测、无人值守模式。张国玲、站长李路华、和李路华结为人生伴侣的巩俐相继作别五道梁,进入格尔木气象局工作。

       巩俐:我感觉就好像姑娘远嫁。

       张国玲:那个车从大门出来的时候,就看着五道梁,我们两个一直眼泪哗哗的,也没说话,一直在那哭,哭着哭着后面就睡着了。

       每个月,他们还会踏上熟悉的青藏公路,翻越立着索南达杰雕像的昆仑山口,回五道梁检测维护设备,张国玲总会走进自己住过的房间。她说:“感觉房间以前能容纳好多东西,包括熬过的那些孤独,以前那些友谊。”

       小时候,张国玲心中的英雄是仗剑走天涯的侠客。长大后,她成了高原气象人,在离天空最近的地方观测万千气象。谁是英雄?张国玲表示:“对于我们来说,在五道梁这个地区‘躺着也是一种奉献,活着就是英雄’。”

(选自“学习强国”,有删节)

(1)从全文看,可可西里观天人经历了哪些方面的考验?

(2)采用人物语言实录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概括最后一段的主要内容,并谈谈这段文字的作用。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提取新闻信息 新闻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
①几乎每一届世博会,都会出现一座经典的建筑。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之后,最可能成为经典的就是中国国家馆。
②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展馆的展示以“寻觅”为主线,带领参观者行走在“东方足迹”、“寻觅之旅”、“低碳行动”三个展区,在“寻觅”中发现并感悟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展馆从当代切入,回顾中国三十多年来城市化的进程,凸显三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规模和成就,回溯、探寻中国城市的底蕴和传统。随后,一条绵延的“智慧之旅”引导参观者走向未来,感悟立足于中华价值观和发展观的未来城市发展之路。
③中国馆共分为国家馆和地区馆两部分,国家馆主体造型雄浑有力,由于形状酷似一顶古帽,因被命名为“东方之冠”;地区馆平台基座汇聚人流,寓意社泽神州,富庶四方。国家馆和地区馆的整体布局,隐喻天地交泰、万物咸亨。
④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采用极富中国建筑文化元素的红色“斗冠”造型,建筑面积46457平方米,高69米,由地下一层、地上六层组成;地区馆高13米,由地下一层、地上一层组成,外墙表面覆以“叠篆文字”,呈水平展开之势,形成建筑物稳定的基座,构造城市公共活动空间。
⑤装点国家馆的“中国红”,是从足足上百种红色材料色样中逐一挑选而出的,由7种红色组合而成。馆体颜色由上至下依次由深至浅,能在白昼不同阳光折射和夜间灯光投射及不同视觉高度等条件下,形成统一的具有沉稳、经典视觉效果的红色。此外,中国馆红板选用金属材料,采用灯芯绒状肌理方案,不仅为中国馆穿上了更具质感的“外衣”,也为原本张扬、跳跃的红色赋予了稳重、大气的印象。
⑥在中国馆的地区馆屋顶平台上,2、7万平方米的城市空中花园“新九洲清晏”,将为中国馆承担起人员疏散、公共休闲等多项功能。新九洲清晏之中,不但浓缩着中国传统园林和现代造景技术,更蕴藏着中华智慧和东方神韵。“九洲清晏”为北京圆明园40景中的一景。“新九洲清晏”以九处园林景观寓意九个岛屿。“新九洲清晏”之“新”体现在相关命名和意义上。作为中国馆主体的国家馆,位居“新九洲”之首,以“雍”命名,取“和谐”、“本”、“宗”之意;其他八洲依据地势和气候分别为“田”、“泽”、“渔”、“脊”、“林”、“甸”、“壑”、“漠”,这些都是中华大地上典型地貌的景观。每一个小洲上都会有代表中华大地上典型地貌的景观布置。游客们穿梭中,就好比在微缩了的神州大地上漫步。
⑦中国馆的设计引入了最先进的科技成果,使符合环保节能的理念。四根立柱下面的大厅是东西南北皆可通风的空间,在四季分明的上海,无论展会期间各种气候,观众置身间都能感到有一股股与人体相宜的气流在抚摸自己的肌肤。外墙材料为无放射、无污染的绿色产品,比如所有的门窗都采用LOM-E玻璃,不仅反射热量,降低能耗,还可能会喷涂一种涂料,将阳光转化为电能并储存起来,为建筑外墙照明提供能量。地区馆平台上厚达1、5米的覆土层,可为展馆节省10%以上的能耗。国家馆顶层还有雨水收集系统,雨水净化后大概用于冲洗卫生间和车辆。主体建筑的挑出层,构成了自遮阳体型,已经为下层空间遮阴节能了。
下列句中的划线词各指的什么?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被命名为‘东方之冠’”中的”“此”指代的是“形状酷似一顶古帽”。
B.“游客们穿梭中”中的“其”指代的是“中华大地”。
C.“使符合环保节能的理念”指的是“中国馆的设计”。
D.“观众观众置身间”中的“其”指的是“四根立柱下面的大厅”。

下面句中的划线词语,应该删去的一项是()

A.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之后,最可能成为经典的就是中国国家馆。
B.装点国家馆的“中国红”,是从足足上百种红色材料色样中逐一挑选而出的
C.也是中国馆“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展示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D.国家馆顶层还有雨水收集系统,雨水净化后大概用于冲洗卫生间和车辆。

下面对几段文字大致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③④三段文字说明了中国国家馆的外观形象。
B.第⑤段文字说明的国家馆“中国红”的精心挑选与视觉效果。
C.第⑥段文字说明的是地区馆屋顶平台上的“新九洲清晏”。
D.第⑦段文字说明的是中国馆的设计引入了先进科技成果,体现了环保节能的理念。

下列句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全文来看,文章主要是按照逻辑顺序来说明中国国家馆的。
B.把中国国家馆称为“东方之冠”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其外形特点。
C.第⑦段划横线的句子从一个方面具体说明了中国馆设计中环保节能的理念。
D.第⑦段文字的段内结构是:先总说后分说然后再总说。

对一朵花微笑
刘亮程
①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
②我正躺在山坡上想事情。是否我想的事情--一个人脑中的奇怪想法让草觉得好笑,在微风中笑得前仰后合。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忍俊不禁。靠近我身边的两朵,一朵面朝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我禁不住也笑了起来。先是微笑,继而哈哈大笑。
③这是我第一次在荒野中,一个人笑出声来。
④还有一次,我在麦地南边的一片绿草中睡了一觉。我太喜欢这片绿草了,墨绿墨绿,和周围的枯黄野地形成鲜明对比。
⑤我想大概是一个月前,浇灌麦地的人没看好水,或许他把水放进麦田后睡觉去了。水漫过田埂,顺这条乾沟漫漶而下。枯萎多年的荒草终于等来一次生机。那种绿,是积攒了多少年的,一如我目光中的饥渴。我虽不能像一头牛一样扑过去,猛吃一顿,但我可以在绿草中睡一觉。和我喜爱的东西一起睡,做一个梦,也是满足。
⑥一个在枯黄田野上劳忙半世的人,终于等来草木青青的一年。一小片。草木会不会等到我出人头地的一天?
⑦这些简单地长几片叶、伸几条枝、开几瓣小花的草木,从没长高长大、没有茂盛过的草木,每年每年,从我少有笑容的脸和无精打采的行走中,看到的是否全是不景气?
⑧我活得太严肃,呆板的脸似乎对生存已经麻木,忘了对一朵花微笑,为一片新叶欢欣和激动。这不容易开一次的花朵,难得长出的一片叶子,在荒野中,我的微笑可能是对一个卑小生命的欢迎和鼓励。就像青青芳草让我看到一生中那些还未到来的美好前景。
⑨以后我觉得,我成了荒野中的一个。真正进入一片荒野其实不容易,荒野旷敞着,这个巨大的门让你努力进入时不经意已经走出来,成为外面人。它的细部永远对你紧闭着。
⑩走进一株草、一滴水、一粒小虫的路可能更远。弄懂一棵草,并不仅限于把草喂到嘴里嚼嚼,尝尝味道。挖一个坑,把自己栽进去,浇点水,直愣愣站上半天,感觉到可能只是腿酸脚麻和腰疼,并不能断定草木长在土里也是这般情景。人没有草木那样深的根,无法知道土深处的事情。人埋在自己的事情里,埋得暗无天日。人把一件件事情干完,干好,人就渐渐出来了。
⑪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我自以为弄懂了它们,其实我弄懂了自己。我不懂它们。
第②段中的描写绘出了荒野中的神韵,请说说其中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效果。

第⑥和第⑦段在结构和内容上起了什么作用?

第⑨和第⑩段都使用了“出来”一词,但含义不同,请解释他们在句中的含义?

联系全文,你觉得有哪些原因让“我”禁不住对一朵花微笑?
在第⑪段中作者说:“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我自以为弄懂了它们,其实我弄懂了自己。我不懂它们。”你是否读出了作者所说的那些“人的道理”了呢?请分点叙述你读出的道理。

①我国是桂花的故乡。桂花在中国分布极广、栽培历史极长,国外栽培的桂花均由中国传入。《中国植物志》第61卷说明桂花时,引用了唐朝郭橐驼《种树书》中的记载,注明桂花原产地是在中国的西南部。
②桂花在中国名花的排行中名列梅、菊、兰、莲、牡丹等等之后,但它却是和人们生活贴得最近的一种植物。当我们刚懂得用味觉去认识世界,桂花蜜、桂花羹、桂花糕就到了口边。懂得听故事以后,父母会在飘散着桂香的庭院里指着明月给我们讲吴刚伐桂、桂树随创随合的神话;父母还会不失时机地给我们讲蟾宫折桂的典故:一次,晋武帝问起当时的名士、官拜雍州刺史的郄诜对自己的评价,郄诜对曰:“臣……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从此,人们便开始用广寒宫中一枝桂、昆仑山上一片玉来比喻特别出众的人才。科举制度形成后,“蟾宫折桂”又成了考中进士的形象说法,而桂花甚至逐渐演变成了科举前三名的代称:丹桂代表状元、金桂代表榜眼、银桂代表探花。
③当我们会吟咏古诗了,咏桂佳作就一首首地进入了我们的读本。宋代朱熹的“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让我们从观赏角度领略了桂花的姿态与馥郁的芬芳。屈原《九歌》中的“援北斗兮酌桂浆”,让我们了解到在楚地早期文献中便已提及桂花的食用价值。欧阳修的桂花诗则更富有情趣:“有客赏芳丛,移根自幽谷。为怀山中趣,爱此岩下绿。晓露秋晖浮,清阴药栏曲。更待繁华白,邀君弄芳馥。”对友人赠他所喜爱的桂树,欧阳修不仅以诗答谢,还在诗中发出了改日共赏“芳馥”的邀请。其实,像欧阳修这样热爱桂花的古代名人实在是很多,大文学家柳宗元在居所附近一种就是十余株,大诗人白居易从杭州天竺寺得到桂苗后带至苏州城里种植……
④桂花还象征着友好、吉祥和光荣。据说,战国时期燕、韩两国曾为了表示亲善友好,相互馈赠桂花。在盛产桂花的少数民族地区,青年男女也常以赠送桂花来表示爱慕之情。《吕氏春秋》中赞叹道:“物之美者,招摇之桂。”意指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是招摇山上的桂树。还有“桂冠”,本意是月桂树叶编织的帽子,后来竟成了“光荣称号”的代名词。一些研究桂花的专家据此向北京奥组委推荐:在桂花的故乡举行奥运会,何不用真正的桂枝来编织“桂冠”?
下面不属于说明“我国是桂花的故乡”的原因的一项是( )

A.桂花原产地在中国的西南部。
B.桂花在中国分布极广。
C.白居易从杭州天竺寺得到桂苗后带至苏州城里种植。
D.桂花在中国栽培历史极长。

对第②段主要说明内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桂花是和人们生活贴得最近的一种植物。
B.桂花排行于梅、菊、兰、莲、牡丹等等之后。
C.主要说的是蟾宫折桂的典故。
D.当我们刚懂得用味觉去认识世界时就有了桂花蜜、羹、糕。

第③段所采用的说明方法是()

A.举例子、打比方 B.举例子、引资料
C.引资料、摹状貌 D.分类别、作比较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桂花和梅、菊、兰、莲、牡丹等都是中国名花。
B.科举前三名的代称和蟾宫折桂的典故有关。
C.燕、韩两国用桂花表示亲善友好之情。
D.中国古代的文化名人都非常喜爱种植桂花。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说真诚
①曾几何时,我们渴望辉煌与成功,富于幻想与憧憬。然而,当岁月为我们的人生之树又增添一圈崭新的年轮时,我们却愈来愈感到首先需要的是真诚。因为真诚是火,当心与心之间横着樊篱时,它会焚去所有的阻隔,引导心灵共同拥抱美好与真情;真诚是水,当思想里积起种种难以沟通的障碍时,它会洗去一切误解,在不同的思想之间串流一条理解的小溪。
②真诚的人坚强自信,乐观向上,在他们眼里,困难是胜利的前奏,失败是成功的信号;真诚的人从善如流,热情大方,生活里平易近人,虚怀若谷,实践中乐于助人,行为高尚;真诚的人嫉恶如仇,崇尚真理,他们是现实生活的清洁工,又是良好社会秩序的交通警;真诚的人潇洒自在,人格高尚。真诚像春天的明媚阳光,即使有的地方普照不到,也会把温暖辐射到那里。
③缺乏真诚,心灵里会生长芥蒂与隔膜,人与人之间无法沟通。没有真诚,生活会失去美好,变得虚伪与沉重,社会里也将失去纯真与同情。向往真诚而不知其内涵的人,将永远无法做到真诚。只知真诚却在行动上另是一套的人,只是在关键时期用它来伪饰自己的言行。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不是真诚,固执己见、独断专行也不是真诚。真诚需要忘我,需要付出,只有思想上达到并保持一种毫无顾虑、毫无压抑的至高、至善的境界时,方能自然流露真诚。这犹如青春对于人生,只有心中的“天线”不断从天上人间接收美好、欢乐、勇气和力量的信号,才能青春永驻,风华长存。哪怕古稀高龄还能年轻,因为他的思想达到了超凡脱俗的境界。
④真诚就要把心胸扩展,把虚伪斩断,让非分的欲望、灰色的思想一起付之流水,从而多一点善心美意,多一些热情奉献。就像杜甫,身居陋室,喊出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就像范仲淹,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心。而今有多少人,虽然很会使用“外交辞令”,却令人一眼看穿其虚假的本质;又有多少人,虽然拥有太多的钱财,却不能买到一丝真诚。人们终于明白,真诚金钱不换,真诚巧语难当。
⑤真诚是理想里的一朵白云,真诚是生活中的一泓清泉,真诚是感情里的一支劲歌,真诚是奋斗中的一叶风帆。
⑥恪守真诚,它会帮我们创造金色的人生。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提出了我们“首先需要的是真诚”的观点,接着具体阐释什么是真诚,然后进一步论述了怎样做到真诚。
B.第④段画线句“虽然拥有太多的钱财,却不能买到一丝真诚”一句,揭示了真诚与金钱互不相容的对立关系。
C.作者在第③段运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论证了“真诚需要忘我,需要付出”的观点。
D.本文观点鲜明,感情充沛,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语言精炼、生动,富有感染力。

为什么说“真诚是火”,“真诚是水”?(可用文中原句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④段引用杜甫和范仲淹诗文中的名句论证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以“勤奋是”为开头,仿照“真诚是理想里的一朵白云,真诚是生活中的一泓清泉”写两个句子。
勤奋是________________,勤奋是________________。

阅读文章片断,回答问题。
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过了什么,在追悔中产生出一种真切而细微、深入而丰厚的情愫,则意味着灵魂具备了升腾的能力。
有的所错过的,还有机会再次相遇,正因为对错有了痛切的感受,当机遇再次呈现时,你便会有高度折应变力与把握力,也许,那最后的结果,是与其在上次侥幸抓获,不如这回你冷静而成熟地驾驭……恰恰是因为你上次的错过,才导致了你这次的获得硕果!
有的所错过的,时不复返,机不再来,属于永远的错过,但因为你立于善于细细咀嚼这错过的苦果,竟能从惆怅中升华出憬悟,乃至于酿出诗意与哲理……你的生命,或许反更有厚度;你的心灵,或许反更有虹彩。
一念之差中,失之交臂了吗?有时我们虽然错过,只要我们立刻意识到了,并立刻追上前去,力挽狂澜于既倒,我们多半也还可以使错过转化为掌握;问题是我们往往在立即意识到了以后,竟滞涩、凝结住了我们的行动;这样的错过,则几近于过错。
“灵魂具备了升腾的力量”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恰恰是因为你上次的错过,才导致你这次的获得硕果。”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八段中把“真切”改为“深切”好不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一段中“既倒”改为“将倒”行不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段后几句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的“错过”与“过错”有什么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错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