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一)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举永乐十九年进士。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谦与尚书邝埜极谏,不听。埜从治兵,留谦理部事。及驾陷土木,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谦请王檄取两京及各地军马,亟赴京师。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本部尚书。

       初,大臣忧国无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郕王。王惊谢至再。谦扬言曰:“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王乃受命。九月,景帝立,谦入对,慷慨泣奏曰:“寇得志,要留大驾,势必轻中国,长驱而南。请饬诸边守臣协力防遏。京营兵械且尽,宜亟分道募民兵,令工部缮器甲。遣都督孙镗、卫颖、张軏、张仪、雷通分兵守九门要地,列营郭外。都御史杨善、给事中王竑参之。徙附郭居民入城。通州积粮,毋弃以资敌。至军旅之事,臣身当之,不效则治臣罪。”帝深纳之。

       谦既死,陈汝言代为兵部尚书。未一年败,赃累巨万。帝召大臣入视,愀然曰:“于谦被遇景泰朝,死无余资,汝言抑何多也!”众大臣俯首不能对。

【注】①也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②土木:即土木堡,地名。③景泰:明朝的一个年号。

(1)下列句中的“以”与“毋弃以资敌”中的“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策之不以其道

C.何不试之以足

D.可以一战

(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贼寇大举入侵,徐珵主张南迁,兵部左侍郎于谦为稳定人心,极力反对。

B.皇帝亲征失利,京城精锐部队丧失殆尽,于谦请求郕王发文调兵,解救京城危机。

C.国家危难之际,于谦拥郕王为帝,并向他进言让各边境守臣招募民兵协力防守。

D.于谦忠君爱国,为人正直,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勇于担当,为官清廉,死无余资。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埜从治兵

从:

  

②上下无固志

固:

  

③势必轻中国

轻:

  

④京营兵械且尽

且:

  

(4)翻译下列句子。

①王是其言,守议乃定。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文言实词 文言虚词 文言断句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人过,然后能改()②困于心,于虑,而后作()
③非学无以广才()④悲守庐()
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舜发于畎亩中吾妻美我者 B.故天将降大任是人也受任败军之际
C.君子之行战,勇气也 D.俭养德不物喜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⑵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甲、乙两文都是古代修身励志的名篇。就治国而言,甲文中“死于安乐”中的“安乐”在文中具体是指;就做人治学而言,【乙】文着重围绕一个“”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字,对比鲜明。
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体验,用简洁的语言谈谈你对以上两篇短文的感悟。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甲】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节选自林嗣环《口技》)
【乙】艺多姓周,抚之临川人也。世为器用之工。艺多天资精敏,自少时技能已出诸父,自以为己不若也,故以艺多名之。其为人朴厚寡欲,不妄言笑,衣敝衣,拱手立群匠侧,若无能为者。及其操绳墨、运斧斤,力不劳而器用成,群匠惊骇却视,不敢比肩立。艺多泊如也,未尝有矜色。诸豪贵家争邀致之唯恐后。
(选自谢逸《匠者周艺多传》)
【注释】①诸父:指父辈们。②斧斤:泛指各种斧子。③泊如:恬淡无欲的样子。④良窳:精粗;好坏。⑤浮屠:这里指佛教。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 不能名其一处也 (2) 几欲先走
(3) 不敢比肩立 (4)未尝有矜色
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停顿。(每句一处,2分)
⑴中 间 力 拉 崩 倒 之 声 。⑵艺 多 天 资 精 敏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⑴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⑵衣敝衣,拱手立群匠侧。
【甲】【乙】两文都运用了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请从【甲】【乙】两文中分别摘录出侧面烘托的句子,并分别说说其作用。

鸣机夜课图记(节选)蒋士铨
铨四龄,母日授子四书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已。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先外祖家素不润,历年饥大凶,益窘乏。时铨衣服冠履,皆出于母。母工纂绣组织,凡所为女红,携于市,人辄争购之;以是铨无褴褛状。……
铨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解也。”铨诵声琅琅然,母微笑曰:“病少差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注释】①弯曲成撇捺点画
下列句中加点的“于”与“铨即持书诵于侧”中的“于”意义不同的一项是(2分)()

A.携 B.生淮北则为枳 C.今民生长齐不盗 D.土墙凹凸处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蒋母根据幼儿特点,将竹枝削刻成汉字各种笔画,合而成字教四岁儿子识字、拼字,让幼儿玩中认字。
B.蒋母善于纺织刺绣,所做的纺织、刺绣、缝纫等产品受到人们喜欢,是个心灵手巧之人。
C.蒋母生病,看着坐在床边的儿子,无言的悲伤油然而生,是因为病困交加,觉得无法很好照顾儿子。
D.“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矣”都表现了蒋母严以教子并以儿子的成长为忧乐。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识_________②无误已_更录唐宋人诗_________④解也___________
翻译下列句子。
(1)然则何以解忧?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曹冲①救库吏
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②,犹惧不免③。冲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④。”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⑤为失意,貌有愁色。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太祖曰:“此妄言耳,无所苦也。”俄而,库吏以啮鞍闻,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柱乎?”一无所问。
【注释】①曹冲:曹操的儿子。文中“太祖”即指曹操。 ②面缚首罪:把自己捆绑起来当面向曹操请罪。 ③免:免于祸 ④自归:自首。 ⑤谬:假装。 ⑥县:通“悬”。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鼠所啮(2)齐人善盗乎(3)是以忧戚(4)吏二缚一人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2)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
“此妄言耳,无所苦也”中的“此”是指什么?(用原文回答)
《晏子使楚》与《曹冲救库吏》中,晏子和曹冲在应对问题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类) B.如外人(熟悉)
C.便还家(邀请) D.余人各复至其家(邀请)

下面加下划线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阡陌交通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