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扶贫故事
①在一次县文联组织的平天山野外采风活动中,我认识了扶贫办的小杨,他给我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扶贫故事。
②一年前,小杨通过公考进了县扶贫办。去年开春,他接到了一个扶贫任务,扶贫对象是石岭村的吴志福。
③一看到“石岭村”三个字,小杨的心里就发了毛﹣﹣那是一个极其落后闭塞的小山村,路途遥远,坑坑洼洼,凹凸不平,一边是深沟,一边是大山。三年前,有两个干部开车去那里开展扶贫工作,在半路摔下山沟,一人重伤一人当场殉职。
④还好,小杨去的时候,路已经修好了。小杨到了石岭村,在村主任赵勇成的带领下,去见吴志福。
⑤老赵一边走,一边喋喋不休地向小杨介绍三年前田副县长到石岭村扶贫的故事:就是在田副县长的多方努力下,修好了这条路,可惜,田副县长没有看到路通车的那一天,就倒在了扶贫路上……
⑥她是一个好人啊!老赵感叹道,眼睛发红,声音哽咽。
⑦这条路应该叫“玉清路”。老赵说,田副县长叫田玉清。可上面却说,不能用领导的名字来命名,他们起了另一个名﹣﹣平安路。
⑧政府是对的。小杨打断了老赵的话,转换了话题,问,老吴家里到底有多困难?能吃上饭吗?
⑨难!老赵说,田副县长第一次来的时候,就指定老吴是她的扶贫对象,她带领工作组来到老吴家,当时,田副县长一看老吴家徒四壁,几间破屋,漏风漏雨,里面黑咕隆咚的,田副县长几度落泪。她说,想不到,还有这么困难的群众,是我们的工作做得不好啊!
⑩在老吴家,要拍几张照片拿去存档,屋里黑,看不清楚,工作人员叫老吴开灯,老吴拉了一下电灯开关绳子,电灯闪了一下,灭了,再拉,怎么也不亮。田副县长叫他再开另外的灯,老吴说,没了,唯一的一盏电灯。
⑪说话间,就到了老吴的家。
⑫那是怎样的一个家啊!老吴年近六十,面容苍老,头发花白,穿着破旧;一个跛脚的老婆,头发蓬乱,像鸡窝里的草,还傻不拉唧的,老吴年近五十才娶了她;一个半生不死的老娘,长年卧病在床,一年四季要打针吃药;两个孩子,一儿一女,去学校了,没在家,小杨没看见他们。
⑬老赵说,老吴家比三年前好了一些;三年前,根本不成一个家,幸亏田副县长来扶贫。
⑭老吴带老赵和小杨来到他家的砂糖桔种植地。三年前,田副县长带给老吴脱贫致富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因地制宜种植砂糖桔。远远看去,十几亩砂糖桔在瑟瑟的冷风中一片翠绿。
⑮可走近了一看,小杨心里一拨拨地凉,像大冬天雪水灌进骨子里去﹣﹣这些砂糖桔,缺乏科学管理,一棵棵病恹恹的,像面黄肌瘦、缺乏营养的孩子。
⑯老赵说,没办法,田副县长去世后,一直没有人来真正接替她的扶贫任务,上面来的人,走马看花一样,拍个照转个圈儿就走了。
⑰小杨回到家后,翻箱倒柜找妈妈的书。
⑱那是妈妈留下的种植砂糖桔的书,网购的。
⑲在一个箱子里,小杨找到了厚厚的一沓书和笔记,还有一些复印资料,都是如何防治果树病虫方面的书。
⑳周末,一大早,小杨骑摩托车朝石岭村出发了。
㉑老爸问他,啥事那么急?
㉒小杨说,看了老妈的书,我找到了老吴的砂糖桔问题所在了。
㉓老爸说,啥问题啊?
㉔小杨说,见了老吴再说。
㉕小杨那几晚睡得很晚,辗转反侧,不能成眠,眼前老是晃动着老吴家那病恹恹半生不死的砂糖桔﹣﹣到底啥问题呢,不能茁壮成长呢?
㉖突然,他灵光一现,有了!
㉗那是一种严重的根腐病和卷叶虫、钻心虫。小杨问过几个老种植户,他们也说是。
㉘小杨买了药,一路直奔石岭村。
㉙此后,小杨一有空就奔石岭村。
㉚几个月后,老吴的砂糖桔像大病初愈的年轻人,终于重新吐出嫩芽,焕发出勃勃生机。
㉛第二年,老吴的砂糖桔挂果了,成熟时像一串串小小的红灯笼挂满树上,甚是诱人。
㉜小杨日夜翻看老妈的书,一丝不苟地照着做,吸取老种植户的经验,想方设法要让老吴的砂糖桔赶在春节时上市,挣一个好价钱。有了技术支撑,老吴的砂糖桔够甜够靓,摘一个来尝,甜入心肺。
㉝这时,一场大寒潮来袭,很多果场即将成熟上市的砂糖桔被霜冻打得七零八落,老吴家的却因为盖上了塑料膜而幸免于难。
㉞寒潮来袭前,小杨带了几个好友,和老吴不分日夜地给果树盖塑料膜,跟寒潮争分夺秒抢时间……
㉟年底,老吴的砂糖桔像光彩照人的新娘,闪亮登场,一摘下来,就被守候在田头的水果批发商抢购一空。
㊱老吴平生第一次拿到这么多的红艳艳的钞票,有十几万啊!那一刻,他哭了,噗通一下跪在小杨跟前,抱着他的腿,呜呜大哭。
㊲小杨赶紧扶起老吴,跟着哭。
㊳两个大男人,在柑桔地里抱头痛哭。
㊴我以为他因感动而哭。
㊵小杨说,我哭我妈。
㊶你妈?
㊷是,我哭她。那一刻我突然想起了我妈。她如果还在,多好啊。我想,她的在天之灵,也会在那一刻被感动的。
㊸再问,小杨什么也不说了。
㊹后来,我才知道,小杨的母亲就是田副县长,田玉清。
㊺在县府大院里,没人知道,小杨就是她的儿子。
(1)本文主要写了与田副县长母子有关的四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他三件事。
(2)请赏析第⑮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请简要概述第⑯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4)请简要说说文中体现出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问题。(共12分)
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
刘心武
①从1950年到1959年,我8岁到17岁。家里平时就我和母亲两人。回忆那10年的生活,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都是非同寻常的。
②物质上,母亲自己极不重视穿着,对我亦然,有得穿就行了;用的,如家具,也十分粗陋。但在吃上,那可就非同小可了,母亲做得一手极地道的四川菜,且不说她能独自做出一桌宴席,令父亲的那些见过大世面的朋友交口称誉,就是她平日不停歇地轮番制作的四川腊肠、腊肉等,也足以叫邻居们啧啧称奇。有人就对我发出警告:“你将来离开了家,看你怎么吃得惯啊!”但是母亲几乎不给我买糖果之类的零食,偶尔看见我吃果丹皮、关东糖之类的零食,她总是要数落我一顿。母亲坚信,一个人只要吃好三顿正经饭,便可健康长寿,并且那话里话外,似乎还传递着这样的信念:人只有吃“正经饭”才行得正,吃零嘴意味着道德开始滑落——当然很多年后,我才能将所意会到的,整理为这样的文句。
③母亲在饮食上如此令邻居们吃惊,被一致地指认为对我的“娇惯”和“溺爱”。但跟着还有令邻居们吃惊的是,我家是大院中有名的邮件大户。如果那几十种报刊都是我父亲订的,当然也不稀奇,但我父亲其实只订了一份《人民日报》,其余的竟都是为我订的。就有邻居大妈不解地问我母亲:“你怎么那么舍得为儿子花钱啊!你看你,自己穿得这么破旧,家里连套沙发椅也不置!”母亲回答得很坦然:“他喜欢啊!这个爱好,尽着他吧!”
④1959年,我被师范专科学校录取,勉勉强强地报了到。我感到“不幸中的万幸”是,这所学校就在市内,因此我觉得还可以大体上保持和上高中时差不多的生活方式——晚上回家吃饭和睡觉。我满以为,母亲会纵容我“依然故我”地那样生活。但是她却给我准备了铺盖卷和箱子,显示出她丝毫没有犹豫过。母亲不仅把我“推”到了学校,而且,也不再为我负担那些报刊的订费,我只能充分地利用学校的阅览室和图书馆。
⑤1960年春天,有一个星期六我回到家中,进门就发出情况异常,仿佛在准备搬家似的……果不其然,父亲奉命调到张家口一所军事院校去任教,母亲也随他去。我呢?父亲和母亲都丝毫没有犹豫地认为,我应当留在北京。问题在于:北京的这个家,要不要给我留下?如果说几间屋都留下太多,那么,为什么不至少为我留下一间呢?但父亲却把房子退了,母亲呢,思想感情和父亲完全一致,就是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我应当开始完全独立地生活。父亲迁离北京后的那周的星期六下午,我忽然意识到我在北京除了集体宿舍里的那张上铺铺位,再没有可以称为家的地方了!我爬上去,躺到那铺位上,呆呆地望着天花板上的一块污渍,没有流泪,却有一种透彻肺腑的痛苦,难以言说,也无人可诉。
⑥1966年春天,我在北京一所中学任教。就在那个春天,我棉被的被套糟朽不堪了,那是母亲将我放飞时,亲手给我缝制的被子。它在为我忠实地服务了几年后,终于到了必须更换的极限。于是我给在张家口的母亲写信要一床被套。这对于我来说是自然到极点的事。母亲很快寄来了一床新被套,但同时我也就接到了母亲的信,她那信上有几句话我觉得极为刺心:“被套也还是问我要,好吧,这一回学雷锋,做好事,为你寄上一床……”睡在换上母亲所寄来的新被套里,我有一种悲凉感:母亲给儿子寄被套,怎么成了“学雷锋,做好事”,仿佛是“义务劳动”呢?现在我才醒悟,母亲那是很认真很严肃的话,就是告诉我,既已将我放飞,像换被套这类的事,就应自己设法解决。她是在提醒我,“自己的事要尽量自己独立解决”。
⑦母亲将我放飞以后,我离她那双给过我无数次爱抚的手是越来越远了,但她所给予我的种种人生启示,竟然直到今天,仍然能从细小处,挖掘出珍贵的宝藏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通读全文,说说文题“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中的“放飞”一词是什么意思。
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母亲放飞“我”的前两次内容。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示例):“我”在北京任教,母亲希望我生活小事自己解决。选文二、三段回忆了母亲对“我”儿时哺育的往事。你能从下列做法中悟出母亲的“育子”之道吗?
⑴母亲极重视“我”的饮食,想方设法要“我”吃好三顿饭,反对“我”吃零食。
⑵母亲对衣着和家中摆设毫不讲究,却给“我”订了几十种报刊。第5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选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两位母亲在“爱子”方面的共同特点。
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噓嘘的泪如泉涌的哭着。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对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
(节选自邹韬奋《我的母亲》)
阅读课外文段,完成后面的题。
那天的云
1那天的云呵,我怎么能够忘记?
2那天的云,似聚似散,若即若离,好像她什么都知道。她蹑手蹑脚,轻轻飘来,不曾跌落水滴,也不曾带来阴霾。好像生怕打扰了我,那静静的思考。
3其实我在想的事情,不过是从前那个破烂的老屋。
4我们曾经住过的长春路,是多么繁华与喧闹!左邻居贩卖各种玩偶,我常常在那流连。其中以塑胶的哆啦A梦最受我的钟爱。右邻居是小吃店,汆肉米线是他家的招牌。滚烫的乳白色的汤汁,粉嫩的肉片,这才是昆明的味道!耳边永远不会清静。熙来攘往的人潮,千百年来撞击着岁月的河床,自然有无穷无尽的声响。万籁之中,我独爱贩卖水豆腐的吆喝。“来——水豆腐咯——”声音沧桑而浑厚,听来却带着豆腐的香气和白糖的甘甜,以及由这二者合而为一的专属于水豆腐的永恒的记忆。
5赏玩过哆啦A梦的玩偶,喝光了汆肉米线的汤汁,端着一碗水豆腐满足的嘬吸着,我站在了破烂老屋的门前。
6推开门就能回家,可是我迟迟伸不出手。因为门后是一条又长又窄的幽暗的走道,两侧是一蹭就掉渣的土矶墙,地面是粘土铺成的,凹凸而坎坷。常年的阴暗和潮湿,使空气中弥漫着浓厚的土腥味。仿佛这老屋百年的戾气都沉聚在这条走道里,慢慢沉淀,缓缓发酵,终于酿出夺人心魄的滋味。
7我害怕。怕它的幽暗,怕它的坎坷,怕它的味道。一门之隔,门外是洒满阳光的人间;门内却似乎是深沉可怖的地府!
8我知道穿过这条走道,就能到达温暖和欢乐的源泉。可是幼年的我的不成器,大抵如此。任我怎么鼓起勇气,都无法伸手推开这道门。只能在门外踌躇,徘徊。
9终于你挎着菜篮,来到了我的面前。用毫不颤抖的手绝决的一推,门就“呀”然洞开。还不等那沉积百年的腐气向我扑来,你已然把我拖过了走道,来到了灶边。于是我眼前就纯然只有跳动的金色火苗,于是我鼻中就纯然只有焦猪肝和青头菌肉饼的芳馥之气。那时的我百思不得其解,矮小而佝偻的你,怎么如此的勇敢和坚强?
10低头想一会,我抬头看看云。
11那天的云,似聚似散,若即若离,好像她什么都知道。她蹑手蹑脚,默默飘荡,不曾跌落水滴,也不曾带来阴霾,好像生怕打扰了我,那静静的思考。
12其实我在想的事情,不过是一顿平常的晚饭。
13灶旁的天井是我俩独享的餐厅。父亲叔伯,可就没有这个特权,他们只能规规矩矩地坐在屋里,聚在桌旁。倘若父亲端着碗踱出来偷看我们祖孙,你白眉紧拧,可是要骂的!
14我记得你把我搂在怀里,一口一口喂我吃饭。似乎你不是在喂饭,而是精雕细琢一件艺术的珍品。每一勺饭都要浸上肉汁,红的绿的配上蔬菜。非香甜可口并色彩缤纷而不肯送入我口。每一颗米粒在我唇齿间,伴随我的咀嚼而律动,真是你为我演奏的美妙的进行曲啊!
15吃罢了饭,你也舍不得放我下来。我搂着你的颈项,你拍着我的脊背,轻轻哼唱着不知名的小调。我们俩的挚友——大咪,踱着方步加入我们的行列。我这才要求下地,要与大咪见礼。大咪是我见过最魁梧的猫咪,他轻松的把前臂搭在我的肩上,于是我就狠狠的亲他一口,也不在乎满嘴猫毛。大咪最享受我的拥抱,他哼唧着在我身上磨蹭。你含笑坐在一边,并不担心大咪搂抱我时抓伤我——你早已把他的脚爪剪得光秃秃了,并且还用砂纸磨过。这是我亲眼看到的,并且当时大咪沮丧的哀鸣我仍然记忆犹新。
16终于你分开了我们,重新把我抱起。大咪也惬意的爬起来,无限依恋的蹲在你的脚前。他当然知道,每天我们仨一起看晚霞的时间到了……
17低头想一会,我抬头看看云。
18那天的云,似聚似散,若即若离,好像她什么都知道。她蹑手蹑脚,静静飘去,不曾跌落水滴,也不曾带来阴霾。好像生怕打扰了我,那静静的思考。
19其实我在想的事情,不过是一个可能你已经忘却的对话。
20对着铺满天际的红霞,你指天上的孤鸿给我看。我疑心它住在彩云的里面,有着梦一般的生活。不然它怎么那么努力的高飞?也许它一飞到云彩里,就抖落了满身的羽毛,化作美丽的仙子。华丽的城堡里有奶油的蛋糕,四匹马拉的马车,还有水晶的高跟鞋。并且一定要有燃烧着熊熊火焰的壁炉。
21你微微的笑了,白发在额头跳跃,顽皮地随风舞蹈。你说:“你听!它在叫!”我听到了,那叫声如同生锈的锯头正在切割钢铁,嘶哑而悲伤。你抚摸着我的额头,说:“这是一个离开了孙儿的祖母,正在飞往天堂的途中。有一天我也会像她一样,哀鸣着离你而去。”我怔怔地听着,忽然眼泪就盈满了眼眶,紧紧抓住你的袖口,不肯松手。你笑着骂我没出息,可是眼眶也红了。你在我的脸颊深深一吻,附在我耳边轻轻说:“真有那么一天,你想我的时候,就微笑着抬头,看看天上的云。只要你一笑,我就能知道。”
22只要我一笑,你就能知道!这样轻声附耳语气平淡的一句话,却深深镌刻在我的心中了。
23不然你走的那天,我抬头看云,看她蹑手蹑脚,轻轻飘来,默默飘荡,又静静飘去的时候,满眶都是泪,嘴角却为什么努力地上扬?云上的你呵,看到没看到?
24那天的云呵,我永生的记忆!谈谈你对本文题目的理解
选文第14段中有一句划线句。请从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
第15段划线句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有何作用?
请解释选文第23段在结构上和表情达意上分别有何作用?
文中的“你”,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请联系文章内容加以阐释。
比较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9分)
揭秘雪崩
11999年2月的一天,几个滑雪者动作娴熟地沿着山坡向下滑着,大雪映衬着他们潇洒的身影,就像在雪上纷飞的燕子。突然,“咔嚓”一声异响,紧接着一团雪雾从身后冲了下来,很快埋没了他们的身影。他们从自我陶醉中惊醒过来:雪崩!可是一切都已经晚了.
2雪雾卷起他们向前狂奔,冲起沿途的雪一起加速向山下奔去,奔流的雪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途中的森林带试图阻挡这狂奔的雪龙,但几乎所有与雪流交锋的树木都凄惨地断裂了。森林带之后是一些居民房,居民们没有来得及离开房子,就连同房子一起被奔流的雪卷走。沿途4千米的狭长地带一片狼藉,树木、村落、农田、电线……无一幸免。
3这次雪崩的时速达到了250千米,所具有的能量可以达到l04一l05兆焦耳。如果人不幸被它碰上,仅胸部受到的冲击力就可以相当于15吨的卡车在身体上碾过一样。
4雪崩的发生好像很偶然,它什么时候发生,在什么地方发生,很难捉摸。好像一片雪花的落地,或者在山上说话声音大点都会引发雪崩,上述阿尔卑斯山的雪崩很可能就是滑雪者打扰了大雪的宁静,因而引发了那突如其来的灾难。
5雪崩真的是那么不可预料吗?其实雪崩也是有条件的,雪崩选择的山坡坡度一般在25~45°。若山坡过陡,冰雪会因为重力作用而频繁下滑,不容易堆积在山坡上形成较厚的雪层,若山坡坡度过低,雪层没有下滑的动力,也无法形成雪崩。雪崩一般会选择沟槽坑洼地带作为经过的路线。根据这些山坡和路线分布的区域,人们可以划出山上相对危险的区域和相对安全的区域。
6雪崩的发生显然与冰雪能够承负的压力或重量有关。雪和冰都是粘弹性的物质,就是说,雪和冰都会随着它们所承负重量的增加而慢慢变形,—般情况下,冰雪是不容易发生断裂的。
7由于雪崩难以预料,因此对它的预报就显得尤为重要。
8寻找雪层联系的薄弱环节是预报雪崩发生的关键。利用断层成像技术,人们可以确定冰雪变化的微结构,并且把这些微结构变化与冰雪的机械强度联系起来。这些信息可以确定某处是否会形成断层而引发雪崩。找到薄弱环节后,人们可以用炸药破坏这些薄弱环节,免得它以后酿成大患。
9如今,人们还利用统计学来预报某一天雪崩发生的概率,这种有效的方式叫做“最近的邻居”,它是建立在对过去统计数据认真观察的基础上的。例如某一天,我们考察冰雪的某些主要性质以及有代表性的冰雪场地上的天气条件,然后我们回过头来考察过去的最近几十天中,与今天的冰雪和天气状况最相似的某一天,看那天是否发生雪崩。若那天没有发生雪崩,那么今天也不会发生雪崩;若那天确实发生雪崩,我们就可以找到雪崩的类型和规模,发生在哪一天,是什么因素引发的,然后就可以决定是否要关闭滑雪场和公路。
10雪崩虽然可怕,但人们还是能找到对付它的方法。第3段除了列数字之外,还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本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而第一自然段则运用了和的表达方式,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第一自然段运用这两种表达方式的作用是什么?
从本文来看,发生雪崩的两个基本条件是什么?
基本条件一:
基本条件二:结合文章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是()
A 断层成像技术成为预报雪崩的关键技术。
B 山坡坡度小是雪层堆积从而造成雪崩的重要原因。
C 炸药破坏薄弱环节可有效预防雪崩。
D 与历史情况对照的统计学方法“最近的邻居”一直是预防预报雪崩的高效方法。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①每个人的人生定位不同,生活态度自然就不同。打算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哪个层次、何种境界,是每一个严肃生活的人都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也决定了这个人基本的生活方式。鲁迅立志揭出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于读书写作。哈佛大学集中了全美甚至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校训正是“追求卓越”。是的,雄鹰不甘宇下,骏马难守圈栏。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②所谓习惯,是一种常态,一种下意识,一种自动化,一种经过长期培养历练而形成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无需思考即可再现的回忆。其程序好像早已置于大脑和肌肉中,成为一种特殊的记忆,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是优秀的外化和证明,都会使人眼前一亮,为之折服和赞叹。
③优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起点,但肯定没有固定的终点。但只要不断追求,每一个阶段性的成果都会成为一个新的起点。即便生命个体终结,后来者依然可以从他倒下的地方起步,向着更高的境界跋涉。
④优秀和勤勉是天然的盟友,是孪生兄弟。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而勤勉的人即便不是最优秀的,起码是比较优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勤勉本身就是优秀的代名词。所有天才无不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请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天才的神话,那种似乎不需练习就能演奏的神童,那种不费吹灰之力就品学兼优的学子,我们听说过,但没见过,不可太当真。即便有莫扎特那样的特例,于我等也毫无借鉴之可能,不可作为榜样盲目复制。道理很简单,你是你,你不是莫扎特。你我遍地都是,莫扎特只有一个。哲学常识告诉我们,特例不揭示必然性。聪明的人从来不把自己当特例,聪明人只知道下笨功夫。
⑤因为追求优秀,做什么都必须有“争创一流”的意识。食人俸禄,尽其本分,是常人的标准,而在优秀的人看来,是起码的德性;考上名牌大学,获得全优成绩,将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是一般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而在优秀的头脑中,仅仅是一个通向优秀的起点而已。因为定位于优秀,别人可以睡的懒觉自己不能睡,别人可以敷衍的责任自己不能推,别人可以视而不见的工作自己不能躲,别人可以心安理得的生活自己不能忍。
⑥优秀作为一种品质,当然离不开客观环境。但真正优秀的人懂得:命运只有把握在自己手里,才是真正的命运。平庸的人总是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为环境好、条件好、人缘好、运气好,而把自己所有的失败归结为外在原因。优秀的人心里明白成功离不开客观条件,但从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他们懂得: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他们成功的时候往往以感恩之心面对社会、面对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把成功的功劳归结于客观条件。他们失败的时候,往往把原因归结为自己努力不够。优秀的人总是说自己不行,认为自己无知;平庸的人总是利用各种机会表白、粉饰自己。在真正优秀的人看来,世界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情了。
⑦优秀是一种酵母,把它用到生活中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效果。套用一句诗人的话:优秀是优秀人的通行证,平庸是平庸者的墓志铭。认真阅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用原文语句回答。
文章首段引用鲁迅、哈佛大学的事例的作用是什么?
读文归纳填空:“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一是要不断追求;二是要勤勉;
三是
四是文章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如果把文章第④段中的“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一句作为观点,请你参照下面示例再写一个具体事例作论据(所举事例限制在所学初中教材的范围内)。
示例:闻一多日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终于写成了《唐诗杂论》。
《故乡》选段
我们的船向前走,两岸的青山在黄昏中,都装成了深黛颜色,连着退向船后梢去。
宏儿和我靠着船窗,同看外面模糊的风景,他忽然问道:
“大伯!我们什么时候回来?”
“回来?你怎么还没有走就想回来了。”
“可是,水生约我到他家玩去咧……”他睁着大的黑眼睛,痴痴的想。
我和母亲也都有些惘然,于是又提起闰土来。母亲说,那豆腐西施的杨二嫂,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杨二嫂发见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这是我们这里养鸡的器具,木盘上面有着栅栏,内盛食料,鸡可以伸进颈子去啄,狗却不能,只能看着气死),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低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
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横线上顺次填写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隔膜恣睢展转麻木 | B.隔膜展转麻木恣睢 |
C.隔绝麻木展转恣睢 | D.隔绝展转麻木恣睢 |
选文中加点的三个“辛苦”的含义依次是
A.奔波劳累辛勤劳作挖空心思 | B.苦思冥想自卑痛苦自暴自弃 |
C.辛勤劳作奔波劳累挖空心思 | D.自卑痛苦自暴自弃苦思冥想 |
对人物形象及其作者情感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杨二嫂是一个尖酸刻薄、庸俗势利、自私自利的小市民形象。是作者鞭挞批判的对象。 |
B.闰土是旧中国三座大山压榨下贫苦农民的典型。通过写他的种种不幸,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
C.“我”是一个同情劳动人民、憎恶旧社会、对新生活充满希望的现代知识分子的形象。 |
D.在宏儿和水生身上,寄托者作者新生活的愿望。 |
结尾段中再次描写海边神异的图画有什么作用?
“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的含义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