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塑料花
路明
①上午最后一节课,班主任说,中午大家回家,换白衬衫、白球鞋,每人带一束塑料花来,下午有外宾。
②我们都欢呼起来。外宾的到来意味着停课。那几年,合资、独资企业一家接一家入驻小镇,每年总有一两次,有重量级外宾来我们小学访问,我们穿上整齐的服装,挥舞着手中的花束,在校门口列队欢迎。
③和九十年代所有的家庭一样,我爸妈卧室里挂着一幅结婚照。我妈身披婚纱,捧一束白色马蹄莲。这束马蹄莲,就插在照片底下的花瓶里。
④我抓起马蹄莲,有一支脱落了。我哇哇大叫,妈,花坏了。
⑤我妈皱眉说,要不,用胶带贴一下?
⑥我大声抗议。身为中队学习委员,两条杠的班干部,怎么可以带一支伤兵一样的花去学校?
⑦我妈为难地说,那怎么办?
⑧办法肯定有。问题是,让我妈拿出近十分之一的月工资,去买一束不能吃不能穿的玩意,她要是同意,那就是本年度最大的童话。
⑨我妈灵机一动说,你去隔壁照相馆借借看,他们一定有。
⑩我忐忑不安地走到振国照相馆,很不幸,道具花已经被另一个小学生借走了。老板娘去仓库翻了半天,总算又找出一束来。我向老板娘行了个队礼,捧着花,喜笑颜开地去学校了。
⑪学校后边是一片农田,可以抄近路。我走在田埂上,风吹动我的头发。春天,油菜花盛开,望去一片金黄。我看见咸菜瓶蹲在地里,我就喊,咸菜瓶,咸菜瓶,你在干嘛?
⑫咸菜瓶挥挥手,朝我走过来。她的左手攥着一把鲜花,有野菊,有蒲公英,有牵牛,有太阳花,还有几支我叫不上名字,用橡皮筋箍在一起,五彩斑斓的。她的右手提着几支油菜。咸菜瓶不妤意思地说,我在找最好看的油菜花。
⑬她松开橡皮筋,把油莱插进花束,调整好位置,再重新扎起来。
⑭我说,老师不是讲要塑料花吗?
⑮咸菜瓶小声说,我家没塑料花……她结结巴巴地解释,全村只有两户人家有塑料花,不巧的是,这两家都有小学生,所以,她就只好采一些野花来代替了。
⑯我说,咸菜瓶,老师会骂你的。
⑰我的同学显然被吓到了。我不满地说,你这样做,是给我们的班级抹黑。
⑱咸菜瓶看看手里的花来,又看看我的,可怜兮兮地问,是不是……也差不多?
⑲差多了,我摇摇头,一点都不像。
⑳我不再理会咸菜瓶,自顾自走了。
㉑黄潇潇也没带塑料花。黄潇潇声称,她家里的花是在上海南京路买的,拿出来容易弄脏。她大摇大摆地走到我们跟前,用不容置疑的口吻说,喂,你,抽一支给我。不行,要这支。
㉒我们乖乖照做了,黄潇潇一下子拥有了一束最大最好看的花。黄潇潇有资格这么做,她是班上最好看的女生,还是大队长、三条杠,级别比我还高。何况这一回,本来安排黄潇潇给外宾献红领巾的,临时换成两个高年级的女生。此刻,黄潇潇正憋着一肚子的火,谁还敢惹她?
㉓我们列队集合,咸菜瓶小心地把花藏在身后,成功地躲开了班主任的眼睛。大家在校门口集合完毕。外宾快到了,教音乐的小周老师走过来,指挥大家最后的练习。她用好听的声音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该举起花束,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喊口号。突然,小周老师快步走到咸菜瓶身边,严彩萍同学,你手里拿的是什么?给老师看看。
㉔操场一下子安静了,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咸菜瓶手上。咸菜瓶涨红了脸,嘴巴扁啊扁,像要哭出来。
㉕哇!小周老师叫起来,好美的花!
㉖小周老师高高举起花束,眯起眼睛,欣赏那含苞的牵牛、怒放的野菊和饱满的油菜。她的脸上荡漾着春天般的笑容。这是老师今天看见的最漂亮的花了,她大声地问咸菜瓶,一会结束后,可以送给老师吗?可以吗?
㉗可以的,咸菜瓶用力地点头。然后她蹲了下去,紧紧捂住自己的脸。
(选自2019年5月5日《文汇报》,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补全故事情节。
班主任要求带塑料花→我借塑料花→严彩萍 →黄潇潇 →小周老师赞美野花
(2)第③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根据句式特点赏析第四段划线的句子。
喂,你,抽一支给我。不行,要这支。
(4)小周老师为什么说严彩萍的花“最漂亮”?从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5)文末严彩萍“蹲了下去,紧紧捂住自己的脸”,请具体分析她此刻的复杂心情。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本题满分17分】
萝卜灯
鲁曦
①我的家乡有元宵节点萝卜灯的风俗,并且对此还颇有些说法:谁的灯最亮,亮的时间越长,那么,他今后的日子一定过得越顺溜儿,好运气也会常伴随他,总之一切吉祥的含义都包括在里面。所以,每年元宵节,父亲都要挑选几个大个儿萝卜,给我们每人做一盏萝卜灯。
②几年前,姐姐也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每逢元宵节晚上,父亲都要拿出我们年终考试成绩册来做一下比较。成绩好的,表扬之后加上一句“不要骄傲”;考得差的当然要挨“批”了,最后便会听到“不要灰心,下次争取”这样一句安慰勉励的话。
③那时候,每次姐姐都比我考得好,尽管我每次都努力地学习,尽力地去考,但每次还是比姐姐差那么一点儿,所以那句安慰勉励的话也总是说给我听的。父亲对我们的成绩稍做评论之后,便把两盏最大的刻着我们名字的萝卜灯分给我们。每当这个时候,我的心底都会油然而生一种暖暖的感觉。我看到过许许多多绚丽多彩的花灯,却从来没有过那种暖暖的感觉。因此,我盼望着过元宵节,盼望着从父亲的手中接过他精心为我制作的刻着我名字的萝卜灯。
④自从姐姐为了这个贫困的家,为了年迈多病的父母,为了我能够继续读书而退学之后,一家人的希望就都寄托在我身上。如今我终于考入了重点高中,实现了全家人的梦想。可这次高一年级的期末考试我却让父亲失望了,成绩册的语文成绩栏里写着两个清晰的字:“作弊”。我对不起我的父母,更愧对为我付出太多的姐姐。
⑤又到元宵节了,我不知道父亲看过我的成绩册之后,会有怎样的表情?究竟给不给父亲看?以往不论我做错了什么事,都没瞒过父亲,即使受到严厉的批评,也不曾后悔过……我下定决心,把成绩册递给正在抽旱烟的父亲。我默默地低着头,等待父亲的训斥。“啪”!我的心猛地一紧,父亲的烟斗掉在地上,碎了。陪伴了父亲十多年,也是父亲离不开的那支烟斗摔碎了!
⑥我不敢看父亲的眼睛,我知道父亲的目光中有疑惑、有惊讶、有恼怒、有失望……是的,我让父亲失望了。我忽然有些后悔刚才的决定。父亲极力控制住他激动的情绪,缓缓的声音震动着我的耳膜:“孩子,你都长大了,我也老了,你妈又生病,供你上学不容易啊!还有你姐,你也应该对得起她呀!你是个懂事的孩子,我不多说了。”最后,父亲留下一声叹息,转身去做萝卜灯了。
⑦那一刻,我只想哭。
⑧父亲在仔仔细细地用刀切着洗净的萝卜,切得很慢很慢,父亲努力地使每一刀都切正,只有切正了,做成的灯才平平整整,放在那里才稳稳当当。父亲用一枚生了绿锈的铜钱,在切好的萝卜的平面上用力地旋转着,父亲转得很慢,好像是在努力完成一个很重要的动作。最后,父亲把黄澄澄、清亮亮的花生油顺着灯xīn浇下,慢慢地、慢慢地,满一点儿,再满一点儿……
⑨我再也忍不住眼泪,任凭它顺着双颊滚滚落下。
⑩泪眼朦胧中,父亲捧着一盏萝卜灯向我走来。桔红色的灯光映得父亲那布满皱纹的脸红红的。父亲的目光流露着深切的慈爱,流露着更加殷切的希望。刹那间,一股暖流袭遍我全身,我伸出双手,接过父亲给我做的那盏最大的、刻着我名字的萝卜灯。
(央视“第三届电视散文”)(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朦胧 ()灯xīn( )
结合语境,解释划线词语的含义
每当这个时候,我的心底都会油然而生一种暖暖的感觉。文章以“萝卜灯”为题,不仅因为这是全文的线索,还因为其中寄托着父亲对我哪些深厚的期望?
我为什么决定把成绩册给父亲看?后来又为什么后悔了?
第⑤段划线句子“父亲的烟斗掉在地上,碎了”一句中的“掉”字改为“砸”字好不好?联系上下文说明理由。
请对第⑧段划线句子进行赏析,说说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深意。
请你在文章的结尾处为作者补写一段50字左右的内心独白,要求想象合理、符合情景,语言流畅。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本题满分19分】
我为白菜狂的日子
⑴1967年冬天,我12岁那年,临近春节的一个早晨,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时而揭开炕席的一角,掀动几下铺炕的麦草,时而拉开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着我的乳名,说:“社斗,去找个篓子来吧……”
⑵“娘,”我悲伤地问:“您要把它们……”
⑶“今天是大集。”母亲沉重地说。
⑷“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
⑸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她有些恼怒地说:“这么大的汉子了,动不动就抹眼泪,像什么样子!”
⑹“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说好了留着过年的,说好了留着过年包饺子的……”我哽咽着说。
⑺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透过蒙眬的泪眼,我看到母亲把那三棵白菜从墙上钉着的木橛子上摘了下来,放进了篓子里。
⑻到了集上。母亲让我走,去上学,我也想走,但我看到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她用细而沙哑的嗓音问白菜的价钱。母亲回答了她。她摇摇头,看样子是嫌贵。但是她没有走,而是蹲下,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她又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用弯曲的、枯柴一样的手指。她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母亲用忧伤的声音说:“大婶子啊,这样的白菜您还嫌卷得不紧,那您就到市上去看看吧,看看哪里还能找到卷得更紧的吧。”
⑼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恶感,你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也就罢了,可你不该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我忍不住冒出了一句话:“再紧就成了石头蛋子了!”
⑽老太太抬起头,惊讶地看着我,问母亲:“这是谁?是你的儿子吗?”
⑾“是老小,”母亲回答了老太太,转回头批评我:“小小孩儿,说话没大没小的!”
⑿老太太用手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经干枯的菜帮子。我十分恼火,便刺她:“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
⒀“你这个小孩子,说话怎么就像吃了枪药一样呢?”老太太嘟哝着,但撕扯菜帮子的手却并不停止。
⒁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的、洁白的菜帮。在清冽的寒风中,我们的白菜散发出甜丝丝的气味。这样的白菜,包成饺子,味道该有多么鲜美啊!老太太搬着白菜站起来,让母亲给她过秤。
⒂终于核准了重量,老太太说:“俺可是不会算账。”
⒃母亲因为偏头痛,算了一会儿也没算清,对我说:“社斗,你算。”
⒄我找了一根草棒,在地上划算着。我报出了一个数字,母亲重复了我报出的数字。
⒅“没算错吧?”老太太用不信任的目光盯着我说。
⒆“你自己算就是了。”我说。
⒇“这孩子,说话真是暴躁。”老太太低声嘟哝着,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地揭开,露出一dà纸票,然后将手指伸进嘴里,沾了唾沫,一张张地数着。
(21)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母亲也一张张地点……
(22)等我放了学回家后,一进屋就看到母亲正坐在灶前发呆。那个篓子摆在她的身边,三棵白菜都在篓子里。我的心猛地往下一沉,知道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过了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 “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
(23)“娘,”我哭着说:“我……”
(24)“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眼泪就挂在了腮上。
(25)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选自《意林》2012年第22期,有删改,作者:莫言)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拽()断一dà()纸票本文标题为“我为白菜狂的日子”,请概述文段中“我”的“狂”有哪些表现?
第(1)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根据第⒇等段划线句子,请概括老太太的家境状况。
文中的母亲是怎样的人?
怎样理解作者最后一段“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的心情?
文章多次写到那棵最小的白菜,请你探究一下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宁静
(美)西格德·F.奥尔森
①时值拂晓之前,那是众鸟还没有开始啼鸣的一段沉静。湖泊轻轻地喘息着,像是还在睡梦之中,一起一落;依我看,它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将大地上所有的声音都吸了进去。那是宁静的时光——没有吹动树叶的风,没有泛起波浪的水,没有兽叫和鸟鸣。然而,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倾听,绷紧了所有的神经去听——我也不知道听什么——只是试图捕捉到当黑暗离去时那一瞬间的意义。
②孤身站在那里,我感到充满活力,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为机警敏悟。一声喊叫或一个举动都会打破这短暂的静谧。这是一段宁静的时光,是与古老的节奏和时光的永恒、与湖泊的呼吸、与万物缓慢的生长保持同步的时刻。在这里能够感受到宇宙,领悟到人与自然一体的真实含义。
③我曾经攀登过鲁滨逊山的一座高峰,在那里观看日落,俯瞰山下奎蒂科-苏必利尔荒原的湖泊河流、起伏的山丘和溪谷。当我到达光秃的山顶时,太阳正悬在地平线上,像一个燃烧的火球,准备落入山下的黄昏。山下更遥远的地方,在伸向湖面的一片松林里,是我那个倒写的V字形白帐篷。当夜色来临之际,它显得十分渺小。
④当我观望和倾听时,渐渐地意识到昆虫缓慢沉稳的低鸣,透过虫鸣可以听到白喉带鹀的啼叫和隐身鸫悦耳的歌声。但是站在高山之巅,这一切都显得遥远而模糊,渐渐地它们相互交汇,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温柔的声音环绕于四周,那声音是如此轻柔,仿佛还不及我的呼吸声。
⑤眼下,太阳在山脊边颤动。它充满了活力,几近流动,当我望着它落下时,我想我能感到地球在转离它,我真切地感到了地球的旋转。总而言之,那是一种荒野的宁静,是一种人与自然一体的感觉,只有当没有任何视觉和声音的干扰时,只有当我们用内心之耳去听、用内心之眼去看时,当我们用全身心而不仅仅是用感官去感受和领悟时,才能够有这种感觉。我认识到,没有宁静,就不可能领悟;不从外界影响中解脱出来,人就不可能理解精神的意义。
⑥一个寒冬的夜晚,我站在星空下倾听。天气很冷,大约零下二十摄氏度,而我是在荒野中的一个湖泊的岸边。那天夜里,繁星低垂,明亮得像是要燃烧起来似的。银河耀眼夺目,飞溅于苍穹之上。湖畔幽暗的林中传来一只猫头鹰阴森忧郁的叫声,那叫声突显出湖面的幽静。宁静再度降临于此地,令我想到体验宁静的机遇是多么少见,要想达到真正的宁静和随之而来的内心平和又是多么难得,“宁静无价”的说法是多么真实贴切。
⑦我们日益意识到宁静之于我们的欢乐有多么重要。在我们的城市里,不停地萦绕于我们原始感官的那些奇异的声浪将我们驱向精神崩溃的边缘,将我们从曾经体验过宁静的人变成了焦虑不安、喜怒无常的人,陷于摧毁了健全心智和心理平衡的刺耳杂音之中。
⑧宁静属于原始的景物。没有它,不变的风景无非是一些岩石、树木和山脉。但有了它,风景便充满含义,意味深长。试想,当一架轰鸣的直升飞机在大峡谷上空盘旋时,它的那片蓝天,它的幽深和永恒的感觉会是什么样子?
⑨约翰·缪尔曾说:“红杉属于千年的沉静。”那些古老的树,其中有些早在公元前就存在,在新大陆被发现很久以前就已经成熟,具有历经沧海的宁静。从这层含义上而言,它们不仅仅是树:它们的存在使得作为世间匆匆过客的人类清醒镇静。
⑩当奎蒂科-苏必利尔湖区的荒原被飞机的轰鸣声和大功率运输工具的声浪所淹没时会是什么情景?划独木舟旅行的魅力就在于它的那份宁静,当你沿着湖畔漂荡时,便与岩石、树木和所有生物融为一体。倘若所有自然之声被发动机和变速器激烈狂暴的喧闹声所取代,情况将会发生怎样急速的变化?在平静的水域中,人们通常都不会高声说话,而是低声细语,因为那时任何噪声都是一种亵渎。
⑪当一个人徒步走过一片原野时,他心中是多么惬意!然而,为了享受宁静,一个人其实也不必独处。人们常说,能与他人分享宁静是相互理解、亲善友爱的标志。只有当陌生人聚在一起时,人们才感到必须去寻欢作乐。只要兴趣相投,品味一致,就没有障碍去阻止人们共享宁静。当我孤身一人在宁静的地方时,常常希望有人与我共享那份宁静,从而使这种经历更为丰富完美。
⑫我们是多么频繁地谈起荒野广漠的宁静,保持荒野宁静的重要性及在宁静中所能找到的奇妙与安宁。当我想到宁静时,我便看到了北方的河流湖泊、泥炭沼泽地和延伸的冻原以及无路的荒凉之地。我看到了西部的山脉和阿巴拉契亚山脉那高耸起伏的山岭。我想象着西南部的沙漠及其色彩斑斓的全景,还有南部难以穿过的沼泽地。它们总是在那里,它们的美丽不会改变。然而,一旦它们的宁静被打破,就再也不会恢复。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而生动,请对此加以分析。
自选一个角度赏析第③段的景物描写。
赏析第⑥段中加点词“飞溅”的精妙之处。
第⑨段中,作者为什么说红杉“不仅仅是树”?
对第⑪段的内容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置身于寂静的荒野可以获得更多的欢乐。 |
B.心灵互相阻隔的人在一起,无法分享宁静。 |
C.一个人的宁静若不与人分享,是不完美的。 |
D.一个人独处时更能感受到宁静的欢乐。 |
分析作者描写多种声音的意图。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
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
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如果说从前的新闻受众在接收信息上缺乏自由的话,那么现在的新闻受众更多是被诱惑,把有限的时间用于关注娱乐新闻,而最危险的是在被抑制和被诱导中养成的对事实真相无所谓的态度,要么是“你知道了真相又能怎样”,要么是“根本就没有真相,一切都是阴谋”。前者导致老于世故地配合做戏,后者导致愤世嫉俗、拒绝相信一切。
⑤还有一些人尽管有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却习惯于把常识当成真相,或者以常识为标准来判断事件是否真实。
⑥我们生活的时代,受众越来越多地拥有制作和发布新闻的机会,所以,仅仅强调受众解读新闻的能力和追求真相的意愿其实是不够的,还应该提高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能力,提高他们所生产的新闻的质量。从新闻业的发展来看,无论对新闻受众还是对新闻工作者,这可能都有更大的价值。第①段加点词“困境”在文中指的是的状况。
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⑤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①把常识推上神坛,会走向主观先行和反智主义的极端。
②其实常识并不意味着就是对事实真相的认识,
③常识往往受到特定观点和具体经验的限制,因人而异、缺乏普遍性和稳定性,有时会遮蔽事实真相。
④因此,有必要对常识保持警惕。
⑤常识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能帮助我们迅速作出认知,提高判断效率,在生活中必不可少。
A.⑤③①②④ | B.②④①⑤③ |
C.②①③⑤④ | D.⑤②③①④ |
下列有关受众的“新闻素养”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够优化新闻的信息环境。 |
B.能够批判性地解读信息是受众重要的新闻素养。 |
C.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需要提高新闻的发布门槛。 |
D.受众新闻素养的高低会影响当今新闻业的发展。 |
联系全文,分析第⑥段的作用。
根据第三段提供的解读新闻的方法,分析下面这则新闻报道。
本报讯综合多家媒体报道,昨天傍晚6点半左右,本市西北上空出现不明飞行物,从出现到消失,持续了两分多钟,本报也收到了许多目击者发来的照片。某市民用所带的Jason品牌最新型号手机拍摄了一组照片(见本报),色彩自然,画面清晰,为“不明飞行物”的研究提供了素材。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小题。
话说父亲王安忆
①父亲是一个话剧导演,一副很不知人情世故的样子,再加上他那一副很不知人事世故的样子,便像是从天上掉下来似的,真正是一派天然,再没有比父亲更不会做人的人了。他甚至连一些最常用的寒暄絮语都没有掌握,比如,他与一位多年不见的老战友见面时,那叔叔说:“你一点没老。”他则回答道:“你的头发怎么都没了?”弄得十分扫兴。见面的套话没有掌握,告别的套话也没有。有他不喜欢的、不识趣的客人来访,他竟会在人刚转身跨出门坎时,就朝人背后扔去一只玻璃杯。别人对他留有什么印象,是他从不关心的。他是只须自己就能证明得了自己。比起世上太多的终年终月为别人的观瞻营造一个自己的生 活,是要轻松。
②而奇怪的是,像他这样不会做人的人,却有着惊人的人缘。1978年,在他做胆囊炎手术时,人艺的男演员们便自发排 了班次,两小时一班地轮流看护,准时准刻,从不曾误点。这种挚诚至深的对待,令我们久久难以忘怀。俗话常说人心换人心,我们虽不知道他对演员们是如何,可从演员们对他,却可以看出他的对待。也因他对人不加矫饰,人对他也不以虚礼往来。我们经常听到演员们以他的素材演编的 长篇喜剧,比 如,喝了药水之后,发现瓶上所书“服前摇晃”,于是便拼命地晃肚子;还比如,将给妈妈的信投到“人民检举箱”等等,诸如此类,刻划了一个糊里糊涂的父亲。因他对人率真,人对他也率真;因他对人不拘格局,人对他则也不拘格局。他活得轻松,人们与他也处得轻松。即便在他不很得意的时候,他的身边也没缺少过朋友。听母亲说,在他被划为右派的时候,就有一位阿姨为他辩护,而因此几乎划为了右派。似乎是,正因为他没有努力去做人外,反倒少了虚晃的手势,使他更明白于人,更明白于世。所以,他倒也活得比谁都自在。
③当然,他如此自在地做人,尚须条件。至少,在他朝人身后扔去一只玻璃杯子后,要有人为他打扫现场。他一如不食人间烟火,皆也因为,尚有人为他操心此类俗事,家庭便是他坚强的后盾了。在这一个纷繁的世界里,他的纯净的哲学要建立并实践,必得有人为他开辟一个清静的场所。
④他不会玩一切斗智的游戏,腹中是没有一点点春秋三国,只迷住一本与世无争的书。他最大的娱乐,也是最大的功课,便是读书,中文的,或者外文的,戏剧的,或文学的,个个种种。书也为他开辟了另一个清静的世界,在那里,他最是自由而幸福,他的智慧可运用得点滴不漏。
⑤因了以上的这一切,他在离休以后的日子里,便不像许多老人那样,觉得失了依傍而恍恍然,怅怅然,他依然如故,生活得充实而有兴味。他走的是一条由出世而入世,由不做人而做人的道路。(有删改)阅读第②段,列举出父亲“惊人的人缘”的三种具体的表现。
细读第②段,谈谈你对“正因为他没有努力地去做人,反倒少了虚晃的手势,使他更明白于人,更明白于世”的理解。
结合全文,说说父亲第⑤段划线句“生活得充实而有兴味”的原因。并概括父亲的性格特点。
你觉得“做人”(待人接物)与“有人缘”有无必然的联系?联系现实生活谈一谈自己的看法。(8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