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光谱”鼻子探知人体疾病
苏格兰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的科学家们正在开发一种称为“光谱”的人造鼻子,这种神奇的鼻子借助探测人体的气味,可告诉当事人是否有病。科学家们正在探索将这种奇妙鼻子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和化妆品的质量控制上,最终让其成为一种交警测试可疑吸毒司机的有效工具。
利用病人身上的气味进行医疗诊断,早在一个世纪前就应运而生。但是苏格兰的科学家目前正在尝试的是利用先进的化学方法探测不同的气味,然后再利用计算机屏幕给予病人一种免除了忧虑的警报或者告诉他们可能患有什么样的疾病。
斯特拉斯克菜德大学化学系的教授安德鲁。米尔斯说,这些神奇的装置仍在开发阶段。目前可实用的装置还需一段时日,迄今已经取得了进展。测试气味和利用气味来医疗的想法,早在100多年前就有人尝试了,现在只不过是重新研究而已。他还说,人的疾病通常是与化学气味联系在﹣起的,这种气味可用来快速过滤和大规模的过滤。比如,天花、肝衰竭、糖尿病等疾病,医生往往可以从病人的呼吸中诊断知道。即使是麻疹,也有一﹣种化学气味。人的各种疾病都带有一定的化学气味,这是经过临床实践得出来的。
目前,米尔斯教授正与他的合作人保罗•斯拉文一起致力人造鼻子的开发。他说这种鼻子将由一系列排列的成分构成。根据所探测到的气味,这些装置将改变颜色和光的强度,他说:“这种显示将会说‘正常或者没问题’或者一些令人担忧的东西。接着它将有希望识别与其相关的何种疾病,但不一定会让人感到恐惧。”他还说:“它也许会说“你得去看医生了’.但是在医院,它会提供全套的诊断建议,说‘我未曾看到过这种气味’,除了患这种或那种疾病的病人之外。”
米尔斯认为,制造一种用于实验室和医院的台式机器,而且还是手提式的,这种机子虽谈不上高质量,但必须是能识别出各种令人关注的明显气味,且不带有主观色彩,无论是冬天还是夏天,无论是当事人是否感冒,这种检测都将是准确的。
目前,科学家们正在开发一种适用于医院、实验室、医生手术和工作场所的一种桌面装置;同时,再开发一种便携式的装置,可以在家里或野外使用。据悉,一部便携式的装置最初可能要耗资几百英镑,而台式实验室装置则需几千英镑。米尔斯说,如果该装置得到普及,价格就不会成为问题了。
(1)这篇文章主要说明了“光谱”鼻子的 和 。
(2)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光谱”鼻子。
(3)第3段中主要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它的作用是 。
(4)推断“光谱”鼻子能否检测出感冒,请分别从文中找出依据。
能。
否。
(5)根据文章内容,选出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利用病人身上的气味进行医疗诊断,早在100多年前就有人尝试了,现在只不过是重新研究而已。
B.科学家正在开发的“光谱”人造鼻子成功后,将能借助探测人体的气味在医院提供全套的诊断建议。
C.“你得去看医生了”,这种说法不属于令人担忧的东西。
D.“光谱”鼻子能识别出各种令人关注的明显气味,并且肯定不会带有主观色彩。
阅读《从抓痒开始》,完成下题。
从抓痒开始
(美)罗伯特·谢克里
昨天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
梦里有个声音对我说:“对不起,打断您刚做的梦,我有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需要您的帮助。”
我在梦里回答:“没关系,刚才的梦很糟糕,我有能力帮你吗?”
“只有您有这个能力,如果您不帮忙,我们种族就完蛋了。”
“什么?”我在梦里惊呼。
“我是福卡罗,出生于一个古老的种族。我们这个种族,从太古时期就生活在一个峡谷里,四面环山。我们勤劳聪慧、温和谦让,发明、创造了不少惊人的技艺……”
“等等,”我打断这个声音,“你能直奔主题吗?说说需要我帮助的那个问题。”
“是这样的,大概100年以前,在我们种族聚居的一座大城市里降落了一个奇怪的东西,它是一根红色和黄色相间的不规则巨型圆柱体。它不但体积巨大,而且坚硬无比,什么东西都打不穿它。我们想把它搬走也是不可能的事。它在那里停留了5个月19小时零6分钟。之后它突然动了起来,平均速度是每小时12.6947万千米。然后,它就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只在我们的土地上留下了一条长约29.4869万千米、宽约3220千米的壕沟。科学家们研究了很长时间,都得不出一个可信的结论。他们只能认为,这是超出科学以外的非自然现象,大概只会发生一次。可一个月之后,那玩意儿又出现了,这次是在首都。它落下的时候,或是滚,或是蹦地移动了约132.0195万千米,砸死了几千人,几乎把整个首都的建筑物都毁了,然后它消失了。两个月之后,它又降临到另一个城市,同样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我们这才明白过来,有种看不到的力量要摧毁我们的种族。很快,末日论就传播开来,人们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和绝望之中。您也许想象不到,我们每一天醒来,就开始担心,担心见不到明天的太阳。科学家已经不能带给大家安宁,非科学理论迅速成长,什么星象① 学、占卜学,迅速占领了我们的世界。不久之后,又有一个城市被摧毁。我们不得不相信,这些不是自然力量,而是一些超自然因素造成的。于是,不光是星相②学,连迷信也一起风靡起来。”
“对不起,我打断一下。”我说,“听你说了这么多,我还是不明白我能帮上什么忙。”
“我马上要说到这个问题了。”
“那好吧,你请继续。不过我劝你得快点说,我觉得我要睡醒了。”
“我一时间很难跟你解释清楚我在这个事件中的位置,”福卡罗说,“我是个狂热的科学爱好者,读了许多科学著作,做过很多有趣的科学实验。前不久我在研究一种药品,这种药品可以让人进入另一个如梦似幻的世界,我们叫它喀拉。这种药可以让人处于幻游的状态。我在这种状态下,意识到一个问题———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或许我们生活的世界只是这个广阔世界的一小部分。它们是平行存在的。”
“我最近也有相同的意识,你继续说下去。”我有点遇到知音的感觉。
“我想,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被入侵了。”
“什么?你说明白一点。”
“就是,就是我们生活的世界在某个平面上受到了干扰。”
“什么干扰?你没有调查清楚吗?没有追踪吗?”我问。
“我也说不上来,这只是我的一种直觉。”
“我很相信直觉。”我说,“说说你都发现了些什么。”
“我发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您身体上的一个部分。或者说,我们寄生在您的身上。”
“什么?你说明白点。”
“明白点说,我发现我们生活的世界就在您左手第二个和第三个关节之间。按照我们的时间来算,我们这个种族有几百万年,不过按照您那个世界的时间来算,不过是几分钟而已。关于这一点,我只是猜测,还没有完全证实。当然,我没有什么责备您的意思……”
“你是说,你们生活在我的左手的第二个和第三个关节之间?我可以接受这个理论,不过我到底可以帮上什么忙?”
“是这样的,先生,您只要停止抓痒就可以了。”
“抓痒?”
“是的,先生。您最近频繁在我们生活的世界范围内抓痒。”
“就是说,那个不规则的圆柱体,是我的手指?”
“对,就是这样,您真是聪明,先生。”
“你就是让我别抓痒了?”
“是的,别抓那个地方,别的地方我可管不着。我知道这个请求很冒昧,可是为了我和我的人民,也只能冒昧一番,希望您能谅解。”
“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不抓痒就是了。你没必要感到抱歉。”我说。
“您如此宽宏大量,真是令人钦佩。您挽救了我们整个族群。您知道,我们只是寄生者,本来没有资格跟您提任何要求的。只是事态严重,所以……”
“你不用解释了,我可以理解。你是个伟大的寄生者,为了保护你的人民,敢于站出来,这很难得。我发誓,以后我绝不会挠我左手第一个和第二个关节之间了。”
“哦,不,先生,是第二个和第三个关节之间。”他纠正道。
“好吧,不管第几个关节,我都不会挠了。左手我不碰了,永远不会挠。”
“太感谢您了,先生,我真的不知道说什么好,您救了我们的种族。谢谢您。”
“不客气,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我说。
这时我醒了。我立即坐起来在我的左手上缠上一层纱布,就算再痒都不会挠它。我想,下周末再把纱布取下来,这样按照福卡罗世界的时间计算,他们起码有两三百亿年的时间不会遇到我的手指。
他们的问题是解决了,我的问题该怎么解决?我最近有种强烈的感觉,安德里斯断裂带③在悄然活动,处于这个断裂带上的国家会遭遇地震。除此之外,墨西哥中部火山也蠢蠢欲动,有爆发的倾向。最重要的是,这两个灾难会一起发生。
所以,对不起,打断您刚刚做的梦,我有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需要您的帮助……
(选自《青年文摘》红绿版2015年,有改动)
①指星体的明暗、位置等现象。古代迷信的人往往借观察星象,推测人事的吉凶。②指星象和相貌。迷信的人认为根据星相可以占卜人事的吉凶。 ③作者假想的一个断裂带名。本文主要讲述了“我”的一个梦。请以福卡罗的叙述视角,梳理梦的内容。(不超过10个字)
(1)介绍自己及种族(2) (3)发现自己是寄生者
(4) (5)感谢答应要求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福卡罗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结合一个特点答即可)
答: 你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根据你对小说主题的认识,提出一个问题。
答:作为科幻小说,本文别致的构思、幽默的风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选择其中一点,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赏析。(不超过120字)
答:
阅读《谈“不为五斗米折腰”》,完成下题。
谈“不为五斗米折腰”
金庸
①前几天几个人闲谈,从回去看看,话题转到了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又转到了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一位朋友说:“陶渊明当一个月县令,薪水只有五斗米,一斗米大约十五斤,五斗米七十五斤,这未免太少了。这官儿当真不做也罢。”其实我国的度量衡,都是古代的较小,后来渐渐变大。陶渊明那时的五斗米,一定还不到十五斤。但到底有多少,可谁也不知道。
②我觉得这问题虽没有多大重要性,但倒有点兴趣,后来就去查查历史书刊,找到了一点资料。
③“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最早见于宋书的《陶潜传》,其中说:“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难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乃即日解印绶去职。”“督邮”这一种官,是专门来考查县令治绩的,使做县令的大为头痛,可想而知。《三国演义》中记张翼德怒鞭督邮,读者们的同情完全放在张飞一面。陶渊明没有燕人张翼德的臂力武功,鞭他一顿是不成的,但想到此人讨厌,不见也罢,于是辞官不干了。
④现在北京故宫里藏有王莽时代的一只量器,刘复根据这只量器推算,王莽时的一斗只合今日二市升弱。又据隋书记载,王莽的铜斛约当曹魏斛九斗七升多,两晋南朝的斗斛之量是承继曹魏制度的。依此推算,陶渊明那时(东晋末年)的一斗大致与今日的二市升差不多。那么,陶渊明的五斗米,只有今日的一市斗米了。
⑤据学者考证,东晋时地方官的俸禄一年大约为四百斛,即四千斗。陶渊明的“五斗米”,如说是年俸月俸当然绝不合理,就算是日俸,也还是太少。那么其中原因在什么地方?
⑥缪钺先生发表在“历史研究”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一个很新的、也颇令人信服的见解,即五斗米是当时知识分子一个月的粮食。
⑦他根据史书上的资料证明,南朝士大夫的食量,大概每月五斗米左右,约当今日的一市斗。所以陶渊明说“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说“我一个人每月有五斗米也就可以饱了,再多的也不需要。我回去过田园生活,虽然劳苦些,还是可以够吃,何必要做县令,逢迎这些没有品格的小人”。
⑧他的《饮酒》第十首写道:“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回且长,风波阻中途。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余。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最后这四句,正是说不能为了区区一饱,因而影响到名声。看来“不为五斗米折腰”,应该解释作“不能为了区区一饱而折腰”,而不是解释作“不能为了五斗米的官俸而折腰”。再者,后者这样解释,似乎陶渊明语意之中有些嫌官太小,推论起来,如果有了高官俸禄,他的腰就不妨一折再折了。事实上陶渊明归隐之后,朝廷曾征他做官,权贵曾和他交结,他都婉辞谢绝,可见他并非嫌官小而不为。金庸先生对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看法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第③段援引《三国演义》中张飞怒鞭督邮的材料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第⑧段,说说作者是如何阐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并非嫌官小”这一观点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完美计划》,完成下题。
完美计划
姜钦峰
①他站在门外,深呼吸,然后敲门。这是一栋老式居民楼的顶层,夏日宁静的午后,敲门声显得格外清脆。防盗门打开,探出一个小脑袋,是个梳着羊角辫的小女孩,七八岁的样子,长得眉清目秀。
②“您好,请问是你们家打电话要修洗衣机吗?”他的普通话并不标准,夹杂着浓重的外地口音,脸上带着职业的微笑,显得非常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小女孩扑闪着大眼睛,打量眼前的陌生人,小平头,浅蓝色马甲,胸前印着“专业维修”四个字,右手提着黑色的工具箱,看上去训练有素。她疑惑地摇了摇头,“我不知道,得问我的爸爸妈妈才行。”
③“请问你家还有大人在家吗?”他脸带微笑,语气更加柔和了。
④“爸爸妈妈都上班去了,6点钟下班,要不你明天再来吧?”小女孩如实回答,口齿伶俐,条理清晰。
⑤“哎呀,真是不凑巧。”他喃喃自语,脸上露出失望的表情,顺手把工具箱放在地上,右手插进了裤兜,开始考虑下一步该怎么处理。
⑥“呀!叔叔,你手上在流血!”小女孩忽然尖叫一声,把他吓了一大跳,刚插进裤兜的右手像触电般猛地弹了回来。他下意识地伸出右手,仔细看了看,没事,再看左手,果然手背上有一块殷红的血迹。肯定是刚才上楼时太匆忙,不小心在扶梯上擦破了,自己居然浑然不知。“真该死!”他在心里狠狠地骂了自己一句。“叔叔,你一定很疼吧,我家里有创可贴。”小女孩说完,不等他有所回应,就转身跑回了房间。他站在门外,不知道该不该进屋,又看了看手上的伤口,忽然觉得有点疼。
⑦小女孩从房间里出来时,手里拿着一张创可贴,还有一根蘸了紫药水的棉签。他接过棉签,低头仔细擦拭手上的伤口,觉得很凉爽。“咱们不认识,你为什么要帮助我?”话一出口,连他自己都觉得好笑,干吗跟一个孩子说这些。小女孩骄傲地笑了,嘴角上扬,露出一对甜甜的小酒窝,“妈妈告诉我,每个人都应该互相帮助,不管认识还是不认识。”说话间,伤口已经处理完毕,他看了看手背上的创可贴,很舒服。
⑧他蹲下来,摸了摸小女孩的脸蛋,“小朋友,你真乖!叔叔明天再来。”说完,他拎起工具箱,转身下楼。刚走出几步,马上又折了回来,“小朋友,以后你一个人在家时,千万不能给陌生人开门,记住了吗?”
⑨交代清楚,他心里卸下一块石头,步履轻松地下楼。走到一个垃圾筒旁,他忽然收住脚步,看看四处无人,迅速脱下浅蓝色马甲,又从右边裤兜掏出一把尖刀,塞进垃圾筒。
⑩他是个心狠手辣的流窜犯,精心选择顶层住户作为目标。为了实施今天的计划,他在院内连续蹲守了两天,摸清了小女孩父母的作息时间,然后伺机动手。一旦作案成功,对凡是看清他相貌的人,绝不留活口。即使小女孩不开门,那普通的防盗门也挡不住他。
⑪这是个完美的计划,简直没有任何漏洞,十分严密,没想到最后还是落空了。两手空空,漫无目的地走在大街上,他有点沮丧。天色渐晚,他必须找个安全的地方过夜,经验告诉他,住旅馆危险。抬腕看表,忽然看到手背上的创可贴,他乐了,今天运气其实不错,居然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⑫半年后,他落网了,主动交代了这个失败的计划。警察觉得意外,如此穷凶极恶的人,怎么可能自动放弃?他说:“我在外逃了三年,捡过垃圾,睡过桥洞,从来没有人跟我说过一句关心的话。”警察沉默了。“知道吗?那张创可贴其实应该贴在这儿。”他用手指了指心窝。给文中加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雾霾天(mái) 芈警官(mǐ)
B.雾霾天(mái) 芈警官(huá)依据第②段和第⑪段中划线句的意思,分别写出相应的成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⑩段说“他是个心狠手辣的流窜犯”,请你从文中找出依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的小女孩七八岁的样子,古人表示年龄的词语与之相符的一项是()
A.加冠 |
B.始龀 |
C.及笄 |
D.而立 |
芈警官觉得小女孩的做法应当大力褒扬的,想选以免进锦旗送给她,最恰当的是()
小说的写法很有特色,请任选一个方面作简要赏析(不少于1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有一种精神叫专一》,完成下题。
有一种精神叫专一
周云龙
①“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韩非子》中的这一名句,现代科学也给出了解释,即大脑两半球的连接机制无法同时向左右手分别传达“画圆”和“画方”的命令。无数事实表明,用心不专,什么事也办不成。相反,只要专一,精卫可填海,愚公能移山。
②屠呦呦就是滴水穿石的典型。55年里,除参加为期两年半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她几乎没有离开过东直门附近的那座小楼;为了不影响研究,她把孩子交给母亲抚养,即便得了中毒性肝炎也还在充满乙醚气味环境下工作;从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中提取,历经380多次鼠疟筛选,经历了190次失败,最终提取了关乎上百万生命的青蒿素。屠呦呦的事业轨迹,仿佛在提醒人们,无论是拉斯克奖,还是诺贝尔奖,都只是评价手段,最重要的是【甲】。
③诚然,“不专则不能”,但为什么一些人跨界照样成功?秘诀无他,还是专一。专业是社会分工的结果,而专一则是一种精神状态。如果说专业是身体上的不同器官,那么专一就是流动其中的血液。科学界巨星“三钱”之一钱伟长,在应用数学、弹性力学、中文信息学等领域都有重要成就,被人戏称为“万能科学家”。钱老不管做什么研究,都非常专一,不弛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精神干事,则功业可就。从这个意义上讲,【乙】。
④然而,尽管跨界不是成功阻碍,但要清楚什么是自己的正业。不务正业,不仅不会成功,反而贻害无穷。明熹宗朱由校不专心治国,痴迷木匠,技艺堪比巧匠,却【丙】。现实中亦有不少这样的人。有一所医院的骨科专家,自担任院长之后,便心有旁骛,热衷搞房地产,医院不断拓展地盘,扩大规模,而急诊、门诊的服务质量,不进反退,病人及家属怨声载道。院长关注点转移,下属也开始仿效——你不务正业,我亦不必专注于此。许多教训表
明,在其位不谋其政,却将精力用于怎么升官、怎么发财、怎么享乐,终必【丁】。
⑤许多禀赋很好的人,在最青春的年华,将大量的时间、心力耗费在名、权、利的执着上,事业偏轨,难有大成,殊为憾事。寄心于旁骛,或有短暂的满足,却终会在迷途中迷失。诚如屠呦呦答记者时所言:“我觉得科学要实事求是,不是为了争名争利”,但愿一语能惊醒那些迷途之人。
⑥在浮华喧嚣的环境下,专一往往体现为一种定力、自制力、免疫力,乃至挫折承受力。有专一精神打底,在人生和事业的路途上,即便仍然可能面临失败,但至少能拥有内心真正的平静,享受实现人生价值的快乐。
(选自《 人民日报 》,有删改)用简练的话说说本文所说的“专一”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文章内容,把下面四句话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丁】四处,恰当的一项是()
A.【甲】因为专一,所以专业【乙】专一地做好专业的事【丙】误国害民【丁】误人误己 |
B.【甲】专一地做好专业的事【乙】因为专一,所以专业【丙】误人误己【丁】误国害民 |
C.【甲】因为专一,所以专业【乙】专一地做好专业的事【丙】误人误己【丁】误国害民 |
D.【甲】专一地做好专业的事【乙】因为专一,所以专业【丙】误国害民【丁】误人误己 |
文章结尾段说“专一往往体现为一种定力、自制力、免疫力,乃至挫折承受力”,你是否有过类似的体验,写出来和大家分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完成下题。
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
路遥
①我从地区中师毕业后,回到县城一所小学教书。除了教书,我还捎带保管学校唯一的一台收录机。
②放寒假时,学校让我把宝贝带回家去保管。我非常乐意接受这个任务。我是个单身汉,家又在农村,有这台收录机做伴,一个假期不会再感到寂寞。
③转眼到了大年三十。
④父亲舒服地吐着烟雾,对我说:“把你那个唱歌匣匣拿出来,咱今晚上好好听一听。”他安逸地仰靠在铺盖卷上,一副养尊处优的架势。我赶忙取出收录机,放他老人家爱听的韩起祥说书。父亲半闭着眼睛,一边听,一边用手悠闲地捋着下巴上的一撮黄山羊胡子。韩起祥的一口陕北土话,在他听来大概就是百灵鸟在叫。
⑤韩起祥说到了热闹处,急切的嗓音和繁密的三弦声、快板声响成一片,好像一把铲子正在烧红的铁锅里飞快地搅动着爆炒的豆子。父亲情绪高涨,竟然也用陕北土话,跟着老韩嚷嚷起来,手舞足蹈,又说又唱。
⑥看着父亲得意忘形地又说又唱,我说:“爸,干脆让我把你的声音也录下来。”“我的声音?”“嗯。”“能录下来吗?”“能。”我换了一盒空磁带,按了一下键钮,对他说:“不信你试试。你现在先随便说一句什么话。”
⑦他突然惊慌起来,连连摆着手,说:“我不会说!我不会说!”我很快卡住开关,然后放给他听。收录机里传出了他的声音:“我不会说!我不会说!”父亲吃惊地叫起来:“这不是我的声音吗?”
⑧父亲显然对这事发生了极大的兴趣。他跃跃欲试,又有点不好意思,格外紧张地把腰板往直挺了挺,像要进行什么隆重仪式似的,两只手把头上的毡帽扶端正,庄严地咳嗽了一声。他突然像小孩子一样红着脸问我:“我说什么?”
⑨我忍不住笑了,说:“比如说你这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
⑩“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那当然是我和你妈成亲的那天……你看我!说些甚!噢,对了,我记起了一宗事。好,那我就说这宗事……那天,也正像今天一样,过年哩……我这样说你看行不行!行!好,那我就再给咱往下说……提起那年头,真叫人没法说。冬天的时候,公社把各大队抽来的民工都集中到寺佛村,像兵一样分成班、排、连,白天大干,晚上夜战,连轴转。到了年底,还不放假。大年三十早晨,所有的民工都跑了个精光,我也就跑回来了。那天早上我跑回家时,你们母子几个围一床烂被子,坐在炕上哭鼻子。看了这情景,你不知道我心里有多难受!大家都穷得丁当响,过年要甚没甚。咱家里就更不能提了。旁人家好歹都还割了几斤肉,咱们家我没回来,连一点肉皮皮都没有。我转身就往县城跑。我当时想,就是抢也要抢回几斤肉来。我进了县城,已经到了中午。副食门市部的门关得死死的。唉,过年,人家早下班了。
(11)“我长叹了一口气,抱住头,蹲在门市部前面的石台子上,真想放开声哭一场。我来到后门,门也关着,不过听见里面有人咳嗽。我站着,不敢敲门,为甚?怕。怕什么?当时也说不清。我突然冒出个好主意。我想,如果我说我是县委书记的亲戚,门市部的人还敢不卖给我肉吗?我不知道书记的大号,只知道姓冯。好,我今天就是冯书记的亲戚。我硬着头皮敲后门。门开了一条缝,露出一颗胖头。我对他说,冯书记让你们给我割几斤肉。哈,不用说,胖头起先根本不相信我是冯书记的亲戚。他打量我半天。后来大概又有点相信了。
(12)“他说一斤八毛钱。我说,那就割五斤吧。我原来只想割上二斤肉,够你们母子几个吃一顿就行了。我不准备吃,因为我今年在民工的大灶上吃过两顿肉。我想余下两块多钱,给你妈买一块羊肚子毛巾----她头上那块毛巾已经包了两年,又脏又烂;再给你们几个娃娃买些鞭炮。吃肉放炮,这才算过年呀。可是,一个县委书记的亲戚走一回后门,怎能只割二斤肉呢?我咬咬牙把四块钱都破费了。那个胖干部好像还在嘲笑冯书记的这个穷酸亲戚。他当然没说,我是从他脸上看出来的。不管怎样,我总算割到了肉,而且是一块多么肥的刀口肉啊!我走到街上,高兴得真不知道如何是好。我想我把这块肥肉提回家,你妈,你们几个娃娃,看见会有多高兴啊!咱们要过一个富年啰!
(13)“在街上,一个叫花子拦住我的路。我一看,这不是叫花子,是高家村的高五,和我一块当民工的。他老婆有病,又有八个孩子,他已经累得只剩下一把干骨头。高五穿一身开花棉袄,腰里束一根烂麻绳,当街挡住我,问我在什么地方割了这么一块好肉。我没敢给他实说。我怕他知道了窍道,也去冒充县委书记的亲戚。这还了得?叫公安局查出来,恐怕要坐班房。我撒谎说,我的肉是从一个外地人手里买的。高五忙问我,那个外地人现在在什么地方?我说,人家早走了。高五一脸哭相对我说,前几天公家卖肉的时候,他手里一分钱也没有。直到今早上才向别人央告着借了几个钱,可现在又连一点肉也买不到了。他说,大人怎样也可以,不吃肉也搁不到年这边,可娃娃们不行呀,大哭小叫的……他瞅了一眼我手里提的这块肉,可怜巴巴地问我能不能给他分一点。说实话,我可怜他,但又舍不得这么肥的肉。我对他说,这肉是高价买的。他忙问多少钱一斤。我随口说一块六毛钱一斤。不料,高五说一块六就一块六,你给我分上二斤。我心想,当初我也就只想买二斤肉,现在还不如给他分上二斤呢。实际上,你知道不,我当时想,一斤肉白挣八毛钱。拿这钱,我就可以给你妈和你们几个娃娃买点过年的东西了。我对他说,那好,咱两个一劈两半。可怜的高五一脸愁相马上换了笑脸。
(14)“就这样,高五拿了二斤半肉,把四块钱塞到我手里,笑呵呵地走了,倒好像是他占了我的便宜。好,我来时拿四块钱,现在还是四块钱,可手里却提了二斤半的一条子肥肉。这肉等于是我在路上白捡的。好运气!
(15)我马上到铺子里给你妈买了一条新毛巾,给你们几个娃娃买几串鞭炮。还剩了七毛钱,又给你们几个馋嘴买了几十颗洋糖……我一路小跑往家里赶。一路跑,一路咧开嘴笑。嘿嘿,我自个儿都听见我笑出了声。如果不是一天没吃饭,肚子饿得直叫唤,说不定还会高兴得唱它一段小曲……
(16)“你不是叫我说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真的,这辈子没有哪一天比这一天再高兴不过了。高兴什么?高兴你妈和你们几个娃娃过这个年总算能吃一顿肉了。而且你妈也有了新头巾,你们几个娃娃也能放鞭炮,吃洋糖了……
(17)我“啪”一下关了收录机,什么话也没说,丢下父亲,心情沉重地一个人来到了院子里。此刻,晴朗的夜空星光灿烂,和村中各家窗前摇曳的灯笼相辉映,一片富丽景象。远处传来密集的锣鼓点和丝弦声,夹杂着孩子们欢乐的笑闹声。村庄正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远远近近的爆竹声此起彼伏,空气里弥漫着和平的硝烟。此刻这一切给我的心灵带来无限温馨的慰藉……
(选自《路遥文集》,有删改)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父亲所说的“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发生了什么。就高兴的原因提出一个问题,并简要说明理由。
发生的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结尾段,“我”为什么会“心情沉重”,而后却又感到“无限温馨的慰藉”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④⑤段对父亲听书的描写极富表现力,请任选一处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