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活着
沙爽
①台风将至的那天下午,我原本与客栈的老板娘约定,要搭她的车去海鲜市场,但是到银滩走了一圈回来,我突然改了主意,决定先去市区逛逛。
②烈日当空,灼热的空气纠缠成一个巨大的、白光闪闪的线团,把海滩、街道、路旁的海鲜大排档、高高低低的建筑物,一股脑地襄在里面。它在燃烧,闷声不响,让空气几近微呛。我在客栈后面的小卖部里买了一瓶矿泉水,顺便打听一下去市区的公交车路线。按照店主的指点,我斜斜穿过马路,打算去对面的站点等车。
③马路正中的绿化带里稀稀落落种了些行道树﹣﹣或者说是灌木,因为这条路显然是新建的,移植来的植物还未长成气候。接近十字路口,有一棵树倒是长得高大,而且居然还在开花。我看了一眼,又看了一眼。嗯?怎么可能?我踏上石阶,捏住一枚尖尖的树叶。那灰绿色的叶片像极了柳叶,但是既厚又硬,接近蜡质,而背面几乎是银灰的。
④竟然是,一棵夹竹桃。
⑤我停在那里仰头看它,一时间简直喘不过气。天太热了。在十一月,这异乡的阳光和街道恍如幻觉。暌违①多年,你怎么会在这里?你桃红的花朵吐出我多少年前就无比熟悉的粉黛香气。旁边枝上的那一小簇刚刚开败,花瓣的边缘变成了枯褐色,但靠近花心的地方还是红的,像灰烬里包裹着一颗跳荡的心。
⑥夹竹桃,我祖母偏爱的花。许多年里,我们家一直养着几棵。它们似乎很容易成活,至少繁殖相当简易﹣﹣在空酒瓶中注入清水,剪下筷子长的一截枝条插入瓶中,瓶口用湿泥封住。如此静置一两个月,枝条下方会生出雪白的长根,入春便可移进花盆。祖母和母亲常持此瓶馈赠邻里和亲友,如对方欣悦收下,她们便满面春风,谆谆授以养殖之法,仿佛热心得过分的送子观音。在我看来,这种花寻常得近乎贫贱,花的香味也像一个土气村姑,为什么她们如此热衷于让它芳泽远播、香火绵延?
⑦总的来说,这种叫夹竹桃的植物喜欢活着,喜欢繁衍。像被切成两段的蚯蚓,不仅不会死去,反而执意要以双倍生还﹣﹣原始的生物本性往往是泼辣的,反衬出人类的矫情。当年我不太喜欢这花,但是也说不上讨厌;我只是觉得麻烦﹣﹣活着就是一件麻烦的事。
⑧事实是,我在二十岁上罹患抑郁症而不自知。有一天我和父亲拌了几句嘴,一转身,听见旁边的房间里,祖母低声责备我父亲:“孩子上次差点救不回来了你不记得?”我想,大概没有人比祖母更害怕我会死去,虽然她从来不曾问起。
⑨后来我慢慢忘了想死这件事,也许是体内的血清素和多巴胺②趋于正常,如同植物茎管里流淌的隐秘汁液﹣﹣造物在其中加入了何种成分,用以催生花朵或删除落叶?为什么夹竹桃执意在身体里暗藏毒汁,仍不能阻止娇嫩的花苞被蚜虫啃啮?这世界只呈现它的物理表象,却很少暴露它幕后的主使者。
⑩再后来祖母住的老房子拆迁,那时冬天已近,祖母问我要不要那棵夹竹桃﹣﹣它已经长到了两米多高。相比于这个高度,它脚下的粗陶花盆实在太小,还不知何时磕掉了半只手掌大的一块,浇水时总会有一半水淌到外面。它看上去相当营养不良,一副无精打采的模样。见我犹豫着没有答腔,祖母叹口气,说:“没人要就只能扔了。”
⑪其实我不喜欢这花还有一个原因:它冬季也不落叶,必须移入室内。那么多个冬天,房间里虽然生着炉子,仍能看得见口中呵出的白气。我眼见它的叶子落满厚厚的灰尘,谁能一枚一枚地擦洗它们?这些积灰的叶子开始自暴自弃,先是变得枯干,然后卷翘起来,但是仍然并不肯脱落,就那样用千百只枯干的指头戳住你,让你知道,有这样一种活着。
⑫祖母盼望她回迁的新居可以铺上地暖,脚踩在上面,整个人都暖洋洋的。人老了,骨头深处蚀开深广的空洞,怕冷,怕风,怕前后左右的沟坎和凄清。但那片回迁楼整整建了六年,内中的曲折千回百转,之后又因资金缺欠,迟迟不能交付使用。我的祖母,终是没有等来她的新居。
⑬那棵她希望可以托付给我的夹竹桃呢?祖母故去,许多事情再也无从问起。
【注释】:①暌违:分离,不在一起。②血清素和多巴胺:体内产生的一种神经传递物质,和人的感觉有关,会影响人的情绪。
(1)本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
(2)请分别从夹竹桃、祖母和“我”的角度,谈谈你对文题“活着”的理解。
(3)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及作用?
(4)阅读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从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
(5)联系文章,参照下面两则材料任一形式,写一段富有诗意的寄语(不超过45字)。
材料一: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材料二: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
﹣﹣宗璞《紫藤萝瀑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
袁隆平
①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
②妈妈,您在安江,我在长沙,隔得很远很远。我在梦里总是想着您,想着安江这个地方。
③人事难料啊,您这样一位习惯了繁华都市的大家闺秀,最后竟会永远留在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山村。
④还记得吗?1957年前,我要从重庆的大学分配到这儿,是您陪着我,脸贴着地图,手指顺着密密麻麻的细线,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图上这么一个小点点。当时您叹了口气说:"孩子,你到那儿,是要吃苦的呀……"我说:"我年轻,我还有一把小提琴。"没想到的是,为了我,为了帮我带小孩,把您也拖到了安江。最后,受累吃苦的,是妈妈您哪!您哪里走得惯乡间的田埂!我总记得,每次都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您才敢走过屋前屋后的田间小道。
⑤对于一辈子都生活在大城市里的您来说,70岁了,一切还要重新来适应。我从来没有问过您有什么难处,我总以为会有时间的,会有时间的。等我闲一点一定好好地陪陪您……哪想到,直到您走的时候,我还在长沙忙着开会。
⑥那天正好是中秋节,全国的同行都来了,搞杂交水稻不容易啊,我又是召集人,怎么着也得陪大家过这个节啊,只是儿子永远亏欠妈妈您了……其实我知道,那个时候已经是您的最后时刻。我总盼望着妈妈您能多撑两天。谁知道,即便是天不亮就往安江赶,可是我还是没能见上妈妈您最后一面。
⑦太晚了,一切都太晚了,我真的好后悔,妈妈当时您一定等了我很久,盼了我很长,您一定有很多话要对儿子说,有很多事要交代。可我怎么就那么糊涂呢!这么多年哪,为什么我就不能少下一次田,少做一次试验,少出一天差,坐下来静静地好好陪陪您。哪怕,哪怕就一次。
⑧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在国际讲坛上谈笑风生,每当我接过一座又一座奖杯,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
⑨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用英语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无法想象,在那个颠沛流离的岁月中,从北平到汉口,从桃源到重庆,没有您的执著和鼓励,我怎么能够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翱翔的胆识?无法想象,没有您在我的摇篮前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⑩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安江可好?那里的田埂是不是还留着熟悉的欢笑?隔着21年的时光啊,我依稀看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走过稻浪的背影;我还要告诉您,一辈子没有耕种过的母亲,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积成垛,谷子在阳光中哔啵作响,水田在西晒下泛出橙黄的颜色……这都是儿子要跟您说的话,说不完的话啊。
(此文摘自《杂文选刊》2011年第7期,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八十岁生日晚会上的致辞,略有改动)
1. |
请说出选文采用第二人称"您"来表达的好处。 |
2. |
文中作者说"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请根据第⑨节的内容,概括出母亲对作者的成长有哪些影响。 |
3. |
根据文章内容,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不同含义。 (1)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2)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
4. |
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蕴含了作者对母亲哪些丰富的感情。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2分)
何为书
张炜
①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有人能够思想、怀念、激动和幻想,而有人却不能——不知从什么时候丧失了这种能力。后一种人觉得前一种人很奇怪,甚至还有些令人费解;而前一种人却认为自己拥有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并保有一种充实的幸福。
②现在到处都是书,可是那些书的作者却不尽是前一种人。书是什么?书是真诚待人的文字,是真正的人才有的心事,是人真切朴实感情的投影。
③然而许多书并没有感情,或者说没有真切朴实的感情。这样的书也能算得上书吗?如果仅仅是印上满纸的花言巧语、卖弄、粗鄙的发泄,装订得再好,在我看来都不能算是真正的书。我们应该被一个人的心事牵引着,走向很远。我们于是在这时候也会想起自己的一些事情,咀嚼生活,滤过流逝的时光。是的,在极为有限的生命历程之中,假如没有这样的回顾和思念,没有情感之水循环往复的浸洗,将是多么可怕。所以我们常常感谢那些真诚待人的文字,那些真正意义上的书。
④关于童年,田野,小院,那一束不能忘记的小花;还有敬仰和欣悦之情,与别人相似的叹息,以及悄藏起来的温暖……这些既是永恒的东西,又是作者自己的东西。我们在阅读中不由自主地将自己内心的一切与之交换,从而获得特别的欢乐。
⑤当然,如果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些虚假赝品,我们是不会与之交换的。
⑥由此看来,世上所有的文字,最重要的还是一个真字。只要真就会诚,就会亲近和亲切。苍茫人世,邈邈光阴,我们还是需要这样的一份感觉——只要是给人这种感觉的,无论多么稚嫩的文字我们都欣然接受;而另一类文字,无论多么高深我们都将本能地拒斥。
⑦在拜金时代和数字时代,理应有一些别样的心灵和声音,并以此去寻找、召唤更多的心灵和声音。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时代被作价卖掉,或被浅薄生硬的技术主义分割禁锢。我们必须向往“诗意地栖居”。
(摘选自《读者》2012年第5期,有改动)作者认为怎样的书才算作是“真正意义上的书”呢?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3分)
请说出诜文第①节句子中划线词语“这些”所指的内容是什么。(2分)
请指出选文第⑥节中划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3分)
请联系全文,说说作者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书”能够给读者带来怎样的阅读感受。(4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5题。
瞬息与永恒的舞蹈
张抗抗
①那盆昙花养了整整六年,仍是一点动静没有。年复一年,它无声无息地蛰伏着,除了枝条日甚一日的蓬勃,别无吐蕾开花的迹象。怜它好歹是个生命,不忍丢弃,只好把它请到阳台上去,找一个遮光避风的角落安置了,只在给别的盆花浇水时,捎带着用剩水敷衍它一下。心里早已断了盼它开花的念想,饥一餐饱一顿地,任其自生自灭。
②一个夏天的傍晚。我再次走上阳台,去给冬青浇水,然后弯下腰为冬青掰下了一片黄叶。忽然有一团鹅黄色的绒球,从冬青根部的墙角边钻出来,闪入了我的视线。我几乎被那团鸡蛋大小的绒球吓了一大跳:那不是绒球,而是一枝花苞--昙花的花苞,千真万确。
③昙花入室,大概是下午六点左右。它就放在房间中央的茶几上,天色一点点暗下来。那一枝鹅黄色的花苞渐渐变得明亮。晚七点多钟的时候,它忽然颤栗了一下,颤栗得那么强烈,以至于整盆花树都震动起来。就在那个瞬间里,闭合的花苞无声地裂开了一个圆形的缺口,喷吐出一股浓郁的香气,四散溅溢。它的花蕊是金黄色的,沾满了细密的颗粒,每一粒花粉都在传递着温馨呢喃的低语。那橄榄形的花苞渐渐变得蓬松而圆融,原先紧紧裹挟着花瓣的丝丝淡黄色的针状须茎,如同刺猬的毛发一根根耸立起来,然后慢慢向后仰去。在昙花整个开启的过程中,它们就像一把白色小伞的一根根精巧刚劲的伞骨,用尽了千百个日夜积蓄的气力,牵引着、支撑着那把小伞渐渐地舒张开来。
④现在它终于完完全全绽开了,它更像一位美妙绝伦的白衣少女,赤着脚从云中翩然而至。从音乐奏响的那一刻起,"她"便欣喜地抖开了素洁的衣裙,开始那一场舒缓而优雅的舞蹈。"她"知道这是自己多年来一直期盼的一次公开演出,只许成功,不能失败,虽然是初次登台,但是她的每一个动作都娴熟完美,昙花于千年岁月中修炼的道行,已给"她"注入了一个优秀舞者的遗传基因,使得"她"婀娜轻柔的舞姿带有一种动人心魄的绝美。
⑤这一场动人心弦的舞蹈,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她"悄然无声地一边舞着,一边用自己身体内多年存储的精华,尽情演绎着生命的辉煌,挥洒着成功的芳香。
⑥ 盛开的昙花就那么静静地悬在枝头,像一帧被定格的胶片。
⑦但昙花的舞蹈并未就此结束。"她"忽然又颤动了一下,张开的手臂,渐渐向心口合抱;"她"用修长的指尖梳理着金发般的须毛,又将白色的裙衫一片片收拢;然后垂下"她"白皙的脖颈,向泥土缓缓地匍匐下去。
⑧"她"平静而庄严地做完这全套动作,大约用了三个小时--那是舞蹈的尾声中最后复位的表演。昙花的开放是舞蹈,闭合自然也是舞蹈。片片花瓣根根须毛,从张开到闭合,每一个动作都一丝不苟。"她"用轻盈舒缓的舞姿最后一次阐释艺术和生命的真谛。
⑨我很久很久地凝望着它,满怀歉意地观赏着昙花从帷幕拉开、尽情绽放到舞台定格的全部过程。"昙花一现"那个带有贬义的古老词语,在这个偶然的夏夜里变成一种正在逝去的遥远回声。给予我新的启示。
⑩那个傍晚的阳台,那一场绝美的舞蹈中,我是唯一幸运的陪伴者。想起我年来对昙花的冷落和敷衍,愧恨之情油然而生。此后,我将用清水和阳光守候那绿色的舞台,等待它明年再度巡回。
(选自《世纪经典散文》,有删改)
1. |
阅读全文,说说你对标题"瞬息与永恒的舞蹈"中"瞬息"与"永恒"两个词的理解。 |
2. |
有人认为,本文主体部分描写的是昙花绽放的短暂生命历程,可是第①段却写昙花整整六年"一点动静都没有",我"心里早已断了盼它开花的念想",显得偏题,你认为呢?请说说你的理解。 |
3. |
某班组织"作家与读者零距离"对话活动,假如你是张抗抗,你将如何回答学生的以下问题? 学生:本文第④段起,对昙花的指代由"它"变成了"她",请问您是怎么考虑的? 张抗抗: |
4. |
本文通过一系列精美的细节描写,具体展现昙花绽放的详细过程,读来感人至深。请从第②或第⑦段中任选一处细节描写抄下来,完成下面的读书卡片。
|
5. |
根据全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第⑧段划线句她"用轻盈舒缓的舞姿最后一次阐释艺术和生命的真谛"的理解和感悟。 |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
中国结
①中国结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符号,具有丰富的内涵。
②中国结起源于上古先民的结绳记事,可谓历史悠久。据据《易·系辞》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目契。”梁武帝诗《有所思》中有“腰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之句。可见,在古老的华夏土地,“结”被先民们赋予了特定的表情达意功能,备受人们的尊重。
③中国结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纺织类工艺品。它的最大特点是工艺精巧,每个结从头到尾都是用一根线绳, 靠一双巧手,用绾、结、穿、缠、绕、编、抽等多种工艺技法循环有序地而来。其形式多为上下一致、左右对称、正反相同,首尾可以互相衔接的完美造型。同时,中国结的命名,也具有中华民族特有的吉祥美满的象征义,如“双寿”、“双喜”、“龙凤呈祥”“鲤跃龙门”、“福寿双全”、“万事如意”、“吉庆有余”等,将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结饰送给亲友,不但喜气洋洋,也是一种千情万意的祝福。
④在编织中国结时,最主要的材料是线绳。一般说来,用来结艺的线绳约为100厘米长,4-6毫米粗,线绳的种类很多,过去主要有丝、棉、麻,现代材料则增加了尼龙、混纺等,不仅色泽更加亮丽,耐用度也大大提高,究竟采用哪一种线绳,要根据所编织的结的用途而定,用来编结的线绳的纹路愈简单愈好,纹路复杂的,虽然单看绳线很美观,用来编结却不合适,不但纹式失色,绳线本身的美感也会被淹没。线的粗细,要视饰物的大小和质感而定,开大质粗的首选粗线,形小质细的宜选细线。线的硬度也要适中,若线太硬,会给编结者增加难度,结形也较生硬;若线太软,编出的结形不输廓清晰,结形不挺拔,不能体现线条的韵律美。
⑤一件结饰要讲究整体美,不仅要用线恰当,线纹平整,结形匀称,结与饰物的关系也要协调。选线要注意色彩,若与古玉一类的古雅物件配编中国结,应选择含蓄的色调,诸如咖啡色或墨绿色;若为一些色彩单调,深沉的物件编中国结,夹配少许金,银或亮红等色调醒目的细线,立刻就会使整体结饰有栩栩如生之感。
⑥如今,中国结仍然随处可见,广为流行,中式服装上精致的盘扣,让人不禁倾心于古老的东方神韵;新春佳节时,吉祥喜庆的“春”字结红遍千家万户。中国结这一传统的手工编织艺术,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生发出多种现代审美意蕴,带给人们无限的情趣和生活美感。(选自《百科文章》2012年第1期,有改动)阅读全文,依据文章思路,在下面的图框中填写合适的内容。
—— 中国结的特点————结与饰物的搭配第②段中引用《易·系辞》和梁武帝《有所思》中相关文献的目的是什么?
根据第③段文字,概括中国结的特点。
根据文中加内容和中国结插图,完成下面的题目。
(1)将插图中的“福”字换成其他文字或图案,请写出你的创意。
(2)如果这个中国结赠与他人,你觉得赠给谁最合适?说说你的赠送缘由。
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完成小题。
猎手贾平凹
①从太白山的白麓往上,越往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
②这猎手粗脚大手,熟知狼的习性,能准确地把一颗在鞋底蹭亮的弹丸从枪膛射出,声响狼倒。但猎手并不用枪,特制一根铁棍,遇到狼故意对狼扮鬼脸,惹狼暴躁,扬手一棍扫狼腿,狼的腿是麻杆一般,着扫即断。然后挡腰直敲,狼腿软若豆腐,遂瘫卧不起。旋即弯两股树枝吊起狼腿,于狼的吼叫声中趁热剥皮,只要在铜疙瘩一样的狼头上划开口子,拳头伸出去于皮肉之间嘭嘭捶打,一张皮子十分完整。
③几年里,矮林中的狼竟被猎杀尽了。
④没有狼可猎,猎手突然感到空落,他常常在家喝闷酒,倏忽听见一声嚎叫,提棍奔出去,鸟叫风前,花迷野径,远近却无狼迹。这种现象折磨得他白日不能安然吃酒,夜里也似睡非睡,欲睡乍醒,猎手无聊得紧。
⑤一日,懒懒地在林子中走,一抬头见前面三棵树旁卧有一狼作寐态,见他便遁。猎手立即扑过去,狼的逃路是没有了,就前爪搭地,后腿拱起,扫帚大尾竖起,尾毛动,发一面旗子。猎手一步步向狼走近,眯眼以手招之,狼莫解其意,连吼三声,震得树上落下一层枯叶。猎手将落在肩上的一片叶子拿了,吹吹上面的灰气,突然棍击去,倏忽棍又在怀里,狼却卧在那里,一条前爪已经断了。猎手哈哈大笑,迅雷不及掩耳将棍再要敲狼腰,狼狂风般跃起,抱住了猎手,猎手在一生中从未见过这样受伤而发疯的恶狼。棍掉在地上,同时一手抓住了一只狼爪,一拳塞进弯过来要咬手的狼口中直抵喉咙。人狼就在地上翻滚搏斗,狼口不能合,人手不放松。眼看滚至崖边了,继而就从崖头滚落数百米的崖下去。
⑥猎手跌落到三十米,在崖壁上的一块凸石上,惊而发现了一只狼,此狼皮毛焦黄,肚皮丰满,一脑壳的桃花瓣。猎手看出这是狼妻。有狼妻就有狼家,原来太白山的狼果然并未绝种啊。
⑦猎手跌落到六十米,崖壁窝进去一小小石坪,一只幼狼在那里翻筋斗。这一定是狼子。狼子有一岁吧,已经老长的尾巴,老长的白牙。这恶东西是长子,还是老二老三?
⑧猎手跌落到一百米,看见崖壁上有一洞,古藤垂帘中卧一狼,瘦皮包骨,须眉灰白,一右眼瞎了,趴聚了一圈蚊虫。不用问这是狼父了。狡猾的老家伙,就是你在传种吗?狼母呢?
⑨猎手跌到二百米,狼母果然又在一个洞口。
⑩……
⑾猎手和狼终于跌落到了崖根,失掉在斜出的一棵树上,树咔嚓断了,同他们一块坠在一块石上,复弹起来,再落在草地上,猎手感到剧痛,然后一片空白。
⑿猎手醒来的时候,赶忙看那狼。但没有见到狼,和他一块儿下来已经摔死的是一个四十来岁的男人。
(选自《太白山记》,人民文学出版社)划波浪线的第③节在文中有何作用?
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鉴赏第⑤节划横线的句子。
综合全文来看,你认为猎手是个怎样的人?请联系文中相关情节作分析。
⑥—⑩节,作者细致描述了猎手跌落过程中的所见所想,请分析其目的何在。
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有种荒诞的“聊斋”感,请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