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从经典诗词中汲取共克时艰的精神力量

①“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这些经典诗词章句让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是缕缕暖意,还有磅礴的精神力量。

②今天,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中华经典诗词可为人们提供人文关怀与精神力量。

③必胜的信念和信心,是我们能够共克时艰、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的重要前提。毛泽东同志写长征,开篇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唐朝李白《行路难》说得好:“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骆宾王在《西京守岁》中写道:“忽见严冬尽,方知列宿春。夜将寒色去,年共晓光新。”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却从未被压垮,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拥有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

④战斗到底的顽强意志,是我们能够共克时艰、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的精神动力。从中华经典诗词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战斗到底的顽强意志,比如写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写竹子“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看似柔弱的小草、竹子竟也刚毅坚卓,傲然不屈,像“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样的诗句,体现了顽强的战斗意志:越是艰苦卓绝,越是挺身向前,不战胜敌人决不罢休。

⑤团结友爱,守望相助的手足情怀,是我们能够共克时艰。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战的情感依托,“岂日无衣?与子同袍”“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些诗词写出了中华民族的众志成城、团结一心,也写出了中华儿女的责任与担当、牵挂与不舍、关爱与祝福。这些诗词引发了人们的共鸣共情,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

⑥积极的精神、乐观的心态、从容的气度,是我们能够共克时艰、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的心理基石。疫情病痛固然可怕,恐惧绝望却要不得。“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恐慌焦虑于事无补,从容淡定方能进退有据。滋养了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经典诗词告诉我们:困难是暂时的,胜利是必然的,“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活,待到雪化时”;挫折是暂时的,前进是永恒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越是在急难险重之时,越是要努力保持“青山不厌三杯酒,长日惟消一局棋”的恬淡心境,我们不仅要战胜病毒,更要成为身心健康的胜利者。只有这样,才能在“回首向来萧瑟处”时,感受到“山头斜照却相迎”的欣喜;才能无比欣慰地说:“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4月5日,有删节)

(1)本文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2)请疏理本文的论证思路。

(3)文章第⑥段“只有这样,才能在‘回首向来萧瑟处’时,感受到‘山头斜照却相迎’的欣喜”中的“这样”指什么,请用原文回答。并简要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4)文中说:“经典诗词章句让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是缕缕暖意,还有磅礴的精神力量。”你对这个观点持什么态度,说说你的理由。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证语言 论证方法 论证过程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悲加欢不等于零

叶春雷

①我想用一个数学公式来表达我的人生观:悲+欢≠零。

②人生常常出现这样的情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情之后,紧接着就来了一件让人不开心的事,这不开心的事把刚才开心的事抵消了,幸福指数变成了零,或者甚至变成了负数,让人沮丧至极。

③但我想说的是:悲加欢不等于零,更不等于负数。古语说得好,人生不如意的事常八九,换而言之,人生如意的事仅一二。如果用数理逻辑来推理,人生的幸福指数,自然只是一个负数,而且还是一个大大的负数。那么,人生就根本没有幸福指数可言,只有"痛苦指数"这个概念了。

④但人生毕竟不是一道数学题,人生的逻辑也不简单的数理逻辑所能概括的。人生的逻辑是什么呢?苏东坡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是这样说的:"美中不足,好事多魔。"注意,他用的是"魔鬼"的"魔",不是"磨难"的"磨"。两位绝顶聪明的文学大师,其实表达了一个共同的观点:人生是有缺憾的,不能求全责备。对于人来说,我们所能做的,一个是接受,一个是期待。接受现实的残酷,期待未来的美好,并为这个美好的未来,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⑤由此,我们不能仅仅从数理逻辑的角度,用数量看待人生的幸福指数。例如,一天之中,有两件开心的事,却有四件拂心的事,是否我这一天的幸福指数是负二呢?非也。换一个角度,拂心的事,往往能助人成长,甚至比开心的事对人的帮助更大。《菜根谭》中说:"二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按照洪应明的说法,拂心的事,对人生有正面影响,应该是正数,倒是那些快心的事,容易让人得意忘形,在人生层面上,倒成了负数。这和我们通常把拂心的事看成负数,把快心的事看成正数,完全相反。这样,我举的这个例子,从常人的角度,用数学公式表达,是:(﹣4)+2=﹣2,从洪应明的角度,则是4+(﹣2)=2。

⑥其实,生活中逆耳的话、拂心的事,帮助我们进德修行,对我们的人生是正数;那些鼓励的话、开心的事,让我们人生充满信心。我们只要谦虚谨慎,不得意忘形,就可以把那些鼓励的话、开心的事,同样看成是正数。那么,我们的幸福指数用数学公式来表达,就应该是4+2=6.由此可见,悲加欢,绝不等于零,更不等于负数。人生绝非没有意义,更不会让人背上沉重的包袱。事实上,人生的幸福指数,永远是一个整数,那些拂心的事越多,成为正数的可能性就越大。

⑦什么叫 乐观主义?把拂心的事看成正数,把悲多余欢的人生看成是一个正数,这就是乐观主义。你怎么看待生活,生活就怎么对你。在这个意义上,丰子恺先生的话相当有道理:"不是生活选择了你,是你选择了生活。"

⑧悲加欢不等于零,悲加欢一定是一个大大的正数。生活是有意义的,值得我们用心去过。这就是我对生活的信念,我要把这个信念告诉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4年第19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开门见山,提出"悲+欢≠零"的观点,然后从不同的角度来说理,结尾重申观点,呼应开头。文章思路清晰,论证严密。

B.

第⑤段,作者用数学公式把人生的逻辑和数理逻辑联系起来,指出不能仅仅用数量来看待人生的幸福指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C.

作者善于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阐述道理。如引用苏东坡、丰子恺的名言,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说服力,也使文章富于文采。

D.

文章告诉我们,人生难免缺憾,但是生活是有意义的,要坚定信念,热爱生活,特别强调要努力将生活中拂心的事看成正数。

(2)下列与第⑦段中"乐观主义"含义不符合的一项是   

A.

海伦•凯勒小时候因生病生活没有色彩,没有声音的世界里,她感到无助和迷茫,善良的莎莉文老师让她学会了微笑,无惧疾病。

B.

身处茫茫沙漠,口干舌燥,这时旅行者发现身上只剩下了半瓶水,他平静地说:"太好了,还有半瓶水。"

C.

格布雷西拉西耶出身贫寒,每天只能赤着脚上学,他不自暴自弃,不怨天尤人,后来成为闻名遐迩的"世界飞人"。

D.

作家史铁生曾说过,哪怕是你正在经历着一场大的灾难,也应该感到幸福,因为你可以在灾难中学会坚强,看到曙光。

(3)结合选文,谈谈如何看待生活中逆耳的话、拂心的事。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火车上的故事

尤今

①晚上,我由广东湛江市搭乘火车到广州去,八个多小时的路程,买了四人同室的软卧票。尽管觉得和素昧平生的人同室共寝是一件十分别扭的事,然而,别无其他选择,也只好随遇而安了。

②进入那间极为局促的车厢寝室时,已有一位年过六旬的妇人坐在里面了。浅灰色的高领套头毛衣,极为得体地配以铁灰色的西式套装衣裤;染黑了的短发,一丝不苟地梳得整整齐齐;方形的细框眼镜,恰如其分地衬托出一股斯文淡定的书卷味儿。

③攀谈之下,知道她是广州一份知性杂志的主编,几天前专程到湛江去约稿,现在,大功告成,启程回家。由于志趣相投,我们谈得十分投缘。就在这时,火车站的扩音器突然响起:"请各位注意:软卧的车票还有几张,有意购买的人赶快去买!"妇人转头对我说道:"真希望这间寝室没有人再进来,图个清静。"我一听,便笑了起来,因为我心里也正转着同一个念头。

④然而,不到十分钟,我们的希望便破灭了。一位中年妇女拖着一个行李箱,踏着碎步走了进来。她身材高大,穿了一套花格子的绒质衣裙,惹人注目的是她的丝袜,橘红色的,使她的两条腿看起来好像是两根活动的胡萝卜。一进寝室,她便以极大的嗓门朝我们友善地打招呼:"嗨,回广州啊?"老编辑微微颔首,目光停驻在她双腿的丝袜上,眸子里原先蕴含的笑意全都没有了,而原本车厢里那一份融洽的气氛,也倏地僵了、冷了。

⑤中年妇女吃力地把大大的行李箱安顿好,然后身体斜斜地靠在卧铺上,把手上的塑料袋打开,取出里面的多种零食,摊放在窄窄的桌面上,笑着说:"吃,你们吃,不要客气!" 霎时,甜的、酸的、咸的、辣的味儿,扭扭捏捏地交缠在一块儿,猥猥琐琐地窜满了整个车厢。老编辑皱起双眉,怏怏地把脸转到另一边去。她见我们没有反应,自顾自地抓起了一大把瓜子,嗑、嗑、嗑,发出一种极为单调而又扰人的声响,还一边嗑,一边把瓜子壳朝下扔,不一会儿,满地都是愣愣地张开了口的瓜子壳。老编辑的脸色更难看了。

⑥火车开动不久,查票员进来了。依据惯例,他要求每一位乘客出示证件。我交出了国际护照,老编辑交出了身份证。然而,那位中年妇女把自个儿大大的皮包翻遍了,就是找不到证件。查票员要她说出证件的号码,她支支吾吾地说不出来:"啊,我记不清啦!"好脾气的查票员并没有坚持,便走了出去。

⑦我和老编辑交换了一下眼神,这个"来历不明"的女人,骤然成了我们两人心中长出来的一颗瘤。想起层出不穷的火车偷窃案与抢劫案,又想到我背包里的几千美元,我坐立不安。过了约莫一盏茶工夫,老编辑终于憋不住了,她站起来,快步走了出去。刚好稽查员就在过道不远处,她毫不客气地向他提出了投诉:"我要换房!我房里那个迟来的女人,没带证件,不知道是什么身份,现在世道很坏,我不想冒这个险!"稽查员说:"别的房间都满了呀,换不了。不会有问题的啦,购买火车票时,都要出示证件的,她大约是用了家眷的证件买的票,出了事情,一定追查得到,你放心吧!""出了事,再来追查,不是太迟了吗!"老编辑生气地说。"不会出事的,您就请放心吧!"稽查员淡定地回应。当时,四周很静,老编辑和稽查员的对话,每一句都清清楚楚地传进我们那间寝室里。我觉得很不好意思,看那妇女的表情,她竟若无其事,好像外面谈论的事情与她一点关系也没有。

⑧半夜里,老编辑哮喘病发作,嘶嘶嘶地喘气,好不辛苦。 那女人二话不说,从自己的皮包里取出一个喷雾器,要老编辑张开口,帮她喷;接着,又为她搓药油:从自己的热水瓶里倒出热水,喂她喝。忙了老半天,终于把她安顿好,再妥妥帖帖地替她盖好被子,才返回自己的床铺。老编辑内心感激,连声道谢。睡在上铺的我,把这一切看在眼里,既感动,又感慨,啊,有许多时候,真的不可"以貌相人"呀!

⑨早上,有人敲门,通知我们起身,还有半个小时便到广州了。老编辑揉着浮肿的双眼坐起来时,女人立刻对她说道:"我昨晚听了新闻,知道北部寒流今天南下,气温降得很低,大约只有七八度,你有哮喘病,最好披上我的大衣再出去。我的家人会开车来接我,就让我送你回家吧!"老编辑涨红了脸,愧疚地说:"昨晚我对你有些误会,真是对不起!"女人微笑着说:"没有关系,我从来都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因为我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⑩我双眼湿润,觉得自己上了人生极好的一课。

(选自新浪网作者的博客)

(1)老编辑的情感、态度随着情节的发展不断变化着。阅读选文,将表格补充完整。

故事情节

老编辑的情感、态度

中年妇女走进车厢

眸子里原先蕴含的笑意全都没有了

  

皱起双眉,怏怏地把脸转到另一边去

脸色更难看了

中年妇女忘带身份证

毫不客气地提出投诉

  

 内心感激,连声道谢 

(2)结合语境,按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①从修辞的角度,品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

②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说说第⑧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请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概括评价文中的中年妇女。

优点:   

(4)文章结尾处作者表示"觉得自己上了人生极好的一课",你认为作者能从这堂课上学到什么?(请写出三点)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最美的姿态

张鸣

①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

②一种人认为:人既然作为人,存在着就必须阅读。肉体的滋长、强壮与满足只需五谷与酒肉,但五谷与酒肉所饲养的只是一具没有灵魂、可以行走、可以叫嚣的躯体。人应该是一种追求精神并从精神上获得愉悦的动物,这种动物是需要通过修炼的,而修炼的重要方式之一便是阅读。

③另一种人,即使书籍堆成山耸立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不可能思考一下这些书与他们自己的人生与生活有何关系。吸引这些人的只是物质与金钱,再有便是各种各样的"娱乐"。

④人这一辈子,无论怎样辛劳、勤勉,实际上只能在极小的范围内经历生活,经历人生。由于如此,人认知世界,十有八九是盲人摸象,很难有对世界的完整把握,而图书呈现了人类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不同经验。一个识字人,只需有书在手,坐在家中,或案前,或榻上,或瓜棚豆架之下,便可走出生活圈栏,进入一个无边的疆域。明明是身居斗室,却从别人的文字里看到了沙漠驼影、雪山马迹、深宫秘事、坊间趣闻……读书渐久,经验渐丰,你会发现,读书使人的心灵宛如秋天雨中的池塘,逐渐充盈。

⑤读书人的高贵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就的。有些人,就造物主创造的毛坯而言,也许是没有魅力的,甚至是有缺陷不完美的。然而,读书生涯使他们由内到外获得了新生。虽然还是从前的身材与面孔,却有了一种比身材、面孔高贵得多的叫"气质"的东西。一些以读书为生的先生,当他们安坐在藤椅里向你平易近人地叙事或论理,当他们站在讲台上条分缕析地讲述他们的发现,当他们在餐桌上很随意地诙谐了一下时,你会觉得这些先生真是很有神采。此时,你就会真正领略"书卷气"的迷人之处。

⑥人类无疑是一切动物中最善于展示自身的动物,体育场、舞台、T型台……这一切场所,都是人类展示自己身体以及姿态的地方,但你知道吗?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

(选自《北大中文系第一课》,有删改)

(1)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   

(2)阅读④⑤两段,说说读书有哪些好处?

(3)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列各题。

牛犊面

①牛犊面是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特色面食。虽叫"牛犊面",但无论它的原料还是形状,都与牛犊没有任何关系,只是据说一碗牛犊面的奶香能引来周围的牛犊,故称"牛犊面"。

②牛犊面的主料是稀奶油和面片。

③如何制作牛犊面呢?首先,制作稀奶油。稀奶油的做法很讲究:把鲜牛奶盛进盆里,将其自然放酸之后,上面会结一层稀奶油。所结稀奶油的厚度与盆里的鲜牛奶量成正比,鲜牛奶越多,所结的稀奶油也就越多。稀奶油通常都被放进用纱布做成的袋子里,吊在空中存放。这样,能滤净残留在稀奶油中的奶精,稀奶油的浓度就会增加。稀奶油的浓度越高,做出来的牛犊面就越香。其次,制作面片。在内蒙古东部,80%的家庭喜欢用荞面做牛犊面,若没有荞面,也可以用白面代替。将荞面或白面和好擀开之后,切成边长2厘米左右的四方形面片,等待下锅。接着,文火煎炸。锅热之后,先将事先准备好的稀奶油放入热锅里用文火煮,当锅内的稀奶油微微沸腾时,放入切好的面片,加入少许盐,煎炸。等锅内的稀奶油变成黄油,面片像西下的夕阳般白里泛着金黄时,即可出锅。出锅时面片与奶油融为一体,入口时浓浓的奶香和面片丝滑的口感,让人久久难忘。

④尽管牛犊面是蒙古族的特色面食,却不经常吃。早些年,由于技术条件有限,牛犊面只能在夏天和初秋时节吃,稀奶油的炼制过程需要一个适合的温度,夏天和初秋的温度适宜炼制稀奶油。不过,随着炼乳技术的提高,现在,冬季也能吃到这道可口的面食了。机器提炼的稀奶油与人工提炼的相差无几,味道同样鲜美。

⑤小时候,只有逢重大节日母亲才会做牛犊面。为了做一顿牛犊面,母亲要做近半个月的准备。每天挤完牛奶之后盛在盆里,等发酵后提炼稀奶油。母亲对每个步骤都很小心,生怕整个过程中洒了一滴牛奶。蒙古族的习俗中,牛奶是高贵、纯美和善良的象征。牛奶做成的奶豆腐,奶酪、奶油、奶皮等奶食品也具有很高的地位。记得我每次出远门母亲都会弹洒奶汁,保佑我平安。起初我只觉得母亲过于迷信,后来才感知到这一习俗是希望孩子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平平安安。已故的内蒙古大学教授、著名的蒙古族诗人巴•布林贝先生,曾写过一首名为《心与乳》的诗,用诗意语言描绘蒙古与乳汁的关系。稀奶油作为牛奶直接提炼的奶食品,在蒙古族的生活习俗中被看做是上等美食。吃到牛犊面的人一定是远到而来的贵客或受家族爱戴尊敬的长辈。若有朋自远方来,勤劳的蒙古族妇女也会做一顿可口的牛犊面给宾朋享用。

⑥小小一碗牛犊面里酸、香、咸三味融为一体,让你有一种妙不可言的感觉。看似简简单单的牛犊面,其背后包含着近半个月不为人知的等待与准备,这也正印证了蒙古族的生活哲学:将复杂的生活简单化,将复杂藏在简单背后。

(摘自《读者<饮食科学>》,有删改)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围绕说明对象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2)文段①中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虽叫"牛犊面",但无论它的原料还是形状,都与牛犊没有任何关系,只是据说一碗牛犊面的奶香能引来周围的牛犊,故称"牛犊面"。

(3)文段③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选择其中一种说明方法分析其作用。

(4)文段⑤插入小时候母亲做牛犊面、弹洒奶汁及引用蒙古族诗人巴•布林贝的诗,有何作用?

(5)看似简简单单的牛犊面却印证了蒙古族的什么生活哲学?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短文《山水画的意境》,回答下列各题。

山水画的意境

李可染

①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②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③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了……情寓于景。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作者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

④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如《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三首词分别体现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描写人,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⑤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⑥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我们不能设想齐白石画虾,在看一眼、画一笔的情况下能画出今天这样的作品来;而是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虾才在画家的笔下活起来的。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⑦写景是为了要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一直是很明确的。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例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开头几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崇高境界。

⑧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看来,如没有特殊的时间要求(如朝霞暮霭等),早晨8点钟或中午12点,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过去见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如果一位画家真正力求表现对象的精神实质,那么一棵树,就可以唱一出重头戏。记得苏州有四棵古老的柏树,名叫"清""奇""古""怪",经历过风暴、雷击,有一棵大树已横倒在地下,像一条巨龙似的,但是枝叶茂盛,生命力强,使人感觉很年轻的样子。经过两千多年,不断与自然搏斗,古老的枝干坚如铁石,而又重生出千枝万叶,使人感觉到它的气势和宇宙的力量。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如同人的性格差异一样。四川人说:"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这话是有道理的。我们看颐和园风景,则是富丽堂皇,给人金碧辉煌的印象。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⑨肯定地说,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齐白石有一印章"老齐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匠的。

⑩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又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诗人、画家为了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

(1)请将本文的中心论点写在下面横线上。

(2)请你认真阅读全文,说说什么是意境,怎么才能获得意境?

(3)本文在探讨山水画的意境时,第③④段却以李太白和毛主席的诗词作为论据,是否脱离文章主旨?该论据在论述山水画的意境上有何作用和表达效果?

(4)本文主要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你列举其中2种方法用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