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问题。

拣麦穗

张洁

       当我刚刚能够歪歪咧咧地提着一个篮子跑路的时候,我就跟在大姐姐身后拣麦穗了。那篮子显得太大,总是磕碰着我的腿和地面,闹得我老是跌跤。我也很少有拣满一个篮子的时候,我看不见田里的麦穗,却总是看见蚂蚱和蝴蝶,而当我追赶它们的时候,拣到的麦穗,还会从篮子里重新掉回地里去。

     有一天,二姨看着我那盛着稀稀拉拉几个麦穗的篮子说:“看看,我家大雁也会拣麦穗了。”然后,她又戏谑地问我:“大雁,告诉二姨,你拣麦穗做啥?”我大言不惭地说:“我要备嫁妆哩!“

       二姨贼眉贼眼地笑了,还向围在我们周围的姑娘、婆姨们眨了眨她那双不大的眼睛:“你要嫁谁嘛!”

       是呀,我要嫁谁呢?我忽然想起那个卖灶糖的老汉。我说:“我要嫁那个卖灶糖的老汉!”

       她们全都放声大笑,像一群鸭子一样嘎嘎地叫着。笑啥嘛!我生气了。难道做我的男人,他有什么不体面的地方吗?

       卖灶糖的老汉有多大年纪了?我不知道。他脸上的皱纹一道挨着一道,顺着眉毛弯向两个太阳穴,又顺着腮帮弯向嘴角。那些皱纹,给他的脸上增添了许多慈祥的笑意。当他挑着担子赶路的时候,他那剃得像半个葫芦样的后脑勺上的长长的白发,便随着颤悠悠的扁担一同忽闪着。

       我的话,很快就传进了他的耳朵。

       那天,他挑着担子来到我们村,见到我就乐了。说:“娃呀,你要给我做媳妇吗?”“对呀!”

       他张着大嘴笑了,露出了一嘴的黄牙。他那长在半个葫芦样的头上的白发,也随着笑声一齐抖动着。“你为啥要给我做媳妇呢?”

“我要天天吃灶糖哩!“

       他把旱烟锅子朝鞋底上磕着:“娃呀,你太小哩。”

“你等我长大嘛!”

       他摸着我的头顶说:“不等你长大,我可该进土啦。”

       听了他的话,我着急了。他要是死了,那可咋办呢?我那淡淡的眉毛,在满是金黄色的茸毛的脑门上,拧成了疙瘩。我的脸也皱巴得像个核桃。

       他赶紧拿块灶糖塞进了我的手里。看着那块灶糖,我又咧着嘴笑了:“你别死啊,等着我长大。”他又乐了。答应着我:“我等你长大。”

       这以后,每逢经过我们这个村子,他总是带些小礼物给我。一块灶糖,一个甜瓜,一把红枣……还乐呵呵地对我说:“看看我的小媳妇来呀!”

       我渐渐地长大了。到了知道认真地拣麦穗的年龄了。懂得了我说过的那些个话,都是让人害臊的话。卖灶糖的老汉也不再开那玩笑﹣﹣叫我是他的小媳妇了。 不过他还是常带些小礼物给我。我知道,他真疼我呢。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倒真是越来越依恋他,每逢他经过我们村子,我都会送他好远。我站在土坎坎上,看着他的背影,渐渐地消失在山坳坳里。

       年复一年,我看得出来,他的背更弯了,步履也更加蹒跚了。这时,我真的担心了,担心他早晚有一天会死去。

       有一年,过腊八的前一天,我约摸着卖灶糖的老汉,那一天该会经过我们村。我站在村口上一棵已经落尽叶子的柿子树下,朝沟底下的那条大路上望着,等着。那棵柿子树的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树梢上,才没有让人摘下来。真怪,可它也没让风刮下来,雨打下来,雪压下来。

       路上来了一个挑担子的人。走近一看,担子上挑的也是灶糖,人可不是那个卖灶糖的老汉。我向他打听卖灶糖的老汉,他告诉我,卖灶糖的老汉老去了。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的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可是我却哭了,哭得很伤心。哭那陌生的,但却疼爱我的卖灶糖的老汉。

       后来,我常想,他为什么疼爱我呢?无非我是一个贪吃的,因为生得极其丑陋而又没人疼爱的小女孩吧?

       等我长大以后,我总感到除了母亲以外,再也没有谁能够像他那样朴素地疼爱过我﹣﹣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

(选自《张洁文集》,有删改)

(1)从文章第一段,你读出一个怎样的“我”?

(2)依据文章内容填写,在“我知道,他真疼我呢”之后,“我”对卖灶糖老汉的情感变化。

依恋﹣﹣  ﹣﹣期盼﹣﹣  ﹣﹣怀念

(3)简要概括卖灶糖老汉这个人物形象。

(4)赏析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

①他脸上的皱纹一道挨着一道,顺着眉毛弯向两个太阳穴,又顺着腮帮弯向嘴角。那些皱纹,给他的脸上增添了许多慈祥的笑意。(从描写角度)

②我那淡淡的眉毛,在满是金黄色的茸毛的脑门上,拧成了疙瘩。我的脸也皱巴得像个核桃。(从修辞角度)

(5)文中两处提到一个小火柿子,试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6)请探究本文作者表现出的情感意蕴。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写作手法 表现手法 内容主旨 句段分析 环境描写 人物分析 记叙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皱皮苹果》,完成下列各题。

皱皮苹果

刘心武

从郊区书房回到城里的家,总会遭逢一大摞待拆看的邮件,我的习惯是先看熟悉者的,不熟悉的,一般是先拆看外表堂皇的,这是否有些个“嫌贫爱富”?但“金玉其外”的诱惑,恐怕是很多人都难以拒绝的,尽管往往会发现“败絮其中”,也只好一叹了之。有的来函,信封寒酸,字迹幼稚,右下角的地址是某镇某村,由作协或编辑部贴条转来,根据近年来的经验,这样的信函,多半是附上他写的并不成熟的习作,希望我能往报刊推荐的。

大体浏览一下积存的邮件后,我多半会到附近绿地遛遛,到票友聚焦的廊亭,听他们轮番演唱。几位经常炫技的票友,已成为我们那一带的明星,我一见他们那堂皇的架势,总要坐到廊栏上洗耳恭听。无论是裘派黑头,还是程派青衣,听着那些唱段,真觉得满耳落花,满心沁芳。不仅那些名票脸熟,就连总去旁听的,也有若干熟脸。有位年纪跟我相仿的,头矮小,其貌不扬,他欣赏时,总轻闭双眼,一只手还随那声腔在膝上轻扣,他那满脸的皱纹也微微抖动,令我觉得非常滑稽。

一天傍晚遛弯回家,饭后想吃水果,去阳台大纸匣里取,忽然发现角落里有只不大的苹果,显然是很久以前买的。取出来,放在手心里一看,它那表皮已经千燥得起皱了。

想起多年前读过的一首诗,里头有几句是以苹果的名义请求:“削我皮,或者用牙啃/之前,能否仔细欣赏一下/我表皮的美丽。”苹果,以及其他水果,确实有权利这样地要求人类。我一贯比较注意水果外表,而且经常“以貌取果”,也懂得把比如说苹果的外皮当作专门的审美对象。我曾很'小心地将一只大苹果那华丽的外衣削成连续不断的螺丝转,然后将它巧妙地搁放到桌子上,令它望去仍是一只完整的大苹果。

我仔细端详那只皱皮苹果,忽然非常感动。它在被遗忘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不让自己沾染霉菌,坚决不腐烂,虽然它的表皮因脱水而发皱,却身无黑斑,那红晕依然具有诱惑力,还散发出一种略带酒味的甜香。它是怎么度过那些寂寞的日子,洁身自好、保存实力,甚至还利用那被冷落的时间,尽量把自己的糖分保持住的?

我把皱皮削掉,那果肉居然鲜若处子,尝一口,异常香甜!吃完它,还回味了许久。

第二天,我又下楼遛弯,又去听那些票友演唱。那位我觉得颇为滑稽的听众,又在那里闭眼击节。我忽然觉得。他很像是一只皱皮苹果。待那边一曲唱完,我就跟他说,您何不来上一段?他脸倏地红了,更像皱皮苹果了。有其他人也注意到了他,跟着劝,或竟跟着起哄,后来连操琴的也问,他究竟想露哪段?他呢,站起来,走到人群当中,说了声“让徐州”,清清嗓子,跟拉琴的对了对弦,然后在琴师配合下,居然唱起了言派腔,宛转优雅,吐字如珠,我觉得那一刻他仿佛就是削掉皱皮的苹果,因为在落寞中久久地自爱,保存住了一腔鲜活,一旦得以施展,则散发出沁脾的香甜。一曲终了,掌声里,我悟出更多。

我承认,因为对积存的邮件里那些“皱皮”的一贯轻视,有的启封后潦草一瞥,就马上当作废物丢弃。现在,我提醒自,也许,那会是一只“皱皮苹果”,虽然其貌不扬,甚至萎缩鄙陋,但表皮里面,却会有鲜活的甜汁,我必须慎重对待,不得轻率处置。尽管到目前为止,还没发现好比能唱“让徐州”的高手能人,但殷殷期待之心,确是有了。

悠悠人生,谁能永居中心?谁能永有抢眼而马上被选取、光艳显示的机会?我自己,也颇像滑落到果匣角落的一只苹果,我能否努力避免感染霉菌,在洁身自好中,任凭表皮起皱,而内里仍然默默地保持,积蓄着能贡献于他人、社会的精华呢?(有删改)

(1)试分析“皱皮苹果”在文章户的含义及其作用。

(2)“个头矮小,其貌不扬,他欣赏时,总轻闭双眼,一只手还随那声腔在膝上轻扣,他那满脸的皱纹也微微抖动,令我觉得非常滑稽”,从语言表达方式方面品析这句话。

(3)本文结构严谨,构思精巧。主要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4)一只皱皮苹果引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阅读感悟。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⑤段加点的词“这样”在文中指代什么?(这题改为论证方法)

(3)读了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第④段画线句子的感悟联想。

(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5)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阅读下面小小说,完成下列各题。

生物书57页

厉剑童

那年,我在城关中学上初一,我们班共有56名同学,我是班里最调皮捣蛋的学生,三天两头地就惹个小麻烦。老师们对我都很头疼,可拿我一点办法也没有。好在我学习很好,每次考试都名列班级前茅,老师也就有意无意地迁就我。

期中考试后不久,我们班转来了一个叫赵大壮的男生。他个子不高,胖胖的,两道眉毛稀稀拉拉的,人也不怎么精明,憨乎乎的,说话还有些结巴。他的样子让我一下子想起了生物课本第57页上的那个插图:一个得了白化病的男孩,胖胖的,头歪着,有些弱智的样子。正巧,赵大壮又是班里第57名学生,我便在心里悄悄地给他起了个外号﹣﹣生物书57页。

课堂上,我趁老师不注意,撕了若干张纸条,分别写上生物书57页,传递给了每个男生。大家心领神会,都捂着嘴巴笑了。我庆幸自己真是个起外号的天才。

下课后,男生们对赵大壮指指点点,有人甚至当着他的面喊生物书57页,喊完大家就哧哧地笑。他却茫然无知,也咧着嘴巴跟着大伙儿一块儿笑。

第二堂课,语文老师点名。点完后,老师问:“还有没有没点到名的同学?”没等赵大壮答话,我就拖着腔调高声地喊道:“还有一个。”说到这里,我故意停顿下来,朝那些男同学看了一眼,大家心领神会,立即一起喊起来:“生物书57页。”语文老师愣了愣,说:“什么?生物书57页,捣蛋!”老师话音刚落,赵大壮忽地站起来,说:“老……老师,还有我,赵……大壮!”“你是新来的?叫什么?”老师弯下腰问道。“我叫……”“生物书57页。”没等赵大壮说完,我们再一次一起喊起来。这时,语文老师总算弄明白了,脸一沉,严厉地批评我们说:“不要给同学乱起外号,这是极其不尊重人的行为。”从那堂课开始,赵大壮才知道自己在班里还有另外一个名字﹣﹣生物书57页。

第二天,赵大壮没来上学。我们的好奇心和淘气心理正旺,可赵大壮偏偏没来,大家心里都感觉少了点什么。我们猜想赵大壮一定是病了或者家里有什么事。然而,一连三天,赵大壮都没来上学。对此,我们都觉得很奇怪。

周五那天,班主任把我叫到办公室,我这才知道,赵大壮没来上学与我有关。原来,在语文老师明白了赵大壮绰号的那天,赵大壮回家翻开生物书的第57页,明白了同学们都在奚落他。他哭闹着不肯上学了,家里人怎么劝都无效。班主任去做工作也没成功。班主任叹了口气说:“你知道吗?赵大壮的母亲是个哑巴,父亲个子很矮,靠打工养活一家人,赵大壮三岁那年发高烧烧坏了脑子才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我听了感到很羞愧,我这不是落井下石、幸灾乐祸吗?太不人道了。我眼巴巴地看着班主任,听候发落。“解铃还需系铃人。你是罪魁祸首,现在只有你们几个男生想办法了。请不回大壮,哼!”班主任撂下这句话,下达了最后通牒。

我们几个男生想破了脑袋也没想出什么好办法,最后只好赶鸭子上架,硬着头皮去了赵大壮家。我们又是赔礼又是道歉,最后拍着胸脯作保证:以后再也不叫生物书57页了,骗人是小狗。我们又和赵大壮拉了钩,赵大壮这才破涕为笑。

赵大壮回来了,我们都松了一口气,可我们都不喜欢他,下了课不愿跟他玩,他问我们问题我们也懒得回答。他成了一只失群的鸟,孤独极了,常常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发呆。

一天,班主任找到我,和我谈心,还给我一项任务。那就是让每一个男生都和赵大壮交朋友,并安排赵大壮和我同桌。“只要你能和他交朋友,改变现在的这种局面。期末评‘三好学生’优先考虑你。”老师承诺道。这对我可是很有吸引力的事情,之前我爸爸说过,只要我能评上“三好学生”就给我买一辆山地自行车。我虽然一百个不乐意,可为了那辆梦寐以求的山地自行车,也只能无可奈何地答应了。

我开始试探着跟赵大壮交往。他遇到不会的问题时,我就主动教他。谁若不小心叫他那个外号,我会挥起拳头佯装教训的样子。显然,我的这些努力收到了明显效果。班里不少男生都陆续与他交往起来。渐渐地,大家都已经忘记了他是一个弱智生。现在,他已经完全融入到我们这个班集体。

有一天,他突然对我说:“你……再叫我一声……生物书57页好吗?”我吃了一惊,愣愣地看着他,用手摸了摸他的额头,没发烧呀?他结结巴巴地说:“我没病……我……我就想……听一声生物书57页。”他近乎恳求地说。我问:“为什么?”他回答道:“因为……我是咱们班第57名同学,我喜欢咱们的班级。还有,我……我喜欢生物课,将来我要当一名生物老师,让我的学生学到很多很多新知识。”

这还是那个赵大壮吗?我愣了。我分明看到一个和我们一样有着理想和美梦,对未来有着美好憧憬的学生。面对眼前这张真诚的脸,我还能说什么呢?我噙着泪水,重重地点了点头,一字一顿地说:“生物书57页。”

(1)通览全文,小说标题“生物书57页”有什么深刻含义和作用?

(2)文中两个画线句子在人物刻画上采用了哪些相同的描写手法?

(3)本篇小小说的最后部分,赵大壮恳求“我”再叫他一声“生物书57页”。有人评价,这一情节“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请你为这一评价给出合适的理由。

(4)小说中的“我”有些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手势与学习

[美]苏珊•戈尔丁•梅多

①手势可能通过分担认知压力来帮助学习。如果一个问题很难,手部动作可以完成一部分必要的“思考”,就像把问题写下来可以使它易于解决一样。为了验证这个观点,我和同事让受试者去完成一些类似记忆一组单词等用来开发认知潜力的任务,在完成过程中要配合使用手势,然后,我们对使用手势的效果进行评估。如果手势可以在解决问题时减轻脑力活动的负担,那么做手势就应该有助于提高人们记忆单词的能力。

②我的团队在2001年发表了一项研究,内容是让孩子和成人记忆一系列词汇,然后让他们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并为他们的答案做出解释。受试者在解释一部分问题时做了手势(解答其他问题时则没有使用手势)。我们发现,如果受试者使用了手势,他们就能够回忆起更多词汇。这意味着,手势减轻了数学问题带来的认知负担,节省了更多脑力,所以能记住更多单词。

③最近,在让5至7岁的儿童解释他们对质量守恒问题的看法时,我和心理学家同事雷迪•平也发现了手势在减轻认知负担方面的类似作用。

④这样看来,打手势这种方法似乎能从意识中释放信息,提高思维能力,使我们可以关注其他事物或者难题的其他方面。

⑤大体上讲,边说话边打手势可以减轻描述复杂问题时的负担,例如讲一个错综复杂的故事、介绍两个人的关系,或者解释重力如何起作用等。手部运动可以使讲述变得更轻松,使你可以注意谈话的其他方面,比如听众的面部表情,或者你接下来要说什么。

⑥在课堂上,手势有更多的用处。如果老师仔细留意学生的手部动作,也许可以看出他们对知识掌握到什么地方了,从而决定下一步教授什么。老师还可以通过学生的手势判断他们的想法错在哪里,并帮助他们改正。因此,老师应该鼓励学生使用手势,不仅是为了知道学生掌握了些什么,而且可以促进孩子智力更好地发展。

⑦此外,老师可以把手势整合到教学中去。我们的研究显示,当老师口头讲述一个正确的策略,手势却表示另一种策略而造成语言和手势不符时,学生受益最大。例如,对于“7+2+4= +4”这样一个题目,老师嘴里说“你们可以通过让等式两边相等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是平衡策略,但同时老师的手势表达的却是加减策略。也就是说,老师依次指着等式两边的7、2和4,然后在等式右边的4旁边做出一个减去的手势(意思是把等号左边的数字加起来,然后减去等号右边的数字)。提供两种不同形式的策略,似乎为孩子如何解决问题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但是老师需要注意,千万别无意中用手势误导学生,因为手部动作也可以像语言一样造成误导。不过一般来说,在课堂上开展手势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容易获取知识。

(1)第①段“为了验证这个观点”一句中“这个观点”指什么?(答案不超过22个字)

(2)第②段“我们发现,如果受试者使用了手势,他们就能够回忆起更多词汇”一句中的“更多”一词能否替换为“很多”?为什么?

(3)作者在第③段“我和心理学家同事雷迪•平也发现了手势在减轻认知负担方面的类似作用”一句中,把“同事”的心理学家身份和姓名明确地点出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细读最后两段,请给老师的课堂教学提几条关于手势方面的建议。

(四)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①1997年的夏天,我们一行清早从武威城出发,驱车走在312国道上。黑亮的柏油路像箭杆一样伸向天际,经过一个个绿洲,跨过黑水河,穿过几处丹崖地貌,在黄昏时,我们来到嘉峪关前。关城就耸立在莽原上,南、中、北三座城楼相守相望,如三位雄赳赳的武士。关城南北绵延着土垒的长城,就如两只长长的胳膊,分别伸展到南山和北山之上,与山峦浑然一体。南山是祁连山,山顶还有终年不化的白雪,北山为黑山。南、北两座高山之间,便是狭长的平川,被嘉峪关及两翼的长城紧紧地锁住。

②只有面对如此场景,才能深刻体会到“边陲锁钥”之意。我抬头看到夕阳的余晖洒落在城楼上,“天下第一雄关”的匾额灼灼生辉。陆游的一句诗“城上斜阳画角哀”,蓦地浮现在脑际。

③赶在闭关前,我们登上了城楼,因此只能走马观花。游人已基本散尽,只有我们几个人徜徉在城楼上,登高远眺,一种静默悠远的历史感扑面而来。往东看,数千年古道从长安一路向西,延伸到“光化门”。向西远眺,是空阔无边的戈壁滩、盐碱地。遥想嘉峪关建成近六百年来,多少从江南、从中原、从关中一个个城池或村庄走出的商人、武将、兵士,他们骑着马或者骆驼,一旦出了关城西边的“柔远门”,应该怀着一种凄凉而夹杂憧憬的复杂情感。向西,向西,再向西,在那片蛮荒的土地上,承载他们建功立业、升官发财的人生梦想,也有着不可知的危险如看起来温柔的沙丘,总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等着他们……他们的身后,是中土的繁华和故乡亲人的牵挂。

④我对嘉峪关有种亲近感的一个原因是:“天下第一雄关”匾额是我的湖湘先贤左宗棠所题写。

⑤同治年间,中亚的阿古柏趁着清帝国连遭太平天国、捻军以及陕甘民变等内部动乱,出兵侵占新疆,建立了哲德沙尔汗国,天山南北落入外人之手。清帝国的西北边防线,再一次退守到嘉峪关前。光绪二年(1876年)三月,左宗棠从兰州移驻肃州(即酒泉),制定“缓进速战”、“先北后南”的作战方针,很快平定南疆,但北疆的伊犁仍然由沙俄窃取,且无归还之意。

⑥光绪五年,左宗棠还驻扎在肃州大营里,他已经是68岁的老人了。来日无多的他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慷慨而言:“壮士长歌,不复以出塞为苦也,老怀益壮。”决定亲率大军西进,用武力迫使沙俄交出伊犁。为了显示不要回伊犁决不回到关内的决心,左宗棠让士兵抬着他的棺材从肃州大营出发,经过嘉峪关,运到哈密。在左宗棠的军事压力和曾纪泽的外交努力下,沙俄不得不归还了伊犁。

⑦暮色即将笼罩荒野,我们匆匆地出城,离去。回望那巍峨的城楼,我不由得有些自豪地记起左宗棠收复新疆后一位幕僚写的诗:“上相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⑧因为左宗棠收复新疆,嘉峪关没有成为边关,而只是内地一座城池,今天它仍然是处在内地的一个名胜地。而且,我们已告别了冷兵器时代,像嘉峪关这样险要的关隘,不再有当年的军事价值。

⑨当历史的硝烟散去,所有的征战与杀伐深藏在发黄的典籍里,嘉峪关只是一道位于内地的著名景观,这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正如西门“柔远”所寓意那样:以柔怀远,用文明去感化人,如此才有长久的和平。

⑩但愿永远,嘉峪关只是一道安静的景观。

(选自十年砍柴《但愿嘉峪关永远只是一道安静的景观》,有删改)

(1)选段①中“关城就耸立在莽原上,南、中、北三座城楼相守相望,如三位雄赳赳的武士”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2)请从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两方面说说你对选段②中“我抬头看到夕阳的余晖洒落在城楼上,‘天下第一雄关’的匾额灼灼生辉”中“灼灼生辉”的理解。

(3)选段⑨中说“嘉峪关只是一道位于内地的著名景观,这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你怎么理解?

(4)下面对选文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A.“赶在闭关前,我们登上了城楼,因此只能走马观花”中,“只能”一词表现出作者不能细细观赏嘉峪关的遗憾之情。

B.“应该怀着一种凄凉而夹杂憧憬的复杂情感”中,“应该”一词表明这是作者对当时人们复杂情感的推测,也是作者此时登上城楼的感受。

C.“一种静默悠远的历史感扑面而来”“我对嘉峪关有种亲近感”,这都是嘉峪关带给作者的感受。

D.“但北疆的伊犁仍然由沙俄窃取,且无归还之意”中的“窃取”本指偷取,以不正当手段取得,由此可体会到作者对沙俄侵占北疆的伊犁的愤懑之情。

E.选文⑤⑥段采用倒叙,内容上记叙了左宗棠收复新疆,嘉峪关没有成为边关的历史故事,丰富了文章内容;结构上为下文点明、升华中心作铺垫。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