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问题。

现实中,不少青少年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部分青少年对劳动的理解有偏差,渴望不劳而获。为了“对症施治”,劳动教育应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把个人成长与人民的需要、民族的振兴、时代的使命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劳动中真正把“小我”融入“大我”。

②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通过劳动教育,青少年能够体会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认识到劳动不分贵贱,从而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劳动精神;能够历练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养成劳动习惯。

③开展好劳动教育,教师、家长要首先认同劳动的价值,抱有对劳动的热爱,言行一致地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要引导青少年崇尚劳动价值、追求劳动创造、尊重劳动主体,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成长为有理想信念、有过硬本领、有责任担当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④数字时代,如何构建青少年的核心劳动素养,涉及劳动精神、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劳动思维等多方面内容。在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中,要吸纳人工智能、数字技术、劳动规范等相关内容,为培养青少年的创造性劳动能力做足准备。

⑤青少年为自己埋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为国家“种”下什么样的未来。广大青少年只要肯学肯干肯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就能立足岗位成长成才,在劳动中发现广阔天地,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作者:张乃芳)

(1)请为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2)本文第一段划线句有哪些作用?

(3)青少年应该为自己埋下哪些种子?请结合本文②~④段简要回答。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据作用 议论文开头 议论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理解。
多吃菜少吃饭的误区
①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如今的饭桌上,经常会听到“多吃点菜,少吃点饭”的话。不少人觉得,饭只是用来填饱肚子,提供能量的,而每天饮食的营养都是从菜中摄取的。其实这种饮食习惯对健康并没有好处,恰恰相反,还会有损健康。
  ②多吃菜少吃饭主要是医生对糖尿病患者建议的饮食方式。米饭以及面食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摄入人体后容易被肠道吸收转化为葡萄糖进入血液,但是由于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减退或丧失,这些葡萄糖无法被分解利用,导致血糖升高,危害糖尿病患者的身体健康。所以糖尿病患者要控制主食的摄入,但是为了不挨饿,医生建议糖尿病患者可以多摄入清淡的蔬菜,以达到果腹的目的。
  ③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多吃菜少吃饭的饮食理念慢慢被大众接受,但却衍化出两种极端,一是只吃菜,不吃饭;二是吃了油腻饮食后不吃饭。
  ④只吃菜不吃饭在爱美人士中是最常见的,目的是为了减肥瘦身。很多美女经常为了减肥做出一些疯狂的举动,一个星期强忍着不吃主食,每天就靠水果充饥,或者清汤寡水煮点蔬菜,搁点盐,填饱肚子,最后饿到无法忍受,一顿饭把饿掉的能量全补回来。
  ⑤吃了油腻饮食后不吃饭在男性中最常见。不管是饭局,还是聚餐,男人凑到一起,除了酒,就是各种辛辣刺激和油腻的食物,否则吃起来都觉得口淡。这种饮食习惯几乎称得上是大鱼大肉且大油,吃到最后,连胃都吃腻了,主食自然也就无关紧要了。长期这么吃下去必然会导致高血脂,还会出现啤酒肚。
  ⑥这两种吃法都是对多吃菜少吃饭的误解。人每天所需的能量有50%~60%来源于碳水化合物。米饭和面食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作为人每天的主食,它们所提供的能量是人体新陈代谢所需动能的主要来源。如果放弃主食只吃菜,诚然也能提供人体一部分能量,但结果要么像第一种吃法,能量不足,肠胃都饿坏了;要么就像第二种,营养过剩,转化为脂肪贮存或是进入血液,危害心血管系统。
  ⑦健康的饮食习惯还是主食副食合理搭配,在保证每天足量主食的情况下,多吃蔬菜,吃适量的肉类以及豆类。当然,你也可以多吃菜少吃饭,但菜不要太油腻,饭也不能不吃饱。此外,应根据每个人不同年龄和身体需要合理地安排饮食,如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和骨骼阶段,活动量也大,除摄取足量的碳水化合物外,还要辅以含钙质、糖分的食物;老年人则可以多吃些含维生素、低糖的食物。现在肠胃病患者比过去有所增加,特别是青少年的患病率趋向低龄化,这跟许多独生子女在家受宠盲目地“瞎吃”有关。少吃饭多吃菜这种不健康的饮食观念应当及时地纠正过来。
⑧饮食习惯的隐忧在于饮食严重失去平衡,以致造成各种文明病产生。公众应改变错误的饮食习惯,把握科学的饮食观念,即多样选择,节制油、糖、盐,另外,要记得适当分配及弹性调整的原则。食物应以五谷根茎类作为饮食金字塔的主要基础,例如萝卜熬汤代替排骨汤,平常先吃蔬菜及五谷杂粮类,即可减少不必要的热量摄入。
题目“多吃菜少吃饭的误区”中的“误区”具体内容是什么?
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①“很多美女经常为了减肥做出一些疯狂的举动。”句中划线词的具体含义什么?
②“这种饮食习惯几乎称得上是大鱼大肉且大油,吃到最后,连胃都吃腻了,主食自然也就无关紧要了。”句中划线的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选文第7段文字主要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多吃菜少吃饭”会带来哪些危害?据此,请你结合文意,就“多吃菜少吃饭”这一误区提几点合理性的建议。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草根油菜花
①三四月的时光里,你只看见千朵万朵的黄花攒足了劲在田野里肆意地开着。你没有看到它们以种子的物态钻入地下时,如何隐忍着春寒,默默地蠕动,抱着咬定大地的信念,在破土而出的那一刻,把春天一毫米一毫米,一厘米一厘米地抬高。
②那举向天空的黄色拳头,肯定握着一种誓言。你肯定想不到,那足金的花瓣是来自地下的一双双深沉眼睛,深情地守望着天空,与大地厮守在一起,风来雨去,寒来暑往,书写一种无言的静美;那纤细的花蕊是无邪的胸怀里迸发出的一束束光芒;甚至那翠绿的叶片是种子在风中遥寄给天空、蜂蝶、鸟雀的一方洁净手帕。
③河岸边、田垄间、小路旁、堂屋后,甚至一些郊区的垃圾堆里,你都能轻易找到它们的影子。它们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像一支仪态矫健的仪仗队,在田野里排练春天的舞蹈。
④你拿着相机对准它们,由衷地感慨,瞬间按下快门,企图定格这份无言的美。你做出好看的姿态,想与大地上美好的事物产生关联。它们就那样自我地站着,不为你忽长忽短的镜头所动,不为你过于热情的颂词所动,它们并没有向你献媚,依然挺直腰杆,保持着仰望天空的姿态,这多像一个思想者远离尘世喧嚣的安静思考啊。
⑤唉,这些我行我素的民间艺术家,再多的赞誉也买不走它们的风骨。
⑥作为草根的油菜花,深谙自然之道。美也罢,丑也罢,风光也罢,落寞也罢,花开花落之间,生命无非是一场自我信仰的轮回和传承。繁华总会过尽,芬芳必然随风而逝,一粒粒种子的信念里,裹着无垠的春色和对美的恒久膜拜。
⑦春风是大地的教父,节气是种子的号令。春天里,它们集体赶赴一场大地的集会,没有喧嚣,没有计较,有的只是一种借着集体的力量成就生命大美的洒脱。你看,一朵花扶着一朵花,一片叶子依偎着一片叶子,一缕风亲吻着一朵花蕊,这朴素的情怀里拥着的是对大地的恩爱。我看见,一朵花不会去抢另一朵花的风头,一朵花轻轻触动另一朵花的嘴唇,在田间地头深情拥吻。多美的约会啊,它们的每次亲吻,都能使我们脚下日益被掠夺得心力憔悴的土地少去一道皱纹。
⑧当花瓣凋落,它们捧出颗粒饱满的果荚,更像我们的父辈,沾着脚下的泥土,用不倦的劳作让手中的谷物在季节深处沉醉。我知道,没有人会把作为草根的油菜花当作玫瑰,供奉在案头,也不会把凡俗的奶黄色当作钻石的成色去熏陶浪漫的情感。美,一旦脱离了地气,作为自我的占有,就意味着枯萎。
⑨这些年,我常常看到无辜的油菜花被印在旅游景点的广告照片和宣传名片上,为一些人商业的计谋助兴。我也常常看到,它们成为那些伪艺术家笔下的点缀,成为它们谋取个人功名的筹码。当自然的美被当作陪衬和换取功名的资本,不是艺术病了就是我们的心灵霉了。
⑩你站在田野里举着相机,支起画板,摆出姿势,草根油菜花们还站在原地,就是不肯为你屈膝。你们拍够了,玩累了,乘兴走远了,以谈资、照片、画作、乐曲作为回忆往事和自我经历的标记,它们并不因你们的暂时垂青而忘记大地母亲的教诲。
⑾热热闹闹的人群离油菜花远去,它们并不感到孤单,谦卑地面对大地和天空,庄重地盛开,然后凋落。它们顺从节气的号令,从体内掏出一粒粒饱满的或黑或紫或红的菜籽。我们从中榨出油,调剂人间烟火里的酸甜苦辣,我常常因有幸啜饮了这来自泥土之上的金色琼浆而感到幸福地颤抖。
“这些我行我素的民间艺术家,再多的赞誉也买不走它们的风骨。”句中的“风骨”具体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文意回答。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请分析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表达效果。
①在破土而出的那一刻,把春天一毫米一毫米一厘米一厘米地抬高。
②你看,一朵花扶着一朵花,一片叶子依偎着一片叶子,一缕风亲吻着一朵花蕊。
第8段中说“美,一旦脱离了地气,作为自我的占有,就意味着枯萎。”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简要回答。
题目“草根油菜花”中的“草根”有什么深刻含义?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共17分)
木棉花开
①坐在办公桌前,不经意的向窗外望去,眼前的情景顿时令我惊呆了———窗外的枝丫上何时挂满了红花,那花开得轰轰烈烈,红红火火,而我竟浑然不觉。
②搬到政府大楼上班已经半年多了,原以为每日与我隔窗相望的是一棵枯老的树:虽然挺拔,却仅有一般粗细的躯干;叶子稀稀拉拉,枝干也不繁茂;终年不见开花、结果,对此,我总觉得有些沮丧。院子里还有许多常青植物,虽然欣欣向荣,却总觉得没有些许的变化,似乎有些呆板。看着灰白色的枝干笔直地冲向云霄,我在认知里仔细搜寻:我曾把它当作是作家茅盾笔下的白杨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 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我也曾把它当作是鲁迅《 秋夜》 里枣树———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它虽光秃秃的一叶不挂,但骨子里却透着精气。然而,冬去春来,这毫不起眼的枯树,竟喷出了“火焰”,硕大的花朵像一团团火苗在枝头跳跃着,燃起了新的生命。这突如其来的绽放,似那腾空而起的火树银花定格在咫尺之间,好美!
③这棵毫不起眼的枯树就是木棉树,直到今天我才真正认识了它。春天时,一树橙红;夏天绿叶成荫;秋天枝叶萧瑟;冬天秃枝寒树。早春二、三月,木棉萧瑟的枯枝上先是绽故了满树火红,接着新芽才萌发。木棉树花落后长出长椭圆形的葫果,成熟后果实开裂,果中的棉絮随风飘落。朵朵棉絮飘浮空中,如下六月雪一般,有一番特别的情趣。
④木棉树因其属于速生、强阳性树种,树冠总是高出附近周围的树群,以争取阳光雨露,这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及鲜明似火的大红花,被人誉之为英雄树、英雄花。有记载最早的“英雄花”见于清人陈恭尹,他在《木棉花歌》中形容木棉花“浓须大面好英雄,壮气高冠何落落”。
⑤正当我陷入沉思,“啪”的一声,一朵碗大的木棉花猛然地跌落,掷地有声、干脆利落。拾起木棉花,我突然觉得有些惋惜,那还是开的正盛的花朵,娇艳欲滴的花瓣里饱含着充足的水分,通体透红的花朵仍完好无损。在这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它是安静的,默默无闻地积蓄着力量,而后这一树的灿烂,迸发了参天的无限辉煌。一年的精华沉淀,一年的淡定从容,直到此时此刻 , 满树的红花见证了它的存在,满堂的喝彩彰显了它的内力。
⑥我手捧落花,泪流满面——木棉花落在了树下的草坪上,还是很美。花开花落之间,你已向世人展现了最华美的乐章,用心、用情精心谱写。这,就已足够了!古往今来,有多少人,穷其一生,就是为了成就一项人生事业名垂青史;“养兵千日,用在一时”,保家卫国的士兵们在平时,同样是普普通通的匹夫,而在某一场战役中,因着心中爱祖国爱人民的无限赤子情怀,他们将毕生追求化作祖国锦绣河山。其实各行各业的人们也一样,他们都是国家建设的基石,都是人民生活稳定的护卫者,他们同样用自己平凡的人生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⑦而你——火红的木棉花,一年一次在天地灰蒙蒙的四月展现自己,你的高冠艳花将一切漠视甚至耻笑你的狂徒温柔的扫荡。何须追求永世的绚烂呢?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生活所给予每一个生命的尊重都是一样的,所得所失何苦斤斤计较。不追求个性张扬,却愿如你默默无闻,始终透着那股无视权贵的傲然正气,最后给人一种惊喜,生命也同样精彩。
(选自《 闽南日报》,有删改)
阅读第①段,你觉得作者为什么会“惊呆”? (请用原文回答)(2分)
请根据②一④段的内容,概括出木棉的特点。(答出4 个即可)
文章行文流畅,语言出彩。文中划线两句请你任选一句加以赏析。
A.硕大的花朵像一团团火苗在枝头跳跃着,燃起了新的生命。
B.春天时,一树橙红,夏天绿叶成荫;秋天枝叶萧瑟;冬天秃枝寒树。
我选
赏析
本文写作的对象是木棉,第2段中提及茅盾笔下的“白杨树”与鲁迅笔下的“枣树”有什么作用?
结合文章主题,说说你对生命和人生价值的理解。(不超过80字,5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共16分)
西南为何如此干旱
①2009年秋季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降雨少、来水少、蓄水少、气温高、蒸发大、墒情差,致使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自治区、直辖市)遭受旱灾。其中云南、贵州、广西等省(自治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五成以上,部分地区降雨偏少七至九成,主要河流来水为历史最少,水库蓄水较常年同期偏少二成以上,土壤含水量普遍仅20%左右,旱情极为严峻。目前云南全省、贵州大部、广西局部持续受旱时间超过5个月,且仍呈发展趋势,对群众生活、工农业生产包括经济社会发展都造成了严重影响,损失十分严重。
  ②据有关专家称,此次西南气象干旱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③持续时间长。2009年9月中旬,云南、贵州、广西等地气象干旱露头,10月下旬出现了大范围中等以上程度的气象干旱,至今已持续5个月。在这次干旱中,云南出现重旱以上程度气象干旱的平均日数为84天,贵州出现重旱以上程度气象干旱的平均日数为50天,平均达到历史同期最多;广西出现重旱以上程度气象干旱的平均日数为32天,为历史第二多;四川出现重旱以上程度气象干旱的平均日数为25天,为历史第七多。
  ④影响范围广、程度重。长期温高雨少,致使云南大部、贵州大部、川西高原南部、广西北部和东南部出现重度以上气象干旱。2010年1月,云南省达到重旱以上级别气象干旱的县数百分比一度达到85%,3月,贵州省重旱县数百分比也达到了81%。
  ⑤灾害影响重。西南部分地区严重气象干旱已对群众生活、农业生产、塘库蓄水、森林防火等造成极大影响。干旱导致云南、贵州、广西、四川部分地区出现人畜饮水困难,甘蔗明显减产,冬小麦的减产趋势已成定局。土壤缺墒以及江河塘库蓄水不足,对春播以及作物后期生长影响较大。
⑥哪些因素导致西南气象干旱如此严重?气象专家分析认为,去年秋季以来,由于青藏高原上空的气压场持续偏强,其南侧的印缅槽活动长时间明显偏弱,使得形成我国西南地区降水的印度洋暖湿水汽输送特别弱。同时,北方冷空气活动路径偏东,很难渗透到云贵高原腹地。这就导致我国西南地区冷暖空气很难交汇,降水持续偏少。2009年9月以来,云南等西南大部分地区雨季结束偏早,再加上秋季后气温又长期偏高,水汽蒸发量大,造成气象干旱持续发展。
文章思路是:先写灾难概况,再写 ____ ,后写 __。从全文来看本文是一篇 ___说明文,其说明顺序是 ____顺序。
第③段划横线的句子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目前云南全省、贵州大部、广西局部持续受旱时间超过5个月,且仍呈发展趋势。”划线词能删除吗?为什么?
哪些因素导致西南气象干旱如此严重?请概括作答。
面对西南旱灾,知名作家韩寒认为国人对西南人民最好的帮助是“监督好政府做好本职工作,发挥好舆论的作用”,而不是捐助。网民议论纷纷,你怎么看待他的这一观点呢?

现代文阅读
乡村教育杂陈
格 非
学校距离我们村庄只有一箭之遥。校舍是一座年久失修的祠堂,甚至连屋顶的瓦楞上都长着芦苇和蒿子。因要自己准备课桌和凳子,母亲就将家里的一张枣木的长几抬到学校,权作课桌。我们唯一的老师姓薛,名字已忘了,只记得他略微有点驼背,我们都叫他“薛驼子”。薛老师经常干完农活,挽着裤腿,赤着脚就来到教室,一本正经地从屁股口袋里掏出一本翻得烂糟糟的小人书来。用小人书作教材是薛老师的一大发明,等到我们差不多能够将这本小人书的故事都背下来了,老师就会弄来另一本。
会讲小人书,已经让我们对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了,可他竟然还是一位远近闻名的篮球裁判。他有一枚亮晶晶的铁皮哨子,从不离身。有时,他正给我们讲小人书,大队里就有干部来请他去吹裁判,我们当然前呼后拥地跟着他前往观战。一般来说,只要薛老师在,我们大队的篮球队基本上就不会输球。人家刚得球,他就吹人家“走步”;人家明明是投进了两分,他把哨子一吹,说人家“犯规”在先;人家气急了,用篮球砸他,他手一挥,就将人家罚出场外。乐得我们这些围观的人拼命地鼓掌。在那个年代,会打篮球的人多的是,可要说裁判,除了他就没别人了。我们之所以会盲目地崇拜他,是因为他让我们很早就懂得了一个真理:真正重要的不是规则本身,而是对规则的解释权。
可惜的是,不久之后,薛老师因为“误人子弟”这一莫须有的罪状,从学校里消失了。大队给我们一下派来了三位新教师,与此同时,学校也开始向所谓的“正规化”大踏步迈进了。
我们最喜欢体育课。可学校里没有什么体育设施,除了跑跑步,做做广播体操,就再没别的花样了。我们学校的操场不是被大队用来开群众大会,就是被附近的村民用来晒谷子。我们老师与大队交涉过好多次,总也没什么结果。若是晒谷子的人家刚好有小孩在学校念书,这个同学在上课之余,还得肩负驱赶麻雀的重任。有时,课上到一半,就会有同学猛不丁地站起来,朝窗外成群袭来的麻雀扔石头。老师也会终止上课,走到外面的走廊里,“哦嘘哦嘘”地哄鸟。
我们的语文马老师常让我们觉得他高深莫测。按照他的理论,写作文最重要的秘诀之一,就是要经常使用“突然”这个词。老师说,这个词具有魔法般的效果,一旦出现在文章中,往往能让人吓一跳,至少也会让人眼前一亮。我们试了试,还真是这样。去年我在美国爱荷华国际写作中心,听说美国著名作家雷蒙德·卡佛在教人写作时,竟然也是要求学生重视“突然”的妙用。这样一比较,我们老师在当年写作方面的造诣之深,是不难想见的。
不久之后,学校里来了一位神仙。此人名叫解永复,体硕身长,仪表不凡,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只是脸相有点凶。他从不体罚学生,因为他根本用不着。他成天神情肃穆,眉头紧锁,其长相很像电影《铁道卫士》的国民党特务马小飞。同学们见了他就害怕。可他一旦笑起来(这样的时候极少),我们就更害怕了。这个人的一切都是神秘的。我们都知道他是正规大学建筑系的毕业生,正欲鲲鹏展翅九万里,不料因言获罪,落入人间城郭,屡遭贬谪,最后被发配到我们这个荒凉的小村庄来了。他有些怀才不遇,因而自高自矜,不足为怪。我们当时并不知道他从哪里来,犯了什么“罪”只晓得他一来,我们学校的其他教师几乎立即全都变成了杂役。他像是变戏法似地变出一门门课来。我们终于知道,这世上的课除了念小人书之外,尚有语文、算术、音乐、美术诸多名堂。
我们学校最值钱的家当是架旧风琴,解老师虽然用它来教音乐,时间不长,那架风琴却突然发不出声音了, 解老师的音乐课只能改教大合唱了。那不是一般的大合唱,而是三声部轮唱。我被分在第一声部,歌曲快要结束时,我们要连唱三遍“干革命”,才能等到二、三声部同学的“靠的是”追上来,最后,三个声部合而为一: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声震瓦屋,响遏行云。我们第一次知道歌还能这样唱,感觉太奇妙了。
解老师最反感抄袭。有一天上课,解老师让一个同学站起来,问他知不知道作文为啥得了零分,那同学说不知道。解老师说,你的作文是抄的。那个同学大叫冤枉,发誓赌咒般地否认。解老师就不慌不忙地拿出了他的证据:原来那位同学的作文开头,竟赫然写着“本报讯”三个字。
有一次,他在课堂上问我们:会不会演讲。我们问他什么是演讲,他说,就是当着很多人说话。我们说,说话谁不会?就是不敢。于是他就一个一个地训练我们演讲。我们不知道他为何要这样做。终于有一天,我记得还在上小学二年级,我被解老师安排去全大队社员大会代表学校发言。我和大队书记并排坐在台上讲话时,我看见母亲一直在下面哭。回家后,我问母亲为什么哭。她先是不语,然后又流下泪来,她说,“你竟然和大队书记坐在一块儿,天哪,能当着上千人说话,要是换成我,早就吓死了。”原来如此。我明白了,她是在为我骄傲。
又有一次,他上课时问我们:想不想看看真正的火车?说实话,尽管我们都一致认为解老师深不可测,是个无所不能的神仙,可这一次我们全都觉得他是在吹牛。火车能随便让人看么?谁知第二天,他真是不知从哪里弄来了一辆手扶拖拉机,把我们拉到了几十公里外的一处铁道边。我们全都屏住呼吸,焦急地等待火车出现。等到天色将晚,火车还真的来了。我们几乎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家伙喘着气,冒着白烟,还拉了整整一车煤,尤其是汽笛那一声怪叫,当场让我们激动得直打哆嗦。回家后,我写下了记忆中的第一篇日记,题目叫做《终身难忘的一天》。
(选自《百花洲》2011年第2期 有删改)
给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
拜() ②交() ③自高自() ④响行云()
我们的第一位老师“薛驼子”是一个颇有喜感的人物,他有着毫无修饰的随意和率性,行事往往使人笑不可仰乐不可支,但人物又不失可爱。阅读文章第一、二自然段,谈谈老师“薛驼子”有哪些滑稽的表现?
在孩子眼中,每个老师都有其“高深莫测”之处。“我”成年之后,特别是做了大学教授之后,竟还能将自己乡村老师的写作秘诀,与美国著名作家雷蒙德·卡佛的“教法”相提并论,试分析此处表达了“我”对老师怎样的情感?
“我”的三位老师风格迥异。文章对解永复着墨最多,因为他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请结合文章第六、七自然段,谈谈在孩子心中解老师为什么就是一位“神仙”?
作者在回忆自己代表学校在全大队社员大会上发言的经过时,写道“我看见母亲一直在下面哭”。这里除了表达出对母亲看到儿子如此出息时骄傲激动的心理外,还有什么作用?
若干年后,当作者回忆起自己第一次看火车的往事时,当时的情景与心情依然清晰如昨,足见这次神奇的经历令“我”终生难忘。下面的选句描写了“我”初见火车的情形,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进行赏析。
我们几乎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家伙喘着气,冒着白烟,还拉了整整一车煤,尤其是汽笛那一声怪叫,当场让我们激动得直打哆嗦。
回忆普通人生活的文章做得好,还是非常有看头的,此文不只是作者一个人的孤芳自赏,而是以精彩的文笔将你带入他的世界,构成了文章内外共同交织的人生图景。这是一篇很有特点的文章,请你从某一方面举例说明它的特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