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世界上是否存在另一个你?
①借助发达的社交网络,跨越多个国家,摄影师弗朗索瓦•布鲁内尔找到了不少陌生人“双胞胎”,并为他们拍下照片。 这些人并非双胞胎,也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但却拥有如同复制的脸庞。看到这里,你是否也产生了找到另一个自己的冲动?或者开始担心有人会利用自己的“替身”行不轨之事?先别着急,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②如今的面部识别技术已经日渐普及到各个领域。从解锁手机到电子支付,全都可以靠刷脸完成,十分方便快捷。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每张脸都是独一无二的基础上,即使是双胞胎的脸也会存在细微差异,更别说两个只是看起来相似的陌生人。那么,存在与自己大体相似的另一张面孔的概率有多大?
③在获得了来自美国军方数据库的40张不同面孔后,科学家泰根•卢卡斯测量了他们的8项关键面部识别特征,例如双眼或双耳间的距离,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这8个面部特征在两个人脸上完全匹配的概率小于1万亿分之一。而且一张脸上的特征远不止8个,要找到你“完美分身”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
④虽然完全“复制粘贴”的长相难以出现,但实际上,在全球70多亿人口中,我们不时就能发现两个长相雷同的人,网上也流传着不少和名人撞脸的面孔。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往往只是在整体上给人相像的感觉,如果把细节逐个拆开对比,又会发现不少差异。这是因为大脑在进行面部识别时,并非逐一分开判断细节(比如眉毛的弧度、瞳孔的颜色),而是首先从整体出发,比如发际线轮廓、肤色和五官排布方式,只要大体相近,就能让我们产生“这两个人长得好像”的感觉。接下来大脑才会关注眼睛、嘴巴和鼻子这些局部特征。我们的大脑主要通过梭状回面孔区将各个面部特征联系成一个整体,这样一来,即使一张脸的局部细节发生改变也能被认出来。
⑤从遗传学角度分析,目前科学家们已经鉴定出了超过50种可能与面部特征有关的基因,比如从眼睛到鼻根的距离等。在有限的基因数量下,理论上只要组合次数足够多,就有可能出现相似的情况。但是一张脸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大,从五官、肤色到毛发在人群中都有着高度多样性,许多特征的形成也并非由单个基因决定,不仅可能有复杂的基因间相互作用,而且还有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⑥总体而言,人脸出现重复的概率是很低的。2014年一项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的研究显示,我们人类的面部特征相比其他动物具有更高的多样性,而这样的演化结果与“看脸”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紧密相关。
⑦比如企鹅在我们看来都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那如果一只企鹅宝宝混入一大群企鹅中,企鹅爸妈又是如何找到它们的呢?如果靠逐一认脸,估计还没找到宝宝,企鹅爸妈就累坏了,好在它们其实是通过声音来识别彼此的,所以在面部特征上并没有发展得多样化。但人类就不同,面部特征是一般人识别彼此最重要的方式,孩子认爸妈、成年人找伴侣,都离不开“看脸”。由于面部特征具有遗传性,“看脸”也让我们的祖先能更准确地识别出自己的亲人或同宗族的成员,对生存更有利。有研究表明,我们对和自己长相相似的人更有好感,认为对方更值得信任,也更具吸引力。
(选自《科技日报》2020﹣04﹣16,有删改)
(1)本文为什么从一组照片写起?
(2)简要分析③④段的语言特点。
(3)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人脸多样化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微型小说,完成下列各题。
一碗热汤
赵向辉
立冬的一场雨,让这个小城的路面变得更凉了。
傍晚,一个老婆婆蹒跚走在大街上,她遇到餐馆就往里看两眼,直到看见这家义连香饭店。老婆婆慢悠悠推门走了进去,里面客人很多,她在角落一张没人的桌子前坐了下来。
服务员上前问:“阿婆,吃点什么呀?”老婆婆哆嗦着说:“我有两块钱,能花一块钱喝碗热乎汤吗?”服务员怔了一下说:“能,等一下,我去端。”
服务员没有直接去服务台,而是先进了员工更衣室。
过了十来分钟,服务员端着一碗热腾腾的打卤面、一碗热汤,还有一个肉饼,送到了老婆婆的餐桌上。
“我只有两块钱,不要肉,也不要面条,只喝汤就行。”老婆婆依旧哆嗦着说,而且,说完就流下了两行泪水。“婆婆,没事的,今天店里有活动,只要就餐就可赠送肉饼和打卤面,放心吃吧。”服务员亲切地说。
老婆婆吃着面条,喝着汤,脸上挂着笑容。
一会儿,一位帅气的男士走到老婆婆身边问:“阿婆,怎么不吃肉饼啊?是不好吃吗?”老婆婆微微一笑:“拿回去,给瘫在床上的老伴吃,他很长时间没吃过肉了。”
“您今天这是出来做什么呀?”
“给老伴买药,就剩下了两块钱,实在冷得厉害,我怕自己感冒病倒,再也不能照顾老伴,所以想花一块钱喝碗热汤再往家走。”
“您家住哪儿?”
“住在税务局那块儿。”
男士离开老婆婆的餐桌,进了经理室。大约五分钟后,男士拿着一个纸箱子出来,和几个服务员私语了几句,然后喊道:“我是餐厅的经理,今天,餐厅搞活动,凡来就餐者,都有一次抽奖机会,抽中一二三等奖的当场兑现。”
有顾客嘀咕,这不年不节的,也不是开业周年庆典啥的,搞什么抽奖活动啊?
男士用左手拿着箱子走过三桌,三桌都没抽中。等到了老婆婆桌前,他说:“阿婆,吃好了吧,请您从里面抽一张奖券。”老婆婆茫然地望着男士。男士把箱子放低,示意老婆婆伸手进去拿出一张纸来。老婆婆还是茫然,但是她照做了,拿出来一小张粉色的方块纸。男士很利索地用右手拿过老婆婆手中的粉纸,把箱子倒了一下手,然后又倒回来,突然举起右手中的粉纸说:“阿婆中一等奖了!奖金2000元!”
大家鼓起掌来。男士从衣袋里拿出整整齐齐的一沓现金,递给老婆婆说:“阿婆,这是奖金,收好了啊。”老婆婆说:“我不能要你的钱,我家里有钱。”男士说:“这不是我白给您的,是您抽奖中奖了,放心拿着吧。”老婆婆像在和男士说话,又像是自言自语:“今天我的运气真好,吃了赠送的面,还中了这么大的奖,看来老天还是舍不得让我和老头子死的。”
一名男服务员拿着一串汽车钥匙走到老婆婆身边说:“阿婆,正好我下班,顺路送您回家吧。”老婆婆泪眼婆娑地上了一辆小轿车。
继续抽奖,有两桌客人抽中了二三等奖,粉纸上分别写着免单和半价。结账时,这两桌客人都按原价结清了饭钱。一人说:“我看出来了。”另一人说:“你们都是好人,我会常来这里吃饭的。”
客人都离开后,最先接待老婆婆的服务员问:“经理,你怎么想到这个点子的?太棒了!”经理说:“还得感谢你呢,我经过时正好听到了你和阿婆的对话,又看到你在前台拿出二十多元钱给阿婆买饭,决定帮老人家一把,匆忙中策划了抽奖活动,却被人看穿了。”
开车出去的男服务员回来后,把车钥匙交给经理后说:“车上和老婆婆聊天,她已经80多岁了,太可爱了,像我太奶奶。”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5期,有删改)
(1)老婆婆走进义连香饭店只是想花一元钱喝碗热汤,却受到了特别的对待。请概括老婆婆受到的第一次特别对待。
第一次特别对待: ;
第二次特别对待:经理以中两千元“大奖”的方式给她帮助;
第三次特别对待:经理安排服务员以下班顺路带老婆婆为名专车送她回家
(2)小说的开头写道:“立冬的一场雨,让这个小城的路面变得更凉了。”此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3)老婆婆已“抽中”一等奖,达到了经理的目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安排“继续抽奖”这一情节?
(4)文中划线句子用了人物描写的哪些手法?有什么作用?
(5)依据全文,概括老婆婆的性格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灵感并不那么值钱
万维钢
①人们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有三个迷信:创新的关键是某个绝妙的灵感,灵感非常难得,想法越离奇越有价值。其实,这些迷信是不符合创造性思维的。
②据说阿基米德洗澡时福至心灵,想出了测量皇冠体积的方法,大喊“Eureka”(意思是“我发现了”,从此,有人把凡是通过神秘灵感获得重大发现的时刻叫作“尤里卡时刻”)。人们熟知: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门捷列夫梦见蛇咬住自己的尾巴(另一个说法是梦见一张张扑克牌被放进一个大表中),醒来制成元素周期表……
③人们由此形成了对“创造性思维”的传统认识: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神秘思维,其中,辛苦工作不重要,灵感才是关键。然而事实是,伟大的发现都是慢慢地得出来的。
④阿基米德的故事已不可考。牛顿的苹果故事完全是传奇。在他之前就有多人有过万有引力的设想,我们有充分理由推测牛顿的引力思想是“学”来的﹣﹣借鉴了前人的想法,使用了前人的数据,然后做了无数计算验证。在门捷列夫制成元素周期表之前,给元素分类已是显学,英国化学家纽兰兹已经发现用原子量大小进行排序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把这种周期性称为“八音律”,这已经非常接近门捷列夫的周期表了。
⑤斯蒂芬•约翰逊在《好想法从哪里来?》一书中提出“慢直觉”的概念。他说,伟大的发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系列小想法慢慢连接起来的结果,研究一个问题,开始有个模糊的直觉,选择一个方向往下走,随着研究深入,新想法连接起来,得到新事实支持,慢慢长大。由此看来,“尤里卡时刻”其实是慢直觉积累到一定程度导致突破的时刻。生物学家克里格•娄在他的《怎样成为成功的科学家:科学发现的战略思维》这本书中指出:不要指望灵感,要指望汗水。
⑥发明大王爱迪生的大部分工作是试错和积累经验,他的秘诀在于使用简单、步骤少、并行、可以反复修改的方案,然后在实验室泡着,有庞大的助手团队帮着干。发现电磁感应的物理学家法拉第每周做好几十个实验,大部分想法被证明是错的,这没关系,架不住他做得多!不管做什么研究,都会产生各种想法,也许一百个想法里面只有一个最后被证明是有用的。只要愿意把想法一个个拿来尝试,失败就是常态,成功则是失败的副产品。
⑦从“想法一一验证”这个策略来看,创造性思维虽然不怕离奇,但不应追求离奇,因为越是离奇,失败的可能性越大。但是离奇的灵感有更大的戏剧性,所以往往被人们记住,接着人们误以为一个想法如果不离奇就不配称为灵感,误以为要想创新,就必须刻意追求离奇的想法。真正的职业人员所做的大部分日常的创新,都是在当前基础上的改进。
⑧灵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值钱。创造性思维必须“生之有根,长之靠谱”。所以,鼓励创造性思维应当鼓励尝试,鼓励失败,而不是鼓励妄想。
(选自《青年文摘》总第608期 有删改)
(1)第②段画线句中“据说”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2)作者认为对“尤里卡时刻”的正确理解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3)作者用四个事例论述了“伟大的发现都是慢慢地得出来的”这一观点,请用简明的语言指出这四个事例。
(4)下列对原文内容和写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辛苦工作不重要,灵感才是关键,这是人们对创造性思维的传统认识。
B、作者有理有据地反驳了对创造性思维的错误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C、作者认为在创造性思维中,要想创新就必须刻意追求离奇的想法。
D、作者认为鼓励创造性思维,不应该鼓励妄想,而应该鼓励尝试,鼓励失败。
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甲】乡愁
余光中
①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②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③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④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乙】沙田山居①(节选)
余光中
①书斋外面是阳台,阳台外面是海,是山,海是碧湛湛的一弯,山是青郁郁的连环。山外有山,最远的翠微淡成一袅青烟,忽焉似有,再顾若无,那便是,大陆的莽莽苍苍了。日月闲闲,有的是时间与空间。一览不尽的青山绿水,马远夏圭②的长幅横披,任风吹,任鹰飞,任渺渺之目舒展来回,而我在其中俯仰天地,呼吸晨昏,竟已有十八个月了。十八个月,也就是说,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两次了。
②海天相对,中间是山,即使是秋晴的日子,透明的蓝光里,也还有一层轻轻的海气,疑幻疑真,像开着一面玄奥的迷镜,照镜的不是人,是神。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山色如环,困不住浩渺的南海,毕竟在东北方缺了一口,放樯桅出去,风帆进来。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
③到了夜深,所有的山影黑沉沉都睡去,远远近近,零零落落的灯全睡去,只留下一阵阵的潮声起伏,永恒的鼾息,撼人的节奏摇动我的心潮。有时十几盏渔火赫然,浮现在黢黑的海面,排成一弯弧形,把渔网愈收愈小,围成一丛灿灿的金莲。
④海围着山,山围着我。沙田山居,峰回路转,我的朝朝暮暮,日起日落,月望月朔,全在此中度过,我成了山人。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山已经代我答了。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人在楼上倚栏杆,山列坐在四面如十八尊罗汉叠罗汉,相看两不厌。早晨,我攀上佛头去看日出,黄昏,从联合书院的文学院一路走回来,家,在半山腰上等我,那地势,比佛肩要低,却比佛肚子要高些。
⑤这时,山什么也不说,只是争噪的鸟雀泄漏了他愉悦的心境。等到众鸟栖定,山影茫然,天籁便低沉下去,若断若续,树间的歌者才歇一下,草间的吟哦又四起。至于山坳下面那小小的幽谷;形式和地位都相当于佛的肚脐,深凹之中别有一番谐趣。山谷是一个爱音乐的村女,最喜欢学舌拟声,可惜太害羞。技巧不很高明。无论是鸟鸣犬吠,或是火车在谷口扬笛路过,她也要学叫一声,落后半拍,应人的尾音。
【注】本文写于1976年,此时作者于香港中文大学任教。沙田,香港地名,在香港九龙半岛,与大陆隔海相望。②马远,南宋绘画大师,擅画山水、人物、花鸟。夏圭,南宋画家,以画山水著称。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乙文的行文思路。
(2)赏析下面的句子,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海是碧湛湛的一弯,山是青郁郁的连环。
②山谷是一个爱音乐的村女,最喜欢学舌拟声,可惜太害羞,技巧不很高明。
(3)2017年12月14日,被称为“乡愁诗人”的著名作家余光中在台湾逝世,他的诗文充满着浓郁的“乡愁”情结。甲乙两文中划波浪线部分都抒发了余光中对祖国大陆的思念之情,请分析其在抒情方式上的不同。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甲文精练地提取了几个单纯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基、海峡,将自己的愁绪和意象紧密融合,使抽象的“乡愁”具体化。
B.乙文首段“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两次了”,这里的“陶菊”“苏月”用了陶渊明和苏东坡的典故,表现了作者对大陆文化的向往之情。
C.乙文第②段“即使是秋晴的日子,透明的蓝光里,也还有一层轻轻的海气,疑幻疑真,像开着一面玄奥的迷镜”一句,采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写出了大海似真似幻的述蒙景象。
D.乙文第③段“只留下一阵阵的潮声起伏,永恒的息,撼人的节奏摇动我的心潮”,是海潮引发心潮,借海水的潮声写内心的心潮起伏。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成都西南交通大学搭建的,全球首个真空管道超高速磁悬浮列车环形实验线平台,是国内第一个载人高温超导磁悬浮环形实验线。线路总长45米,设计载重300公斤,最大载重可达1吨,悬浮净高大于20毫米,是目前国际上同等载重能力,截面最小、永磁材料用量最少的超导悬浮系统,可进行0﹣50km/h的实际动态运行实验,别小看这些复杂的机器设备,在真空管道理想状态下,这项技术上的创新,可将列车理论时速提高到一千公里以上的更高速度,换句话说,眼前的这堆实验设备,搭建的将是人类目前能触摸到的未来超级高铁的雏形。
②高温超导磁悬浮中的超导指的是一种超导材料,具有本电阻效应,也就是,电流流经导体时不发生热损耗,可以毫无阻力地在导线中形成强大电流,从而产生超强磁场。超导磁悬浮,就是利用超导体的抗磁性,实现磁悬浮。A而所谓高温超导,是指零下196摄氏度的液氮环境中,超导所具有的特性。低温超导是指在零下269摄氏度的液氩环境中,超导所具有的特性。B与低温超异和常温超导相比,高温超导有一个最大特点:它有自稳定性。换句话说,把高温超导体放在永磁轨道上后,既能悬浮、又能悬挂,不管送动还是静止,都能悬浮;而且在永磁轨道上,高温超导体还提供稳定的导向力和悬浮力,也就是不会上下左右摇晃,像钉子一样牢牢地扎在永磁轨道上面。
③可以悬浮又可以悬挂,看起来有点像变魔术。这其中的秘密首先是铺设在轨道上的水磁材料。研制高性能的永磁材料,尤其用于高温超导磁恶浮轨道上的永磁体,首先需要将十几种原料、包括多种稀土材料熔合、均向分布。在对十几种原料进行精密排布后,就需要用电流给钢充磁,这也是危险性比较高的环节。如果充磁充不好,容易造成它性能不稳定,有些时候控制不住,融铜容易飞到天花板上去。接下来就是怎样把永磁体拼接在一起形成磁悬浮导轨。由于永磁体之间相排斥的磁力很大,一小块可产生300多公斤的推カ,一不小心就可能地偏。靠一系列设计的エ装,通过机械的方式,一点一点把它国定好,一个磁钢固定好,再装下一个磁钢。
④第二道难题,就是制造磁悬浮列年最为核心的高温超导材料。第一个难关,就是怎样将不同的涂层和超导带材紧密连在一起。超导带村是由好几层不同原料加工涂抹在一起的,超子层位于中间核心层,外面主要分为机带、隔离层、缓冲层等七八层,之所以加这么多层,主要起保护、缓冲作用,相当于给中间层的超导带材穿了一套防护甲,让超导带材的性能保持稳定性和一致性。但这几层原料都不同、涂林的厚度,需要非常薄、非常均匀。エ艺难度大。它是在一个50微米厚的不锈钢带材上,所着的超导薄膜。50微米厚的是一个什么概念?就是我们大概头发丝一样的厚度,但是它们中间所起到的,最重要的超导层厚度,仅为头发丝厚度的1%左右。
⑤材料和轨道这两道难关通过了,最后的难题就是磁悬浮的实验车。怎么让车悬浮起来,还能保持磁悬浮车无论转弯,还是上下坡,都能安全、平稳运行、没有噪音呢?每个转向架,相当于蜈蚣的一排腿,我们转弯的时候,就过弯道的时候,每个模块,都可以灵活进行转动,这样的话,我们悬浮车过整个的小弯道,是非常灵活的。
⑥2014年,真空高温超导驻悬浮实验线,在西南交大的成都实验室里顺利搭建完成。西南交大几代学者,通过不懈努力,在磁悬浮领域创下一个又一个研制奇迹。我们在国际上,无论高温超导磁浮,还是真空管道,都是走在前面的。2017年8月,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宣布,人类第五种交通工具“高速飞行列车”项目已开展研究论证,时速最高可达4000公里,相比现在京沪高铁运行的最高时速350公里,要快出10倍!
(据3月2日“央视财经频道”《中国研发“超级高铁”,理论时速可达1000公里》改写)
(1)“是目前国际上同等载重能力,截面最小、永磁材料用量最少的导悬浮系统”中的“目前”二字能否删除?为什么?
(2)第②自然段两个划线句分别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采用逻辑顺序。先概括说明高温超导磁悬浮环形实验线的情况,然后具体介绍高温超导及搭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最后介绍我国在磁悬浮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B.真空管道超高速磁悬浮列车环形实验线平台,是人类目前能触摸到的未来超级高铁的雏形,可将列车时速提高到一千公里以上。
C.零电阻效应就是电流流经导体时不发生热损耗,可以毫无阻力地在导线中形成强大电流,从而产生超强磁场。
D.搭建全球首个真空管道超高速磁悬浮列车环行实验平台,只需要解决两个难题:铺设在轨道上的永磁材料和制造高温超导材料。
E.在制造磁悬浮列车最为核心的高温超导材料时,需要给位于中间层的超导层涂抹上起保护和缓冲作用的涂层,让超导带材的性能保持稳定性和一致性。
阅读《不求甚解》选段,回答下列各题。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都毫无意义了。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③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④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⑤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抄》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⑥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⑦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有改动)
(1)根据语境,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 |
甚解: |
|
②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
滞: |
|
(2)结合全文,分析第①自然段的作用。
(3)文章第④自然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宋代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面精思。”这种读书法与文章中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法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阐述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