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实验中,根据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
实验 |
现象 |
结论 |
A |
CO 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 |
石蕊试液变红 |
CO 2具有酸的性质 |
B |
黄豆和芝麻混合后振荡 |
总体积变小 |
分子之间有空隙 |
C |
稀H 2SO 4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 |
无明显现象 |
H 2SO 4和NaOH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
D |
冷却CuSO 4热饱和溶液 |
有晶体析出 |
CuSO 4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雪融化 | B.纸张燃烧 | C.水分蒸发 | D.矿石粉碎 |
下列除杂质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选项 |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
除杂方法 |
A |
N2(O2) |
通过灼热的铜网 |
B |
KCl(MnO2) |
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
C |
CO2(水蒸气) |
通过盛浓硫酸的装置 |
D |
Fe(Cu) |
加入适量的稀盐酸 |
下列图像中正确的是
A.分别向质量相等的铁片和锌片中滴加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 |
B.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 |
C.某温度下,向一定质量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晶体 |
D.向一定质量的NaOH溶液中滴加水 |
生物体死亡后,体内含有的碳-14会逐渐减少(称为衰变)。因此科学家可通过测量生物体遗骸中碳-14的含量,来计算它存活的年代,这种方法称之为放射性碳测年法。碳-14原子核中含6个质子与8个中子,在衰变时,其中一个中子变成了一个质子形成新的原子核。下列关于新原子核的说法正确的是
A.碳原子核,含7个质子,8个中子 |
B.氮原子核,含7个质子,7个中子 |
C.碳原子核,含6个质子,7个中子 |
D.氧原子核,含7个质子,8个中子 |
甲、乙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t1℃时,100g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解了20g的甲 |
B.将t2℃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溶剂的量不变),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
C.t2℃时,要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可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 |
D.分别将t2℃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降温至t1℃,一定都有晶体析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