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核辐射离我们有多远

①3月16号,北京六里桥一些大超市里买盐的队伍排了将近400米。全国各地迅速掀起一股抢盐的热潮,各大超市很快都无盐可买!“含碘物品可以预防核辐射”、“以后的海盐都被污染了,不能吃”这些说法无不显示出人们对核辐射的担忧和恐慌。

②我们有必要对核辐射进行一些相关的了解。

③日常生活中的核辐射无处不在。事实上,我们生活的世界里有着各种各样的辐射:从穿越星系而来的宇宙射线、核电站的核燃料到家里的大理石地板砖,从医院的X光机到阳光里的紫外线,从手机、微波炉、高压线到电视台广播台的信号塔,辐射无所不在,到处都是可能成为人们畏惧辐射的对象。对此不必过分担忧,只有过量的放射性照射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④核辐射就是放射性元素产生的辐射,主要分为两类:天然辐射和人工辐射。生活在地球上,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受到天然存在的各种电离辐射的照射,这种照射统称为天然本底照射。天然辐射包括宇宙射线和天然放射性核素,是人类接受辐射照射的主要来源。人工辐射是指与核相关的人为活动引起的对公众的照射,主要包括医疗照射、核爆炸和核动力生产。核爆炸在大气层中形成人工放射性物质,使环境受到广泛的污染。核能发电等核动力生产中产生的放射性物质被释放于环境。

⑤描述辐射防护剂量学的国际标准单位是“西弗”。西弗是个非常大的单位,因此通常使用毫西弗、微西弗。1毫西弗等于1000微西弗。人体遭受过量辐射,可能导致疲劳、头昏、失眠、皮肤发红、溃疡、出血、脱发、白血病、呕吐、腹泻等,有时还会增加癌症、畸变、遗传性疾病变发生率,影响几代人的健康。一般来讲,身体接受的辐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状越严重,致癌、致畸风险越大。

⑥放射线引起的生物效应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分为确定性效应和随机性效应。确定性效应的严重程度与剂量有关,而且存在一个阈剂量。人体不同组织或器官对射线照射的敏感程度差异很大。一般而言,这些组织效应发生的频率随剂量而增加,其严重程度也随剂量而变化。比如男性生殖器官,一次达到0.15毫西弗的照射剂量,就可引起暂时不育,达到3.5毫西弗,就可引起永久不育。随机性效应被认为无剂量阈值,其有害效应的严重程度与受照剂量的大小无关,能发生致癌效应和遗传效应。通常由辐射引起癌的概率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大。随机性效应是X射线在低剂量率、小剂量照射时对人群的主要危害。

⑦核能的确清洁高效,但核泄漏则会给人类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这次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爆炸造成的危害尚难估算,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核事件,即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的乌克兰共和国切尔诺贝利核能发电厂发生的严重泄漏及爆炸事故造成的危害至今令人“谈核色变”。这次事故造成的放射性污染殃及前苏联15万平方公里的地区的694.5万居民。核电站周围30公里范围被划为隔离区,在此后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10公里范围以内将不能耕作、放牧;10年内100公里范围内被禁止生产牛奶。参加救援工作的83.4万人中,已有5.5万人丧生,7万人成为残疾人,30多万人受放射伤害死去。乌克兰共有250万人因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而身患各种疾病,其中包括47.3万儿童,至今仍有被放射线影响而导致畸形胎儿的出生。专家预计,消除此次事故造成的污染需要800年的时间。

(1)选文③﹣⑥段分别介绍了有关核辐射的哪些内容?(3分)

  

  

  

(2)选文中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何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3)选文第⑤段中加点词语“一般来讲”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4)选出下列对选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活中家里的大理石地板砖、手机、微波炉等物件都有一定程度的辐射,只要不过量,对人体不会造成伤害。

B.人体遭受过量辐射,可能导致身体不适,有时还会增加癌症、畸变、遗传性疾病变发生率,影响几代人的健康。

C.核辐射引起的随机性生物效应的有害程度与受照阈剂量的大小有关,因而发生的致癌效应和遗传效应会因核辐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大。

D.截止2011年3月,乌克兰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露及爆炸事故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核辐射事件。

(5)人类自诩为“坚如磐石”万无一失的核电站在天灾面前竟不堪一击,给世界敲响了警钟,人类如何善用核能这把双刃剑?请联系文中切尔诺贝利和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事故,谈谈你的看法。(3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说明方法 说明对象 概括说明内容 科普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雾中的村庄
苏作成
①我一直觉得,雾中的村庄是有灵魂的,我好想到城市近郊去看看这种状态下的村庄。
②尽管天气微寒,但天空的那一枚太阳,还是给了我温暖。吃过早点,我就开始了我的“短程旅行”。然而,还没有从城东走出城市,太阳就淡成了一片圆形的白纸。继而闪一下,便和天空融成了一块。从而,我就确定了这边起了浓雾。
③走入郊外的村庄,雾还真的来得气派。在一处废墟附近,我停了下来。我不知道为什么产生了一种恐惧。骤然像进入了童年,甚至有了一种回到了母亲子宫的那种感觉。我是在梦中吗?我蹲了下来,路边的几棵狗尾草却站在陌生的季节静悄悄地摇动它们的身子。几声虫鸣和移动的影子似的鸟啼,显然也无力撑开这种来得奇异的浓雾。一棵树挂了些枯叶,面对压抑,脱去了生动,只留下梦一样的剪影。
④我知道,如果不是城里的汽车声穿透了村庄,我真不会相信不是在梦中。然而,整个城外的村庄,乃至整个世界,只剩下了孤独的我。附近的田野,只有几畦白菜,在尽力地往我的目光和感知中伸出它们的存在,我脚边的一种野草,静静地匍匐,仿佛领了上级的潜伏命令,一种粉红的米粒大小的花,成了它们警惕的耳朵。在野草的附近,一些开着黄花的菜,全身披挂从深夜走来的露水,也安静着,计划着。一种植物已枯掉了叶子和身子,却依然开出一种像细丝棉似的花球,带着寒冬的眼泪,为丢失的时光伤感。就在左边附近,一个台阶举起的小小寺庙,淡成了一帧历史照片,也在静听尘世的声响。紧挨着它的一棵棕榈树,执拗地让干渴的绿色在暗色中坚守。在东边的雾中突然有了一枚银币闪动,就像某个官吏蛮横的眼神,那是太阳,瞬息它又被雾推开和融化了。雾不让我看到太阳的挣扎,我也不愿意听到太阳挣扎的声音。
⑤然而,我很快喜欢了这雾。雾淹没了城市,淹没了村庄,淹没了我,淹没了无数的思绪、野心和贪婪。雾真是一个高明的艺术家,雾精简了这个世界,雾精简了这个村庄。这个世界,这个村庄在此时此刻成了精品:脚下的一段道路,近旁一些忘记了季节仍然开着花的无名野草;不远处一些菜园,一些废墟,一个寺庙,几个被季节抹黑的菜棚的木架,两三个农家院子的轮廓,还有几个交流的人的声音,几声顽皮孩童的哭叫,几个脚步的声响和孤独的我的躯壳和思考。
⑥那一个白纸的圆在村庄的一处又闪了一下。我疑心它是另一个世界不怀好意的使者,它更像是我所在世界的一个威力无比的漏洞。我开始喜欢的这个世界,到底有没有力量来堵塞这个漏洞?
⑦我感到我的躯体开始变热。我返身朝东边看了一下,那圆的白纸,在雾中已然光亮起来了。很快,越发亮起来的太阳光线,让城市这一面的雾开始后退,那雾竟然闪出一种好看的蓝光。有一座楼房的几排窗口,光鲜地露出了脸。我知道城市很急切地想将雾中的村庄纳入它的视野和地盘。鞭炮声、车子的喇叭声、街道的嗡嗡声,成了城市的帮手。我明白我很快又会被城市逮住,成为一个城市人。河边的一棵树,挺立着,似乎做好了面对现实的准备。然而村庄仍然懒在雾中,没有完全起身,我知道村庄的心事,我也同情村庄的心事。
⑧不久,城市露出了贴近村庄的更多的建筑,在散开了的雾中,清瘦着,精神着。
⑨有了几个农民在田野走动,一个还扬起了锄头,然而我明白,他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将那渐行渐远的世界留下,挖一锄,挖两锄,挖三锄,乃至挖一千锄,也只是枉然。
⑩然而,我真心祈祷,雾中村庄的灵魂,能够变成城市的音符。
(选自2013年第4期《散文百家》,有删改)
请简要说说开头第一段的作用
文章不仅写了雾、村庄,还写了城市,这样写有怎样的作用?
文章第⑤段画线部分写了雾中的村庄的景象,请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
作者最后说“我真心祈祷,雾中村庄的灵魂,能够变成城市的音符”,请你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竞争不相信眼泪
①记得有这样一项医学资料:一年不患一次感冒的人,患癌症的概率是经常患感冒的人的6倍。
②这似乎有点奇怪,但这却是真实的。据生物学家观察,一条鱼放在鱼缸中,没几天就死了,而三条鱼放在鱼缸中,却可以活一年多。因为它们在一种“竞争氛围”中,越活越有“战斗力”。
③还有一个成语叫“蚌病成珠”:蚌体内嵌入沙子,便分泌出一种物质疗伤。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颗晶莹的珍珠。
④生活就是这样,需要经受磨难,需要参与竞争。我们应该让这种磨难和竞争转化为动力,而决不能受了压力而自悲自叹。尤其是在竞争中面对失败和挫折的时候,更不能自暴自弃,因为竞争不相信眼泪。
⑤我们应该懂得,成功是失败的积累,在竞争中不可能没有失败。
⑥一个成功的竞争者应该经得起风雨,应该具有抗挫折的能力。在竞争中流泪是弱者,只有在困境中奋起,才能成为强者。
⑦法国物理学家伦琴小时候学习成绩很好,但很顽皮。一次,学校以不尊重师长为理由,开除了他的学籍,使他因为没有中学毕业证而不能上大学。几经挫折与努力,伦琴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苏黎士学院,可毕业时学校又因他的履历问题拒绝他做一位知名教授的助手。面对种种挫折,伦琴从来没有掉过眼泪,而总是激流勇进、迎难而上。经过整整20年的努力,他终于担任了德国沃滋堡大学的校长。后来发现了X射线,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巨人。
⑧古今中外,流传着许许多多向逆境宣战的千古佳话,像伦琴这样在逆境中奋起并成就了伟大事业的人物比比皆是。
⑨对挫折的承受力是与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意志品质密切相关的。我们要懂得挫折乃至生活中的正常现象,是任何人不可避免的。有竞争就有失败,关键在于谁的挫折能力强,谁就能获得成功;谁笑到最后,谁就笑得最好。
文章第七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根据文本内容,请你谈谈对“谁笑到最后,谁就笑得最好。”这句话的理解。

寒潮自述
①我姓“寒”名“潮”,但也有称我“寒流”的。我的故乡在北极地区。那里终年天寒地冻,冰天雪地的,气温常在零下40℃以下,很适合我的生存生长。当时间老人的脚步一踏入冬天,我便要开始到南国游览了。
②我所到之处,往往就要使那里的气温24小时内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降至5℃以下,有时还会送去雨(雪)、冰冻、大风等天气。所以人们从广播或电视中听到我将要南下的消息时,就有畏寒怕冷之感。
③我南下时一般有三条路径:有时走中路,即从西北伯利亚出发,由蒙古国经河套地区直达长江以北地区,并带去大风、沙尘暴和大幅度降温,给长江以南地区带去雨或雪;有时我又走东路,由西北伯利亚经蒙古国到华北北部、东北南部后转向东南下。走这条路径南下,因为长江以南的中下游地区处于我躯体的后部或底部,所以往往会给这些地区带来较长时间的阴雨(雪)天气;有时我还走西路,即从西伯利亚和蒙古国,沿新疆、青藏高原东部南下。走此条路径,将会给全国大部分地区带来雨(雪)天气,但降温幅度不会很大,有时会给江南、西南地区带来降温和霜冻天气。
我南下时与火车行驶的速度差不多,一昼夜可跑一千多公里。我所到之处都会给那里的天气、气候带来较大变化,特别是给北方地区带来的大风、沙尘暴,给南方地区带来的雨(雪)、低温天气,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会造成许多不利影响,使我倍感愧疚。我游览到某一地区2~3天后,那里往往受冷高压系统控制,天气转为睛朗少云天气,气温逐日回升,且渐渐刮起偏南风。但我要提醒你的是,这往往是我要再一次南下的前奏信号。
⑤我在南下与所到之处的暖空气接触过程中,体温逐渐升高,直到南移到海洋上,与那里的暖湿气团融为一体。我从来不走回头路,也没有回头路可走。
⑥由于气象工作者可以通过卫星随时监测到我的势力强弱和行动路径,一旦发现了我活动的迹象,便会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发出预报、警报,提醒人们注意采取防范措施,以减轻或避免因我南下时带来各种不利天气的危害。随着气象科学的不断发展,天气预报水平的提高,我将听从于科学调遣,尽力为人类多做好事,少做坏事。
分析第④段划线句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第④段加点字“往往”能否删去?为什么?

现代文阅读
听雨
季羡林①
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②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顺便说上一句:外国诗词中似乎少见。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是颇有一点诗意的。连《红楼梦》中的林妹妹都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句。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代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悬殊。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③了。
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春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六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的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决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濛濛。
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我的心又收了回来,收回到了燕园,收回到了我楼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门前的荷塘内。我最爱的二月兰正在开着花。它们拼命从泥土中挣扎出来,顶住了干旱,无可奈何地开出了红色的白色的小花,颜色如故,而鲜亮无踪,看了给人以孤苦伶仃的感觉。在荷塘中,冬眠刚醒的荷花,正准备力量向水面冲击。水当然是不缺的。但是,细雨滴在水面上,画成了一个个的小圆圈,方逝方生,方生方逝。这本来是人类中的诗人所欣赏的东西,小荷花看了也高兴起来,劲头更大了,肯定会很快地钻出水面。
我的心又收近了一层,收到了这个阳台上,收到了自己的腔子里,头顶上叮当如故,我的心情怡悦有加。但我时时担心,它会突然停下来。我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永远也不停。(1995年4月13日)
[注释:①季羡林:1911年出征于山东临清县。北大教授,著名学者。精通多国语言文字。②“死文字”:指已失传的吐火罗文。③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指对生死的通达看法。]
为什么本来极为讨厌的雨敲铁皮的声音却使作者有了平生少有的精神境界?
“听雨”是中国文化人的一件雅事,蒋捷的“听雨”词表现了怎样的境界?作者怎样看待蒋捷的这种境界?
春雨让“我”兴高采烈,文中描写了哪些场景,烘托作者的这种喜悦之情?请概括回答。
下面有关“听雨”的诗词所反映的心情与本文作者相同的是()

A.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B.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C.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D.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作为一代大儒,季羡林先生在文中表明了对学问、对人生、对社会的态度,阅读后你感受到作者是一个怎样的老人?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科学文阅读

羊年说“羊”
余 夫
①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羊与人相伴,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岁月。远古时期,羊曾是人们狩猎的对象。后来,人们发现羊性情温顺、繁殖能力较强,就将其驯养。一般人都认为羊是愚蠢的动物,但事实并非如此。现在有充足的证据表明,羊比人们想象中的要聪明得多,甚至可以说是相当精明。
②羊病了会自我治疗。科学家发现,如果所吃食物让它们感觉不舒服,出现便秘和胃灼痛,羊就会挑选其他一些可以通便或帮助止痛的食物。也就是说,它们能正确地认出并吃下那些能治病的食物。
③羊有着难以置信的记忆力,能辨认和记住面孔,包括它们同类的面孔和人的面孔,甚至能区分人高兴和愤怒的表情。科学家为羊搭建了一个带有两个门的羊棚,每个门后面各放一个食料槽,这两个门唯一的区别就是上面挂有不同的照片:第一个门上挂着面带微笑的人像或颇感惬意的羊的像;在第二个门上则挂着面带怒容的人像或受惊的羊的像。然后,他们便往羊棚里赶羊。结果发现,绝大多数羊都喜欢进第一个门。科学家发现羊至少可以识别50种不同的面孔,并记住一两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它们知道与愤怒的面孔相比,高兴的面孔是什么样的。而且,羊更喜欢人微笑温和的面容,而讨厌发怒、受惊时的表情。
④羊会用声音表达感情,雌羊能辨别它们每只羔羊的声音。这说明,在人听来都是一样的咩咩声,其含义可能是各不相同的。不仅如此,羊的发声特征虽然受到遗传限制,但也可以随着后天环境的变化而形成属于某一个小群体的“口音”。英国科学家在一些羊生下来一周时记录了它们的叫声,随后将这些羊放到不同羊群中喂养,在它们长大一些后再记录它们的叫声。有趣的是,虽然有亲缘关系的羊最初的叫声都很相似,但随着它们在不同的羊群中成长,它们的叫声特征逐渐与所在羊群中其他羊的叫声趋同。也就是说,它们已经慢慢习得了这个小群体的“口音”。这说明,群体生活可以影响羊的发声系统。
⑤羊还能通过连猴子都经常会失败的心理测试。英国科学家在羊的面前依次放置成对的不同颜色的桶,每次有一个桶中盛有食物。然后,他们将食物从一个桶中移入另一个桶中,同时还改变桶的颜色,最后改变桶的形状。但羊不仅认出了不同的颜色组合,并根据颜色组合的不同改变行为,它们还会根据桶的形状的变化改变行为。科学家说,一般只有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能做出这类反应,其他大型动物要做到是很困难的。澳大利亚科学家将一群羊放进复杂的迷宫中进行试验,发现它们不仅能够找到走出迷宫的方法,而且走的次数越多,走出迷宫就越容易。
⑥此外,羊还有非凡的嗅觉。以色列警方已经据此训练出全球第一只专门闻炸弹的“反恐山羊”,其嗅觉灵敏度甚至超过了警犬。这只山羊名叫拉洛莎,是一只两岁的母羊。它对各种炸药的气味非常敏感,与警犬相比,性格乖巧的羊看上去无疑要友善得多。很明显,羊正日渐成为警方的宠儿。
——选自《百科知识》(2015年第1期,有删改)
19.结合文章内容,请你说说文章第①段的作用。
文章第⑤段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你指出其中一种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请你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科学家发现羊至少可以识别50种不同的面孔。
2015年1月5日,羊年生肖邮票《乙未年》开始全国发行(见右图)。该邮票以绵羊作为造型基础,蕴含着“吉祥祝福”之意。请你认真观察图示,用简洁、平实的语言说出该邮票两个方面的美好寓意。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