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爱(节选)
[英]夏洛蒂•勃朗特
桌上点着两支蜡烛,壁炉上还有两支。沐浴着熊熊炉火的光与热,卧着派洛特﹣﹣阿黛勒跪在它旁边。半躺在睡榻上的是罗切斯特先生,一只脚在靠垫上垫着。他正注视着阿黛勒与狗。火光照亮了他的脸庞。我认识这位赶路人,两道浓浓的粗眉,方方的额头,给横梳的黑发一衬,更方了。认识他那坚毅的鼻子,与其说漂亮,不如说更显示个性;他的大鼻孔,我认为,表明他易怒;他严厉的嘴唇、下巴与下颚﹣﹣对,这三者都很严厉,一点儿不错。他的身材,此刻已脱去斗篷,我发现,与他方方正正的相貌很相称,大概算得上体育术语中所说的好身材吧﹣﹣胸宽腰细,虽然既不高大也不优美。
罗切斯特先生准已明白费尔法克斯①太太和我进了门,不过他好像并不想理睬我们,因为我们走近时,他连头都没抬。
“先生,爱小姐来了。”费尔法克斯太太平静地说。他点点头,仍旧瞧着那狗,那小孩。
“让爱小姐坐下吧。”他说。勉强生硬地点头,不耐烦却不失礼的腔调似乎在进一步表示“爱小姐来没来与我何干?这会儿我可不想跟她打招呼”。
我坐下来,不再窘迫。全套礼仪的接待反而令人慌乱,因为我无法报之以温文尔雅。但粗鲁任性使人不必拘礼。相反,合乎礼仪的沉默,古怪的举止,倒于我十分有利。再说,这种违反常情的做法也够刺激的,且看他如何进行下去。
他仍旧像尊雕像,既不开口也不动弹。费尔法克斯太太大概觉得该有人表示一下友好,就开始讲话。照常和和气气,照例老一套﹣﹣对他忙了一天表示慰问,说他脚扭了一定疼得厉害,心里烦躁,又夸他忍受这一切的耐力与毅力。
“太太,我想喝点儿茶。”这是她得到的唯一的回答。她忙起身打铃,托盘送来之后,又动手摆好杯子、茶匙等等,殷勤又利索。我和阿黛勒走到桌前,但主人却并不离他的睡榻。
“请你把罗切斯特先生的茶送过去好吗”费尔法克斯太太对我道,“阿黛勒没准儿会弄洒的。”
我照办,他从我手中接过茶杯。阿黛勒觉得这是为我提出要求的好时机,叫道:
“先生,你小箱子里不是有件礼物要送给爱小姐吗?”
“谁说起礼物来着?”他硬邦邦地说,“你期盼礼物么,爱小姐?喜欢礼物么?”他细细打量我的脸,目光阴沉、恼怒、刺人。
“说不上来,先生,对礼物我没什么经验。人们一般认为礼物令人愉快。”
“一般认为?那你怎么想?”
“请给我点儿时间,先生,才能给您一个满意的回答。一件礼物有许多方面,对不对?人得全盘考虑之后才能对礼物的性质提出看法。”
“爱小姐,你不如阿黛勒坦率,她一见我就大叫大嚷地要礼物,而你却拐弯抹角。”
“因为配不配得到礼物,我不如阿黛勒有自信。她可以做为老熟人提出要求,也可以照老习惯这么做,她说你早就习惯送礼物给她。但非要我就此事发表看法,真不知该怎么说才好。我是陌生人,又没做过什么值得感谢的事。”
“哦,别用过分谦虚来帮忙!我考过阿黛勒,发现你在她身上下了不少功夫。她不机灵,也没天分,但时间不长,却进步不小。”
“先生,您已给了我一份‘礼物’,我感谢不尽。自己的学生受到夸奖,正是做老师最向往的东西。”
“哼!”罗切斯特先生哼一声,默默喝茶。
(选自《简•爱》第十三章,黄淑仁译)
【注释】费尔法克斯:也有的译本为“费尔费克斯”。
(1)第一段描写了简•爱对罗切斯特的观察,用意何在?
(2)费尔法克斯太太是怎样一次又一次试图改变沉闷气氛的?
(3)结合语境,品读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让爱小姐坐下吧。”他说。(将加点处改为“爱小姐,坐下吧”是否合适?简述理由。)
2)“先生,你小箱子里不是有件礼物要送给爱小姐吗?”(阿黛勒的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4)对于简•爱与罗切斯特两人的对话,作者的设计妙在何处?写出你的发现。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笨拙的土豆
王晓莉
①十年前的秋天,我在火车上偶然遇到一位男子。他当时在翻的一本《梵高画册》吸引了我。我们渐渐攀谈了起来。我说我喜欢的是梵高那一系列自画像。“那么,梵高有张早期的画作有没有引起过你的注意呢?”对面的他说。“不,你不会注意到它的。”他还没说出是哪一张,就又遗憾又充满肯定地说。临下车前,这个男子把这本边页已经翻得有点微微卷起的《梵高画册》送给了我。正是在这画册里的中间某页,有他着重提到的那幅画:《吃土豆的人》。
②那些我忽视惯了的、生活中无以计数的、我眼中无比笨拙的土豆,就这样经由一幅百多年前的画作的引领,重新进入我一直睁开却始终有盲点的视线。现在,这幅《吃土豆的人》,我闭上眼睛即可回忆起画中任意一细节,它那么悲伤刻骨,却又坚韧不拔。
③画面正中是一盏悬挂的昏黄油灯,使整个画都带着深褐色的凝重。灯光下,一家五口正围桌而坐,木纹餐桌上摆放的,正是还冒着腾腾热气的一大盘土豆。热气袅袅地上升到他们的头顶。一个老太太正把一个特大个的土豆递给那主妇模样的人,仿佛在赞赏地说:“瞧这一个,多大个啊!”主妇则低眉筛着茶,她的粗眉有些皱起,可能有点不耐烦眼前这样的生活了,却又依然惯性地深思着这样的生活该怎样才可过得更如意更体面些。主妇的对面是一家之主,他也许是个矿工,手指叫煤炭染得发黑也懒得去洗洗。他凝望着老婆,好像要跟她商量什么事情。而另一个戴头巾的女人又凝望着他。一个穿裙子的姑娘,身形要娇小些,背对着
我们。他们的手关节都出奇地大,骨突着。你知道,那样的手是可以把食物或茶壶抓得很牢的,也可以把生活抓得很牢。他们的鼻翼也很宽,鼻孔粗大,他们的呼吸一定是粗重的。劳动,改造一切,包括人的呼吸。
④五个人非常均匀地分布在这幅画中,毫无疑问,人人都会说,他们是画家梵高所关注的主题。可是,在我看来,桌上仅有的那一大盘土豆,也是梵高眼里的主角。这个五口之家,土豆是他们的餐桌主题,日复一日的主题。这一幅画里,有笨拙的男女,笨拙的土豆。或许可以说,有着一个劳动之家全部的笨拙不堪的生活。
⑤据说弟弟提奥一见到这幅画,就鼓动哥哥拿去沙龙参加展览。但是梵高回信说:“我想清楚地说明那些人如何在灯光下吃土豆,用放进盘子中的手耕种土地……老老实实地挣得他们的食物。我要告诉人们一个与文明人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所以我一点也不期望任何人一下子就会喜欢它或称赞它。”
⑥我开始爱上吃土豆。煎、炒、炖、煮;单独吃,或搭配其他食物吃;当饭吃,当菜吃。土豆那满满的淀粉里,还有着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清香。
⑦我开始探究土豆的成长。大多数蔬果,都是裸露在空气与光线中,它们一生都与风与阳光打情骂俏着,最后用碧绿的、红彤彤的颜色告诉人们:我熟了,来吃我吧!只有土豆、红薯,那不多的几样,从春到秋完全埋伏在泥土之下。命中注定它的工作就是在漫长的黑暗里沉默与积蓄。
⑧有时想,土豆做梦吗?它的梦是黑色的还是彩色的?有时还想。土豆在出土以前。它的个大个小连种植它的农民也猜测不出,它们在土地里默默积蓄着。直到出来的那天,才是谜底揭晓的日子。
⑨有一回,我看到介绍苏联的一个电视片。在地广人稀、粮食永远不够的苏联,产量极大的土豆成了人们唯一的救命粮。我还听说,在20世纪60年代最初的那三年,饭蔬最为匮乏的冬春之际,土豆挺身而出,养活了整个北方。每一次听了这些,我总是热血沸腾地想,如果有机会,我应该去种植至少一季土豆,去观察、了解、亲近那些披着大地色外衣的土豆。那些外表粗糙、内心扎实的土豆,那些在市场的菜堆上与人们的菜篮中笨拙地滚动的土豆,那些养育生活的土豆。
⑩有时我吃着土豆,会想起火车上偶遇的那个人。他当时那么坚定地指出我会忽略梵高那幅《吃土豆的人》,也许并不是他的武断,而是他看出了当时的我,是个过度追求纤细生活和纤细内心的人。这样的人,无法在泥沙俱下的生活里立住脚,无法将生活的本质看得更清晰,无法像个伟大的旅行家一样在生活的沙漠里走得更深更远。这样的人,需要吃更多笨拙的土豆,与更多笨拙的人往来,过更多笨拙的生活。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土豆沉稳内敛、质朴厚道、无私奉献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土豆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
B.作者在第③段中运用环境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等多种描写方法细腻地刻画了《吃土豆的人》这幅画。其中对手关节和鼻孔的细节描写更是点睛之笔,让人印象深刻。 |
C.本文主要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文章开头写“我”不曾注意《吃土豆的人》这幅画是为衬托后文“我”对这幅画的理解,这样写可以使情节起伏,形成波澜。 |
D.文章结尾处写“我”思考10年前偶遇的人断定我不会注意《吃土豆的人》这幅画的原因,有呼应开头和揭示文章主旨的作用。 |
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⑦段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认为《吃土豆的人》这幅画“悲伤刻骨而又坚韧不拔”的原因。
请结合文意,说说下面句子中三个“笨拙”的含义。
这样的人,需要吃更多笨拙的土豆,与更多笨拙的人往来,过更多笨拙的生活。
笨拙的土豆:
笨拙的人:
笨拙的生活:第⑧段划波浪线句子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①院子里有数棵梧桐树、榆树、槐树,以及几株苦楝树,春天来了一段时间了,那些榆、槐、楝早已舒展开已绷了一个冬天的愁容,只有临近水井那几株梧桐树还没有一点儿绿意。春风又吹过了几天,那些树早已盛装了,这时梧桐树才像一个姗姗来迟的女子一样,慢慢从闺房里探出头来。牙瓣儿的楝花已洒满了整个院子,淡嫩淡嫩地铺着,你拿起扫帚开始清扫它们,等你清扫干净的时候,在不经意的抬头间,你发现井台边那几株桐树已露出了花骨儿了。又下了一场春雨,几个暖暖的春风天,那些桐花便一簇簇一束束的开了。
②村子里人忙着到庄稼地里去了,给隔冬的小麦锄草,或是准备牵牛耕田,浸种下泥,没有一个人有空闲去注意井边那几株桐树开花了。它们站在井台边,默不作声,寂寞地开着,老去,落下。幸好去年相识的几只燕子飞回了,它们落在那桐树上喃喃说过不停,出了一趟远门,见了一些世面,燕子们有很多路上有趣的事儿同这位老友说。
③六岁那年,一个小心,我的腿让开水烫伤,疼痛难忍。惊动正在梧桐树下洗衣的母亲,她飞快地跑了过来,顺手从树枝上捋了一把桐花,放在手中揉搓,从那嫩嫩的花瓣儿搓出一些汁来,母亲把它敷在我伤口上,那尖酸的疼痛渐渐淡了下去。如今隔母亲在千里之外,离屋后梧桐也有千里之遥,再深的疼痛也没有母亲与梧桐了,只能自己贴上那没有一点人情味的创可贴了。
④ 在故乡,无论谁家,只要生了个女儿,便总会在屋前屋后栽种数棵梧桐,以求女儿成凤凰时,将有梧桐栖,或者女儿们长大以后,用梧桐木做嫁妆。母亲说,我家的井边的那几棵便是生我之时种的,它们在家里院落里开开落落有二十多年了。一直没有引来凤凰栖,却引数只燕子在上面筑巢安家。母亲一直说,燕子是奔波命,年来年去,南来北往的奔波着,我何尝不是一只奔波的燕子,但是人在异乡,也没有梧桐可栖。前些时候收到母亲的来信,说我的年龄不小,家里的那几株梧桐树也有那么大了,是不是该砍了做嫁妆了。我没有回答母亲,只是在电话中问她梧桐树上的燕子们可好。
⑤昨夜又是一场春雨,想来在昨夜风雨中,故乡井边那几棵梧桐树又有多少桐花让风雨捋落下来,它们该顺着那涓涓细雨汇成的流水,入河,入江,入海,消融在世界的尽头。那在风雨中的燕子是否安好?在“我”的故乡,为什么有些人家会在房前屋后栽种一些梧桐树?
本文记叙了那几件事,表现母亲对“我”的关爱?
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下面语句的妙处。
春风又吹过了几天,那些树早已盛装了,这时梧桐树才像一个姗姗来迟的女子一样,慢慢从闺房里探出头来。作者为什么说,“我何尝不是一只奔波的燕子”?
最后一段文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文章这样结尾有何表达效果?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问题。
当节约细化到生活的每个角落
①一个同事,用着20年前大学时期破烂不堪的雨伞,冬天也穿着常被人嘲笑的地摊上买的便宜羽绒服,相对他不低的收入,他是节俭呢还是吝啬?如果我告诉你,他是江苏一个小山村出来的大学生,而且身体有一些残疾,童年吃了很多的苦,很早就懂得了生活的艰辛,物质的匮乏在他心中打下了很深的烙印,那么你会说他是节俭还是吝啬呢?节俭与吝啬虽然两词褒贬截然不同,然而其间的界限却真是不易把握的。
②人对价值或者行为的认知来自周围环境,对于价值观的培养和接纳也有各自不同的方式。同学就是一个大环境,有一种普遍的价值观,就像我的那个同事,他一定会受到大家的嘲笑,虽然他坚定地秉持了自己的原则。而一些人对“节约之星” 之类的榜样或者模范作用的抵触,才是在一个社会奉行节约所遇到的最大的问题。
③其实调节个人与整个环境(节约型社会)的价值观问题很简单: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节俭,如何把这种观念让个人真正地接受与执行。
④首要原则是“和谐”。和谐意味着不与环境发生不必要的冲突,例如:一个人可以有一些漂亮的,可以穿很久的衣服,用不着总是衣着破旧以彰显自己的节俭;也不用过分痴迷易变的时尚或者名牌。节俭是一种意识,一种与他人的共识,一种默契,存在于社会与个人的集体意识之中。任何时代都有穷奢极欲的人,然而如果在一个社会中,人们追求浪费,并把这种炫耀式追求和个人的财富地位相联系时,这个社会便存在问题!“节约型社会”需要解决“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节俭”的问题,这也是建立大众节俭意识的过程。
⑤而如何完善地建立“节约”的标准,是一个非常细化的庞大事业,需要点点滴滴的行动,简单的口号与教条化教育无法达到我们期望的效果。2005年夏天,6家民间环保组织发起了“26℃空调节能行动”就是一个非常细节化的行动,而且效果非常显著。当人们从身体健康以及整个环保与节约意识中懂得这个道理时,行动起来就快捷有效了。2006年“每月少开一天车”活动也是这种细化的教育活动。一次我去参观一个同事的新居,看到洗衣机的下水管搭在一个大水桶上,问起他,他才解释说是把洗衣机的排水存下来可以冲厕所用。当时我很惊讶,因为我平时并没有感觉到自己身边这个并不张扬的人竟有这样很细节化的节约意识,从那之后我对他便有了一种新的认识。我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他绝对不是一个吝啬的人。我相信只有在很小的事情上真正形成了一种普遍意识时,一切便都是自然而然了。
⑥回到“节俭还是吝啬?”当人们认为你怎样的时候,那就是怎样,这就是公共意识!如果进一步,如何让人们认为我是节俭而不是吝啬呢?说大呢,那是社会的事情,老百姓呢,还是节俭点儿好,毕竟也是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先不说是不是在继承传统,毕竟省了不少钱啊(还不会被人们背后说是吝啬鬼),这才是“节约型社会”对普通个人的真正好处。大有大的思想、计划和考虑,小有小的算盘和实际生活,让节约的观念和行动细化到生活的每个角落,像春雨般地“润物细无声”,才是最实际和最现实的做法。而要不要“节约之星”的漂亮帽子,就变得不甚重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文章开头讲同事的事,有什么作用?
文章第四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第五自然段运用同事新居中洗衣机的下水管搭在一个大水桶上的论据,是要证明什么观点?你能从生活中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文中说节俭“毕竟也是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你能写出有关节约的古诗文或者格言吗?
电视台要制作“当节约细化到生活的每个角落”的公益广告,请你结合这篇文章的内容和主题,设计一句公益广告词,构思新颖,最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阅读下面文章。
像棵树一样地活着
①多年前,由于受到了生活的沉重打击,我带着一颗千疮百孔的心,躲进了老家一椽破旧的老屋内。阴霾笼罩在村庄的上空,白天我关起房门,独自阅读康德、罗曼•罗兰和蒲松龄;到了傍晚,就顺着狭长的小胡同,走向村北的荒凉的山丘。我盼望太阳从缺了一角的院墙上悄然钻出,更期望如洗的月色静静泻在庭院中的站立的枣树上。
②枣树是我离开故乡那年父亲栽种的,冬去春来,一年又一年,它已经出落得壮健、秀逸起来。带着岁月的沧桑,它熬走了春风夏花秋月冬雪,也熬走了我那可亲可敬的仁慈的父亲。站在树下,每每生出无限的伤痛之感。而今,望着枣树枝青叶绿,想着灵魂深处的阵阵悲凉,自然有种淡淡的愁怨油然而生。
③从鸡的第一声啼鸣起,我就算开启了一天的生活之门。生活被浪漫的法国风情填充得严丝合缝,我喜欢起了音乐,贝多芬似的,静静地坐着,有风声从心头流淌,有月色从灵魂深处升起,虽无丝竹管弦之乐,但疲惫的身心还是被这样天然的音乐带进了神妙的境界。出得屋门,就是那棵站得笔直的枣树,看得久了,它那自然、自在的风姿渐渐浸染了我的心灵。
④夕阳在山,我又悄悄关了房门,独自朝胡同深处走去。幽僻的胡同内静悄悄地,少有人走,在这样的天地间,背着手踱步是一种奇妙的感受。我刚刚回到村庄时,百无聊赖曾不断地袭击着我的灵魂,我对生命也产生过不止一次的怀疑。人生在世,究竟是为了什么?这个从远古就有无数人不断探讨的哲学命题击穿我单薄的身躯,慢慢地折磨了我无数的日日夜夜。看蜜蜂在枣花间飞舞,听公鸡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啼鸣,日升日落,月圆月缺,忽然有了些许感喟,人来到这个世上,本来就是一件幸福的事,何必非要生出无端的烦恼!
⑤夏日来临,屋内渐热,我将心沉于康德的哲学中,竟没有感知到飞蚊的喧闹。闷热带来了狂风骤雨,夜半时分,山摇地动,破屋也跟着摇撼起来,似乎要把我这个世外之人埋葬于大地之下。惊悸袭来,转瞬而逝,面对这天地间的风风雨雨忽而淡然起来。这何尝不是人生?风也有,雨也来,风雨过去,一切不还是如此吗?明天,雨过天晴,朝阳仍然升起,这难道不是我们日日全新的生活?
⑥推开屋门,晨光曦微处,满院一片狼藉,枣树的枝枝叶叶横七竖八地躺在泥泞中。我禁不住心疼起来,抬头望去,枣树伤痕累累,断枝残条缠绕满身,那些曾经泛着清香的花儿全然凋零。满怀忧伤地清理着庭院中的落叶残枝,心中袭来阵阵悲凉。这棵树与自己的命运何其相似?对尘世无欲无求,赤条条来,无牵无挂去,偏偏命途多舛,竟在这苍苍茫茫的天地间生出些是非来,何其可悲可叹!
⑦我想,这棵枣树受到如此打击,也许会永远沉沦下去。两天以后,我也就将它淡忘了去。我知道,我与它一样,都是世间再普通不过的一粒尘埃,我忘了它,它自然也会忘了我。物我两忘,大概也是人生的一种境界。我又沉入那些厚厚的书卷中,思索着那些亘古不变的永恒命题。
⑧我与世间几乎隔绝起来,好长一段时间人们找不到我究竟流落何处。不少人四处打探,我知道他们的初衷是善良的美好的,但我不愿出来,因为还没有恢复元气,正像那棵经历了无数风霜雪雨的枣树。我很想自己强大起来,让自己弱小的身躯支撑起坚硬的灵魂。我开始日以继夜地阅读《资本论》,读得久了,倦了,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反而明白起来。也许,我想,在冬天到来之前,我的心情会好起来。
⑨我被声声清脆的鸟鸣惊醒,那是从枣树枝枝杈杈间传来的。走出院落,三五只蚂蚁正忙碌着搬运东西;一条蚯蚓半醒半醉地在湿润的地面上爬行;三三两两的鸟儿在树间飞来绕去……一天的生活又要开始了。枣树从晨露中醒来,嫩绿的叶片在风中轻轻拂动,在那些残断的树枝间,萌生出无数的叶芽,新绿满眼。这棵饱尝人间辛酸的枣树终于重生了!我也该走出这破旧的院落了。在一个大梦初醒的早晨,我终于感到浑身散发出无穷的力量,从脚底,从臂膀,从灵魂深处。我又看到丝丝奇妙的阳光的金线从残缺的院墙处飞来,静静地泻在那棵已然苏醒的枣树上。
⑩我泪眼婆娑,抬头再次凝望着这棵与我朝夕相伴枣树,心中充满着温暖和幸福。关上院门,走入狭长幽深的胡同,然后静静地满怀期望地走入阳光中……“阴霾笼罩在村庄的上空”中“阴霾”如何理解?
文中第⑨段中画线句子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像棵树一样活着》告诉我们怎样的人生道理?
结合文章内容,简述“我”的性格特点。
阅读下面文章。
马航客机为何会失联
⑴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航班失联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全球大搜索行动举世瞩目,牵动人心。在现代科技条件下,一架先进的客机为什么会发生突然失去联系的情况?要了解个中缘由,那就先要从飞机是如何与地面保持联系的说起。
⑵正常情况下,飞机会通过多种无线电通信系统与地面保持联系。以波音777为例,这种先进的客机上有3种独立运作的无线电通信系统与地面保持联系。其中高频通信系统是远距离通信系统,通信距离可达数千千米。近距离的甚高频通信系统最为常用,在高度为300米时作用距离为74千米。因为起飞和降落期间是飞机和地面联系最频繁的时间,也是飞行中最容易发生事故的时间,所以为了保证甚高频通信系统的高度可靠,民航飞机上一般都装有一套以上的无线电通信系统。
⑶地面管制雷达也是管制人员获取飞机位置信息的途径之一。管制雷达分为一次监视雷达与二次监视雷达。一次监视雷达通过扫描获得回波,屏幕上显示的一个个小光点就是空中的飞机。二次监视雷达将向空中的飞机发射询问脉冲,机载应答机接收到询问脉冲后,将应答机代码及高度、速度等信息编成应答脉冲,发回地面。二次雷达所获取的信息与一次雷达获得的飞机位置信息结合在一起,组成了最终在地面管制人员终端上所显示的综合信息,并通过该信息与飞机保持联系。
⑷飞机除了通过无线电通信系统、地面管制雷达这两种途径与地面保持联系外,还会通过ACARS系统与地面保持联系。ACARS系统是地面监控飞机飞行状态最重要的手段,地面控制中心可以随时了解飞机的引擎、高度、航向等数据。
⑸如果一架飞机甚高频无线电呼叫不到,一次雷达扫描不到,二次雷达问询不回答,甚至ACARS系统也被关闭,那么这架飞机便与地面管制系统彻底失联了。
⑹从技术角度来看,马航客机失联事件与现有主要依靠地面雷达的空管技术难以掌握飞机实际位置有很大关系。而被誉为下一代空管技术的ADS-B航空管制技术其实早在10多年前便已研发出来,迟迟未能推广开来并不是因为技术原因,而是由于需要对目前所有航空管制系统的地面和空中设备进行更新,所有航空管制员和飞行员都需要重新培训,难度可想而知。不知此次马航失联事件,可否成为新一代空管技术走上前台的助推剂。(原文有改动)选文第⑴段有什么作用?
第⑵段划线句子“以波音777为例,这种先进的客机上有3种独立运作的无线电通信系统与地面保持联系。”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第⑶段加点词语“之一”能否删掉?为什么?
阅读选文第⑷段,找出飞机与地面保持联系的三种途径。
请结合选文第⑹段内容,说说此次马航失联事件,可否成为新一代空管技术走上前台的助推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