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规划,你准备好了吗
随着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职业生涯规划如今不再是新名词,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在高中大面积推开,并逐步向初中普及。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针对个人职业选择的主观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和测定,确定个人的奋斗目标并努力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换句话说,职业生涯规划要求根据自身的兴趣、特长,将自己定位在一个最能发挥自己长处的位置,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能力的职业。
【调查研究】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研究课题组对某校高一新生,做了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学子心声】
爽爽是大四学生,学的是会计专业,但是找了大半年工作,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问她到底喜欢什么,想做什么,她都说不清。我觉得我适合当护士,可我学的是会计。当初填志愿的时候,我明明填的是浙江某大学的英语专业,可是,等我和同学出去玩了,我爸偷改了我的志愿,学校和专业全改了。
由于不喜欢所学专业,她学得不开心,几度厌学,现在找工作又特别迷茫,听说有职业生涯编导后,她不仅感慨:要是我那时候就有这样的辅导多好,怎么会走这些弯路?真是郁闷!
【规划编导】
中学生在接受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时,指导师往往会对他们进行这样的心理测试;
今天,你准备去一个很远的地方旅行,别走出家门,一个白胡子的神仙突然在你面前出现。他告诉你,他可以送给你一个礼物,作为你旅途的坐骑,你会选择哪一个?
A.一头强壮的大象
B.一头被视为神物的单峰白骆驼
C.一匹《射雕英雄传》里提到的汗血宝马
一般人的逻辑是不是这样的?我喜欢宝马,因为很威风,很漂亮,而且跑的很快,我喜欢这种奔驰的感觉!我不喜欢骆驼和大象,因为太慢了!但如果是去沙漠,骑大象走不出二十公里就得渴死。如果去草原,要一头骆驼又有何用?
不管你的答案是什么,都要明白:关键是看你要去哪里旅行。
【专家说法】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儿研究所所长孙宏艳:美国早在1989年就颁布了《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明确规定职业生涯教育要从6岁开始。日本也要求从小学开始就必须进行职业生涯方面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开展高中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太迟了!在填报志愿时,许多学生不但对大学的专业学什么、将来能做什么一无所知,就连对自己的兴趣与适合的东西也不够了解。在大学阶段,许多学生由于选择了不感兴趣的专业而表现的很懈怠,甚至荒废了学业。
深圳市光明新区教科研究中心刘会金:绝大多数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大学生毕业时有将近40%的同学认为自己选错了,专业前65%的同学想跨专业选择职业,就业过程相当痛苦。每年填报高考志愿时,很多家长、教师习惯于分数优先原则,很少考虑孩子的兴趣、志向。
温州市教研院副院长马玉斌:职业生涯规划课主要是帮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以及自己和职业的匹配度。高中阶段的生涯规划教育,并不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就定下具体明确的职业方向,而是要让学生在认识自己和社会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所在,学会把兴趣转变成学科优势、职业兴趣和事业追求,在选课和选专业方面能够有的放矢,激发个人的内在价值和潜力,去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摘自互联网,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与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结果相符的一项是:
A.少数家长对孩子职业生涯规划的帮助不大。
B.多数学生赞同在高中阶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C.多数学生对各个职业了解较多并希望进行体验。
D.初中学校没有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课。
(2)阅读规划辅导部分,分析指导师给中学生做心理测试的意图。
(3)阅读学子心声部分,结合文本相关材料写出爽爽的案例给你的职业生涯规划带来的启示。
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回答下列各题。
①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②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夕阳西下,我们有点儿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③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④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
⑤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
⑥瑶族老人又说:“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好让后来人方便。我这次是专门送粮食来的。”
⑦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⑧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 A _____(修整、修补、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儿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⑨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 B _____(闪、跳、跑)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⑩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⑪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⑫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⑬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⑭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⑮“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⑯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⑰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驿路梨花》节选)
(1)请从文中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并填在A、B处。
A. B.
(2)选文中划线的句子是什么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指出选文第⑬段属于记叙顺序中的哪一种,并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概括。
(4)“驿路梨花处处开,雷锋精神代代传”,请就传承雷锋精神谈谈你的理解和感悟。
阅读《母亲的刺绣时光》一文,完成各题。
母亲的刺绣时光
宫佳
①母亲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一针一线,在她灵巧的手里,会变化出生动形象的图样。母亲不懂什么叫刺绣艺术,她只知道忙完了家务,捏起银针在变化无穷的图样里诠释着勤劳。
②刺绣又称女红,是闺阁中的女孩子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唐代罗隐有诗曰:“一片丝罗轻似水,洞房西室女工劳。”讲述的是古代女子用纤纤玉指做手工刺銹的场景。可错到了我这一代,我并没有继承母亲的刺纺手艺。小时候,我常见母亲的银针一穿一拉地在毛衣上,鞋面上忙活,不久,美丽的图就成型了。那些刺绣出来的小动物、小花朵,装点着我们枯燥的生活。
③我稍微大一点,母亲就说,女孩子要学习女红,一个不会针线的女孩子是要被人笑话的。可愚家的我并没有遗传母亲的心灵手巧。我捏起银针笨拙的如同提着一个大棒槌,不是让银针刺破了手,就是针脚歪歪扭扭。我自我解嘲,宁可写几篇字,也不握这银针,我就不是提银针的料。
④母亲也不勉强我,银针在穿梭,流年在变幻。
⑤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我总看到母亲在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绣出一花一叶。我常常对母亲发牢骚,闲着没事出去遛弯,天天和这些针线较什么劲?享享清福多好?母亲说,你不懂。我有点恼火,现在,谁还穿自己做的衣服?商场什么样的衣服没有?母亲头都没抬,继续她的刺绣时光。
⑥后来,我去外地谋生,母亲默默地递给我一摞做工精美的鞋垫,母亲说,丫头,遇到闹心的事就做做女红,忙活着,烦心事就没影了。
⑦我接过那一摞鞋垫,看下去,有一双鞋垫赫然绣着四个字“一路平安”,还有一双鞋垫绣着“万事如意”。忽然感觉鼻尖酸酸的,母亲把她对我的祝福在一针一线中,伴我走违万水千山。我忽然理解了母亲,刺绣是她的一个爱好,而那些做工精美的锈品,是母亲用心在歌唱。母亲把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千变万化的刺绣中,一针一线里,绣出的是一寸一寸深沉的光阴。
⑧远离家乡的日子,磕磕碰碰,母亲的绣品却在我心中生了根。终于,我拿起了笔,拾掇起荒废了很多年的文字。有了爱好,生活在平淡如水中浸润了精致,活色生香起来,即便是面对惊涛骇浪,也如母亲一样内心沉稳。虽然,我到如今也不会像母亲一样静坐,在花花绿绿的针线里绣出种种鲜活,可我却以笔代银针,以墨代丝线,一笔一划里写出或柔美或磅礴的画卷。我又何尝不是在刺銹自己的时光呢?
⑨刺绣时光,是两代人精神的相融。勤劳日子里,我们的内心柔软,眼界辽阔;风风雨雨中,有爱好相伴,生活就有了小欢喜,即便是身处困境,也能心如磐石,攫取到欢乐的浪花。
(选自《中山日报》,有删改)
【注释】①女红(gōng):旧时指女子所做的纺织、缝纫、刺绣等工作和这些工作的成品。也作女工。
(1)围绕刺绣,“我”和母亲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请结合文章②~⑦段的内容概括。
|
人生阶段 |
小时候 |
稍微大一点 |
结了婚 |
后来去谋生 |
|
主要事件 |
“我”常见母亲忙活刺绣,绣品装点我们的生活 |
① |
② |
③ |
(2)结合语境,品析第⑤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我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纺出一花一叶。
(3)联系全文,分析“刺绣时光”的含义。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②段中,引用唐代罗隐的诗句,只是为了突出母亲刺绣技艺的灵动高超。
B.第⑦段中,“我”看着母亲送的一摞鞋垫,感受到母亲对去外地谋生的“我”的祝福。
C.第⑧段中,母亲的绣品在“我”心中生了根,表明作者开始拿起银针,静坐一角,绣出画卷。
D.随着时间的流逝,“我”领悟到刺绣是母亲的爱好,那些精美的绣品是母亲用心在歌唱。
E.本文作者拾取变幻流年中的点点滴滴,于叙述中流露真情,在抒情议论中揭示生活的哲理。
阅读《啄木鸟真的是益鸟》一文,完成各题。
啄木鸟真的是益鸟
周大庆
①啄木鸟一直被人们誉为“森林医生”,是益鸟。但近日,一篇宣称啄木鸟的“啄木”行为破坏树木、加速树木死亡的自媒体文章广泛传播,称啄木鸟绝非“益鸟”。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②其实,鸟本无好坏之分。无论是啄木鸟,还是其他鸟,都是人类的朋友。人类往往按照是否有利于农林业生产经营、是否造成经济损失等,将鸟划分为“益鸟”或“害鸟”。然而,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角度看,所有鸟类都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正是多样的生物促进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动态稳定,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③啄木鸟确实偏好在“生病”的树上觅食,科学工作者野外观察发现,啄木鸟的啄洞虽然会为某些病菌、害虫的滋生提供入口,但是,一般来说,不会导致树木死亡。即使啄洞会导致少量树木死亡,对于整个森林生态系统而言也基本没有影响,因为森林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系统,树木有生有死,整个森林生态系统才会健康运转。
④从促进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说,啄木鸟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啄木鸟属于初级洞巢鸟,自己开凿树洞并在洞内繁殖。同时,还为次级洞巢鸟(指没有啄洞本领,需要利用啄木鸟的旧洞进行繁殖的鸟类)提供“住所”。例如头鹰和大山雀,它们很多时候就需要利用啄木鸟的旧泂进行繁殖。如果某区域没有初级洞巢鸟,那么次级洞巢鸟也很可能消失。不仅如此,啄木鸟的啄洞还能为花鼠、貂等哺乳动物提供繁殖栖息场所。可以说,啄木鸟在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群落组织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名副其实的“基石”物种。
⑤此外,啄木鸟“森林医生”的称号可名不虛传。山东省奉安林科所(今山东省奉山林科院)在1000多亩杨树林中连续3年开展实脸,研究发现啄木鸟对天牛、柳瘿虫、黄蛾等害虫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其中,仅光肩星天牛就由原来100株树80个幼虫隆低至08个幼虫。
⑥可见,啄木鸟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总体上利远远大于弊,真的是“益鸟”,值得大家携手保护。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面说法不能说明“啄木鸟真的是益鸟”的一项是
A.啄木鸟的啄洞会为某些病菌、害虫的滋生提供入口,导致少量树木死亡。
B.啄木鸟的啄洞不仅能被次级洞巢鸟所用,还能为一些哺乳动物提供繁殖栖息场所。
C.啄木鸟对天牛、柳瘿虫、黄蜡蛾等害虫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D.啄木鸟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总体上利远远大于弊。
(2)下面对文中画线句子使说明方法及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杨树林的面积特别大。
B.使用列数字、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说明进行实验和得出结论所用的时间很长。
C.使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啄木鸟“森林医生”的称号名不虚传。
D.使目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森林中害虫特别多,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角度看,所有鸟类都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鸟并无“益”与“害”之分。
B.第③段中加点词“一般”表示通常的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C.第④段中加点词“基石”,说明啄木鸟在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群落组织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D.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条理清晰地说明了啄木鸟是益鸟的原因,也对文章开头的疑问进行了解答。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你妈喊你起床啦
刘标标第一次意识到起床是场战争,是在小学一年级。
“刘标标!起床啦!”妈妈对着他喊。
刘标标睁了睁眼,又闭上了。妈妈又叫了几遍,还是没用,只能给睡梦中的儿子穿上衣服。刘标标忽然感觉身上很痒,终于忍不住彻底睁开了眼,大声说:“我不想起床!”
“不想起也得起!”妈妈明显在嗓门上占据优势。
刘标标被吓住了,乖乖起来穿衣服。妈妈见状满意地点了点头,转身出去。刘标标假模假样地动了几下,看见妈妈出了他的卧室,连忙后仰,一头倒在枕头上,再次进入甜美的梦乡。
“刘标标!你是不是想挨揍!”妈妈把饭端到桌子上,暗暗纳闷为啥穿个衣服要这么久,然后就发现刘标标穿着衣服倒在了床上。
“我真的不想起床啊!”
“不想起也得起!”妈妈抓住刘标标的手就往上拉。
“我!不!”刘标标抗争着,身子用力后仰。忽然,他大哭起来。
“起个床,跟打仗似的。”妈妈感慨道。
随着时间推移,两人的战斗愈加激烈。
“妈,你去做饭,我现在穿衣服。”“不行,我看着你穿。”
“穿完了,你去做饭吧。”“不行,你还没洗脸刷牙。”
“洗完了!你去做饭吧,我饿了。”“想不到吧!饭我早就做好了。别想再睡回笼觉,抓紧去上学。”
“妈,今天星期六不用去上学。”
“不会吧?”妈妈疑惑地查看日历,却看见刘标标疯了似的冲着床跑过去。
“刘!标!标!!”
在尝试了“欺骗老妈教师节放假”“召唤奶奶前来助阵”等一系列战术之后,刘标标发现自己依旧每次都落败。
刘标标决定第二天尝试新办法。
“刘标标,起床啦!”
刘标标果断睁开眼,皱眉道:“妈,我肚子疼……”然后抱着肚子开始表演。
“哟?跟谁学的这一招?
刘标标继续卖力表演。
渐渐地,妈妈开始着急了。“真疼吗?”她摸摸刘标标的肚子。刘标标不说话,痛苦地点了点头。
“那去医院吧。”妈妈叹口气,“早上的排骨面白做了,估计这个星期只能吃小米稀饭了……”
刘标标忽然一个鲤鱼打挺站起来,“妈”,刘标标活力四射道,“我没事了!”
那天之后,妈妈发现了一个让刘标标早起的好计策:________。
“刘标标,今天早上是肉松三明治!”
“今天早上是番茄酱配煎蛋,你不起来你爸全吃完了啊。”
“肉饼有没有人想吃啊?”
刘标标每天早上闻着香味醒来,还没等人叫就乖乖坐在饭桌前。妈妈对自己的厨艺很是得意。
然而好日子并不长久,妈妈发现儿子起得越来越早,甚至超过了自己起床的时间。
“妈,给我钱,我想去外面吃。”
“这星期都第几回了?”妈妈不满地说。
“我在外面有事。”刘标标皱着眉头道。
“你能有什么事?”妈妈心头涌上一股无名火。
“你就别管了。”刘标标不耐烦道。
“大早上你俩吵什么啊…”刘标标他爸揉着眼睛从卧室里走出来。
“吃饭!”妈妈大吼,吓得刘标标他爸猛地立正。
“这……这是怎么了,孩子都那么大了……”刘标标他爸嘟嚷道。
妈妈正要反驳,突然意识到刘标标已到了青春期,不再是小孩了……
刘标标四十岁那年,不用闹钟就能早起,还能做最喜欢吃的排骨面。他每天早晨叫女儿起床,“跟打仗似的”。
刘标标坐在桌前,忽然想起很多年前,那个姑娘对着一个小孩也这么说过。
他突然哭了。
这场战争妈妈终于赢了。他每天都会早起,而她却再也不会早起。
从此,再也没有他和她的战争了。
(1)“表演”在文中的含义是 。
(2)根据上下文,在文中空格处填上合适的内容。
(3)对文中画直线部分对话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儿子胡搅蛮缠,母亲大声呵斥。
B.儿子不断催促,母亲语带调侃。
C.儿子一再拖延,母亲步步紧逼。
D.儿子针锋相对,母亲束手无策。
(4)从语言表现力角度,简析本文标题的妙处。
①
②
(5)文末画曲线的句子“那个姑娘对着一个小孩也这么说过”,“那个姑娘”指“妈妈”,请分析这句话的丰富内涵。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上海是怎么来的?
①一说起“魔都”,大家都知道指的是上海,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是怎么来的呢?
②上海位于黄浦江支流﹣﹣上海浦旁边,当时这一带把河叫作浦。最早在上海浦附近出现了一个居民点,一般居民点都靠着河,用水比较方便,还利于出行。随着人口增多,经济发展,需要给这个地方起一个名字,于是就叫上海。宋朝末年出现上海镇,元朝的时候就建县了,上海地区在开埠之前已是江苏省的一个县。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上海这个地方的行政地位逐渐上升。
③到了近现代,地理因素在上海的快速发展中进一步突显出来。
④上海的“江海之会”在世界上可谓独一无二。哪个江?长江。哪个海?东海。黄满江的出海口连接着长江,长江又与东海交汇。长江有6300公里,位于世界第三,整个长江流域经由它对上海的经济、文化、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为水运曾经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运输手段。通过水路上海可以方便联系到浙江、江苏,靠海又大大加强了对外联系。
⑤同时,上海还处在中国南北之中。以前,有两种商品在世界贸易中具有重要地位,一是桐油,二是猪繁。当时由于没有化学人工合成品,全世界船只防腐蚀涂料主要是用长江流域山区出产的桐油制造的,而中国相油几乎全部从上海出口。至于猪暴,即猪脖子上的可以用来做刷子的毛,都要从迢迢千里之外的产地﹣四川、湖南聚集到上海出口。
⑥独特的区位优势带来了人口的持续增长。上海刚开埠时总共有50多万人口,到1900年人口突破100万,到解放初户籍人口达到500万,这一速度比历史上巴黎、伦敦的都要快。
人从哪里来?主要靠的是移民。上海的移民大多来自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等地区﹣﹣这些地区是以往一千年间中国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的地方,他们一般文化层次比较高,基本具备良好的市场意识,这也为上海人形成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和良好的契约精神奠定了基础。
⑦在这种情况下,上海的文化体现出多元交融、海纳百川的特色,让这座城市充满了魅力。
(1)第②段介绍了下列信息:
①上海成为居民点的原因;② ③
(2)第④段加点词“主要”能否删去,为什么?
(3)第⑤段列举了桐油和猪鬃的例子,对其作用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说明这两种商品的产地都非常偏远难以运输。
B.说明这两种商品在世界贸易上具有重要地位。
C.说明这些商品都必须聚集到上海,然后才能出口。
D.说明上海处于中国南北之中,拥有重要贸易地位。
(4)根据上下文,第⑥段不能与第④⑤两段调换位置,请简要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