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红色玻璃球
[美国]威廉•贝纳德
①在美国艾达荷州东南部的一个小镇上,有个名叫米勒斯的菜商。在经济大萧条时期,米勒斯先生在路边摆了个小菜摊,人们下班的时候路过这里,顺便采购一些新鲜的蔬菜,那个时候,钱和食品非常匮乏,所以,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十分流行。
②镇上有几个穷人家的孩子,他们经常到米勒斯先生的菜摊跟前晃悠。当然,他们不想买菜,只是来欣赏一下那些当时非常珍贵的物品。尽管如此,米勒斯先生也总是热情地招待他们,就像招待每个到这里买菜的大人一样。
③“你好,巴里!今天过得怎么样?”
④“你好,米勒斯先生,我过得不错,谢谢。这些豌豆看起来真新鲜。”
⑤“是的,巴里,你妈妈身体好点没?”
⑥“是的,正在好转。”
⑦“那就好,你想要点什么?”
⑧“不,先生,我就是看看,这些豌豆真的很不错!”
⑨“你想带点回去吗?”
⑩“不,先生,我没有钱。”
⑪“可以用东西交换啊!你有什么东西跟我换吗?”
⑫“哦﹣﹣﹣我只有几个刚赢来的玻璃球。”
⑬“是吗?给我看看。”
⑭“给,你看,这个多漂亮。”
⑮“嗯,是这样的。不过这是蓝色的,我想要个红色的。你家里有红色的吗?”
⑯“好像有。”
⑰“这样,你把这袋豌豆带回去,下次把那个红色的玻璃球带来。”
⑱“一定,谢谢你,米勒斯先生。”
⑲每当米勒斯先生和这些小顾客“讨价还价”是,米勒斯太太都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面带微笑。她很熟悉这些“交易”,也很理解丈夫的行为。除了巴里,镇上还有两个穷孩子,他们的家里拿不出钱来买菜,也没有值钱的东西来交换。为了帮助他们,又显得自然,米勒斯就这样假装和他们为了一个玻璃球进行谈判。就像这次巴里有个蓝色的玻璃球,可米勒斯先生却想要红色的,下次他带红色玻璃球来的时候,米勒斯先生又想要绿色或橘红色的了。当然了,每次打发这个男孩回家的时候,总会让他带上一袋新鲜的蔬菜。
⑳许多年以后,米勒斯先生去世了。镇上的人全都来向他的遗体告别,并且向米勒斯太太表示慰问。在长长的告别队伍的最前面,站着三个引人注目的年轻男子,一位身着军装,另两位身着黑色西装白色衬衫,头戴礼帽,十分体面庄重。米勒斯太太站在丈夫的灵柩前,年轻人一个一个走上去拥抱她,低声安慰几句。然后,米勒斯太太满含热泪,注视着他们把自己的手放到米勒斯先生冰冷苍白的手上。这三个年轻人就是当年和米勒斯先生用玻璃球交换蔬菜的穷孩子。他们告诉米勒斯太太,当年他们是多么感激米勒斯先生,感谢他当年换给他们的蔬菜。
现在,米勒斯先生不用再和他们为了玻璃球的颜色和大小讨价还价了,这三个孩子也不用再靠他的救济度日,可他们一生都会记住他。虽然,米勒斯先生一生都没发过大财,可在镇上人们的眼里,他是艾达荷州最富有的人。在他已经失去生命气息的右手里,正握着三颗亮晶晶的红色玻璃球。
(选自《中国学生必读的微型小说精选》,有改动)
(1)阅读这篇小说,请简要概括小说的两个主要情节。
① ②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表现了米勒斯太太怎样的心理?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
①每当米勒斯先生和这些小顾客“讨价还价”是,米勒斯太太都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面带微笑。
②然后,米勒斯太太满含热泪,注视着他们把自己的手放到米勒斯先生冰冷苍白的手上。
(3)阅读第③~⑱段,指出这部分文字运用的描写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4)“虽然,米勒斯先生一生都没发过大财,可在镇上人们的眼里,他是艾达荷州最富有的人。”为什么米勒斯先生是“最富有的人”?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9阅读《深信黄山天下奇》,完成下列问题。
深信黄山天下奇
①很早就已闻黄山具有北方山峰的雄壮巍峨,南方峻岭的俊逸飘洒;也听说黄山有玲珑剔透的怪石,虬枝斜出的黄山松和浩瀚无边的云海。当代大诗人郭沫若在赋诗赞颂黄山景色时更留下了“深信黄山天下奇”的佳句。
②今年十月,我来到了黄山,虽说进入秋季,但此时的黄山还是穿着夏装。拾级而上,灰蓝色的轻烟不时伴随花香扑面而来。凭栏远眺,十里迤逦的群峰由于角度、位置和视线的不同而出现景观上的差异,但见峰峦争雄,奇松苍翠,就像几千丈长的彩色帷幔悬挂在前方,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
③黄山是立体的画、无声的诗。当走进黄山的峰海,无数的巧石会争先恐后奔眼前。在半山寺,抬头可见一只头朝天门的振翅欲啼的“公鸡”,这就是巧石“金鸡叫天门”;登上“天山已屏”,遥望莲花峰,她就像用壮美线条勾勒出来的一朵含苞欲放的新莲;在鸡公峰前,一块巧石长得像鹅一样,昂起头,翼下还有许多圆石簇拥着,形成了“天鹅孵蛋“的奇景。还有九龙峰上的“猫头鹰”,白沙岭上的“喜鹊登梅”,狮子峰顶的“猴子观海”,鲫鱼背上的“仙桃石”……这些巧石千姿百态,逼真逗趣,似人似物,似禽似兽,惟妙惟肖,如同出自能工巧匠之手,给人带来丰富的想像和无尽的乐趣。
④如果用“巧”来形容黄山的石,那么黄山的松可说是“奇”了。黄山松不像一般的松树那样生长在泥土里,而是依山势和风向扎根在高山的峭壁夹缝中。它们不怕严寒,四季常青,形态有立有卧,有俯有仰。如举世闻名的千年古松——迎客松,就挺立在玉屏楼东、文殊洞上。a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迎接远方的来客。离开玉屏楼,路旁又有一株古松远伸一枝,作送客状,它就是送客松。往前50米处的望客松则体态优美,如向游人点头,依依惜别。还有始信峰上的黑虎松,天都峰的探海松……。黄山的松树不仅独立生长,也有成林的树木。如狮子峰上的松树就成林成片形成松海,当山风吹过,b就像排浪拍岸的潮汐,蔚为壮观。
⑤黄山的奇松引人入胜,黄山的云海更为神奇,它妙在非海,而确又似海。站在峰巅,只见烟云时而为风平浪静的汪洋,时而为浪涛汹涌的大海,时而似奔腾的急流,时而又轻柔如绢。刚才还是倾盆大雨,迷天雾,而刹那间,它们就会全部散去,阳光一照,白云浩浩,澜翻絮涌,万道山峪沉于银涛中,真有“忽闻海中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的佳境,难怪郭沫若形容它是“森罗万象,忽隐忽现,或浓或淡,胜似梦境之迷离。”第③、④、⑤段的内容分别与第①段的哪些短语相对应?
第③段内容与“ ”相对应。
第④段内容与“ ”相对应。
第⑤段内容与“ ”相对应。第⑤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表现出黄山云海 的特点。
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曾说过:“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①“五岳”即我国历史上的五大名山,请写出其中的二座山名及方位。
②简单说说这两句赞语的含义。
8阅读《纪念白求恩》,完成下列问题。
⑴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列宁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要拥护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无产阶级要拥护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世界革命才能胜利。白求恩同志是实践了这一条列宁主义路线的。我们中国共产党员也要实践这一条路线。我们要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要和日本的、英国的、美国的、德国的、意大利的以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能打倒帝国主义,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
⑵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⑶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⑷①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②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③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④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⑤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⑥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⑦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⑧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 的人,一个 的人,一个 的人,一个 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第⑵段的分论点是什么?请结合文段谈谈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结合上下文,对下面这句话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
A.“这种人”是指前文表述的“不少的人”。 |
B.“其实不是”、“至少不能算”、“纯粹”等词语的运用,使表达更严密。 |
C.前文列举了“不少的人”的四种表现,从而得出了这个结论。 |
D.严肃批评了“不少的人”,号召大家学习白求恩。 |
第⑷段的四条横线上的词使用正确的是( )
A.纯粹、高尚、有道德、脱离了低级趣味 |
B.纯粹、高尚、脱离了低级趣味、有道德 |
C.高尚、纯粹、有道德、脱离了低级趣味 |
D.高尚、纯粹、脱离了低级趣味、有道德 |
给第⑷段分层,并写出层意。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二)
我又搬到外祖父那里。
“怎么啦,小强盗?”他用手敲着桌子,对我说,“现在我不养你了,让外祖母养你吧!”
“让我养我就养,”外祖母说,“你以为这是个什么了不起的难题吗?”
“那你就养好了!”外祖父大叫一声,但是马上又安静下来,对我解释道:
“我和她完全各过各的了,如今我们样样都是分开的……”
外祖母坐在窗户下快速地织着花边,线轴快乐地击打着,密密麻麻插满了铜针的枕头在春天的阳光下像金刺猬似的闪光。……外祖母用嘲笑的口吻对我讲起她和外祖父分家的情形:他把所有的破盆破碗、瓶瓶罐罐都分给她,说道:
“这是你的,再别问我要什么了!”
然后,他把她所有的旧衣服、物件、狐皮大衣全拿走了,卖了七百卢布,把钱借给他的教子——一个做水果生意的犹太人生利息。他简直害了吝啬病和丧失了羞耻心。
……
家里面一切都是严格地分开的:今天是外祖母出钱买菜做午饭,明天就该外祖父买菜和面包。轮到他买的那天,午饭照例要坏些,外祖母买的全是好肉,而他总是买些大肠,肝、肺、牛肚子。茶叶和糖各人保存各人的,但是在一个茶壶里煮茶,外祖父地说:
“别忙,等一等!你放多少茶叶?”
他把茶叶放到手掌上,细细地数,说道:
“你的茶叶比我的碎,所以我该少放,我的叶子大些,多出茶色。”……以上选段出自原苏联作家高尔基的《》,选文中的“小强盗”指。
请结合文章情节,说说文中横线上应填入哪个词语最恰当,为什么?
A.惊慌 | B.大声 | C.平静 | D.轻轻 |
联系整部小说,说说选文中的“小强盗”为什么在如此艰难困苦,令人窒息的环境里,没被压垮,却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善良的人?
现代文阅读
又梦老父送书来崔以琳
父亲慢慢地从弄堂那端走过来,手里提着一个黑色的拎包,包口敞开着,里面露出用报纸裹着的一包东西。我欣喜地大叫:书来了!
梦醒了——夜半,窗外春雨淅沥。这样的梦,自父亲去世一年来,我已经做了好多次。每一次都是同样的情景同样的期盼。
那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我刚进小学不久,便遭遇“文革”,学校停课,我和长我四岁的姐姐闲散在家无事可做。那时,我们每日的念想就是等父亲下班。父亲知道我们终日无事,怕我们出去闯祸,每天都会从单位图书室借几本连环画回来,《西游记》《三国演义》……我就是在那时看完连环画版的。
父亲四点半下班,回到家大约五点多钟。(A)我和姐姐早早就会趴在四楼的窗台上张望,只要父亲的身影出现在弄堂口,我们就会睁大小眼睛,使劲盯住他的包看。(B)如果看见有报纸裹着的东西,我们就会发出一阵欢呼,飞下楼去拦截他。因为报纸裹着的就是我们等待许久的连环画。那天吃过晚饭后的几个小时,家里会静悄悄的。我和姐姐一人一本,捧着小书在各自的角落里聚精会神地翻阅。这个时候,我是幸福而满足的。
那是三本或者四本连环画订在一起的小册子,如果是《西游记》那一定是连集的。我总是看得很快,姐姐总是看得很慢。(C)于是我就眼巴巴地瞅着她一页一页地翻过去,恨不得她快点看完就可以交换了。
父亲单位的图书室不是每天开放的,借来的连环画一般都要看两三天。有时我们一个晚上就看完了,第二天就会“逼”着父亲去换新书。他有时能换到,有时换不到。父亲每次看到我和姐姐翻包后失望的眼神,总会很歉疚地说:“明天我再去换噢。”后来我才知道,其实父亲单位的图书室早就关闭清理了。因为他和图书管理员私交好,管理员才偷偷拿了几本连环画出来。这样的情景大约持续了半年。直到后来连续几天,父亲回家报纸包的还是我们曾经看过的那几本小人书,我们才知道单位图书室彻底关门了,那个管理员也调走了。
从此,我们童年的乐趣就少了一样。但是,趴在窗口等父亲带书回家的那个情景,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这不,四十多年过去了,父亲也离开我们一年了,可我梦见的依然是父亲带书回家的情景……
(选自《新民晚报》2010年5月6日)文题中的“又”字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
文章第四自然段中,为什么说“这个时候,我是幸福而满足的”?
本文语言朴实而传神。请从ABC三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我选()句:
赏析:回首,父爱与母爱如春风拂面。请描写自己与父(母)亲之间的一个温馨画面,50字左右。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触摸春天
吴玉楼
⑴邻居的小孩安静,是个盲童。
⑵春天到来以后,小区的绿地上花繁叶茂,桃花开了,月季花开了,浓郁的花香吸引着安静,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
⑶昨天早晨,我在草地上做徒手操,安静在花树丛中穿梭,因为常在其间流连,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磕磕绊绊的感觉。
⑷终于,她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
⑸安静是个细腻的女孩子。我相信,她的没有视觉的世界,和我们一样丰富,甚至可能有比我们更丰富的地方。我们用眼睛看到浅绿深红的世界,安静用她的心来感受和理解。在安静的面前,同样是一个层次分明浓淡有致的春天。
⑹安静极缓极缓地伸出她的手。在花香的引导下,她的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⑺我几乎要喊出来了,因为那朵月季花上,正停着一只白蝴蝶。
⑻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秘的灵性抓住了。
⑼蝴蝶在安静的手指间扑腾,安静的脸上充满了惊讶。这是一次全新的旅行,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A
⑽我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安静。我仿佛看见了她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一瞬间,我深深地感动着。
⑾在春天的深处,安静细细地感受着春光。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离,安静仰起头来张望。 B
⑿安静的心上,此刻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飞行曲线,叙述着飞翔的概念。
⒀我没有惊动安静。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纯粹自我的缤纷世界。安静在这个清香袅袅的早晨,无言地告诉我这样的道理。以盲女安静的活动为线索梳理文章的情节,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动词。
花香→在月季花前→蝴蝶→蝴蝶从文中找出表现文章主旨的一句话。
文中画线的AB两处都包含着安静丰富的内心活动,请任选一处,揣摩安静当时的心理活动。
通读全文,说说文章标题“触摸春天”的含义?
盲童安静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触摸春天的脉搏,捕捉春天的影踪。读了本文之后,你想对安静说些什么话,去鼓励她,也警醒自己?(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