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下列各题。
春色第一枝
乔忠延
①第一缕春风是从哪里吹来的?秧歌。
②第一声春雷是从哪里响起的?秧歌。
③秧歌是窝蜷过沉闷的冬天后,第一次舒展腰身;秧歌是喑哑过漫长的冬天后,第一声放声吼喊。舒展腰身的汉子婆娘还嫌自己的腰身太低太矮,一意想把冲天的志向舒 展到九霄云端去,于是手里就有了一绫比阳光还要鲜艳的红绸子。放声吼喊的汉子婆娘还嫌自己的嗓音太低太弱,于是胯上就挂了一个能敲出雷声的西瓜鼓。腿一踢,脚一甩,红绸子旋舞开来,乘风飘扬,像是翩翩欲上高天仙界。臂一扬,手一挥,西瓜鼓响开来,隆隆轰鸣,像是雷神在唤醒贪睡的山水。
④秧歌是歌,开春第一歌!秧歌是舞,开春第一舞!
⑤大年的腿脚还在严寒的风雪里艰难跋涉,家家户户已经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秧歌 表演的道具了。德高望重的老奶奶,把老花镜架在鼻梁上一针一线地缝制万民伞。这家 忙着绣伞盖,那家忙着预置鼓。西瓜鼓放在火炉边上缓缓烘热,让牛皮绷得展展的,鼓 槌轻轻一敲就能发出震耳的轰鸣声。尘封的红绸布旧了,扯来光鲜泛亮的新绸缎,放下 来是红红一堆火,撒开去是烈烈无数焰。还有更忙的,做高跷,扎竹马,糊旱船,裱龙 灯……一切的一切都在往前赶,赶光阴,赶年节,赶在除夕到来之前必须万事俱备,万 无一失,万人称心。
⑥似乎还是那么遥远的大年,眨眼间就耸立在面前。穿戴一新的人们吃过年饺,喜 眉笑眼地走出家门,涌向打麦场,簇拥着秧歌登场亮相。满天晴亮却有惊雷响起,不是雷声,是鼓声,鼓乐声里秧歌队曼舞着来了。
⑦不是琼楼玉宇,却有仙人下凡,手中红绸一扬,恰似高天霞光落尘寰。脚步轻盈,双脚踩十字,这种扭秧歌最基本的步法,不仅脚踏实地,还要十全十美。舞队,是秧歌 表演的主要形式。排列成行的舞队,蹦跳着前行,变化着花样,样样寄托着人们的厚望。 忽而,前后交叉走阴阳,走出黑白太极图,走向和谐的美景。忽而,前行后随卷浪花,卷出疾风,卷出浪涛,还要乘风破浪挂云帆。忽而,首尾重叠布成阵,阵营密实,众志 成城,犹如铜墙铁壁。忽而,舞步细密,钻进钻出,像是枝繁叶茂,乱花迷眼;像是五 谷丰登,欢欢喜喜收获,收获了再欢欢喜喜播种……
⑧当然,这秧歌,或紧或松,或收或扬,都离不开伞头引领。伞头是指挥,虽然是 指挥,却不是趾高气扬地挥手甩臂,同样也在舞蹈,而且舞得最灿亮,最夺目。无论舞 步是快是慢,是高是低,手中都擎着那把万民伞。伞头高举的万民伞,是为平民百姓遮 风挡雨的伞,是为平民百姓遮热挡寒的伞。秧歌队跟着伞头走,就是跟着自己的夙愿而 奔走;秧歌队跟着伞头舞,就是为着自己的幸福而起舞。
⑨秧歌队走着舞着,走出大场,走进家户,无论院大院小,逢门必进,每家每户都 要留下激越的鼓乐,留下合欢的舞蹈。每家每户笑着把秧歌队迎进来,送出去,比笑容还灿烂的是剥开皮的核桃,洗干净的红枣,还有周身金黄的梨子和染着红霞的苹果。那都是欢迎秧歌队的,招待秧歌队的。
⑩秧歌进院干什么?禳灾,赐福。原来,早先的早先,这秧歌并不称作秧歌,而是 叫作禳歌。禳,是祈求祛除邪恶。先祖渴望国泰民安,渴望五谷丰登,渴望六畜兴旺,渴望安居乐业,因而,那把万民伞必须走进家家户户,那支禳歌也必须走进家家户户。 不知从何时起,禳歌蜕变为秧歌,但无论名称如何变化,内涵从未改变,那歌声和舞蹈 始终延续着古老的精魂。
⑪秧歌承载着千秋万代的祈盼,那祈盼浩浩荡荡,如热流,如热潮,如热浪。热起来,能让长空变成热天,能让大地变成热土。看吧,秧歌一扭,严寒在消退,积雪在融化,荒草在发芽,秃山在泛绿,花朵在含苞,千沟万壑,千山万水,都诚心诚意捧出﹣﹣
⑫春色第一枝。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作者在第⑦⑨段秧歌表演的两个场景中,各写了什么内容?请分别加以概括。
(2)本文第①②段有什么作用?
(3)请赏析第③段中的加点词语。
(4)如何理解第⑩段画线句子的含意?
(5)请根据本文内容,写一段说明文字,介绍“秧歌”。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关于“垃圾分类”的主题阅读
【新闻背景】
2017年3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方案》指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物质消费水平大幅提高,我国生活垃圾产生量迅速增长,环境隐患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根据《方案》要求,2020年底,在46个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要达到35%以上。
【相关链接】
生活垃圾,是固体废物中的一种。垃圾分类则是指按照垃圾的成分、属性、利用价值、对环境影响以及现有处理方式的要求等,将垃圾分离成不同类别,为后续的科学处理提供基础,有助于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专家观点】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总工程师徐海云: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家庭有害垃圾的单独收集相对来讲是个短板。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一个庞大的拾荒者的废品回收系统,他们是可回收物分类的主力军。与日本、德国等国家相比,我国的废纸、废金属、废玻璃、废包装物等回收率也是很高的。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所谓强制,隐含的意思就是界定了垃圾分类的责任,明确了我们每个人都是垃圾的产生者,要对这些垃圾负责,否则就要受到一定的约束。但根据国内的现实情况,估计短时间内可能还是会将强制性手段与激励性措施结合起来,双管齐下,让居民尽快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再生资源回收或俗称的废品回收与垃圾处理的两网融合是必然趋势。此前废品回收是市场主导,垃圾处理是政府主导,推动两网融合,实际上要承认废品回收就是垃圾分类,废物利用就是垃圾资源化。
(1)根据上文内容填空。
①垃圾分类的目的是
②在垃圾分类处理上,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体现在 方面。
③“两网融合”中的“两网”是指 和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方案》的要求,到2020年底,生活垃圾利用率要达到35%以上。
B.由于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垃圾回收率目前还相对较低。
C.就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强制性手段并不是垃圾分类处理唯一的举措。
D.再生资源回收关键是通过政府主导,逐步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和无害化。
◆佚名
①导演沃尔特在选角的时候,挑选了很多艺校里的学生,但都不够满意。
②一天,为此一筹莫展的沃尔特到城市西郊办事,在火车站的站前广场上遇到了一个十多岁的擦鞋小男孩。小男孩问道:“先生,您需要擦鞋吗?”沃尔特低头看看自己脚上刚刚擦过不久的皮鞋,摇摇头拒绝了。就在沃尔特转身走出十几步之际,忽然见到那个小男孩红着脸追上来,眸子里现出祈求的光:“先生,我整整一天没吃东西了,您能借给我几个钱吗?我从明天开始多多努力擦鞋,保证一周后把钱还给您!”沃尔特看着面前这个衣衫褴褛、肚子干瘪的小男孩,不由的动了怜悯之心,就掏出几枚硬币递到小男孩手里。小男孩感激的道了一声“谢谢”后,一溜烟的小跑着离开了。沃尔特摇了摇头,因为这样的街头小骗子他已经司空见惯了。
③半个月后,沃尔特已经将借钱给小男孩的事忘的一干二净。不料,在他又一次经过西郊火车站时,突然看到一个瘦小的身影离的老远就向他招手喊道:“先生,请等一等!”等到对方满头大汗的跑过来把几枚硬币交给他时,沃尔特才认出这是上次向他借钱的那个擦鞋小男孩。小男孩气喘吁吁的说:“先生,我在这里等您很久了,今天总算把钱还给您了!”沃尔特看着自己手里被汗水濡湿的硬币,心头陡然荡漾起一股暖暖的热流。
④沃尔特再次端详面前的小男孩,忽然发现他很符合自己脑海中构想的小男孩主人公的角色形象。沃尔特把几枚硬币塞进小男孩衣兜里:“这点零钱是我诚心诚意给你的,就不用还了。”沃尔特神秘的一笑,又说,“明天你到市中心的影业公司导演办公室来找我,我会给你一个很大的惊喜。”
⑤第二天一大早,门卫就告诉沃尔特,说外面来了一大群孩子。他诧异地出去一看,就见那个小男孩兴奋的跑过来,一脸天真的说:“先生,这些孩子都是同我一样没有父母的流浪孩子,他们也渴望有惊喜!”
⑥沃尔特真没想到一个穷困流浪的孩子竟会有一颗如此善良的心!通过反复观察和筛选,沃尔特发现在这些孩子中,确实有几个比小男孩更机灵,更适合出演剧本中的小主人公,但他最后还是只把小男孩留了下来,并且在录用合同的免试原因一栏中只写了这样几个字:善良无须考核!因为他觉得小男孩在面临困境的时候,把本属于自己一个人的希望,无私的分享给别人,这是怎样的一种善良啊!而电影中的孩子,正是这样一个善良、博大、无私的人。
⑦这个小男孩叫文尼斯基。在沃尔特的执导下,文尼斯基在剧中成功扮演了主人公的角色,他主演的电影《中央车站》也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等诸多桂冠。
⑧若干年后,已成为一家影视文化公司董事长的文尼斯基写了一部自传﹣﹣《我的演艺生涯》。在书的扉页上面,是沃尔特的亲笔题字:善良无须考核。下面则是他给予文尼斯基的评价:“是善良,曾经让他把机遇让给别的孩子;同样也是善良,让人生的机遇不曾错过他!”
(1)请用文中的一句话给本文拟题。
(2)第④自然段最后加横线的句子在情节设置上起什么作用?
(3)想象一下,说说文尼斯基还回来的硬币为什么是“濡湿的”?沃尔特的心头为什么又会“陡然荡起一股暖流的热流”?
(4)请用一句格言式的短句,说说文章最后加横线的句子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5)积累链接:请默写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对亲人表达美好祝愿的诗句。
山水云月一沙鸥
◆田宗伟
①在幽默机趣的对句中抒发性灵、体悟人生,是典型中国文人的特殊生命情调。这是楹联不同于一般名胜联语,或是寄兴托志,或是咏事抒怀,总要表达一种内在情绪。它往往只是借助对联这种形式,以山水云月为依托,含蓄曲折地表达某种意兴或感受,同时也展现出智力上的灵巧和聪慧,读之令人耳目一新。
②在昆明昙华寺院子里两殿门上各有一块匾,前匾是“听鸟说甚”,后匾是“问花笑谁”。两匾相对,正好组成一副绝妙的对联。寥寥八字,机趣洋溢,禅味深长。河北作家雪泥在欣赏此联时说:“仅于艺术而言,窃以为,(A)穿行于红尘,能够停下来,听鸟说甚,问花笑谁,为初窥艺术之门境;(B)处山水间,听鸟说甚,问花笑谁,在艺术的道路上苦苦追寻,深得艺术之精髓,为第二境界;(C)在千山鸟飞,万花盛开的时候,能够把“听鸟说甚,问花笑谁”改为诘问句,不执著于物象,飘然而过,才是艺术最高境界。”
③“水清鱼读月,山静鸟谈天。”此为杭州西湖孤山竹素园一联,为清人吴恒所题。寥寥十字,山水之清幽雅致与联家之精神意趣无不毕现。此联最有味者乃在“读”“谈”二字。谈天,本为人事难及鸟也;读月,于人少有而况鱼乎?然虽近荒唐,细思则殊为有趣,似是作者在代鱼“读月”,代鸟“谈天”,又似水清月现鱼真可读之,山静无声鸟真可谈天。此乃奇趣,反常合道,妙不可言。
④“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此联挂于扬州廋西湖小金山月观亭内“月观”匾额之下,为清人郑燮所书。小金山乃瘦西湖中一小岛,岛上东端之“月观亭”系清初所建,坐西朝东,四面皆为格扇,推窗赏月,天上水中两月同收,实乃赏月佳处。“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新奇空灵,机趣洋溢。寥寥十字,两幅画面: 皓月当空,水面上浮光跃金,满地里月色如水;云烟四起,瞬息万变,似漫天峰峦如聚。 。如此凝练概括又如此生动新奇,实非大手笔难出此语。
⑤“无怪倏尔而秦,倏尔而汉,到此地小坐片时,便成旦暮;看来何必有洞,何必有花,与诸君清谈半晌,即是神仙。”此联见与吴恭亨《对联话》,“小坐片时便是旦暮”,几近桃花源人之“不知有汉”;“清谈半晌即是神仙”,仿佛人人皆可为神仙矣。吴恭亨言此联机趣洋溢,有化堆垛为烟云之妙,洵不诬也。
⑥这类楹联非关情感,非关寓意,只关乎生命情调,于物我同化,神超理得中显示了中国文人生命中那种自然纯净的精神世界。山水云月一沙鸥﹣﹣在这类对联中,作者是自由愉快的,从不带任何沾滞。
(1)幽默机趣类对联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雪妮在欣赏对联时所提到的艺术“三境界”,与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曾提到过的人生“三境界”,大有意趣相通之处,若以艺术观人生,请将雪妮的“三境界”与王国维的“三境界”对应填空。(只填序号)
①“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②“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③“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A). (B). (C).
(3)请找出第③自然段的中心句。
(4)细读第④自然段,用散文化的语言,把画波浪线的句子描写成两幅画面。
(5)文中哪一句话最形象地反映了中国文人自然纯净的精神世界?
(6)积累链接: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有一组描写四季之景的句子,请你默写出描写春夏之景的一组对偶句。
春野的馈赠
◆洪烛
①中国人食笋的历史久远。“其蔌维何,维笋及蒲。”早在《诗经》时代,竹笋就已成为人们餐桌上的食品。晋朝戴凯所著的《竹谱》一书中,曾介绍过70多个竹子品种及不同竹笋的风味。宋代德清僧人赞宁在所著的《笋谱》中,也记有80多个竹笋品种。
②有人说,竹笋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雅食,很符合文人雅士的心情与口味。松、竹、梅被称作岁寒三友,竹子自然成为高雅的象征。
③历来文人墨客多有歌咏。苏东坡有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 。”诗圣杜甫曾写过“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入馔来”的诗句,道出他对竹笋风味的喜爱。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在江西品尝过“猫头笋”,念念不忘珍品美味,写下了“色如玉版猫头笋,味抵驼峰牛尾狸”的有名诗句。清代画家郑板桥对家乡的竹笋也是念念不忘:“江南竹笋赶鲋鱼,烂煮春风三月初。”
④有经验的厨师,连煲笋之汤都舍不得倒掉,每做别的菜,就要兑一点进去,相当于味精了:“食者但知他物之鲜,而不知有所以鲜之者在也。”笋之调味,快达到魔法的境地了。连残汤剩汁都能画龙点睛,把一道新菜全“盘活”了。至于这种奇妙的笋汤(又叫笋油)的提炼办法,袁枚在《随园食单》里详细记载:“笋十斤,蒸一日一夜,穿通其节,铺板上,如做豆腐法,上加一枚压而榨之,使汁水流出,加炒盐一两,便是笋油。其笋晒干,仍可作脯。”
⑤林洪的《山家清供》,给鲜笋起了个外号,叫“傍林鲜”:“夏初竹笋盛时,扫叶就竹边煨熟,其味甚鲜,名傍林鲜。”根据他的讲授,鲜笋最好现摘现吃,一分钟都别耽误,就在竹林边,用芳香的竹叶为燃料,当场煨烤,可见环境或氛围也能激活新笋那天然的鲜美。这绝对是最正宗的“绿色食品”了,不仅就餐环境是一片绿林,烹饪方法也是返璞归真的。不知竹林七贤之类古老的隐士,是否就地取材,使用过这种“叫化鸡”式的吃法?想来只有超凡脱俗的人,譬如隐于山林者,才能体会到竹笋至真的味道。而所谓的“真味”,就是于平淡中见神奇,有一颗淡泊的心,才能遭遇这种潜伏的神奇。
⑥春天的雨一下,就是春笋旺盛的生长期了。“好竹连山觉笋香”,春笋尝鲜的好时节就在眼前了。
(1)作为一种美食,你认为竹笋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请用一个字高度概括。
(2)为什么说竹笋又是一种雅食?
(3)请根据诗词对偶和押韵的特点,在第③自然段的方框内填充一个恰当的字。
(4)所谓的“真味”,就是于平淡中见神奇。正如隐者食笋一样,淡泊者都能在平素的衣食住行中,遭遇这种潜伏的神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再举一例这样的生活现象。
(5)积累链接:请默写出苏轼承天寺夜游时,于庭下所见美景。
精神灿烂
◆张丽钧
①凡清代画家石涛看得上的书画,定然符合他给出的一个标准,那就是﹣﹣“精神灿烂”。
②自打这个词语植入我的心境,我发现自己几乎依赖上了这种表达。看到一株树生得蓬勃,便夸它“精神灿烂”;看到一枝花开的忘情,也赞它“精神灿烂”;在厨房的角落,惊喜发现一棵被遗忘的葱居然自顾自地挺出了一个娇嫩花苞,也慨然颂之‚精神灿烂; 在寂静无人的山谷里,一棵松树扎根悬崖,长得郁郁葱葱,必欣然誉之“精神灿烂”。 。
③在清末绣娘沈寿的艺术馆,驻足精妙绝伦的绣品前,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为何这个女子能让一代巨贾张謇为她写出“因君强饭我加餐”的浓情诗句,她将灿烂之情交付针线,那细密的针脚里,摇曳着她饱满多姿的生命。她锦绣的心思,炫动烂漫,无人能及。
④学校走廊里挂着一些老照片,尤其其中一幅,青年学生在文艺汇演中夺了奖,带着夸张的妆容,在镜头前由衷地、卖力地笑。我相信,每一个从这幅照片前经过的人,不管揣了怎样沉沉的心事,都会被那笑的洪流不由分说地裹挟了,让自己的心也跟着泛起一朵欢悦的浪花。
⑤美国著名插画家“塔莎奶奶”最欣赏萧伯纳的一句话:“只有年少时拥有年轻,是件可怕的事。”为了让“年轻”永驻,她不惜花费30年的光阴,在荒野上建成了鲜花盛开的美丽农庄。她守着如花的生命,怀着如花的心情,把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过成美妙童话。满脸皱纹如菊、双手青筋如虬的她,扎着俏丽的小花巾,穿着素色布裙,赤着脚,修剪草坪,逗弄小狗,泛舟清溪,吟诗作画。她说,下过雪后,她喜欢去寻觅动物的足迹,她把鼹鼠的足迹比喻成“一串项链”,把小鸟的足迹比喻成“蕾丝花纹”。92岁依然美丽优雅的女人,告诉世界,精神灿烂,可以击溃衰老。
⑥在石涛看来,“精神灿烂”的对面,颓然站立着的是“ ”。我多么怕,怕太多的人被它巨大的阴影罩住。我们的灵魂情态,我们的生命状态,一旦陷入这样的泥淖。它分娩出的产品(无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定然是劣质的、速朽的、甚至是富含毒素的……
⑦相信吧!一个精神灿烂的人,可以活成一座花园;一个精神灿烂的群体,可以活成一种传奇。
(1)请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体悟,在第②自然段的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
(2)“精神灿烂”的实质是什么?请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完成下列填空。
所谓“精神灿烂”,就是指人的“灵魂情态”和“生命状态”要活出 ,活出 。
(3)请至少从两个方面举例说明“塔莎奶奶”的性格特征。
(4)请在第⑥自然段的横线上,填写一个“精神灿烂”的反义词。
(5)积累链接:请默写出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最后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