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于商君,辞不受。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

【注】①卫鞅:即商鞅。 ②孝公:指秦孝公。 ③商:古代地名。④至行:贯彻到底。⑤讳:避忌。⑥黥(qíng)劓(yì)其傅:指卫鞅因太子犯法,对其师傅处以黥劓的刑罚。黥、劓,皆为古代酷刑。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皆以美于徐公

咨臣以当世之事

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能谤讥于市朝

欲传于商君

D.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赏不私亲近

(2)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②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

(3)用“/”为【乙】文中画直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

(4)在甲、乙两文中,君臣同心使国力变强。齐国在国外取得了①  的巨大成效(用甲文原句回答),秦国则很快取得了②  的效果(用乙文原句回答)。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一词多义 文言断句 文言翻译 文言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三峡》,(回答1—3题,共14分)
①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⑴水
⑵素绿潭
⑶绝
⑷林寒涧
翻译下列语句。
⑴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⑵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高地厚华夏情。
下面是《小石潭记》中的一段文字,和以上选段中第二自然段相比,在写水方面有什么异同?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译文】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似的。阳光向下一直照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呆呆的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览的人逗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分)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释下面的划线词语
无与为乐者( )⑵至承天寺( )
⑶怀民未寝( )⑷相与步于中庭(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

文言文阅读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
(1)有术者()
(2)数月()
(3)人皆之()
(4)其马胡骏马而归()
翻译下列句子
(1)此何遽不为福乎?
(2)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从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战争的惨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战争的惨烈?
作者反复写福祸,有何用意?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选自《小石潭记》)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甲】文第一自然段中体现水清的词语是“”; 【乙】文中借描写水清喻指皎洁月光的词语是“”。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潭中鱼百许头(2)往来翕忽翕忽
(3)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4)欣然起行欣然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所说的“闲人”指什么人?请说说《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能否算是这样的“闲人”?

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师说》原文,说说下面的材料对你理解《师说》、了解作者有哪些方面的帮助。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柳宗元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注释:
① 不事师:不尊奉老师。
② 辄:就。
③ 犯:冒着。
④ 抗颜:犹言正色,意思是态度严正不屈。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