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VR/AR技术“助力”舌尖上的安全
①当人们对早些年的三聚氰胺、苏丹红还记忆犹新的时候,大米遭镉污染、脚臭盐”又出来考验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可以说,食品安全问题向来就没有走出过消费者关注的核心。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吃得安全、吃得放心?该如何保持对新鲜食品的辨识度?就让VR/AR技术来“助力”我们舌尖上的安全。
②虚拟现实技术(VR)与増强现实技术(AR)是近几年来国内外科技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其发展也是日新月异。简单来说,VR技术就是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及硬件设备,实现一种人们可以通过视听触嗅等手段所感受到的虚拟幻境,即把人的意识带入一个虚拟的世界。AR技术即指看到的场景和人物一部分是真,一部分是假,是把虚拟的信息带入现实世界中。VR讲究的是沉浸感、交互性和构想性。而AR讲究的是现实世界的登加虚拟世界,实现“虚实结合”,技术实现难度远大于VR。
③VRAR走进展会。通常消费者很少有机会去了解食品生产的过程,因此会对食品安全一直持怀疑态度。VR技术的工作就是要帮助那些持怀疑态度的消费者找回对食品的信任。目前,很多展会上的企业都会专门开辟“食品安全VR展示体验区”,这种体验区也成为各地举办食品安全宣传活动展览、展示的一项重要展区。消费者可以通过VR虚拟视频中对企业的食品生产线进行全方位、全流程的展示,来了解食品生产的全过程,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食品生产企业对食品安全的严格把关。例如:在VR体验区,人们可以通过VR头显进入“无人蒸饺工厂”,一探世界最先进的高科技无人化自动生产线,看看蒸饺是如何生产出来的一一“和面、做饺皮、放饺馅”、片刻,一个个精美的饺子就被生产出来了,时间之短,速度之快,让人叹为观止!VR头显就像一面“魔镜”,能把你带进一个神奇的世界。这些新技术不仅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喜爱,同时还能向人们传播食品安全知识。
④VRAR走进校园。在昆明,同学们通过VR、AR技术方式一边玩一边学习食品安全知识:在“VR安心厨房一食品安全体验区”,同学们佩戴VR设备后,眼前就出现了真实的家庭生活场景,可以在里面做菜。通过实践,同学们知道了要保持手的干净和清洁、生熟分开;在“AR从农田到餐桌一一食品可追溯体验区”,同学们只要对着二维码扫一扫只小动物就出现了,接下来要依次给小动物喂食、打疫苗、递进屠宰场到最终成为食物,绘画生动,流程科学,一玩就上手,一学就能了解食品生产的全过程。
⑤在福州市的4所小学里,通过VR、AR形式的体验让食品安全教育更高效。学校以儿童食品安全移动体验营的模式进行,分为食品可追溯、营养膳食、食品安全、综合体验等主题体验区。在体验区内,学生们通过VR技术模拟厨房场景,学习菜品搭配与油盐食用等质房食品安全知识,还通过AR技术了解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的全过程,以及食品可追湖对预防食源性疾病的作用。
⑥在食品安全检查的培训中,有专门为学生开设的VR培训课程,让学生接受与食品安全检查员相同的职业培训。学生戴上VR头显,仿佛置身于食品制作中心,模拟安全检查的操作流程,充满沉浸感的VR课堂为学生创造了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也为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提供了更好的“实践”经验。
(1)选文第②段中加点词“日新月异”在文中的意思是。
(2)选文第①段有什么好处?
(3)选文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选文第③段加点词“重要”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5)选出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A
A.VR讲究的是现实世界的叠加虚拟世界,实现“虚实结合”。而AR讲究的是沉浸感交互性和构想性,技术实现难度远大于VR。
B.VR设备可以让人眼前出现逼真的生活场景,身临其境般地动手“实践”,让学习食品安全知识变得更轻松。
C.AR技术有助于人们了解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的全过程,以及食品可追溯对预防食源性疾病的作用。
D.VR技术已经应用于对学生的食品安全检查的培训中,能让学生接受与食品安全检查员相同的职业培训。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
趴下
①美国大西洋赌城的一个周末,一位老太太玩老虎机赢了一桶25美分的硬币。他决定先把这桶硬币放到酒店房间里,然后再下来和丈夫一起吃晚餐。
②老太太捧着那桶硬币走到电梯前。她正要跨进电梯,却发现里面早已有人——两个黑人!
③其中一个身材魁梧,高大得有些吓人。老太太惊呆了,她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两个黑人要打劫我。但转而又想:不要心存偏见,这两个黑人看起来都颇有绅士风度。可她思想中的种族观念根深蒂固,一种强烈的恐惧感让她不知道是否该走进电梯。
④太太呆呆地站在那里,犹豫不定地望着那两个黑人,既紧张又害怕,内心还有一种羞耻感。她想:但愿他们不要看懂我的心思。可她知道,这只是自欺欺人,她犹豫迟疑的样子如此明显,任何人都能看穿她的想法。
⑤老太太的脸开始变红。她知道自己不能老是站在那儿不动。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她终于迈腿踏进了电梯。她避开他们的目光,面朝外,两眼呆呆地盯着已经关上的电梯门。1秒钟,2秒钟,3秒钟……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了,她内心的恐惧也在一点一点地堆积。
⑥电梯依然原地不动。“上帝呀!”老太太心想,“我已被他们困在了电梯里,他们是不是就要动手了?”她心跳加速,所有毛孔开始冒冷汗。就在这时,她听到一个黑人说:“Hit the floor!”(趴到地上)。本能告诉她:千万不要反抗,照他们说的去做。老太太慌慌张张地放开小桶,双手按地趴下。那桶硬币“哗啦啦”地掉在地上,到处乱滚。
⑦空气仿佛凝固了一样,电梯里一片静寂。几秒钟后,老太太听到一个黑人非常礼貌地说:“夫人,如果你能告诉我们你住哪一层,我们很高兴帮你按一下按钮。”她抬起头,疑惑地看着那两个高大的黑人。他们伸出手,将她搀扶起来。老太太有些不解,惊魂未定,两条腿也不听使唤。这时,那位黑人解释说:“当我和朋友说‘Hit the floor’时,我是要朋友按我们要去的楼层按钮,而不是让您趴到地上,夫人!”(英语中“Hit the floor”有两个含义:趴到地上;按电梯的楼层按钮。)
⑧两位黑人互相对了一下眼神,极力控制住自己不要笑出来。老太太感到无地自容。她想:我的老天,我犯了一个多么愚蠢的错误。
⑨三个人一起动手,将滚落一地的硬币一一捡起,放回老太太的小桶里。电梯到了老太太所在的楼层后,两个黑人坚持要把她送到房间门口,礼貌地道晚安,转身离去。就在老太太走进房间的时候,她听到两个人在楼道里大声笑了起来。
⑩第二天一早,一束鲜花送到了老太太的房间——12朵娇艳的玫瑰,每一朵玫瑰花上都挂着一张崭新的百元大钞。随鲜花送来的还有一张卡片,上面写着两位黑人的名字。” (选自《读书文摘》2011年2月总第210期,有删改)请用简洁语言概括第③段的主要内容。(2分)
第⑧段“我犯了一个多么愚蠢的错误”中的“错误”指什么?她为何会犯错?(3分)
第⑤段中画线句是怎样刻画人物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两位黑人给老太太送花送钱的目的是什么?文章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4分)
读完本文,你从老太太和两位黑人身上各得到了什么启示?(4分)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能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A(刮压罩)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雷声轰响。波浪在B(愤恨愤激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C(争辩争论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恨恨地把它们摔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D(冲向穿过越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大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从文中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A. | B. | C. | D. |
“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恨恨地把它们摔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一句中主要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海鸥、海鸭、企鹅在暴风雨来临前有什么表现?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请你说说“乌云遮不住太阳”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这篇散文诗的主要意思。
请你根据文意展开想象,设想海燕在高傲地飞翔时会对其他海鸟说些什么。
阅读下面的记叙文。
荠菜清香
①冬刚去,雨水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满地的荠菜已随着葱郁蔓延的春天,蓬勃生长。在春风、春雨的滋润下,荠菜水灵灵地钻出了地面,绿油油的,晃人眼。才想到,又到了吃荠菜的时节。荠菜茎叶鲜嫩、清香,全菜皆可食用,实为绿色野味的上品。
②二月春来早,乍暖还寒,云展雨作,万物都茂盛地生长开来。农民告别了农闲,开始下地劳动了。这时,迎春花开,嫩黄的榆钱俏立枝头。即使在枯黄的草丛,也催生出点点新绿。风绿了,也将草木染绿了。在那漫山遍野的鲜黄、嫩绿中,在地里劳动的人们会带上小竹篮、小铁锹,劳作之余,顺手捋上几把野菜带回家。
③那时我尚小,经常跟着母亲下地,总能看见母亲有选择地掐几把回来。待从地里回到家,我就帮母亲择荠菜。荠菜择好后,先用清水洗净,再用开水烫一下,挤干水分,用刀把荠菜切碎,再往馅里加上一些豆腐。圆而薄的面片很快就擀出来了,再熟练地挑入一小块馅儿,左手心一合,右手指随意地捏几下,一个圆鼓鼓的包子就出现在我们眼前。
④荠菜的另一种吃法是贴饼子。我和妹妹负责往锅里添柴火,等锅烧热后,母亲先在锅里放上一点油,然后将饼一个一个地放进锅里。待到锅里冒出一股股大的蒸汽时,一块块黄澄澄的荠菜饼便熟了。顿时,满屋子都飘起淡淡的荠菜香味,萦绕鼻端,至今回味悠长。印象中,老家的野菜品种很多,荠菜是最好吃的一种。
⑤有时候,我也会挎上竹篮,拿着小镰刀,和小伙伴一起去挖野菜。大家三三两两地走在田野的小路上,嘴里唱着“打过春,赤脚奔。挑野菜,拔茅针”的歌谣。农村的田野很美,有青山绿水、茂密挺拔的竹林和成片的果树。我们提着镰刀和竹篮,在漫山遍野穿梭,山坡上、田野里、草丛中,到处都有野菜。有的野菜长得胖乎乎的,有的才刚冒出一点嫩芽儿,有的则已是一簇簇地长在一起。
⑥那时,常常比赛看谁的野菜挖得最多。于是,抢啊、闹啊、笑啊,玩得不亦乐乎,累了就坐在田埂上休息。我们会在劳动快要结束时在田埂上拔茅针,田埂上那一片紫紫的小草,尖尖的,准是茅针,用拇指和食指捏紧那尖儿向上猛一提,就会把下面的花苞与茎抽断,这就叫拔茅针。茅针剥开苞衣,把里面雪白的花穗丢进嘴里,软绵绵、甜丝丝的。在那一日三餐都吃不全的日子里,这就是农村孩子最好的零食了。
⑦“谁谓茶苦,其甘如荠”,荠菜清香爽嫩,至今老家的人们对荠菜仍有很深的感情。“二月二,挑荠菜,荠菜包饼精拽拽,不吃不吃两三块”就是故乡人们对荠菜由衷的赞歌,情感尽管朴素却包含感恩之情。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阅读第②段内容,说说作者写“迎春花”和“榆钱”有什么作用?
阅读文章,请根据每个小题后面括号的要求对下面的两个句子进行赏析。
(1)荠菜择好后,先用清水洗净,再用开水烫一下,挤干水分,用刀把荠菜切碎,再往馅里加上一些豆腐。(动作描写)
(2)有的野菜长得胖乎乎的,有的才刚冒出一点嫩芽儿,有的则已是一簇簇地长在一起。(一个词语或短语)说说第⑤段中引用歌谣有何表达效果?
结合文章第⑦段的内容,就结构方面提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并作简要回答。
问题:
解答: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
智者的选择
①法国思想家卢梭年轻时只身闯荡巴黎,他创作的歌剧《乡村卜师》在公演后大获成功,国王观看了演出,给予很高评价。第二天,使臣来到了卢梭住所,宣布国王要召见他,并且要赐给他一份丰厚的“年金”。这对于四处奔波、捉襟见肘的卢梭来说不啻于天大福音。可谁也想不到卢梭却断然拒绝了。理由是:“那笔可以说是到手的年金,我是丢掉了;但是我也就免除了年金加到我身上的那副枷锁。有了年金,真理完蛋了,自由完蛋了,勇气也完蛋了。从此以后怎么还能谈独立和淡泊呢?一接受这笔年金,我就只得阿谀逢迎,或者噤若寒蝉了。”
②人生总要面临许多选择,选择就意味着要有所放弃。在选择与放弃之间,就能看到一些仁人志士人格之伟大,精神之高尚,胸怀之坦荡,追求目标之宝贵。
③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或留得美名,就要做出正确和明智的选择。在中国古典文学《赵氏孤儿》中,公孙杵臼选择了赴死救孤,舍生取义,程婴选择了立孤报仇,忍辱负重,两个人人格同样伟大,最后也都青史留名。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选择了自由,放弃了生命,“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著名学者钱钟书选择了寂寞,放弃的是喧嚣与热闹,成就的是他的学问和事业。
④回首蛇年的央视春晚,炙手可热的大腕赵本山选择了退出,也不失为明智之举。前两年,赵本山因为生病,伤了元气,身体受不了大负荷的工作量。艺术是有规律的,明星底蕴也是有限的,如果硬撑下去,“过度消费”,肯定会掏空自己,江郎才尽。为了有利于推出新人,赵本山的退出正好可以给新人腾位置,加担子,让他们有更多锻炼机会。
⑤当然,失败的选择也不少。希腊神话里,派里斯王子选择了美女,放弃了智慧,于是他得到了最美的女子海伦和十年“特洛伊战争”,他自己也死于非命;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一手遮天,他也面临着两个选择,一是当中国华盛顿,推进共和,施行民主,这是可以流芳百世的,二是当拿破仑第二,复辟当皇帝,注定要遗臭万年,可他却偏偏选择了后一条路,结果,只当了83天短命皇帝,在千夫所指中可耻地死去。
⑥选择与放弃,就像行车的十字路口,会不时出现在生命的旅途上,等着人们作出决断。能不能作出正确、明智的选择,人生大智慧往往就体现在这里。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第①段引用法国思想家卢梭的故事有何作用?
第③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文章的第⑤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材料,你赞成小明的做法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观点。
小明是一位即将毕业的初三学生,各科成绩平平。在谈到毕业后的选择时,他说希望初三毕业后能够去读职业高中,学得一技之长。
阅读下文。
亦慈亦让沈从文
①听涛山,是湘西凤凰古城内的一座小山,依江而立,佳木葱茏,兰蕙芬芳,山泉淙淙。1992年5月10日,这座山显得格外庄严肃穆。沈从文先生在北京病逝四周年后,由夫人张兆和将骨灰捧回家乡,来此安葬。这颗生于斯爱于斯的灵魂,终于枕着涛声在这里永远安息。
②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的沈从文先生,1902年12月28日,生在凤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在沱江边,他度过了充满传奇色彩的童年。他在沱江连绵不息的涛声里,兴味盎然地习读着凤凰城内外那本由自然和人事写成的社会大书。那无数平凡而新鲜的事物,总是牵动着他好奇的目光。这给他以后的文学道路奠定了基础。
③1924年沈从文先生开始文学创作,作品主要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语言格调朴实传神,句式简洁峭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给人教益和启示。
④沈从文先生魂归凤凰,他的骨灰一半撒入沱江之中,一半安葬在听涛山上。沈老墓地前临清澈亮丽的沱江,背靠风景秀丽的听涛山,四季鸟语花香、风光如画。这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坟茔,没有凸起的坟土,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人工雕刻的痕迹,一块自墓穴后凿取来的不规则的天然五色巨石肃然矗立,成为沈老先生坟墓的独特标志。正面刻有沈老富有哲学内涵的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是真性情的沈从文先生晚年对人生的彻悟。用他儿子沈龙朱的话说:“我觉得父亲在晚年的时候有一种对世事的洞彻,他已经能超越他的际遇看人看事了。”背面刻有沈从文妻妹、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张充和先生撰书的挽联:“不折不从,星斗①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既蕴涵“从文让人”之意,又是沈老一生的真实写照。读其文、听其言、观其行,沈老之所以能长久地受到人们的敬仰,得到众多文人骚客的祭拜,不能不引人深思。一位中国文坛上的大师,生前没有显赫的地位,死后在自己喜爱的听涛山上也仅仅占了这么小小的一个地方,真是与众不同、“亦慈亦让”的沈从文!
⑤山是归根山,水是忘情水,石是三生石,倦游归来的沈先生,在这儿画上了他人生的句号。
——选自2008年第6期《散文百家》
【注释】①星斗:泛指星星;比喻超群的才华。细读第②自然段,说说沈从文先生一生的创作源泉和文学基础主要来源于何处?(2分)
仔细体会,说说沈从文先生手迹中三个加点的字具体指代哪些人?(3分)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联系张充和先生撰书的挽联,请用你自己的话说说,沈从文先生为什么能够“长久地受到人们的敬仰”? (3分)
细读第③自然段,完成下列读书卡片,了解沈从文先生的文学创作。(4分)
创作题材 |
|
创作特色 |
语言格调朴实传神,句式简洁峭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
创作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