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学作品阅读

小偷车夫和老头

萧红

       木柈车在石路上发着隆隆的重响。出了木柈场,这满车的木柈使老马拉得吃力了!但不能满足我,大木柈堆对于这一车木柈直像在牛背上拔了一颗毛,我好像嫌这柈子太少。

“丢了两块木柈哩!小偷来抢的,没看见?要好好看着,小偷常偷柈子……十块八块也能丢。”

       我被车夫提醒了!觉得一块木柈也不该丢,木柈对我才恢复了它的重要性。小偷眼晴发着光又来抢时,车夫在招呼我们:

“来了啊!又来啦!”

       郎华招呼一声,那竖着头发的人跑了!

“这些东西顶没有脸,拉两块就得啦吧!贪多不厌,把这一车都送给你好不好?……”打着鞭子的车夫反复地在说那个小偷的坏话,说他贪多不厌。

       在院心把木柈一块块推下车来,那还没有推完,车夫就不再动手了!把车钱给了他,他才说:“先生,这两块给我吧!拉家去好烘火,孩子小,屋子又冷。”

“好吧!你拉走吧!”我看一看那是五块顶大的他留在车上。

       这时候他又弯下腰去,弄一些碎的,把一些木皮扬上车去,而后拉起马来走了。但他对他自己并没说贪多

不厌,别的坏话也没说,跑出大门道去了。

       只要有木柈车进院,铁门栏外就有人向院里看着问:“柈子拉(锯)不拉(锯)?”

       那些人带着锯,有两个老头也扒着门扇。

       这些木柈就讲妥归两个老头来锯,老头有了工作在眼前,才对那个伙伴说:

“吃点么?”

       我去买给他们面包吃。

       柈子拉完又送到柈子房去。整个下午我不能安定下来,好像我从未见过木柈,木柈给我这样的大欢喜,使

我坐也坐不定,一会跑出去看看。最末老头子把院子扫得干干净净的了!这时候我给他工钱。

       我先用碎木皮来烘着火。夜晚在三月里也是冷一点,玻璃窗上挂着蒸汽。没有燃灯,炉火颗颗星星地发着

爆炸,炉门打开着,火光照红我的脸,我感到例外的安宁。

       我又到窗外去拾木皮,我吃惊了!老头子的斧子和锯都背好在肩上,另一个背着架柈子的木架,可是他们

还没有走,这许多的时候,为什么不走呢?

“太太,多给了钱吧?”

“怎么多给的!不多,七角五分不是吗?

“太太,吃面包钱没有扣去!”那几角工钱,老头子并没放入衣袋,仍呈在他的手上,他借着离得很远的门灯在考察钱数。

       我说:“吃面包不要钱,拿着走吧!”

“谢谢,太太。”感恩似的他们转过身去走了,觉得吃面包是我的恩情。

       我愧得立刻心上烧起来,望着那两个背影停了好久,羞恨的眼泪就要流出。已经是祖父的年纪了,吃块面包还要感恩吗?

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萧红散文集》

【注释】①该篇创作于一九三五年三月至五月间,之前萧红从封建地主家庭出走,在哈尔滨过着饥寒交迫、漂泊无定的生活。②柈:bàn,大块木柴

(1)用下列诗句批注阅读本文的感受,恰当的一项是  

A.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B.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C.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运用表格中提示的方法,结合描写车夫或老头言行的语句,具体分析他们的形象特点。

方法提示

形象分析

推敲词语,如动词、副词、语气助词等

推敲句子,如句式、句子长度等

推敲说话方式,如称呼、话语量、主动发话与被动应答等

(3)结合全文,赏析下面这段文字,可以从表达方式、行文节奏、画面色调等角度思考。

       夜晚在三月里也是冷一点,玻璃窗上挂着蒸汽。没有燃灯,炉火颗颗星星地发着爆炸,炉门打开着,火光照红我的脸,我感到例外的安宁。

(4)萧红和杨绛在各自的文章中都写到了“愧”,谁的“愧”打动了你?为什么?

【附】杨绛《老王》结尾:“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

愧怍。”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内容主旨 句段分析 人物分析 阅读开放性问题 记叙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题。
那片飘飞的叶子
①风一次又一次打碎了叶子的梦,没有了往日的那份骄傲,有的只是一次又一次无奈的凄凉,一次又一次无望的抗争。终于,她飘落离了枝头。在漫长的刺骨寒冷的冬天里,叶子历尽了千辛万苦,尝尽了无尽的辛酸,它艰难地辗转,挣扎,仿佛一切都是徒劳。慢慢的,它绿色的血液开始蒸发,消逝,原本翠绿鲜活的身体已变得通体透黄,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刻是多么的寂寞与苍凉。
②总感觉自己就是那片飘飞的叶子。
③不知过了多久,那片叶子感觉到了一点点暖意,它疲惫地睁开眼睛仔细一看,原来春天来了,万物已开始吐绿。一切都是那么的生机盎然,一片一片新绿的叶芽已经挂满了枝头。听,小溪水哗啦啦,哗啦啦,唱着欢快的歌潺潺而来了,溪水清清凉凉的,缓缓地流淌着.....
④不知不觉,那片飘飞已久的叶子,躺在了溪水的身上,听着他唱,任他欢快地流,它多高兴啊!看,花儿开了,鸟儿飞来了,水草荡漾起来了,蝴蝶在空中也翩然舞起来了。叶子高兴极了,它醉了,这是怎样的惬意呀!叶子欣然地躺在溪水上,幸福地感受着溪水蓬勃的生命在自己身体内的流动,湿润,它感觉到了溪水将是她今生唯一不变的骄傲与执着。
⑤朦胧中,仿佛自己就是这片叶子。叶子神奇地亢奋起来,血液开始膨胀发热,迅速地窜进每一根血管,枯黄的颜面开始变翠,感受着阳光下的无比温暖 。叶子又依偎在一棵参天大树上了,这次她不惶惑,不忙乱,而且心满意足。叶子暗暗发誓,立在你的枝头,在春天的季节里,我要欢快地舞蹈,向大自然展示我的幸福;在秋天的季节里,我要唱着动人的歌谣,唱醉一个又一个温馨的梦境。
⑥我是那片叶子,生命中我有了新的希望,不再孤独。
本文是一篇含义深刻、富有人生哲理的散文。作者两次写“自己就是那片飘飞的叶子”,请通读全文,谈谈作者先后两次描写“我是那片飘飞的叶子”,对生命的领悟有什么区别?
请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说说第⑤段中画线句子的深刻含义。
结合全文,说说第⑥段的作用。
纵观全文,请赏析文章的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链接材料,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人生的感悟。
【链接阅读材料】(节选自海伦·凯勒的《享受生活》)
虽然生命中有很多缺陷,但我可以有如此多的方式触摸到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世界是美好的,甚至黑暗和沉寂也是如此。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都要不断努力,都必须要学会满足。
有时候,当我孤独地坐着等待生命大门关闭时,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就会像冷雾一样笼罩着我。远处有光明、音乐和友谊,但我进不去,命运之神无情地挡住了大门。我真想义正词严地提出抗议,因为我的心仍然充满了热情。但是那些酸楚而无益的话语流溢在唇边,欲言又止,犹如泪水往肚里流,沉默浸透了我的灵魂。然后,希望之神微笑着走来对我轻轻耳语:“忘我就是快乐。”因而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作我的太阳,别人耳朵所听见的音乐当作我的乐曲,别人嘴角的微笑当作我的快乐。
①“虽然生命中有很多缺陷,但我可以有如此多的方式触摸到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生命中的“缺陷”就作者而言具体指什么?“如此多的方式”是指什么?
②请你用世界杰出妇女——海伦·凯勒的事迹诠释《那片飘飞的叶子》中所蕴含的哲理。

理性过了头,就是冷血
张枫逸
①近日,安徽省广德县返乡大学生李本超为救两名落水儿童不幸牺牲,当地政府决定为其申报“安徽好人”荣誉称号。尽管危急关头挺身而出获得社会赞誉,但他根本不会游泳却施救的行为,也引发公众讨论。
②不会游泳却下水救人并非首例,其中不乏见义勇为者为此付出生命代价的。知其不可而为之,这种侠肝义胆的精神让人肃然起敬。不过,每每发生类似事件,也总有人站出来充当“事后诸葛亮”,指责救人者太过莽撞,不考虑是否具备相应的救助能力,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③与见义勇为牺牲者的“冲动”相比,这些旁观者表现得足够“理性”。但是,理性过了头,就可能是冷血。诚然,我们一直在呼吁“见义勇为更要见义智为”,倡导在不损伤他人或自己利益的情况下对他人提供帮助。不过,在危急关头,见义勇为者救人心切的冲动往往会盖过明哲保身的理性。前不久, 不会游泳的陕西西安市民王红军,却跳进水库勇救一名轻生男子。“一条生命在自己眼前即将消失,那种煎熬是每个有良知的人都无法承受的。”王红军的一席话道出了众多见义勇为者的心声。
④围绕“大学生不会游泳下水救落水儿童溺亡”这则新闻,有网站推出即时调查。在回答“遇到有人落水你会怎么办”的问题时,超过六成网友选择了“报警”,仅有一成网友表示会“立即下水救人”。二者比例的悬殊不免让人忧心。难道其余九成网友都不会游泳没有能力救人吗?或许,在老人倒地扶不扶的事情上,一些人已经习惯了报警的方式,然而对于在水中苦苦挣扎的溺水者来说,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哪里还能再等警察闻讯赶来施救?选择“报警”的网友,在推掉风险的同时,却也推掉了责任,无限放大了自身的安全系数的另一面,是无限缩小了溺水者的获救可能,这种所谓的“理性”,不免让人感到冷漠、寒心。
⑤见义勇为永远与风险相伴。且不说电光火石的一刹那来不及多想,即使有时间考虑自身是否具备救人能力,谁也难有十足的把握。毕竟有太多不确定因素,水性再好的人,也可能因为事发场所的水况、被救者的反应等因素面临危险。如果一定要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或许只有袖手旁观,把落水者的命运交给上天。然而,人毕竟是有情感的动物,正是舍己救人的人间大爱,唱响了一曲曲见义勇为的赞歌,正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大无畏精神,成就了见义勇为者的崇高与伟大。
⑥2014年4月22日下午,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周家镇8岁女孩李微微,为救落水小同伴,不幸溺水身亡。当地却以“出于保护未成年人的角度,对这种行为不提倡、不鼓励”的理由拒绝授予见义勇为的称号。最终,面对舆论的质疑和批评,大竹县综合办决定重新按程序对李微微见义勇为的行为进行认定,且予以表彰。同样,我们并不提倡不会游泳者下水救人,但这丝毫不妨碍见义勇为牺牲者接受我们的敬意。“安徽好人”的称号,大学生李本超当之无愧,这不仅是对英雄的告慰,更是在呼唤更多的“好人”挺身而出。
(选自《演讲与口才》)
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第一小节以李本超见义勇为获得社会赞誉为例写起有什么好处?
“前不久,不会游泳的陕西西安市民王红军,却跳进水库勇救一名轻生男子。‘一条生命在自己眼前即将消失,那种煎熬是每个有良知的人都无法承受的’。王红军的一席话道出了众多见义勇为者的心声。”说说这段话使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近日,民政部等七部委部署落实了《关于加强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保护的意见》,从各方面对保障见义勇为人员的权益作了具体规定,又成立了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奖励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这些措施充分保障了他们的合法权益,使之不再出现“英雄流血又流泪”的尴尬局面。这样才能在社会上形成见义勇为的良好氛围和风气,才会有更多的为正义挺身而出的见义勇为者出现。
针对以上文字,请说说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以下问题。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台湾著名剧作家、导演李国修,年少时,曾抱怨父亲做了一辈子鞋没有发财。父亲痛骂一通后,告诫他:一辈子只要做好一件事,就算功德圆满。李国修深受启发,用毕生的精力只做“开门、上台、演戏”这一件事,让他享有“台湾莫里哀”的美名。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一辈子专注做好一件事很重要。
⑵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认识不到这点的重要性。他们信奉“艺多不压身”,礼赞“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谁知到头来却落得个“样样涉足,个个平平”的局面,导致“艺多不养家”的尴尬后果。对普通人来说,这其实是一种必然的结局,因为许多伟人亦无法达到多才多艺的人生高度。
⑶法国作家莫泊桑小时候曾在福楼拜面前自信地说:“我上午用两个小时来读书写作,用另两个小时来弹钢琴,下午则用1个小时向邻居学习修理汽车,用3个小时来练习踢足球,晚上,我会去烧烤店学习怎样制作烧鸭,星期天则去乡下种菜。”说完后一脸得意。福楼拜听后笑了笑说:“我每天上午用4个小时来读书写作,下午用4个小时来读书写作,晚上,我还会用4个小时来读书写作。”福楼拜接着问:“你究竟有什么特长,比如有哪样事情你做得特别好?”这下,莫泊桑答不上来了。于是他便问福楼拜:“那么,您的特长又是什么呢?”福楼拜说:“写作。”原来特长便是专注地做好一件事情。于是,莫泊桑下决心拜福楼拜为文学导师,一心一意地读书写作,最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跻身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的行列。
⑷专注于一件事,看似简单,其实是对毅力与恒心的考量。成功学上有个著名的“两万小时理论”,即“经过两万小时锻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卓越”。但芸芸众生平凡者不可计数,卓越者凤毛麟角。原因很简单,两万小时锻炼太过漫长、枯燥、无趣,没有坚如磐石的信念,没有钢铁般的意志,动摇、绝望直至放弃是顺理成章的事。
⑸专注于一件事,看似艰难,其实也容易。只要我们选择的事业,是我们内心深处最渴望的,是我们最感兴趣的,漫长的“两万小时”就不会带来遥遥无期的恐惧,别人眼中枯燥、无趣的历程,便会成为时时给我们惊喜的旅程。只要我们拥有一颗任天边云卷云舒,静看庭前花开花落的淡泊之心,滚滚红尘的纷纷扰扰,便不会轻易动摇我们由平凡走向卓越的脚步。只要我们把“两万小时”分解到活着的每一天,我们每天为卓越所付出的不过是半小时、一小时而已。
⑹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和精力十分有限,利用这有限的精力,在有限的时间里专注地做好一件事,就很有可能从众人中脱颖而出。
(选文有改动)
请找出选文的中心论点。
选文第⑶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请围绕中心论点为选文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选文第⑴段划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读了本文后,请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以下问题。
老师! 老师!
阎连科
①我又见着我的老师了,如朝山进香的人见到他自幼就心存感念的一位应愿之神。
②在今年正月,我回家奔三叔的喜丧事。在这闲空间,张老师到了我家里,坐在我家堂屋的凳子上。乡间室内的空旷和凌乱,分隔着我与老师的距离。相向而坐,喝着白水,削了苹果,说了很多旧忆的伤感和喜悦,诸如三十几年前在初中读书时,我的学习,我的作业,我的逃课。
③我老师张梦庚的一生,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藏裹着刺骨的寒凉。
④生于上世纪的20年代末,老师读书辍学,辍学读书,反反复复,走在田埂与人生的夹道中,经历了抗战和解放战争,有了1949年的红旗飘扬,记忆中从来都是饥饿辛劳,土改时家里却忽然成了地主。好在,他终归识字,也有文化,祖国的乡村,也最为明白文化的斤两,虽然文化不一定就是尊严富贵,可让孩子们认字读书,能写自己的姓名和粗通算术,也是生活的部分必然。于是,老师就成了老师。从一个乡村完小到另一个乡村完小,从一个乡村中学到另一个乡村中学。直至改革开放后,他被调入县里的一所高中,做了教导主任,最后主持这个学校的工作。一晃就让他全部人生的金贵岁月,43个春秋的草木荣枯,都在布满土尘、青草蓬生的学校里荣枯衰落,青丝白染。
⑤不知道老师对他的人生有何感想,从他写的一本《我这一生——张梦庚自传》的简朴小册里,读下来却是让人心酸胃涩,想到世事的强大和个人的弱小,想到命运和生命多么像流水在干涸沙地上蜒蜿涓涓,奔袭挣脱,流着流着,可终归无法挣脱干涸的吞没。最后的结局是,我们毕业了,老师白发了;我们中年了,老师枯衰了。我们成家立业了,而老师却在寂静的人生中,望着他曾经管教训斥抚疼过的学生们,过着忆旧的生活,想着那些他依然记得、可他的学生们早已忘却的往事。
⑥还记得,初一时,他是我的班主任,又主教语文。一天酷暑,我家棉花地里蚜虫遍布,多得兵荒马乱,人心恐惧,我便邀了班里十几个相好的男同学,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自然,那一天教室里学生寥寥,老师无法授课而只能让大家捧书阅读。从棉花地里回校的来日上午,老师质问我为什么带着同学逃课,我竟振振有词地说,是带着同学去棉花地捉了半天蚜虫;竟又反问老师道,地里蚜虫遍布,我该不该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说蚜虫三天内不除掉去净,棉花就会一季无收,时间这样急迫,我家人手不够,我请同学们去帮半天,到底又做错了什么?
⑦事情的结果,似乎我带同学们逃课捉虫正合校规事理,反让老师在讲台上一时有些哑言。回忆少时的无理取闹,强辞夺理,也许正是自己今天在写作中敢于努力把不可能转化为可能的开始。可是,现在,面对耄耋(mào dié,指年纪八九十岁)老人,给我一生养育呵护的父辈尊者,我心里三十几年不曾有的内疚,忽然如沙地泉水般汩汩地冒了出来。
⑧我们就那样坐着喝水聊天,说闲忆旧,直至夕阳西下,老师执意要走,不无快意地说他的子女们都在外工作,孝顺无比。真是天应人愿,让一生坎坷、教书认真的老师,年老时,子女有成,学生有成,仿佛曲折的枯藤根须,终于也繁漫出了一片森林。
⑨老师从我家离去时,是我扶他站起;离开院子时,是我扶他过的门槛;送至门口远去时,是我扶他过的一片不平不整的地面。我的父亲离开人世太早,扶着老师的时候,我就像扶着我年迈的父亲。望着村头远去的父亲般的老师,落日中他如在大地上移动的一棵年迈的树。直至他在村头缓缓消失,我还看见他在我心里走动的身影和慢慢起落的脚步,如同宁静里我在听我的心跳一样
⑩说不出老师哪儿伟大,可就是觉得他伟大。也许这个世界,凡人才是真正的伟大,而伟大本身,其实正是一种被遮蔽的大庸大俗吧。(选自《读者》2015.10有删改)
文章写与老师相见,说了很多旧事。请概括出“我”初中时做的那件事。
请说说文章题目“老师!老师!”有什么特点?用这个标题有什么妙处?
结合文章,理解第⑨段划线句子的含义。
为什么说张梦庚老师的一生“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裹藏着刺骨的寒凉”?
作者说,就是觉得老师伟大。结合全文,说说张老师的“伟大”表现在哪里?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一个走运的人
秦文君
在我家附近的一个路口,有一株高大茂密的香樟树,粗大苍劲的树干,四面伸长的枝叶,昭示这是一株历经沧桑的百年古树,香樟树的清幽常引人驻足。
香樟树下卧着一个小小的杂货铺。小商铺出售一些糖果、烟草之类的小东西,那些瓶瓶罐罐上没有一点积尘。
女店主是一个端庄美丽的女子,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啊!”
女店主总是端坐在那里,含笑着招呼客人。闲下来时,她就低下头用丝线编织些小饰物,诸如手链啦、发带啦,随后就挂在店里,有谁喜欢就买走。
最初,我到她的店里,就被她编的一个精巧的笔袋所吸引,淡绿色的,像很娇嫩的草。“这笔袋就像春的颜色。”我说,“特别美。”
“我真走运,”她的眼里漾起了春光,“遇到了一个知道我心思的人。”
她见我喜欢,随即从桌子下面拿出她编的各种小饰物,我惊讶地发现,整个世界都在她的手上呢:天空的云朵,海上的浪花,草原的骏马,还有那永远开不败的四季花。
我买下了笔袋,也牢牢地记住了这位制作者,也许是受到了她友好的对待,也许是她单纯的眼神,也许是她那句“真走运啊”。
我常会顺道去看看那家杂货店,有时买些东西,有时只是看看。因为在我的生活圈里很少有人认为自己很幸福。有些人在外人看来已经过得相当不错了,但他们本人总觉得还缺点什么,远远谈不上“走运”。
可这店主,多么平凡。她终日坐着,等待人们的光顾,还得一张一张抚平那些乱糟糟的零钱。但就是这个人,每天穿着得体的衣裳,还把头发梳得漂漂亮亮。
有一天中午,我路过后门口,她正在吃午饭,就着开水吃一只大大的糯米团。看见我她笑笑,又说自己真走运,吃到了香甜的团子。
“你该到对面的店里吃一碗热面。”我说,“那才舒服。”可她说,那团子可不是普通的东西,是她的一位老顾客亲手蒸的。那老太太已经八十多岁了,非常健康,还能爬山呢。
“我有这样的朋友,”店主说,“真走运。”
还有一次,我到店里买了她编的发卡,绾头发用的,我说去爬黄山时,用它来盘头发。
她让我归来时替她带一张黄山的风景照。她又说:“真走运啊!”像是恭喜我,又像是在说她分享了这个“走运”。
归来后,我如约前去把我拍摄的最好的一张照片带给她。我还怂恿她,哪天请人照看一下杂货铺,亲自爬上黄山。“有缆车吗?”她问,“真的有?和我想的一样,真幸运啊,要有一天我也能去看看就好了!”
“不必坐缆车,慢慢往上攀,爬上天都峰!”我说。
“是啊!是啊!”她微笑着,沉醉着,“我梦到过。”
后来我搬了住处,好久没有去店里。有一天,我忽然想念起她来,便匆匆赶去。
可到了那,香樟树依旧挺立,却不见了小商铺,也不见了女店主,只有石凳上一住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我惊诧极了,连忙上前打听,老太太说:“搬迁了。”
“那您知道女店主去哪儿了吗?”“不知道。”老太太浑浊的眼里一片黯淡。
“不容易呀,一个下肢瘫痪的女子!”
“谁?”“女店主啊,你不知道?”我瞪大眼睛,张着嘴却说不上话。原来她是个不能行走的女子!她是坐在特制的轮椅上看管小店的!而我,由于她阳光一样的笑容,却从没在意她缺少什么,还怂恿她去登黄山……
一瞬间,歉疚与失落漫上心头。或许今生再难相见了!
夕阳中,历尽沧桑的香樟树依旧高峻挺拔,依旧香远益清,淡淡的幽香沁入心脾。抬头间,那灿烂的笑容似在眼前……
(摘自《微型小说选刊》2011·23期,有改动)
小说围绕“我”与女店主的交往,写了四件事。请概括其中两件事。
第一件事:“我”被女店主编织的精巧笔袋所吸引,买下了笔袋。
第二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件事:“我”送照片给女店主,并怂恿她去登黄山。
小说中的女店主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结合语境,分析下列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表达作用。
①我瞪大眼睛,张着嘴却说不上话。
②夕阳中,历尽沧桑的香樟树依旧高峻挺拔,依旧香远益清,淡淡的幽香沁入心脾。抬头间,那灿烂的笑容似在眼前……
“香樟树下”也可作为这篇小说的标题,你喜欢哪个标题?请说明理由。
你身边有像文中女店主那样乐观的人吗?简述他的故事并且说说对你的启发。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