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为向建党百年献礼,校电视台摄制组拟把下面的小小说拍成微电影,邀请你一起参加并完成相关任务。
剃头匠
旧时,管理发的师傅叫剃头匠,赵巍的父亲就是。在赵巍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父亲拖拉着一条腿,拿着推剪剃刀,弯腰佝背给客人理发剃须。
赵巍平时是不去父亲店里的,他怕父亲逼他学剃头。父亲不介意赵巍对自己职业的不敬,没事还拿赵巍开玩笑,说赵巍小时候抓周,“官印”和“元宝”都不拿,硬提着剪子不松手,还说赵巍的手指细长,拿剃刀稳当,天生就适合做个剃头匠。
赵巍有学要上,自然不会学做剃头匠,却在小学的时候,差点因为父亲的职业和同学打一架。这事也不能怪赵巍,是一名叫冷锋的同学主动挑起的。生在干部家庭的冷锋,在班里看不起赵巍,认为赵巍除了学习好,没什么可骄傲的,并学着赵巍父亲走路的样子,对同学们说,看看他父亲,就是个瘸子,整天拖拉个腿,给别人剃头滑稽极了。
这话传到赵巍的耳朵里,可把赵巍气坏了,当面找冷锋对质。
“冷锋,你说谁爸是瘸子?”
“是你啊!你爸拖拉个腿,不是瘸子,是什么?”
“我爸是战斗英雄,不许你这样侮辱我爸,”赵巍握紧了拳头,脸红红的,不知道嘴里怎么会冒出这样一句话。
“战斗英雄?赵巍,你骗谁啊!谁听说过战斗英雄没工作,专门给人剃头的吗?”冷锋哈哈大笑起来。
赵巍两眼喷火,像个斗架的公鸡,冲着冷锋大喊:“不许你侮辱我爸,我和你拼了。”一下子冲了上去。
围观的同学赶紧将两人分开,并有同学迅速告诉了李老师。
在李老师面前,赵巍羞愧得不敢抬头,李老师叹了一口气,拍了拍赵巍的头,说:“孩子,记住。你爸爸是个英雄,虽然他身有残疾,却不要国家养活,也不求别人施舍,凭自己一双手,养活一家人,不容易啊!你回班可以说爸爸是个战斗英雄,老师会帮你的。”
在当天的课堂上,李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赵巍的爸爸老师认识,他家所在的居委会王主任是老师的朋友,知道赵巍家的情况。王主任说赵巍爸爸是参加过老山前线战斗的,那条伤腿是战斗中负的伤,最后告诉同学们好好相处,要学会尊重长辈。赵巍在底下坐着,眼睛里泪花点点,他知道,自己的爸爸是从小患小儿麻痹落下的残疾,是老师帮他圆了谎。
赵巍到底没有接父亲的班,而是学了医。手里握的不是剃刀,而是手术刀。父亲在赵巍接到医学院通知书的那天中午,特地办了一桌酒宴。记得父亲当时喝醉了,一边喝酒,一边说,咱这手艺传男不传女,可惜到了我这一代要失传了。罪孽啊!
赵巍笑了,他赢了,谁说抓周拿了剪刀,就一定做剃头匠啊!
赵巍在医院工作兢兢业业,现在成了所在科室的主任,唯一遗憾的是没有让老父亲看到自己的成功,记得父亲临终前,流着泪和自己说:“孩子,你是对的。做医生比剃头匠体面多了,咱这手艺不中用了。现在大街上剃头的,大多不进理发店,改去什么美容院了。唉,爸爸是跟不上时代了!”头一歪,就走了。赵巍心里空落落的,鬼使神差留下了那一套剃具,没有让它们与父亲一起下葬。
新冠肺炎越闹越凶,开始有人死亡了。赵巍和同事们严阵以待,每天进入工作间,都全副武装。口罩、防护服、手套,一样不能少。
“今天又有两个死亡病例。”护士小丽说。
“通知家属了没有?”赵巍问。
“有一人是流浪汉,口齿不清,被巡警送来后确诊的,寻找不到家属。”小丽回答道。
赵巍愣了一下:“哦,那就直接通知殡仪馆吧。”
“不,等等。”赵巍像想起了什么。
“流浪汉也是人,没有家人,也要体体面面地走,那头发胡须也该理理了。“赵巍自言自语道。
“可谁愿给死人理发啊!再说,疫情如此严重,到哪找人呢!”小丽说。
“我来。“赵巍脱口而出。
他想起了父亲,那年街道失火,一家三口烧死了,没有理发店、美容院愿给死人修发洗容,因为给死人修容,以后谁还找你理发,不吉利啊!于是,街道主任没办法了,找到了闲居在家的父亲,老人家二话没说,带上工具就去了,临走一分钱没收,从此封了剃具。
“该给剃具解封了,让我也做一回剃头匠。”
赵巍在心里默念道。
(选自江山文学网 作者 泉坞山人 有删改)
任务一:摄制组想作前期宣传,请你根据小说内容,用简洁的语言给这部电影写一个剧情介绍。(60字以内)
任务二:摄制组认为文中画线部分父亲言行的描写不够真实,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任务三:为帮助演员深入把握小说,请就文中“剃具”的作用谈谈你的理解。
任务四:摄制组对“谁是小说主人公”争论不休,对此话题你怎么看?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现代文阅读
每一棵草都会开花
①回乡下,跟母亲一起到地里去,惊奇地发现,一种叫牛耳朵的草,开了细小的黄花。那些小小的花,羞涩地藏在叶间,不细看,还真看不出。
②我问:“怎么草也开花?”
③母亲笑着扫过一眼来,淡淡说:“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
④我愣住了,细想,还真是这样。蒲公英开花是众所周知的,开成白白的绒球球,轻轻一吹,满天飞花。狗尾巴草开的花,就像一条狗尾巴,若成片,是再美不过的风景。蒿子开花,是大团大团的……就没见过不开花的草。
⑤曾教过一个学生,很不出众的一个孩子,皮肤黑黑的,还有些耳聋。因不怎么听见声音,他总是竭力张着他的耳朵,微向前伸了头,作出努力倾听的样子。这样的孩子,成绩自然好不了,所有的学科竞赛,譬如物理竞赛,化学竞赛,他都是被忽略的一个。甚至,学期大考时,他的分数,也不被计入班级总分。所有人都把他当残疾,可有,可无。
⑥他的父亲,一个皮肤同样幽黑的中年人,常到学校来看他,站在教室外。他回头看看窗外的父亲,也不出去,只送出一个笑容。那笑容真是灿烂,盛开的野菊花般的,有大把阳光息在里头。我很好奇他绽放出那样的笑,问他:“为什么不出去跟父亲说话?”他回我:“爸爸知道我很努力的。”我轻轻叹一口气,在心里。有些感动,又有些感伤。并不认为他,可以改变自己什么。
⑦学期要结束的时候,学校组织学生手工竞赛,是要到省里夺奖的,这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平素的劳技课,都被充公上了语文、数学,学生们的手工水平,实在有限,收上去的作品,很令人失望。这时,却爆出冷门,有孩子送去手工泥娃娃一组,十个。每个泥娃娃,都各具情态,或嬉笑,或遐想。活泼、纯真、美好,让人惊叹。作品报上省里去,顺利夺得特等奖。全省的特等奖,只设了一名,其轰动效应,可想而知。
⑧学校开大会表彰这个做出泥娃娃的孩子。热烈的掌声中,走上台的,竟是黑黑的他——那个耳聋的孩子。或许是第一次站到这样的台上,他神情很是局促不安,只是低了头,羞涩地笑。让他谈获奖体会,他嗫嚅半天,说:“我想,只要我努力,我总会做成一件事的。”
⑨刹那间,台下一片静。
⑩从此面对学生,我再不敢轻易看轻他们中任何一个。他们就如同乡间的那些草们,每棵草都有每棵草的花期,哪怕是最不起眼的牛耳朵,也会把黄的花,藏在叶间。开得细小而执著。文题与母亲的话“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语句相近而含义不同,各是什么意思?
文章前四节运用大量笔墨细致描写各种草开的花,其作用是什么?(4 分)
品读第⑥ 节画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分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内心阳光的孩子?(可以引用原文回答)
结合全文分析“我”的形象,并说明“我”在文中的作用。
阅读《孔乙己》片断(每小题3分,共9分)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同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对“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一句,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孔乙己虽然贫苦潦倒,却嗜酒如命,不加节制。 |
B.说明孔乙己是个读书人,身份与众不同,高人一等。 |
C.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却以读书人自居,迂腐可笑。 |
D.说明孔乙己生活悠闲,喜爱喝酒穿长衫,气质不凡。 |
作者刻画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没有使用的一种修辞方法是( )
A.外貌描写 | B.语言描写 | C.动作描写 | D.心理描写 |
对孔乙己给酒客所带来的欢笑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孔乙己性格随和,人们喜欢和他开欢笑。 |
B.孔乙己迂腐不堪,是人们生活中的笑料。 |
C.孔乙己言谈举止,引人瞩目,令人感到新奇。 |
D.孔乙己有幽默感,总能给大家带来欢乐。 |
火车上的相遇
邓迎雪
(1)大二的时候,他的生活就像一幅乱七八糟的调色板——逃课、喝酒、玩网游、谈恋爱。很忙,但都与学业无关。
(2)颓废、不求上进,他自己并不是没有警醒,只是计划容易,执行好难。他还是会隔三岔五地玩个通宵。
(3)暑假,他原打算在学校补补功课,再打份工,可是朋友又邀他参加同学们的假期游。无奈,他只好再次搁置计划,登上了开往西安的列车。
(4)正值暑运,车上人满为患,他们只买到两张卧铺票。大家只好轮换去休息,余下的就在硬座车厢里打扑克,玩得不亦乐乎。
(5)列车在他家乡停靠的时候,看着窗外熟悉的风景,听着浓重的乡音,有那么一刹那,他想起了在家务农的父母。每次打电话,他们都说一切都好,让他放心。他于是也就真的放下心来,不再惦记……想到这里,他有些走神,直到有人催促他发牌,他才又沉浸到游戏中。
(6)凌晨三点,他带着浓重的困意去卧铺车厢休息,人太多,走道里挤满了困倦不堪的人们,有好多农民工模样的人头枕在编织袋上。昏昏沉沉地进入梦乡。
(7)在一节车厢的连接处,小小的空间里,人们横七竖八地或坐或躺。他忽然像针扎一样,大声叫起来,只见他的父亲蜷在角落里,背倚着包裹,微仰着脸睡着。
(8)世界很大,有时却又很小,他竟会在这里和父亲相遇。
(9)父亲看见他也大吃一惊。父亲说,他是去郑州的建筑队干活,农活忙完了,正好出去转转。望着父亲皱巴巴的汗衫,乱蓬蓬的头发,黝黑苍老的脸,他知道父亲故作轻松的话语,是不想让他担心。
(10)父亲问他去哪里,他嗫嚅着说出行程。父亲却鼓励他,年轻人就该这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嘛。想到亮红灯的功课,他不敢看父亲的眼睛。11)他劝说父亲不要再出去做工,父亲说,劳动惯了,闲不下来。父亲从不在他面前诉说生活的苦,他也很少想过父亲的付出。现在,在这个拥挤不堪的列车上,看着年老的他背着行李外出做工,他心里涌起一种难言的酸涩。
(12)那晚,父亲在他的卧铺位上睡得很香。送父亲下车后,他发现自己的口袋里多了200元钱,两张皱皱巴巴、浸着汗渍的钞票,让他觉着沉重、烫手。
(13)他忽然就没有了出游的兴致,那场旅行,他的眼前老是晃动着父亲满是皱纹的面容。
(14)从风景区回来时,他在父亲打工的城市下了车。天闷热得像个大蒸笼,暑气滚滚,空气里冒着干渴的味道。
(15)在郊外的建筑工地,他见到了正在忙碌的父亲。工地刚施工不久,楼房才建起一层多高。在机器的轰鸣声里,父亲正踩着用木板搭起的脚手架,叮叮当当地捆扎钢筋。看见他,父亲急忙从脚手架上下来,心疼地责备他大热天里来工地做什么。看着父亲湿透的汗衫,被暑热熏得黑红的脸膛,他直觉着嗓子发堵,不知是汗水还是泪水从他脸上滑下,流进嘴里,咸涩的苦。
(16)正说着话,有工友从身边走过。父亲自豪地介绍:“这是俺上大学的儿子。”那工友又问在学校学的啥。“念的是计算机,开学就大三了。”父亲大声回答,又侧头看看他,一脸欣慰的幸福的笑。
(17)他心里五味杂陈,想想那两门挂科的功课,无地自容。
(18)他在工地呆了两天,才知道,那天父亲在火车上把仅有的钱都留给了他,现在的生活费是拿工钱代扣的。天气那么热,每天强体力的劳动,简单、粗糙的饭菜就是父亲全部的生活内容,他苦劝父亲回家,他留下来做工。父亲有些生气:“俺是干庄稼活的,这点累算啥,这哪是你读书人呆的地方,你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比啥都强。”
(19)这些年,他变得浮躁无比,忘记了自己的来处。如今,父亲烈日下的汗水,一滴一滴溅在他心里,唤醒了他沉睡的心。
(20)那个暑假是他最难忘的一个假期,他感觉突然长大、成熟了许多。从此。他一步步踏踏实实地走好自己的路,和从前顽劣的他判若两人。
(21)多年后,当他和父亲聊天,还常常会提到那年夏天。只是,他没有告诉父亲,如果没有那次火车上的相遇,他不知还要挥霍多久的时光。
(选自《青年文摘》2013年第3期)请简要概括在“火车上的相遇”前后各写了什么内容。
赏析划线句子。
天闷热得像个大蒸笼,暑气滚滚,空气里冒着干渴的味道。请结合短文内容,说说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通读全文,理解“父亲烈日下的汗水,一滴一滴溅在他心里,唤醒了他沉睡的心”一句的含义。
结合本文,联系自己的家庭生活,谈谈你对父爱的理解。(100字左右)(7分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忽略
夕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在阳台上的瓷砖上,幻出一片红红亮亮的光芒,很美,很好。
孩子跪坐在椅子里,痴痴地望着阳台上淋浴着夕阳的花盆,无限美好的夕阳毫不吝啬地把光芒洒向花盆中的紫罗兰,使得本来就很美的紫罗兰更添几分美好。但孩子的心思全不在这里,他只顾痴痴地看着花盆中紫罗兰叶下的几根嫩嫩绿绿的小瓜苗。这是孩子几天前吃西瓜时随意吐进花盆中的,没想到竟会长出瓜苗来。孩子满心欢喜地看着,不禁叫出了声:“要是瓜苗慢慢地长出小西瓜来,那该多好啊!”接着孩子咯咯地笑了,满眼憧憬。
孩子的母亲见了,走过来,“看什么呢?”
孩子忙把母亲拉到花盆前,开心地说:“妈妈,看,花盆里长了好多小苗苗!以后它们会长成大苗苗,结小西瓜给我吃的。”
母亲皱了皱眉头,笑了笑,“傻瓜,那些瓜苗不要过几天就会死的,根本长不出来西瓜。”
孩子咬了嘴唇,接着笑了,睁大着眼睛,“会的,小瓜苗会长成西瓜的,我会天天照顾它们的。”
母亲笑着摇了摇头,转身就到厨房去了,身后是孩子表现出的坚定和信心。
一天下午,孩子从学前班回来后,照例跑向阳台,奔向花盆。顿时,孩子傻了眼,花盆中只有那株紫罗兰在夕阳下耀武扬威地炫耀着。孩子揉了揉眼睛,怀疑自己看错了,但事实如此,嫩嫩绿绿的小瓜苗不见了。孩子“哇”的一声哭了。
之后,孩子哽咽着问母亲:“妈妈,小瓜苗怎么没了?”
“被我拔了,这有什么哭的,那些瓜苗长在花盆里,影响紫罗兰的生长,那些个小东西,别管了。你也是,就知道哭。乖,别哭了。”母亲笑着责备孩子的淘气,拿出手帕擦擦孩子的眼睛。
此后,孩子的眼睛总爱往花盆里瞟,并且想把那株讨厌的紫罗兰给拔了,孩子也几次用手捏住它,但终究没拔。这也是个生命呀,孩子想。
几天后,孩子画了一张画,画中是一个大大的花盆,花盆中有一枝小小的瓜苗,嫩嫩的,绿绿的,旁边写了一行小字:我虽小,但我也是个生命。老师惊讶于他的想法,给了他满分。孩子把画拿给母亲看,母亲看了看分数,笑道:“不错啊,真厉害,得了个满分。妈妈待会儿带你上街,给你买冰淇淋。”
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到阳台的瓷砖上,幻出一片红红亮亮的光芒,很美,很好。
孩子呆呆地望着花,觉得心里空空的。母亲和孩子对小瓜苗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文中哪些句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忽略”?
揣摩下边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或短语,说说它们有什么表达作用。
a)孩子咯咯地笑了,满眼憧憬。
b)孩子咬了咬嘴唇,接着笑了,睁大着眼睛…… 老师为什么要给孩子满分?母亲又是怎样看待孩子的满分的?她们的区别在哪里?
文章最后一句话表现了孩子怎样的心情?
联系全文的内容说说标题“忽略”有什么含义?
田野上的白发
刘益善
①母亲在50岁过后,头发已是日渐地白了。先是两鬓斑白,后来是额前白了一绺绺,再后来是脑后远看如沾满了雪花,白了一大半。
②母亲是辛劳的。她生养了我们兄弟7人。在乡下,她没日没夜地劳作,与父亲一道捧出了心血来抚育我们。我们前面6弟兄都成家分散出去了,家中还剩七弟在上高中。父亲呢,被医院诊断患有一种可怕的病,属不治之症,在家里养病。奇怪的是,父亲养了两年病后竟奇迹般地活过来了,如今已过10年,老人家的身体倒是越来越硬朗了。
③就是在父亲养病七弟上高中的那两三年,母亲的头发完全地白了,白得使我们做儿女的心疼。但没有办法,父母都不愿离开乡下的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还有七弟要人照顾。父亲暂时不能劳动,家里内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那头发还有不白的么!
④记得那是4月份的一个晚上,同事有便车经过我们乡下,我请了假搭便车回老家看父母和七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把我熟悉的铜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天气还没完全转暖,夜风吹过,我觉得身上有阵阵寒意了。我朝远处的田野看了一眼,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在闪烁,且有阵阵敲击钢铁器的声音传来。进不了屋,我就信步朝田野走去,我想看看那些灯火和敲击是怎么回事,我还想看看我家的责任田种了些什么。
⑤到了我家的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般地立在夜色里发呆。我看见母亲一只手提着铜脸盆,一只手捏根棒子敲击着,围着田塍蹒跚地转悠,铜脸盆发出当当的声响。田塍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闪着红红的光。田里是平整的秧圃,秧圃上可以见到撒下的谷种已经发出嫩芽。母亲手里在敲击着,身上披了件父亲穿过的破棉袄。我叫了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了手里的敲击,脸上是我熟悉的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敲击的当儿,黑影里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发现了,立刻又敲击起来,那黑乎乎的一群立即奔逃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谷籽一个晚上都可让老鼠吃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三妹接去了,明天早上回来替换她。七弟在学校里住读,星期天才回。母亲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⑥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击着铜脸盆,沿着田塍蹒跚而行。我跟在母亲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这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该享一享儿女们的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四野,我们兄妹劝了多少回,她都摇头。她说:你们不要管了,我跟你父亲做一天算一天,这田是不能退的,等我们死了再退吧!
⑦这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脸盆赶老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塍上晃动着。黑暗里,唯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四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的泪花,飘拂出我的又一段回忆。⑧父亲病倒的那一年,正是乡下双抢大忙季节,母亲忍受住我父亲被诊断为不治之症的巨大悲痛,半夜里起来扯好了秧,运到要插二季稻的水田里。早晨回家服侍父亲吃了东西,母亲就到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的孤单身影在移动。母亲干农活是一把好手,她一行行地插着秧苗。在母亲移动过的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竖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位高明的织工,在织着绿色;母亲像个伟大的蚕,在吐着绿丝。
⑨我原来就打算好回家帮母亲插秧的,待我赶到田边时,一块大田已被母亲插完了一多半。母亲太累了,体力不支,我看到母亲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泥水汗渍。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秧,就往后移动一点,又插一行。母亲是在用她的血汗来染绿白晃晃的大田。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我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⑩母亲见是我下田来,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了母亲,我感觉到母亲已瘦得只剩皮包骨头了。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母亲的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脸上脖子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母亲的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早收一成。我没说话,我把母亲送回家,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很累,我腰酸,但我看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我看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我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了大田的秧,然后我哭了。
⑾我的母亲是位普通的农妇,她的一生没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业,她是平凡人。今年的5月17日,是她老人家的三周年祭日。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母亲的青丝变作了白发,是辛劳所致是岁月所染。母亲是我故乡田野上的一株普通的庄禾,她把一生奉献给了故乡的土地。母亲的白发,装点我故乡的田野,使得我故乡的四野变得苍茫而温暖。母亲的白发飘拂在我的眼前,变作了我前进的一面旗帜。
⑿啊,我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谈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母亲的白发让我感到心痛,文章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情?
结合语境,自选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⑴ 在母亲移动过的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竖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
⑵母亲太累了,体力不支,我看到母亲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文章着力描写母亲的白发,请简要分析白发在文中的作用?
母亲的白发温暖了作者的心灵,你母亲的某些言行也一定触动了你的魂灵,请你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