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甲】【乙】两个语段,完成问题。
【甲】臣本布农,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越石父①贤,在缧绁②中。晏子出,遭之途,解左骖③赎之,载归。弗谢④,入闺⑤,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懼然⑥,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⑦,何子求绝之速也?”越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⑧于不知己而信⑨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⑩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选自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
【注释】①越石父:齐人。②缧绁(léi xiè):拘系犯人的绳索,指囚禁。③骖:指一车三马或四马中两旁的马匹。④谢:告辞(这是文中晏子的表现)。⑤闺:内室。⑥懼(jué)然:惊异的样子。⑦厄:困苦,灾难。⑧诎(qū):通“屈”,委屈。⑨信:通“伸”,伸展。⑩感寤:有所感而觉悟。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躬耕于南阳: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
③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
④彼不知我也:
(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A.由是感激/是知己
B.解左骖赎之/前人之述备矣
C.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兵甲已足
D.何子求绝之速也/绝巘多生怪柏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②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4)【甲】文中诸葛亮“遂许先帝以驱驰”,【乙】文中越石父“请绝”,请根据两文内容分别说说原因。
(5)从【乙】文中晏子的身上,你获得了哪些有益的人生启示?(答出两点即可)
阅读古文《赵普》,完成小题题。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解释下列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普少习吏事 ()②读之竟日()
③普颜色不变 ()④他日补缀旧纸()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说出下面典故与赵普有关的一项是----------------------------------
A.闭门读书 | B.半部《论语》治天下 | C.凿壁借光 | D.闻鸡起舞 |
仔细研读下面几句话,说说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②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③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阅读《赵普》,完成小题。
(1)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莞,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2)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选自《宋史》)解释文中划线词语。(4 分)
① 习:② 发:
③ 为:④ 明日: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① 太祖常劝以读书。
② 闺户启筐取书,读之竟日。
③ 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从文中看主要表现在哪两件事上?( 4 分)
对赵普的举荐,太祖的态度是“不用”、“亦不用”、“卒用”,你从太祖的这种变化中读出了什么?( 4 分)
刘宣苦读成才
景泰①间,吉安刘公宣②代戍于京师龙骧卫,为卫使畜马,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公偶与塾师论《春秋》,师惊异之,以语使,使乃优遇之。未几,发解及第③……。取解时,刘文恭公铉④主试,讶其文,谓必山林老儒之作,及启封,乃公也,人始识公,而文恭知人之名益著。( 焦竤《玉堂丛语》)
【注释】①景泰:明代宗朱祁钰年号。②刘公宣:即刘宣。③发解及第:(刘宣参加科举考试)发榜考中了解元。④刘文恭公铉:即刘铉,下文中的“文恭”也同。选出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
A.以语使(告诉) | B.讶其文(感到惊奇) |
C.谓必山林老儒之作(做法) | D.使乃优遇之(他,指刘宣) |
翻译下面句子,补上省略的成分。
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用一个短语或一句话分别评价文中刘宣、卫使、刘铉三个人物。
阅读下面四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3)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4)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的《 》作者________,_____(朝代)嘉善人。雕刻品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
解释下列划线字
(1)为宫室( )(2)珠可历历数也( )
(3)诎右臂支船( )(4)两膝相比者( )翻译下列句子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者技艺的奇巧,无微不至呢?(试举一例)
画横线句子描述苏轼,鲁直和佛印的神态,说说雕刻者要渲染他们此时此刻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说明。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⑤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人不知而不愠愠: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学而不思则罔罔: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诲女知之乎女: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_____________________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借松柏之后凋说明什么道理?
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我们为人处世有什么启示?(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