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赶鸟的孩子

晓寒

①有时候,我似乎回到了过去,又成了那个赶鸟的孩子。

②老屋对面有一块菜地,那是一家人的菜篮子。从夏往秋走的时节,母亲会在那里陆续种下萝卜、白菜、青菜,还有香菜和蒜。秋渐渐转深,第一场霜降临。到处一片白,看上去毛茸茸的,似乎透着丝丝暖意,其实寒意已越来越重,风一天比一天凌厉。但菜地好像忽略了寒冷,萝卜缨子似涨潮般覆盖了裸露的泥土,青菜向着天空举起长长的叶子,顶部绑着一根稻草的白菜,身子也一个劲地胀起来。那旺盛的绿色,像一片浓缩的春天。

③这时候,一群鸟如约而来,有二十多只。这是一群与众不同的鸟,鲜红的嘴和爪子,腹部有一小块黑色,拖着长长的蓝色尾巴,它们盯上了我家的菜地。

④起先,母亲并没怎么在意,说弄个稻草人吓一吓吧。父亲费了番心思,稻草人弄得有模有样,戴了帽子,穿了衣服,一只手里还举着根细细的竹竿,竹竿另一头吊着块小石头,风一吹来回摆动,像谁的手在不停地挥舞。刚开始似乎管点用,那群鸟围着稻草人飞来绕去,就是不敢落下。可没过两天,它们就识破了这个招数,把稻草人晾在一边,毫无顾忌地飞到地里大快朵颐。群鸟过后,菜叶到处是洞,七零八落。

⑤【A】看到好好的菜被鸟糟蹋了,母亲心疼不已。假人没用,母亲就催我“亲自下场”。我很乐意领受这个任务,就赶个鸟嘛,又轻松又好玩,比在家扫地或去外面扯猪草舒服多了。我在屋角的竹林里折了根竹丫抓在手里,满怀信心地去了菜地。

⑥我刚一出现,它们就发现了我,呼的一下全飞走了,落在旁边的一棵枫树上,冲着我叫个没停。我心里高兴,它们到底还是怕我的,果然不用费什么力气。我朝它们挥了下手里的竹丫:你们就大声地叫吧,我来了,再也别想吃我家的菜了。

⑦菜地狭长,有好几十米。那群鸟叫了一会,见我没有进一步行动,便从树上飞下来,到菜地的另一头啄食菜叶。它们扇动着翅膀,边吃边唧唧喳喳地叫着,我不知道在说什么,但那声音听起来充满了快乐,像在庆祝什么,又像在向我挑衅。我挥动起竹丫,嘴里吆喝着追了过去。它们见了,呼的一声,一齐飞回到枫树上。我刚喘口气,它们又伺机飞向菜地的另一头。我只能左追右赶,像在和它们做一场游戏。

⑧霜还没有化,风一阵比一阵硬,但我的额头上还是冒出了细密的汗珠。折腾了一阵,我累了,一屁股坐在田埂上,生自己的闷气,也生那群鸟的气。我随手抠了把泥土,朝那群鸟扔去。泥土像雨点一样落下,有些落到它们身上,它们抬起头对着我喳喳地叫了几声,声音干燥,好像比我还气。

⑨那段时间,我天天守在菜地里,一边徒劳地追赶那些长尾巴的鸟,一边想着该如何对付它们。我烦它们,把我家好好的菜弄得乱七八糟;我知道,它们可能也烦我,我的到来,阻碍了它们心无旁骛地享受绿色的盛宴。在这场拉锯战中,我和这群鸟儿不知不觉成了敌人。

⑩我把这事跟哥哥说了,哥哥帮我出了个主意。他说,抓两把谷,拌上农药往菜地里一撒,那些鸟儿一个也逃不掉。我一听,觉得这个办法不错,简单省事,一了百了。

⑪可不知怎的,事情被母亲知道了。母亲指着我俩厉声责问,声音比哪一次都大:它们就吃了一点菜叶子,赶一赶就行了,你们却想下这样的手?鸟的命也是命啊!我和哥哥一下子蒙了,没想到这样一件小事,竟然会招来母亲的盛怒。

⑫我俩低着头杵在那里,别说回话,连大气都不敢喘。停了一会儿,【B】母亲对我说,你也不用去管了,菜叶子吃光了算了。

⑬事后才知道,最后那句是母亲的气话。第二天一早,她拿着镰刀去了菜地,一连干了好几天,在菜地里支起一些树枝,树枝上面搭满了荆棘。那群鸟照旧来,只是没原来那么放肆了,它们虽然胆大,但也不敢钻到那些荆棘里面去。

⑭再后来,我们搬走了,老屋也拆掉了,那片菜地成了荒地,那群鸟儿也不知所终。但母亲的那番教训,这么多年始终在我脑海中,不时浮现,难以忘记。

⑮前些日子,我回老家,又看到了一群同样的鸟,鲜红的嘴和爪子,拖着长长的蓝色尾巴,在哥哥家菜地的上空盘旋。我相信,这就是我赶过的那群鸟,它们至今还快乐地活着。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阅读选文第④﹣⑬段,按照时间顺序,围绕“赶鸟”这事件,将下列情节补充完整。

父亲做稻草人吓鸟,被鸟识破。→①  →“我”和哥哥准备药鸟,母亲责问。→②  

(2)选文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可没过两天,它们就识破了这个招数,把稻草人晾在一边,毫无顾忌地飞到地里大快朵颐。

(4)请分析选文第⑧段中“我生自己的闷气,也生那群鸟的气”的原因。

(5)品析选文第⑪段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我和哥哥一下子蒙了,没想到这样一件小事,竟然会招来母亲的盛怒。

(6)选文第⑤⑫段中A、B两句是否矛盾?为什么?

【A】看到好好的菜被鸟糟蹋了,母亲心疼不已。

【B】母亲对我说,你也不用去管了,菜叶子吃光了算了。

(7)选文结尾写道:“我相信,这就是我赶过的那群鸟,它们至今还快乐地活着。”这句话有丰富的内涵,结合全文,请谈谈你的理解。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描写方法 内容主旨 句段分析 阅读开放性问题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种”出石油
①据科学家粗略估算,全球绿色植物每年产生的碳氢化合物可达300亿吨以上,只要将这些植物进行高压、高温加工,就能够制造出和石油成分相近的产品。目前。全球绿色植物储存的能量,大约相当于8万亿吨煤或800亿吨石油。可以说,植物是一座巨大的储油库。
②科学家研究发现,可用于制造石油的植物品种很多,不少乔木、灌木、海藻等含有极为可观的天然炼油物质。美国科学家选用了千余种最富生产能力的水藻进行实验,从其体内提取类脂化合物以化学的方法进行处理,从而转变成汽油和柴油。前苏联的科学家经过引导性的实验进一步证实,从锯末中也可以提炼出人造石油,这种植物能源比传统的石油和煤具有更多的优越性。首先,它便于就地生产利用,省却了远距离输送,因而成本比较低廉;其次,植物能源在燃烧过程中,一般不会形成有害物质,它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也易于被植物吸收,对保护生态环境非常有利。
③众所周知,石油是多种碳氢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许多植物也可直接产生碳氢化合物。倘若能够以适当的方法把这些碳氢化合物提取出来,我们就可以得到所谓的“绿色石油”。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的卡尔文教授,在一个人工石油植物种植场,种植了一种名叫“尤加利”的树木。这种树木的茎和种子中均含有这种可燃物质,1000平方米土地每年产5桶“绿色石油”,每桶成本仅20美元,而当时每桶石油的价格是30美元。他的成功,推动了全球的石油植物研究。
④资料表明,美国现已拥有一个上百万平方米的能源植物速生林,英国已批准兴建一个石油植物园,瑞士已经制定出一个利用植物石油取代全国半数石油消耗量的计划。可以说,用不了多久,人类将“种”出石油。
阅读本文后,说说石油为什么可以“种”出来?
“种”出来的石油有哪些优越性?
为了说明植物能源开发的经济价值,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2 分)
本文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的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各国研究进程表明,绿色植物能源将很快取代石油能源。
B.实践证明,开发绿色植物能源对生态环境没有任何危害。
C.众所周知,地球上几乎所有植物都可以直接产生碳氢化合物。
D.目前,英国、美国、瑞士在绿色植物能源开发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

(13 分)
母爱如佛
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年轻人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相当贫困。后来年轻人由于苦恼而迷上了求仙拜佛。母亲见儿子整日念念叨叨、不事农活的痴迷样子,苦劝过几次,但年轻人对母亲的话不理不睬,甚至把母亲当成他成仙的障碍,有时还对母亲恶语相向。
有一天,这个年轻人听别人说起远方的山上有位得道高僧,心里不免敬仰,便想去向高僧讨教成仙之道,但他又怕母亲阻拦,但瞒着母亲偷偷从家里出去了。
他一路上跋山涉水,历尽艰辛,终于在山上找到了那位高僧。高僧热情地接待了他。席间听完他的一番自述,高僧沉默良久。当他向高僧问佛法时,高僧开口道:“你想得道成佛,我可以给你指条路。吃过饭后你即刻下山,一路到家,但凡遇有赤脚为你开门的人,这人就是你所谓的佛。你只要悉心伺奉,拜他为师,成佛又有何难?”
年轻人听后大喜,遂叩谢高僧,欣然下山。
第一天,他投宿在一户农家,男主人为他开门时,他仔细看了看,男主人没有赤脚。
第二天,他投宿在一座城市的富有人家,更没有人赤脚为他开门,他不免有些灰心。
第三天,,第四天……他一路走来,投宿无数,却一直没有遇到高僧所说的赤脚开门人。他开始对高僧的话产生了怀疑,快到自己家时分他彻底失望了。日暮时,他没有再投宿,而是连夜赶回家。到家门时已是午夜时分。疲惫至极的他费力地叩动了门环。屋内传来母亲苍老惊悸的声音:“谁呀?”
“我,你儿子。”他沮丧地答道。
很快地门开了,一脸憔悴的母亲大声叫着他的名字把他拉进屋里。借着灯光母亲流着泪端详他。这时,他一低头,蓦然发现母亲竟赤着脚站在冰凉的地上!刹那间,灵光一闪,他想起高僧的话。他突然什么都明白了。年轻人泪流满面,扑通一声跪倒在母亲面前。
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的心不禁怦然一动。母亲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永远都是伟大的。不能事亲,焉能成佛?在你失意、忧伤甚至绝望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你身边立着的母亲。尽管她不能点拨你什么,但在你无助无奈之时,她的微笑会如佛光一样为你映出一片光明,使你对人生萌生希望。不管你是怎样的卑微和落魄,母亲永远是你可以停泊栖息的港湾,她的关爱和呵护一样会把你度上一条风雨无阻的人生之船。
母亲就是那可以毫不犹豫赤脚为你开门的人,母亲拥有可以宽恕你的一切过失的胸怀。
我们苦苦寻找想要伺奉的佛就是母亲。你想到了吗?
文章结尾说:“我们苦苦寻找想要侍奉的佛,就是母亲。”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用自己的话简答。
当母亲听到是儿子回来的时候,她赤着双脚迎了出来,母亲为什么赤着双脚?
“刹那间,灵光一闪,他想起了高僧的话。他突然什么都明白了。” “他”到底明白了什么?
本篇文章的记叙线索是什么?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3 分)
前呼后应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色,请找出一个前呼后应的例子。(2 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本文1——5段在摆出敌方的论点论据后,用___________的方法进行____________批驳;6---8段,用____________的方法进行___________批驳,从而彻底驳倒对方谬论。
6—8段作者是怎么提出并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对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文章第一段反复承认“是事实”,“却也是事实”,实际是在欲擒故纵,先抬后贬,吊起读者胃口,达到讽刺的效果。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其中“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C.“拚命硬干的人”主要指历史上反封建统治和抵御外来侵略的英雄人物,如李自成、洪
秀全、岳飞、文天祥等。
D.“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的脊梁”是指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人民。
本文语言特点?结合特点从第一段中任选两词进行分析说明。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①凡是因为技术进步产生的影响人类正常活动的现象都叫作高科技污染。高科技污染可分为无形和有形两类。无形污染指信息、声、光等非实体对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的干扰。有形污染指高科技工业产生的新的垃圾(包括固、液、气三种形态)造成的污染,这种垃圾我们也叫作高科技垃圾。由于高科技大大拓展了人对自然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所以高科技垃圾的种类日益增多,分布领域也日趋广泛。从太空到海底,凡是人的高科技影响能到的领域,都存在高科技垃圾。
②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产品的折旧速度越来越快,大量的耐用产品很快被消费者淘汰,造成垃圾量激增。在发达国家,过时的汽车、家用电器甚至电脑部件等都成了无人要、无人处理的垃圾。这种垃圾填埋成本高,焚烧困难,堆置对环境有破坏。
③还有一些固体废弃物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很远,危害却很大,如太空垃圾和核垃圾等。太空垃圾是指在近地轨道上运行的遗弃了的航天飞行器及部件。现在,地球周围的太空垃圾已有3000吨左右。在近地轨道上高速环绕飞行的太空垃圾,对单位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各种卫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且直接事故概率越来越大。而由于核电的开发产生的大量核垃圾,一旦没有妥善处理,将大范围危害居民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这样的垃圾,依靠新技术处理难度较大,目前只能依靠全世界政府组织的力量,订立国际公约,才有可能首先避免数量上的进一步增长。
④高科技带来的气态污染物也直接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巨大的威胁。如制冷行业、塑料工业的重要原料――氟氯烃(tīng),对臭氧层已造成严重破坏。近十年来,地球上的臭氧空洞已增至5个之多,总面积近4000万平方公里,接近地球表面积的10分之一。所幸目前这些空洞均在南极、北极、西伯利亚等无人区,否则阳光中的紫外线会使人类和动物遭受灭顶之灾。
下列最适合作文章标题的一项是()

A.高科技污染 B.高科技垃圾 C.高科技有形污染 D.高科技无形污染。

下面说明对象的特点不包括()

A.防治难度大 B.影响科技进步 C.对人类危害大 D.种类多,分布范围广

第③段中划线句“这样的垃圾”是指()

A.太空垃圾 B.核垃圾
C.高科技工业生产的新垃圾 D.太空垃圾和核垃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介绍了什么是高科技污染。
B.第②段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阐述了高科技垃圾激增的原因。
C.第③段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核垃圾的巨大危害。
D.第④段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阐述了高科技垃圾对人类生存的巨大威胁。

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一致的一项是()

A.高科技污染指高科技无形垃圾造成的污染。
B.高科技垃圾全部分布于太空的各个角落。
C.太空垃圾和核垃圾等虽然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危害很大。
D.高科技垃圾填埋成本高,焚烧难度大,堆置影响环境,因此,人类对它束手无策。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的题。
我为白菜狂的日子
莫 言
12岁那年,一个临近春节的早晨,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我去找个篓子来。
“娘”我悲伤地问,“您要把它们……”
“今天是大集。”母亲沉重地说。
“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说好了留着过年包饺子的……”我哽咽着说。
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透过矇眬的泪眼,我看到母亲把那两棵较大的白菜从墙上摘下来。最后,那棵最小的、形状圆圆像个和尚头的也脱离了木橛子,挤进了篓子里。我熟悉这棵白菜。因为它生长在最靠近路边那行的拐角处,小时被牛踩了一脚,一直长得不旺。我和母亲格外关照它。尽管还是小,但卷得十分饱满,收获时母亲拍打着它,感慨地对我说:“你看看它,你看看它……”在那一瞬间,母亲脸上洋溢着欣喜的表情,仿佛拍打着一个历经磨难终于长大成人的孩子。
去集市的路上。寒风凛冽,有太阳,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灭似的。我的手很快冻麻了,篓子跌在地上,篓底有几根蜡条跌断了,那棵最小的白菜从篓子里跳出来,滚到路边结着白冰的水沟里,根跌损了。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然后小心又匆忙地下到沟底将它抱上来放进篓子。我知道闯了大祸,哭着说:“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母亲的脸色缓和了,没再打骂我,只用一种温暖的腔调说:“不中用,把饭吃到哪里去了?”然后蹲下身,将背篓的木棍搭上肩头。
终于挨到了集上。母亲将篓子放在七姥爷的旁边,就让我去上学。我也想走,但看到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她用细而沙哑的嗓音问了白菜的价钱,摇摇头,看样子是嫌贵。但她没有走,而是蹲下,揭开那张破羊皮,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又用枯柴一样的手指,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母亲用忧伤的声音说:“大婶子啊,这样的白菜您还嫌卷得不紧,那您就到市上,看看哪里还能找到卷得更紧的?”
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厌恶感,你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也就罢了,可你不该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我忍不住冒出了一句话:“再紧就成了石头蛋子了!”老太太惊讶地看着我。母亲转回头批评我:“小小孩儿,说话没大没小的!”
老太太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干枯的菜帮子。我十分恼火,便刺她:“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
“你这个小孩子,说话怎么就像吃了枪药一样呢?”老太太嘟哝着,但撕扯菜帮子的手却并不停止。
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洁白的菜帮。这样的白菜包成饺子,味道该有多么鲜美啊!老太太抱着白菜站起来,让母亲给她过秤。终于核准了重量,老太太说:“俺可是不会算账。”
母亲因偏头痛,算了也没算清,对我说:“社斗,你算。”
我找了根草棒,用刚学的乘法,在地上算着。我报了一个数字,母亲跟着报出。
“没算错吧?”老太太用不信任的目光盯着我说。
“你自己算就是了。”我说。
“这孩子,说话真是暴躁。”老太太低声嘟哝着,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揭开,露出一沓纸票,沾了些唾沫,一张张地数着。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我看到七姥爷尖锐的目光在我脸上戳了一下,然后移开。
我放了学回家,一进屋就看到母亲正坐在灶前发呆。三棵白菜都躺在蜡条篓子里,那棵最小的因剥去了干帮子,已经受了严重的冻伤。我的心猛地一沉,知道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
“娘”我哭着说,“我……”
“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泪挂在了腮上。
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文章题目是《我为白菜狂的日子》, 请说说“我”的“狂”体现在文中哪些地方?
文章第一段用了大量的细节来刻画母亲,找出这些词语并说说它们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心理?
作者回忆了那年随母亲卖白菜的事,母亲的言行举止表现了她怎样的品质?
作者在文章结尾说“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依然沉痛”,这“沉痛”的背后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文章多次写到那棵最小的白菜,请你探究一下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