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瓶子"实验是一个有趣的化学振荡实验:盛有氢氧化钠、亚甲蓝(C 16H 18N 3SCl)、葡萄糖混合液的试管,经振荡、静置后溶液颜色会出现反复变化(如图1)。某兴趣小组开展如下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混合液中属于人类基本营养物质的有水和 。
(2)小明对振荡后溶液变蓝的原因进行如下猜想:①溶液中溶入CO 2;②溶液中溶入O 2;③溶液中溶入 (填化学式)。
(3)小红利用图2装置,从A端吹入呼出的气体,混合液由无色变蓝色,由此 (填"能"或"不能")得出猜想①正确,原因是 。
(4)为探究猜想②,利用图2装置设计实验方案: 。
(1)用化学符号表示: 2个过氧化氢分子; 2个硝酸根离子。
(2)写出下列符号中“2”的意义:O2;Fe2+。
(3)A表示氧原子,其最外层上电子数为;下列四种粒子属于同种元素的是(填序号)。
A B C D
某经济开发区将钛冶炼厂与氯碱厂、甲醇厂组成了一个产业链(如下图所示),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减少了环境污染。请填写:
(1)氯碱厂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制取烧碱,同时得到氯气和氢气。写出其化学方程式:。
(2)钛酸亚铁(FeTiO3)中钛元素的化合价是。钛冶炼厂氯化车间的氯化过程发生如下反应:2FeTiO3+6C+7Cl2=2X+2TiCl4+6CO,则X的化学式为,其名称为。
(3)试写出TiCl4与Mg反应生成金属Ti的化学方程式,该反应属于反应。上述反应需在氩气环境中进行,理由是。
(4)同温同压下,任何气体之间的体积比就是它们的分子数之比。在一定条件下用H2和CO化合生成甲醇(化学方程式是2H2 + CO = CH3OH),则合成甲醇时,H2和CO两种气体的体积比应为 。
构建知识网络是学习和研究化学常用的科学方法。下图是小李同学在复习“我们身边的化学物质”时构建的知识网络,其中A、B、C、D分别表示不同类别的化合物,“—”表示物质之间能够发生化学反应。
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从物质类别看,“A”物质属于;“B”物质属于(填:氧化物、酸、碱、盐)。
(2)从物质组成看,一定由三种元素组成的是(填:氧化物、酸、碱、盐)。
(3)举一例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③ ;
举一例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⑦ 。
(4)NH4NO3溶液与NaOH溶液能够反应,实质是因为它们在水中解离出来的NH4+和OH-结合生成了NH3和H2O。结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请回答:CaCl2溶液与Na2CO3溶液能够反应的实质是它们在水中解离出的结合生成了。
(5)请依据(4)中获得的启示,判断下列各组离子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Ba2+、SO42-B.CO32-、H+ C.H+、OH-D.Na+、NO3-
图a是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图b是铝原子结构示意图,图C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X、Y、Z代表三种不同元素。
(1)由图a可知,铯元素它属于(填“金属”或“非金属”),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图中的132.9表示铯元素的。
(2)图b方框内的数字是;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稳定结构,其离子符号为____。
(3)有关图C的说法,正确的是(填序号)。
A.原子序数:Z >YB.核外电子数:X = YC.Y和Z同处于第二周期
将垃圾分类并回收利用,既节约自然资源,又减轻环境污染。
⑴废玻璃、废钢筋、废旧轮胎等废垃圾中,从分类的角度属于有机回收物的是 。
⑵回收的废弃塑料中,有一类可以通过加热熔融的方法,使其重新塑造成为塑料制品,该过程发生的变化属于 变化。
⑶废家用电器、电脑等多含有金、铂等贵重金属,一般采用酸泡或火烧等方法直接回收,这是利用了金、铂的 性质。
⑷工业上常利用废铜生产硫酸铜晶体(CuSO4·5H2O)。
试回答以下问题:
①反应过程中加热搅拌的作用是 。
②重复利用分离所得溶液的目的是 。
③向分离所得饱和溶液中加入无水CuSO4,会析出硫酸铜晶体,这是因为 。
⑸对于不可回收的垃圾,如食物垃圾可利用微生物对其中的有机物进行分解,获得的含氮等元素的化合物,在农业生产上可用作 。垃圾可还采用焚烧工艺处理并发电,该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 能,最终转化为电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