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选自陶渊明《陶渊明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穷其林

所识 乏者得我与

B、 如外人

以咨之

C、停数日,

以军中多务

D、未果, 病终

遂至承天寺 张怀民

(2)把"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翻译成现代汉语。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渔人因迷路误入桃花源,出来时在路上处处做好了标记,但当地和太守一起再次寻访桃源时,还是失败了。

B.

桃源人避世而居,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淳朴热情,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却不希望生活被打扰。

C.

刘子骥是南阳人,听说此事后,也计划前往探寻,但最终没有实现。这一段叙述使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

D.

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他的美好理想,也表达了他追寻理想社会而不得的无可奈何之情。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一词多义 文言实词 文言翻译 文言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管仲、隰明①从桓公伐孤竹②,春往冬返,迷途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明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而水③。”乃掘地,遂得水。
[注]①管仲、隰(xí)明:两人都是齐桓公的大臣。②孤竹:指孤竹国,在今河北卢龙。③蚁壤一寸而仞有水:据说蚁封(蚁穴周围防雨水的高出地面的浮土)高一寸,其下八尺之下便有水。
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从桓公孤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蚁冬居山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译。
春往冬返,迷途失道。
短文的前一段是一个成语的出处,请写出该成语。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________,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用课文原话填空。
翻译划线的语句。
选文用了________、________等修辞手法。
本文选自《________》,是________家经典之一,大约是________末年或________之际儒家学者托名答问的著作。

阅读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指天子诸侯)世及(世代相传)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纲纪,准则);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通“智”),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明)其义,以考其信,(明,揭露)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职位)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注音。笃()禹()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今大道隐()
(2)以兄弟()
(3)是小康()
选择下列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A.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译:每个人像敬重自己的父母一样敬重其他老人,像抚育自己的孩子一样抚育其他的孩子。
B.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译:所以奸诈之心发生,战争也因此而引发。
C.以著其义,以考其信。
译:(用礼)来著明民众应做的事,(用礼)来考查民众做事是否正确。
D.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

译:如有不以礼为准则的人,在位者要将其黜退、罢免。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船头三人的位置及情态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祁黄羊,晋大夫,名奚,字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解狐,人名)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日:“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为:)
⑵解狐非子之仇邪(仇:)
⑶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善:)
⑷外举不避仇(举:)
下列句子中的“之”字与“臣之子”中的“之”用法相同的是(  )

A.其谁可而为之
B.非问臣之仇也
C.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
D.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取后一“之”)

判断下列理解的正误,正确的在后面的括号内打“√”,不正确的打“×”。

A.“遂用之”,是说解狐被祁黄羊任用做县令。(    )
B.“居有间”是说祁黄羊与晋平公居住了一段时间。(    )
C.“祁黄羊之论”指的是祁黄羊向晋平公推荐他的儿子作“尉”所说的一番话。(    )
D.孔子称赞“祁黄羊可谓公矣”的原因是“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

与“其谁可而为之?”语气相同的一句是(  )

A.解狐非子之仇邪?
B.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
C.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D.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
⑵善哉,祁黄羊之论也!
对《去私》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

A.通过对晋平公任用贤才的事迹的描写,赞扬了晋平公知人善用的优秀品质。
B.通过对祁黄羊唯贤是举的事迹的描写,赞扬祁黄羊知人善用的优秀品质。
C.通过对祁黄羊唯贤是举的事迹的描写,赞扬祁黄羊以国家利益为重,不顾个人恩怨的优秀品质。
D.通过对晋平公任用贤才的事迹的描写,赞扬了晋平公善于听取采纳他人正确意见的优秀品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