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马援少时,以家用不足辞其兄况,欲就边郡田牧。况曰:"               。"遂之北地田牧。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有畜数千头,谷数万斛,既而叹曰:"凡殖财产,贵其能赈施也,否则守钱虏耳!"乃尽散于亲旧。闻隗嚣好士,往从之。嚣甚敬重,与决筹策。

(选自《资治通鉴》)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以家用不足 其兄况

以军中多务

B.遂 北地田牧

能以径寸

C.穷当

慕圣贤之道

D.闻隗嚣好士,往

外来,与坐谈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汝 大 才 当 晚 成 良 工 不 示 人 以 朴 且 从 所 好。

(3)结合选文,说说隗嚣为什么敬重马援。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一词多义 文言断句 文言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忌不自信自信:
(2)客之我者美: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1)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2)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请结合第①段画线句,说说邹忌在性格上的优点。
邹忌的劝谏有何巧妙之处?为什么容易让齐王接受?

初,阳武人陈平,家贫,好读书。里①中社,平为宰②,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及诸侯叛秦,平事魏王咎于临济,为太仆,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平亡去。后事项羽,赐爵为卿。殷王反楚,项羽使平击降之。还,拜为都尉,赐金二十镒。
居无何,汉王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殷将吏。平惧,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挺身间行,杖剑亡,渡河,归汉王于脩武,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赐食,遣罢就舍。平曰:“臣为事来,所言不可以过今日。”于是汉王与语而说之。问曰:“子之居楚何官?”曰:“为都尉。”是日,即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诸将尽讙曰:“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长者!”汉王闻之,愈益幸平。
注:①里:古代的一种居民组织,先秦以二十五家为“里”。②宰:主持割肉的人。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诸侯叛秦()②平去()
使使归项王()④愈幸平()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平事魏王咎于临济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B.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
C.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于 是 汉 王 与 语 而 说 之
翻译下列句子。
①汉王召入,赐食,遣罢就舍
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根据这段文字,探究项羽和刘邦在用人上的不同之处。

文言文阅读
①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既出,得其船,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④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解释加点词
(1) 不为外人道(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穷其林 与天公试比高 B.初极狭,才人 阡陌交
C.便船 屋俨然 D.渔人甚异水陆草木

有些成语出自上文,写出其中的二个
翻译下列句子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中的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你觉得文末“后遂无问津者”有什么言外之意?请说出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桃花源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选文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阡陌交通 便还家
余人各复至其家 处处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_________ _
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为什么“不足为外人道也”?
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文言文阅读
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道也。”
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渔人甚之(对……感到诧异) B.香益清(远播)
C.无案牍之形(劳累) D.欲其林(走到尽头)

下列加点字意思、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向所志病终
B.忘路远近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C.中往来种作太守即遣人随
D.屋舍俨开朗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幸福安康、祥和安定、民风淳朴的现实社会。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渔人。
D.“黄发垂髻”,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指桃花源中的老人和小孩。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便还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____________
(3)阡陌交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何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全文看,陶渊明在《世外桃源》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