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故乡的密码

①直到今天,我才知道,故乡是有密码的。

②故乡的密码,隐藏在方圆几十里的盐湖下。一年又一年,盐把根深深地扎在土壤深处,然后奋力地开出一朵朵硕大洁白的盐花。打捞上来的盐,堆积成山,像从苍穹飘落的云;苍凉的土地瞬间羽化成仙,散发着缕缕轻盈。

③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沿湖而居的父辈,就靠着盐湖吃饭。很早以前,下盐湖的几乎是清一色的男壮劳力。一辆毛驴车,一只铁耙,一把铁锹,一包干粮,一身使不完的力气,便是下湖人的所有。

④慢慢地,下湖人群里,有了妇女的身影。她们跟着自己的男人,在盐湖里打捞生活。日复一日,脚下的雨靴被盐渍浸得发白。发白的,还有她们头顶的黑发和额角的皱纹。

⑤故乡的密码,隐藏在庄稼地里。春天扬花吐穗的麦子,夏风拂过玉米修长的叶子,秋日的夕阳把上等的胭脂涂抹在苹果、梨子、杏子上。一场薄雪过后,落尽叶子的杨柳、榆树,渐渐进入悠远的梦乡。

⑥这一片一片的庄稼地里,长过麦子,长过玉米,长过高梁,也长过辣椒,长过西瓜,长过胡萝卜和大白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咸涩的汗水,漫长的熬煎,从来都不会一无所获。只有劳动,辛勤的劳动,才会唤醒每一株庄稼,成就每一株庄稼。

⑦故乡的密码,隐藏在枝繁叶茂的林间。麻雀、乌鸦、喜鹊,是乡村的常客。它们时而聚集,叽叽喳喳,像是开一场热闹非凡的辩论会;时而疏离,遗世独立,自成林间淡墨疏痕似的一笔点缀。

⑧花开花落,冬去春来。那些鸟儿,还在破晓的晨曦里醒来,还在渐近的黄昏里,驮着夕阳归去。它们的眼睛,没有沾染世俗的红尘,它们的羽翅,没有背负繁芜的世事。可是人呢?终究被这庸常人间的风雨浸蚀,被不可抗拒的沧桑洗礼,在光阴的河流里,慢慢随水而逝,不见踪迹。

⑨故乡的密码,隐藏在家里。栅栏边、庭院旁、吱吱呀呀的木门里,屋檐下、窗棂间、土炕上……一个个生命在这里呱呱落地,蹒跚而行,步履矫健地走出高高的门槛,走向曲曲折折的远方。一缕缕炊烟在这里袅袅而上,流散在天际。炊烟里,有柴米油盐酱醋茶,有慈爱的母亲、沉默的父亲,有一碗又一碗叫做烟火气息的羹与汤。

⑩从前,只是片面狭隘地以为,故乡就是迎接生命的那个地方。流光辗转,才慢慢懂得,故乡是有密码的,就像一个人的DNA,在肌理、在血液、在灵魂深处。

⑪吮吸着故乡的乳汁,品咂着故乡的味道,回放着故乡模糊的面影,远游的人,虽然印刻了故乡的密码,却与故乡遥隔了万水千山。念及此,不禁黯然神伤,不能自已。

(文/蔺丽燕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②至④段的内容。(16个字以内)

(2)阅读下列语句,按句子后面括号内的要求作答。

①秋日的夕阳把上等的胭脂涂抹在苹果、梨子、杏子上。(请从修辞的角度加以分析)

②日复一日,脚下的雨靴被盐渍浸得发白。发白的,还有她们头顶的黑发和额角的皱纹。(两个加点词表达的意思是否完全相同,请简要分析)

(3)文章以"故乡的密码"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⑦段。

(5)选文最后一句话"念及此,不禁黯然神伤,不能自已。"请你结合前文,写出"我""黯然神伤"的原因。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文章题目 内容主旨 句段分析 记叙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
① 我常常接到这样的信,信上说: “我很想学语文,希望你来封信说说怎样学。”
意思是,去一封回信,他一看,就能学好语文了。又常常有这样的请求,要我谈谈写作的方法。我谈了,谈了三个钟头。有的人在散会的时候说:“今天听到的很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哪有这么容易?哪有这么快?希望快,希望马上学到手,这种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学习不可能速成,不可能画一道符,吞下去就会了。学习是急不来的。为什么?学习语文目的在运用,就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凡是习惯都不是几天工夫能够养成的。比方学游泳。先看看讲游泳的书,什么蛙式,自由式,都知道了。可是光看书不下水不行,得下水。初下水的时候很勉强,一次勉强,两次勉强,勉强浮起来了,一个不当心又沉了下去。要等勉强阶段过去了,不用再想手该怎么样,脚该怎么样,自然而然能浮在水面上了,能往前游了,这才叫养成了游泳习惯。学语文也是这样,也要养成习惯才行。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写完一句话要加个句号,谁都知道,一年级小学生也知道。但是偏偏有人就不这么办。知道是知道,就是没养成习惯。
一定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指导实践的作用。不断学,不断练,才能养成好习惯,才能真正学到本领。
③有人说,某人“一目十行”,眼睛一扫就是十行。有人说,某人“倚马万言”,靠在马旁边拿起笔来一下子就写了一万字。读得快,写得快,都了不起。“一目十行”是说读书很熟练,不是说读书马马虎虎;“倚马万言”是说写得又快又好,不是说乱写一气,胡诌不通的文章。这两种本领都是勤学苦练的结果。
要学好语文就得下功夫。开头不免有点勉强,不断练,练的功夫到家了,才能得心应手,心里明白,手头纯熟。离开多练,想得到什么秘诀,一下子把语文学好,是办不到的。想靠看一封回信,听一回演讲,就解决问题,是办不到的。
⑤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譬如现在学校里不少学生写错别字,学校提出要纠正错别字,要消灭错别字。错别字怎么来的呢?不会写正确的形体吗?不见得。有的人写错别字成了习惯,别人告诉他写错了,他也知道错,可是下次一提笔还是错了。最好是开头就不要错,错了经别人指出,就勉强一下自己,硬要注意改正。比方“自己”的“己”和“已经”的“已”搞不清楚,那就下点儿功夫记它一记,随时警惕,直到不留心也不会错才罢休。
这篇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选出正确的一项。 ()

A.学语文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 B.要学好语文就得下功夫。
C.学习语文不能速成,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 。 D.养成好习惯,一辈子受用。

请写出选文第①段的论证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选文第④段中,作者反复说“是办不到的”,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出你学习语文的一个好习惯(或坏习惯),并谈谈这一习惯对你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聚氰胺身世调查
一种具有广泛用途的化工原料——三聚氰胺突然掀起轩然大波。
从营养学上说,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的化学合成的或天然的物质。而从三聚氰胺的理化性质看,它一条都不沾边。三聚氰胺不能增味、保鲜、防腐,也不是天然色素、食用香精,更不能强化营养——它没有任何理由出现在食品中,它根本就不是食品添加剂。而如今,三聚氰胺赫然出现在多种奶粉甚至液态奶里。
摇身变成“蛋白精”
③在生活中,三聚氰胺是个多面手。仔细看看家里,墙壁上的装饰板材、平板电视的外壳涂层、厨房里艳丽的塑料碗碟、卫生间里的衣物清洗剂,甚至你口袋里的钞票,都有它的身影。此外,它还被用来制作胶水和阻燃剂,甚至制造化肥。
④做父母的常抱怨养不起孩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婴儿奶粉价格高昂。不同于一般奶粉,婴儿配方奶粉的生产工艺更为繁琐复杂,不但要将全牛乳的蛋白质降低到接近母乳,以减少渗透压和肾脏排泄负荷,还需用植物蛋白代替牛乳中的饱和脂肪酸,以提供(  )的脂肪酸。此外,还需要添加婴儿生长发育所需的微量元素和多种维生素等。
⑤可眼下的现实是,一些奶粉、液态奶中出现了三聚氰胺。它不是身体发育的必需物质,又不是食品添加剂,为何会出现在其中呢?一切还要从检测食品蛋白质含量的国标规定方法——凯氏定氮法说起。
⑥蛋白质中含有碳、氢、氧、氮、硫等元素。其中,氮元素极为特别:氮在绝大多数蛋白质中含量相当接近,一般为15%~17%,平均值为16%左右。因此,丹麦化学家约翰·凯达尔很巧妙地想到,既然氮元素含量稳定,只要准确测量出氮的含量,便能推算出其蛋白质含量。发表于1883年的此方法,无疑为蛋白质的检测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凯氏定氮法亦有不足之处。最大的问题在于这种方法只能检测氮含量,并不能鉴定蛋白质真伪。不难想象,只要加入含氮量高的物质,就可以骗过凯氏定氮法,轻松获得“高蛋白含量”的称号。
⑦以三聚氰胺为例,其分子式由3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6个氮原子组成,氮含量高达66.7%。而牛乳蛋白氮含量只有15.7%,大豆蛋白氮含量也仅有16%。毋庸置疑,在氮含量比较上,三聚氰胺胜出。难怪,有人把三聚氰胺称做“蛋白精”。
肾结石“肇事者”
⑧三聚氰胺具有轻微的生物学毒性。早在1945年,美国纽约里德勒实验室两位毒理学专家便发表论文指出,长期给大鼠、兔和狗喂食大剂量三聚氰胺后,会造成其生殖、泌尿系统的损害,以及膀胱、肾部结石,并可以进一步诱发膀胱癌。
⑨据推测,由于三聚氰胺在体内不能被代谢,得经过肾脏排出。富集在肾脏肾小管中的三聚氰胺浓度升高,便引起自身或其他易致结晶的物质析出,从而刺激肾小管及尿路的上皮细胞,引起结晶尿,导致婴儿尿液颜色改变,出现尿液混浊甚至白色深沉。
⑩婴儿的肾脏极为娇嫩。结石会像“拦路虎”一样,部分阻挡尿液的顺畅排出,因此肾脏可能会被“憋大”——肾盂肾盏病理性扩张,出现肾盂积水。如果不能清除结晶或结石这一梗阻因素,会引起肾小管堵塞、尿液淤滞,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从而置宝宝于危险境地。
第④段中括号应应选填哪个词?(  )

A.必须 B.一定 C.必需 D.等量

第②段中划横线的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其作用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凯氏定氮法的不足之处是什么?
第⑦段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三聚氰胺是如何导致肾结石的?
不法分子是利用什么地方的漏洞来向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的?这对你有何启示?

紧 抱 生 命 之 树林清玄
深情地抱着一棵树,感受树的生命,体会树的不凡,进入树的坚强,一旦化入树的整体,失去拥抱树的我,就会在树里,看见自己在青岛的崂山,巧遇一棵茶花树。茶花树的岁数已无从查考,听说至少有七八百岁。只能以“伟大”“非凡”来形容。这棵茶花树有四层楼高,花开数以万计,使得整个庭院甚至整个天空,都是一片深红,美丽的深红。
所有的人为了看清整棵树,只好后退到墙边,仰望。
我走到深红的茶花树下,靠近树干,轻轻地、敬仰地紧抱茶花树。那一刻,如同触电,茶花树把数百年的心情传到我的身上。我绕了一圈,又紧靠到树上去。
茶花树无言,却告诉我生命的无常,因为它看尽了王朝的兴衰起落。茶花树无语,却告诉我每一次的风雨,只要经得起考验,就会变得更强大。茶花树不动,却告诉我追求美之必要,它的岁月都是在开最美的茶花。
在崂山,茶花树还算是个婴儿,有许多树是唐宋时代就有的,还有几棵从汉朝到现在的老树。
祭拜之后,我一一去拜访老树,并深情地拥抱它们。
我从幼年时代就喜欢拥抱树木,在心情不佳、处境恶劣的时候,就会跑到离家不远的桃花心木林,拥抱那棵最高大的桃花心木。树的坚强与崇高抚慰了我:“安心吧!在你之前,有许多人心情比你更差,也有许多人处境比你更坏;他们不都熬过来了吗?我见过很多这样的人,你会渡过难关的。”
在城市里,周围并没有大树,我种植了心灵的大树。那棵树也是饱经风霜和考验的,但它有鲜明的态度、正向的思维、坚强的意志,只要我闭起眼睛,贴近大树,一切的不如意,就风吹云散了。
我拥抱山林的大树,因为它们看尽了历朝历代人间的繁华与凄凉,可以使我们穿越一时一地的困境。我拥抱心灵的大树,因为它经历了生命岁岁年年的暗淡与辉煌,使我们超越了一朝一夕的迷思。
我想起许多年前,在黄山的万峰之巅,靠在一棵老松树的树干上,看着脚底的烟云风雾,内心感动莫名。这千年老松脚下竟无寸土,它是从石头逢中生长的。
脚下无寸土,却能屹立千年,不只青松如此,历史上伟大的修行人、思想家、创造者,哪一个不是从万仞岗那毫无寸土的石头上生长起来的呢?
“茶花树把数百年的心情传到我的身上”,这传给我的“心情”具体是什么?请结合上下文说说你的理解。
①“我从幼年时代就喜欢拥抱树木”,作者为什么喜欢拥抱树木?②成年后生活在城市,“我种植了心灵的大树”,这“心灵的大树”是什么?
阅读文章最后一段,回答:
(1)最后一句话句式有什么特征?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请你举一个修行人、思想家或创造者的例子,用这个人具体的事例证明“他们也是这样生长起来的”。
电视节目中在播放“黄山松”的画面,下面是播音员的画外音:“这千年的青松,站在万峰之巅,经历风吹雨打,看尽了脚下的烟霭雾岚,不正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写照。”请你也给电视台要播放的“崂山茶花树”画面配一段画外音。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鹰志
①一只小鹰出生六七天后,母鹰为了防止它学会爬行,就会对它进行残酷的训练,让它生命的第一反应就是飞翔。因为爬行对鹰来说是耻辱,而飞翔则是高贵和勇敢的象征。等小鹰能飞起来了,母鹰就会把它们翅膀中的大部分骨骼折断,然后把它们从高处推下去。小鹰虽然因折断了翅膀中的骨骼而浑身剧痛,但它必须挣扎着飞翔,否则就会摔死。挣扎使它们的翅膀得到了供血,在短时间内便可痊愈,而痊愈后的翅膀将坚硬如铁,更具力量。
②有很多小鹰在翅膀中的大部分骨骼被折断后,没有挣扎着飞翔起来,便坠落到山谷中摔成了一朵朵血淋淋的骇人之花。
③还有的小鹰长到了可以爬行的时候,母鹰就把它推到巢边,让它向悬崖下张望。崖下的冷风和暗淡的光线使它浑身发抖,想缩回身子进入母鹰的怀抱。这时候母鹰突然从巢中飞出,在崖边上下起伏,让身躯画出漂亮的弧线。母鹰是为了让小鹰看看飞翔是怎样的。作为一只鹰,是不应该恐惧悬崖和黑暗的。
④母鹰盘旋一会儿后,回到巢中,用身体将小鹰一点一点向巢外推去。小鹰吓得缩紧了身子,岩壁布满荆棘,有棱角尖利的岩石,还有深不见底的河流和尖叫着跑来跑去的土拨鼠。母鹰长鸣一声,用力将小鹰推了出去,小鹰哀叫着,身体在空中飘来飘去。天气虽未入秋,小鹰却像一片飘零的叶片,要过早地落到崖底去。母鹰将小鹰推向崖谷的同时,振翅而起,飞向山后面去了。小鹰在坠落中想攀住树枝和藤蔓,但都没有成功。眼看就要落地了,它突然在挣扎中展开了双翅,盘旋出一条漂亮的弧线,向上飞起。
⑤它缓缓地向上飞行,最后落在山顶的一块石头上。崖谷依然幽暗而无声,小鹰看着深崖,好像刚刚才认识它似的,久久没有转动一下头颅。后来,小鹰发出一声鸣叫,从石头上向远处飞去。天空高远,阳光炽烈,它慢慢变成了一个小黑点。
⑥鹰的生存中充满很多游戏规则。鹰时常会对捕获的猎物抓而又放,放而又抓,一直到将它们折腾得筋疲力尽。鹰有时会毫无惧色地扑向比它大数倍的动物,追逐和吓唬它们,以此验证自己的胆量;有时还会从巢中兴奋地飞到空中追逐飞行的昆虫,学习这些飞行小动物进攻和逃避进攻的方法,以增强自己的捕食技巧。天气好的时候,鹰会在天空中翱翔、翻飞,速度疾如箭矢,令人惊叹。大多数鸟儿都喜欢阳光、草地、鲜花和河流,喜欢从中寻找快乐,享受幸福。鹰却不,它们总是待在光线昏暗的山林里,或隐身于洞穴中,不管外面怎样热闹,它们从来都不会张望。
⑦鹰不会等死,它感到自己快不行了的时候,就飞到悬崖中,在岩壁上把自己撞死。悬崖深不见底,所以谁也不会见到鹰的尸骨。
⑧鹰的寿命与其他鸟类相比可谓最长,它可以活到七十岁。而要维持如此长的寿命,它就必须在四十岁时为自己的生命做出一个重要的决定。这个决定是无比痛苦的,却可以让它的生命获得新生。原来,在高空飞翔、在荒野中抓捕猎物的鹰到四十岁左右时,它那尖利的双爪便开始老化,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伸展自如地抓捕猎物;它的喙上也已经结上一层又长又弯的茧,一动便可碰到胸膛,对进食阻碍很大;最让它痛心的是,双翅上的羽毛也厚厚地堆积在一起,使它不能再像以往一样在天空中轻盈地飞翔。
⑨ 这时候,它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要么等死,要么经过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让生命获得新生。
⑩ 鹰都会选择让生命新生。首先,它会在飞翔中突然撞向悬崖,把结茧的喙狠狠地磕在岩石上。它会用很大的力气,一下子便把老化的喙和嘴巴连皮带肉磕掉。它满嘴流着血飞回洞穴,忍着剧痛等待新喙长出。
⑾新喙终于长了出来,它立刻进行第二道工序,用新喙把双爪上的老趾甲一个个拔掉。那同样又是一次血淋淋的更新。不久,新的趾甲长出来了,它紧接着进行第三道工序,用新的趾甲把旧的羽毛扯掉,再等五个月,新的羽毛又长出来了。只有经过这一系列残酷的更新,鹰才可以再次在蓝天上飞翔,并收获三十年的生命。
⑿它的这一系列生命更新充满了危险,极有可能使自己疼死或饿死,但它依旧勇于向自己挑战,勇于让自己在死亡的边缘获得再生。(摘自《散文》2009年第10期,有删改)
本文让我们对雄鹰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第⑾段写道:“只有经过这一系列残酷的更新,鹰才可以再次在蓝天上飞翔。”“这一系列”的“更新”具体指哪些?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文章第①段说,“等小鹰能飞起来了,母鹰就会把它们翅膀中的大部分骨骼折断,然后把它们从高处推下去”。揣摩一下母鹰此时的心理,试将其心理活动写在下面。
认真阅读下列各句,体会作者在加点词语里所蕴含的情感。
(1)有很多小鹰在翅膀中的大部分骨骼被折断后,没有挣扎着飞翔起来,便坠落到山谷中摔成了一朵朵血淋淋的骇人之花。
(2)眼看就要落地了,它突然在挣扎中展开了双翅,盘旋出一条漂亮的弧线,向上飞起。
文章题目为《鹰志》,可第⑥段中写了大多数鸟儿喜欢寻找欢乐,享受幸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话说风筝(15分)
①中国是风筝的故乡。古书中称“风鸢”,南方叫“鹞子”,北方称“纸鸢”。早期用木料制成的叫“木鸢”。由于社会不断进步,风筝的材质也发生了变化,陆续出现了帛鸢和纸鸢。如今也有人选用质轻、不易破损和经久耐用的化纤来替代纸和绢。
②“风筝”一词始见于五代,大约唐、五代时风筝已由最初的军事工具和宫廷娱乐逐渐普及到民间,成为一种艺术性和观赏性很强的娱乐游戏,同时还是一项很好的体育运动。每年的腊月初八到清明前后是放风筝的好时节,据说这一时期放风筝可以去晦气,祈平安。明清时期,清明放风筝已成为一种节令性很强的民俗活动。
③风筝种类繁多,造型各异。中国制作风筝技艺精湛,经验丰富,《南鹞北鸢考工志》将制作风筝的技艺概括为扎、糊、绘、放“四艺”。其中扎、糊、绘是风筝制作的关键环节。扎是用竹子扎制风筝的骨架。一只风筝能否飞得高、放得远,关键看骨架的扎制。要根据风筝的大小来选择竹子的粗细软硬,还要做到对称均衡。从风筝的骨架结构可以把风筝分为硬翅、软翅、长串、筒式、平挑、拍子、微型风筝等。按形象分有人物、鸟兽、水族、草虫、器皿等。糊是用纸、绢、绸、无纺布等糊在风筝的骨架上。糊的的技艺要求也很高,一定要平整,松紧适度,对称的部位要一致,这样才能保持风筝的平稳。绘是在风筝上绘上各种吉祥如意的美丽图案,有的是凰好后再糊,也有的是先糊好后画,制作技艺高超的多选择后者。
④中国各地有独具地方特色的风筝,它们风格各异,有的粗犷豪放,有的活泼精巧,有的色彩绚丽,有的清淡素雅。
⑤北京风筝历史悠久,在长期发展、借鉴、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真正形成流派乃至高潮的兴起,还是从曹雪芹的《南鹞北鸢考工志》开始的。大约乾隆二十年(1755年),曹雪芹所创图式的风筝出现在京城,自此迎来了北京风筝的鼎盛时期。
⑥天津风筝以造型优美、人物生动、色彩艳丽、风格独特而闻名于世,其最显著的特征表现在骨架扎法和绘画上。杰出代表为魏元泰,人称“风筝魏”。
⑦山东潍坊旧称潍县,是著名的民间美术之乡,不仅风筝名扬四海,杨家埠也是木版年画的产地之一,“家家能染墨,户户会点青”。把制作木版年画的工艺与风筝艺术相结合,更加突出了潍坊风筝的地方特色。
⑧江苏南通风筝又称“鹞子”,其造型优美,工艺精巧,音响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主要有“板鹞”和“活鹞”两大类。
题目“话说风筝”指明了本文的什么?(2分)
读第①段,看看风筝在材质上发生了哪些变化。(3分)
由“木”到“”,到“”,到“”。
第⑥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试分析其作用。(3分)
说明方法:作用:
第②段中加点的“据说”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北京风筝和山东潍坊风筝各有什么特点?(4分)
北京风筝特点:山东潍坊风筝特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