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乙】
任末 ①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 ②不远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 ③,削荆 ④为笔,刻树枝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 ⑤以自照。观书有会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自《拾遗记》,有删改)
【注释】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荆:灌木名。⑤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①不知其 旨也 |
旨: |
|
② 负笈不远险阻 |
负: |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②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3)下面句子中朗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不知/其旨也 |
B. |
观书有会/意者 |
C. |
然后/能自反也 |
D. |
常/以净衣易之 |
(4)对以上两段选文相关知识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甲】文选自《札记•学记》。《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 |
B. |
【甲】文开头以"嘉肴"与"至道"做类比,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之后推出中心观点。最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加以佐证。 |
C. |
【甲】文主要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乙】文用了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 |
D. |
【甲】文告诉我们教和学的关系。【乙】文强调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
(5)结合【甲】【乙】两文中的内容,谈谈你在自主互助学习中的启示?
名著阅读。
有同学发现:读《红星照耀中国》就像从平面镜中看客观世界,读《昆虫记》就像从显微镜中看微观世界,读《契诃夫短篇小说选》就像从哈哈镜中看变形的世界。请从《红星照耀中国》《昆虫记》中任选一部,结合内容,参考示例,说说该同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
【示例】读《契诃夫短篇小说选》就像从哈哈镜中看变形的世界,因为作者用夸张手法表现出一个畸形的社会。例如,作者在叙述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时,不厌其烦地描写了他的变化,让读者看到了他扭曲的灵魂,看到了当时黑暗腐败的社会。
名著阅读。
李卓吾评点《西游记》:“灵台方寸,心也。一部《西游》,此是宗旨。”西行之路也是孙悟空的修心之路。请从下列选项中任选一项,比较孙悟空“被拒绝”或“被误解”后的表现,分析他的心灵成长。
A.被拒绝:索宝水晶宫﹣﹣三借芭蕉扇
B.被误解: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
名著阅读。
祥子因不喜欢虎妞而离开,不久又回来了;简•爱因得知罗切斯特的妻子还活着而选择离开,但最终又回到他身边。他们的“回来”分别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名著阅读
名著阅读可以采取多部联读的方法。下面是《西游记义》《镜花缘》《格列佛游记》三部作品的阅读任务,请你完成。
[任务一]探究《西游记》《镜花缘》中的“女儿国”。
(1)简要概述唐僧和林之洋在“女儿国”的经历。
(2)作者写两人在“女儿国”的经历有何用意?请简要说说。
[任务二]探究孙悟空、唐敖、格列佛三个人物形象。
(3)同学们在探究这三个人物形象时,有的认为他们都很机智。有的认为他们都根勇敢,你支持哪种观点?请结合作品相关内容简要阐述。
【阅•有思】
小雅读到一句话:“风可以吹起一张纸片,却吹不走一只蝴蝶,因为生命的本质,在于不服从。”由此,她联想到刚读完的几部作品:《西游记》《水浒传》《简•爱》,觉得它们都包含着作者关于“反叛或归驯”的思考,你认为呢?请从下列人物中选择一个,结合作品内容就这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孙悟空(《西游记》) 林冲(《水浒传》) 简•爱(《简•爱》)
我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