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本文作者 (人名) (朝代)文学家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水尤 清冽
②佁 然不动
③ 悄怆幽邃
④ 隶而从者
(3)第一段作者从哪些反方面描绘了小石潭的美?
(4)"影布石上"的意思是鱼的影子投在石头上。请结合第二段内容,说说产生这一效果的原因有哪些。
(5)统观全文,小石潭合作者的遭遇有哪些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给作者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甲】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乙】
康定元年,元昊反,延州诸砦 ①多失守,仲淹自请行 ②。
先是 ③,诏分边兵:总管领万人,钤辖 ④领五千人,都监领三千人。寇至御之,则官卑者先出。仲淹曰:"将不择人,以官为先后,取败之道也。"于是大阅州兵,得万八千人,分为六,各将三千人,分部教之,量贼众寡,使更⑤出御贼。
明年正月,诏诸路人讨 ⑥,仲淹曰:"正月塞外大寒,我师暴露,不如俟春深入,贼马瘦人饥,势易制也。当据要害,拓疆御寇,策之上也。"帝皆用其议。
仲淹又请修承平、永平等砦,稍招还流亡,城 ⑦十二砦,羌汉之民,相踵归业 ⑧。 诸羌来者,仲淹皆推心接之。
仲淹为将,贼不敢辄犯其境。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注】①砦,同"寨"。②行:这里指前往御敌。③先是:指范仲淹到延州之前。④钤辖:地方统兵官,位在总管之下,都监之上。⑤更:轮换。⑥诏诸路入讨:皇帝下诏命令各路军队讨伐西夏。⑦城:修筑城墙。⑧相踵归业:先后回归家园,恢复正常生产。
(1)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上自 劳军劳:
②亚夫乃传言开 壁门壁:
③各 将三千人将:
④不如 俟春深入俟: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甲】【乙】两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②诸羌来者,仲淹皆推心接之。
(3)【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将下面图表的空白处补充完整。
(4)【甲】【乙】两文都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甲】文中周亚夫是一位治军严明、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将军,请结合【乙】文内容说说范仲淹是一位什么样的将军。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
呜呼! 士不以天下之重自任,久矣。 言语非不工也,政事文学非不敏且博也,然至于临大事,鲜不忘其故、失其守者,其器小也。公(乐全先生)为布衣,则颀然 ① 已有公辅 ② 之望。自少出仕,至老而归,未尝以言徇 ③ 物,以色假 ④ 人。虽对人主 ⑤ ,必同而后言。毁誉 ⑥ 不动,得丧若一,真孔子所谓大臣以道事君者。
(节选自苏轼《乐全先生文集叙》)
[注释]①颁然:高大的样子。②公辅:三公首辅。③徇:追求。⑥假:看待、对待。⑤人主:君主。⑥毁誉:毁谤和称赞。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又何 间焉 |
间: |
|
②小大之 狱 |
狱: |
|
③政事文学非不敏且 博也 |
博: |
|
④则颀然已有公辅之 望 |
望: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②士不以天下之重自任,久矣。
(3)认真阅读【甲】【乙】两文,说说曹刿与乐全身上有哪些共同品质?
(4)【甲】文中特别写到了曹刿和乡人的对话,这一情节在全文中的作用有哪些?请作简要分析。
甲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乙
赠从弟(其二)
[东汉]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丙
宗承,字世林,南阳安众人。承少而修德雅正,确然 ① 不群,征聘不就。 闻德而至者如林。魏武 ② 弱冠,屡造其门 。值宾客盈门,不能得言,乃伺承起,往要之,捉手请交。承拒而不纳。后为司空 ③ 辅汉朝,乃谓承曰:"卿昔不顾吾,今可为交未?"承曰:"松柏之志犹存。"魏武不说,以其名贤,犹敬礼之。命其子 ④ 修子弟礼,就家拜汉中太守。魏武犹以旧情介意,薄其位而优其礼,就家访以朝政,居宾客之右。
(《楚国先贤传》)
【注释】①确然:刚强的样子。②魏武:曹操。③司空:官名,分掌宰相职能。④其子:指曹丕。
(1)阅读甲乙诗文,用诗中词语填空。
《赠从弟》中寒风" "、冰霜" ",可看作是对甲文"岁寒"的具体描写。
(2)"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富有气势,请作赏析。
(3)为下列句中"就"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征聘不就
②就家拜汉中太守
③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
A.从事
B.就职、赴任
C.完成
D.前往
(4)对丙文中画线语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闻德而至者如林。魏武弱冠,屡造其门。
理解:听闻宗世林德行而到他家(拜访)的人很多。曹操成年后,多次到他家拜访。这样写,从侧面表现了宗世林品德高尚,受人敬重。
B.魏武不说,以其名贤,犹敬礼之。
理解:曹操不高兴,但因为自己有贤德的美名,所以对宗世林还是非常尊敬。"犹"字富有意味,表现了曹操复杂的心理。
(5)揣摩曹操与宗世林的对话,完成①②题。
"卿昔不顾吾,今可为交未"
"松柏之志犹存。"
①朗读曹操问话,你觉得适合用怎样的语气?为什么?
②借助甲乙诗文,谈谈宗世林以"松柏之志犹存"回答的妙处。
(一)自叹 ①
[宋]文天祥
长安 ②不可诣,何故会高亭 ③?倦乌非无翼,神龟弗自灵 ④。
乾坤增感慨,身世付飘零。回首西湖晓,雨馀 ⑤山更青。
﹣﹣(选自《文天祥诗文选译》
【注释】①此诗为文天祥去元军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所作。②长安:即长安堰,在今浙江海宁西北。③高亭:高亭山,当时元军军营所在地。④神龟弗自灵:指自已自投罗网,为敌所俘。⑤雨馀:雨后。
(二)访辛弃疾
[宋]赵溍
陈同甫名亮,号龙川。始闻辛稼轩名,访之,将至门,过小桥,三跃马而三却。同甫怒拔剑挥马首,推马仆地,徒步而进。稼轩适倚楼望见之,大惊异, 遣人询之则已及门遂定交。
稼轩帅淮 ①时,同甫与时落落,家甚贫。访稼轩于治所,相与谈天下事。酒酣,稼轩言南北之利害,南之可以并北者如此。北之可以并南者如此。且言钱塘非帝王居,断牛头之山,天下无援兵;决西湖之水,满城皆鱼鳌。
饮罢,宿同甫于斋中。同甫夜思稼轩沈重寡言,醒必思其误,将杀我以灭口,遂盗其骏马而逃。
月余,同甫致书稼轩,假十万缗 ② 以济贫,稼轩如数与之。
﹣﹣(选自笔记小说《养疴漫笔》)
【注释】①帅淮:指辛弃疾出任滁州知州。②缗:一千文为一缗。
方法借鉴 |
文言语句 |
字词释义 |
语境推断法:"三跃马而三却"中的"却",根据前文"跃"和后文"怒拔剑挥马首,推马仆地"可推断,"却"是"退却"的意思。 |
稼轩适倚楼望见之 |
适:① |
成语推断法:"推马仆地"中的"仆",可依据成语"前仆后继"中的"仆"推测为"倒下"的意思。 |
同甫夜思稼轩沈重寡言 |
寡:② |
课内迁移法:"稼轩如数与之"中的"与",根据《鱼我所欲也》中"呼尔而与之"的"与",可理解为"给"的意思。 |
假十万缗以济贫 |
假:③ |
(1)《自叹》--诗中借" "和" "两个意象表达了诗人想要带兵杀敌却身陷囹圄的无奈心境。(2)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加点词,只写词义。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遣人询之则已及门遂定交
稼轩言南北之利害,南之可以并北者如此。北之可以并南者如此。 --《访辛弃疾》 |
印证 ⇔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最能表现辛弃疾政治抱负的两句: , 。 |
(4)根据相关提示,补全下面表格内容。
(5)笔记小说具有一定的传奇色彩和虚构成分,请从文中找出一例简要分析。
(6)《自叹》中文天祥之所叹,与《访辛弃疾》中辛稼轩、陈同甫之所谈"意似而情非",请对其中的相同之"意"和不同之"情"加以分析。
《范文正公文集》叙(节选)
[宋]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 ①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 ②,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 ③,则已私识之矣。
嘉佑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 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其后三年,过许 ④,始识公之仲子 ⑤今丞相尧夫。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 ⑥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藁 ⑦见属 ⑧为叙。又十三年,乃克 ⑨为之。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然不敢辞者,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 ⑩ 之愿也哉!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注释]①总角:指童年。②韩、范、富、欧阳: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③了:懂得,明白。④许:今许昌。⑤仲子:次子。下面的彝叟为范之三子,德孺为第四子。⑥同僚:同事。⑦藁:同"稿",诗文草稿。⑧属:同"嘱"。⑨克:能够。⑩畴昔:过去,从前。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先生 奇轼言,尽以告之
② 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
③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 恨
④用"/"给文中画横线的文字断句。(限断三处)
吾 得 其 为 人 盖 十 有 五 年 而 不 一 见 其 面 岂 非 命 欤!
(3)为深入理解作者对范仲淹的感情,某同学提出了下面四个问题。请问,哪一个问题是最有价值的?(填字母)
A.韩琦、富弼、欧阳修是怎样的人?
B.乡先生最初为什么不愿回答苏轼的问题?
C.苏轼"从旁窃观"《庆历圣德诗》),是不是不够光明磊落?
D.苏轼写自己与范仲淹三个儿子相识,为什么不合在一起写,而要一次一次分开写?
(4)下面这句话是省略句。用现代汉语翻译时,你会在空白处补上什么内容?从备选项中选择一项,并简述理由。
______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备选项:A.他们 B.我
(5)上文是《<范文正公文集>叙》全文的上半部分。根据你对苏轼的了解和上文的感情基调,结合范仲淹的诗词文章,推测下半部分可能会写哪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