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好日子
今天是个好日子﹣﹣爸爸领薪水。
我说它是好日子,因为家里的每个人都有亟待实现的愿望寄予今天。
晌午,我和大哥都回来得早些,妈妈已经烧好满桌好菜等待爸爸。
一文不名却能端出满桌好菜,是妈妈的本事。当然,她并不是那种不会算计常使债台高筑的女人,她今天能有魄力去赊欠一桌美餐,是因为她对于很快就可以还账有信心。
车铃响3声,是爸爸回家的信号。我抢着出去开门,大哥小心地替爸爸把车子推进来,小妹赶紧接过爸爸的大皮包﹣﹣今天我们对爸爸都特别殷勤!
吃饭的时候,我几次回头探望爸爸挂在墙壁钉子上的那件中山装,左上口袋好像鼓鼓的,又好像不鼓。 我希望那个钉子不牢,爸爸的衣服掉下来,那么我就可以赶快跑去拾起来,顺便看看那口袋里的实际情型。现在我们闷闷地吃着饭,简直叫人沉不住气!
我相信沉不住气的一定不止我一个人,可是我们谁都不开口问爸爸关于薪水的事。
爸爸今天胃口真好,当盛第三碗饭的时候,沉不住气的妈妈终于开口了:"你看今天的牛舌烧得还不错吧?
"相当好!"爸爸咂咂嘴,点点头。
妈妈又说:"今天的牛舌才15块钱,不算贵。不过还没给钱呢!"
果然,爸爸仿佛想起了一件重要的事。他立刻起身,从挂在钉丁子上的中山装的左上口袋里掏出那个牛皮纸袋来,放在饭桌上妈妈的面前,说:"喏,薪水发了。"
我们的目光,立刻从红烧牛舌上转移到那个纸袋上。爸爸的薪水项目繁多,加到一起一共376.56元,还是那个老行市!爸爸是荐任6级,官拜科长。
我们的家庭是最民主的。妈妈一面打开薪水袋,一面问大哥:"你说要买什么来着?"大哥一听,兴奋得满脸发光,两只大巴掌搓着:"仪器一盒,大概150块;球鞋也该买了,36块;还有……"大哥想不起来了,急得直摸脑袋,"嗯,还有,头发该理了,三块五。"
"你呢?"妈妈转向我。
"我?一支自来水笔,派克21的好了,只要90多块;天冷了学校规定做黑色外套,大概要70块;还有,学校捐款劳军,起码5块。"我一口气说完了,静候发落。
妈妈听了没说什么,她把薪水袋一倒提溜,376.56元全部倾泻出来。她做一次摊牌式的分配,一份一份数着说:"这是还肉店的,这是电灯费,这是户税,这是……"眼看薪水去了一大半,结果她还是数了3张小票给大哥:"喏,理发的钱,拿去。"又抽出一张红票子给我:"这是你的学校捐款5块。"
妈妈见我和大哥的眼睛还盯住她手里的一小沓票子,又补了一句:"剩下要买的,等下个月再说吧!"
妈妈刚要把钱票收起来,忽然看见桌旁还坐着一个默默静观的小女孩"对了,还有你呢,你要买什么?"妈妈问小妹。
小妹不慌不忙地伸出她的一个食指来,说:"一毛钱,妈妈,抽彩去!"
妈妈笑了,一个黄铜钱立刻递到小妹的手里﹣﹣今天只有小妹实现了全部愿望。
就这样,我们的好日子又过去一个。
(选自青岛出版社《爸爸的花椒糖》,作者林海音,有删改)
(1)请对文中加点词语"抢""小心""赶紧"作简要赏析。
(2)试揣摩妈妈分配完爸爸的工资后"我"的复杂心理。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妈妈"的形象。
(4)文中划线部分与下面的句子都极富表现力,请说说它们在写法上的共同特点,并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
当我翻开第一页时,心中不禁轻轻呼道:"啊!终于和你相见!"这是一本畅销的书,那么厚厚的一册,拿在手里,看在眼里,足够分量!
(林海音《窃读记》)
(5)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本文后最深的感想或认识。
阅读《风吹不掉的红榜》,完成小题。
风吹不掉的红榜
葛俊康
上高二那年,我18岁。当时,在老师的心目中,我是一个无可救药的、扶不上墙的差生。其实我不是天生就是如此的。我读小学、初中的时候成绩还蛮好的。只是升入高中后,由于爸爸的去世,我才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爸爸是镇里的老师。一次,爸爸为了救一名落水的学生,永远地离开了我和妈妈。爸爸的死,让妈妈成了镇里的临时工,专门负责打扫学校的教学楼。从此,我们家就住到了学校。
母亲是农民,没有读过书,在学习上帮不了啥忙,只知道在生活上让我吃好穿好,平时回家啥都不让我做。所以,每次考试拿到成绩后,我第一个觉得对不起的就是母亲,不敢拿回家面对母亲的眼神。母亲问考试情况,我就只好含糊其辞地说,考得不好。母亲往往就会叹口气,说:“康娃,你爸走了几年了,妈现在就只有你,妈的希望就全部在你身上,你无论如何给妈争口气。”
母亲的这些话,常常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但知道母亲也是望子成龙,想我能考上一所好的大学。
终于,在高二下学期的期中考试中,我进了年级的前50名。名字终于上了学校的红榜。看着贴在教学楼前面墙壁上的红榜,我的心里不知是啥滋味。
放学回家,我告诉母亲我上了红榜。母亲的脸上立即就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忙说,真的?快,马上带我去看看。说完,母亲不顾锅里正炒着菜,把火一关,拖着我就往教学楼跑。
看着红榜上我的名字,母亲的脸上满是喜悦的笑容。
那晚,母亲的笑意一直挂在脸上。母亲很久没有这样笑过了。看着母亲的笑容,我的心里多少也感到好受了一些,不久就慢慢地沉入了梦乡。
要到天亮的时候,我被外面的风雨声惊醒了。原来外面下起了大雨。
躺在床上,听着外面的风雨声,我有了一些尿意,忙起床后就往卫生间跑。走过母亲的房间时,我发现母亲的房门是开着的。往里一瞧,床上却没有母亲的身影。
我想母亲是不是也去了卫生间,我就在外面等。等了好长时间,没见母亲出来。我忙推开门,哪有母亲?我的心一下就慌了,在这大风大雨的夜晚,母亲一个人会到哪里去呢?我忙拿上手电筒出门去找。
走到教学楼的时候,我看见一个人影正站在那里用手扶着墙壁。我忙走了过去,发现是母亲。只见母亲两手紧紧地压着下午才贴上去的红榜。
看着母亲的样子,我十分的不解。母亲看着我,说,你来干啥?快去睡,明天还要读书!
我问母亲那样压着红榜干啥?
母亲看着我,认真地说,我这样压着,它才不会被风吹掉。
听完母亲的话,我还是不理解。我想,即使吹掉了又怎样?
母亲看着我困惑的样子,说,我就是想让大家明天再看看,我儿子也上了红榜。
母亲一说完,我的心里竟猛地震动了一下。母亲,这就是我可亲可爱的母亲。此时,看着母亲在风雨中扶着红榜的样子,我的眼泪不自觉地就流了出来。
我走上前,紧紧地抱着母亲,任泪水肆意地流淌。
一年后,我终于考上了一所理想的大学。走的那天,母亲送我到车站。在火车开动的一瞬间,看着站台上母亲那花白的头发,我的眼中又湿润起来,我觉得最对不起的就是我母亲,因为我第一次上红榜的成绩全是假的,是作弊的结果。第一段中“其实我不是天生就是如此的”这个交待有什么作用?
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看着贴在教学楼前面墙壁上的红榜,我的心里不知是啥滋味。”这句话的理解。
文中有两处写到“觉得对不起母亲”,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的感受?试作概括并分析原因。
文中有很多描写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请结合文章内容,从下列三处描写中选一处进行心理补白。
(1)看着母亲的笑容,我的心里多少也感到好受了一些,不久就慢慢地沉入了梦乡。
(2)母亲一说完,我的心里竟猛地震动了一下。
(3)我走上前,紧紧地抱着母亲,任泪水肆意地流淌。
我选第()处,读完全文,说说本文以“风吹不掉的红榜”为题有什么好处?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心愿,联系实际,谈谈你父母对你的期望。
阅读《神奇的蜜蜂世界》完成小题。
神奇的蜜蜂世界
江 南
蜜蜂王国充满了神秘,也充满了情趣。由成千上万只蜜蜂组成的复杂有序、充满谜团的王国中,既有令人关切的趣闻,也有令人折服的奇事。了解了蜜蜂之后,我们不禁浮想联翩,不得不大加赞叹,不能不对小小的蜜蜂肃然起敬!
蜜蜂是以群体立国的,每个群体都是一个集体,一个有组织、守纪律的大集体。一个集体通常由几千到几万只蜜蜂组成,其中包括一只蜂王、几千到几万只工蜂和只在繁殖季节才出现的几十到几百只雄蜂。由于占蜂群个体数量99%以上的工蜂和蜂王都是雌性蜜蜂,因此,可以说蜜蜂王国是个“女儿国”。蜜蜂王国的成员之间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和睦相处,生活、工作井然有序。
蜜蜂王国的城市建筑非常奇特,那里有一片片悬挂着的蜡质蜂巢。在每一个蜂巢的两面,整齐地排列着6 000~7 000个正六边形的房孔。在一片片蜂巢之间,有一道道距离相等的空隙,在那里居住着“该国的全体公民”。它们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确实是昆虫世界中的“共产主义社会”。
蜂王是蜂群中唯一生殖器发育完全的雌性蜂,它是蜜蜂王国里唯一的母亲,其职责就是专门产卵,繁殖后代,因而受到众蜂的高度爱戴和保护。许多工蜂侍奉在蜂王周围,工蜂随时分泌营养丰富的蜂王浆喂养蜂王,为蜂王做清洁工作。蜂王在蜂群中走动时,工蜂会主动为它让路。如果蜂王要从这一巢脾到另一巢脾去,工蜂们会互相勾连起来,搭成一座临时的“桥”。当蜂群受到外来侵略时,工蜂就会把蜂王围在中间,保护起来。
“蜂王”是个有名无实的称号,因为它不是领导者,对王国也无支配权。在这个大家庭里,真正当家做主的是众多工蜂,也就是说,是广大劳工。蜂王的寿命通常是3~4年,最长的可达8年,是工蜂寿命的10多倍,成为蜂群中的老寿星。
在蜂群里,工蜂的个体最小,体重约100 mg,但数量最多。从一定意义上讲,工蜂是蜜蜂王国的主宰者,王国的兴衰大计主要由工蜂来决定。工蜂由受精卵发育而成,从卵、幼虫、蛹到出房,需要21天。工蜂是生殖器官发育不完善的雌性蜂,它们在蜂群内承担着哺育、采集、酿蜜、清洁、保卫、造房等一切工作,甚至分家以及蜂王的命运等重大事宜都由工蜂来把握。
工蜂出世刚刚3周,就迈入中老年时期,这时分泌蜂蜡的功能就消失了。这一信号通知它们要改变工种,由内勤改为外勤,去采集花蜜和花粉。它们分工很细,采蜜者不采粉,采粉者不采蜜,以达到蜜和粉的比例协调。它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直劳作到体衰力竭而死。在采集的繁忙季节,工蜂的寿命很短,仅一个月左右,真正做到了生命不息、劳动不止,它们为“王国”同胞的生存和繁衍献出了毕生精力。
“蜂国”虽小,却神圣不可侵犯。每个蜂巢犹如一座城堡,巢门犹如城门。在巢门口,一般都有几只或几十只甚至成百上千只的守卫蜂。它们各个都是身强力壮、血气方刚的壮年蜂,像边防战士一样,日夜警惕地保卫着“王国”的财产和安全。如果有敌来犯,守卫蜂便迎头截住,群起而攻之,连咬带刺,拒敌于“国门”之外,同时向巢内发出警报信号。巢内蜜蜂收到敌情警报信号后,全体动员,整装待发,随时准备战斗。蜜蜂的螫针上有倒钩,像鱼钩一样,一经螫入就拔不出来。而与此同时,蜜蜂也壮烈牺牲了。
蜜蜂的螫刺是“保家卫国”的主要武器,它不因大敌当前而畏惧,也不因螫刺身亡而退缩,这是多么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精神啊!文章第一句话“蜜蜂王国充满了神秘,也充满了情趣。”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文中画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说明了蜜蜂世界的神奇?试简要概括。
下列说法与本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A.蜜蜂的群体通常由一只蜂王和几千到几万只工蜂组成,它们都是雌性蜜蜂,在繁殖季节才会有几十到几百只雄蜂出现。 |
B.工蜂是蜜蜂王国的主宰者,王国的兴衰大计主要由工蜂来决定,因此,工蜂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蜂王”。 |
C.工蜂在分泌蜂蜡的功能消失后就要改变工种,由内勤改为外勤,去采集花蜜和花粉。 |
D.守卫蜂的职责是保卫蜜蜂王国的财产和安全,当有敌来犯,守卫蜂便群起而攻之,拒敌于“国门”之外,同时向巢内发出警报信号。 |
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举一例作具体说明。
读完全文,说说你从蜜蜂身上能学到什么?
学习了“气象物候”这个专题,相信你一定会有不少收获,请运用相关知识完成下面任务。
(1)《看云识天气》一文中说“云能够帮助我们识别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如通过观察晕、华、虹、霞的位置、色彩、形状,预测天气情况。随着时代的进步,测天气的科学技术手段越来越发达,你认为这种凭经验测天气的方法有没有价值?为什么?
(2)阅读下列这首诗,联系物候知识,说说你的发现。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花开/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了玉兰花/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多慢哪/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郭沫若《玉兰和红杏》
我的发现:
阅读下面一段话,按要求答题。
从高空俯视,在一片山水相间的万绿丛中,千峰竞秀,万hè藏云,郁郁葱葱,飞红滴翠。可谁能想到,眼前这座黄山,竟是亿万年前地壳中的岩桨凝固后形成的花岗石群;这大大小小、不记其数的群峰,竟是日晒雨淋、水流侵shí这些大自然的能工巧匠“雕刻”“装饰”的结果。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万hè()藏云郁郁葱葱()地壳()侵shí()
(2)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 改为____________
故乡的沉沦
①曾看到过一幅照片:一个农民在故乡新建成的楼房前呆坐,他的肤色是久在风雨暴晒下才有的酱色。我心中涌起莫名的风雨飘絮的黍离之情,只觉得无边的乡村在沉沦,或者说在一点点坍塌。
②乡土的中国,故乡的中国,真的转换这么快?一夜之间,土地里不再种出庄稼,而是种出了成片的高楼。“农民上楼”,就如镰刀割下了谷子,这不是一次收割的事件,而是一个精神的事件。有人说这世界消失的方式不是一声巨响,而是一声呜咽。谷穗碰到镰刀是呜咽,大树遭遇斧头是呜咽,而故乡田园风光的消逝更是呜咽。
③有一个成语叫背井离乡,“背”是背离,这是孩子都能理解的。但我宁愿理解“背”为背负,一个背负着故乡井水的人是有底气的,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故乡井水的滋润,有故乡做依靠。记得,在一次文人雅集的酒桌上,友人问我,你的眼睛为何这样亮?我说那是故乡的水井!又问,你的头上隐隐像有什么东西,那是什么呢?也许,是我醉酒的缘故,我回答:那是故乡的屋檐。友人愣住了,不知如何应答,他有点黯然,然后醉了。他说,我没有故乡的屋檐。然后就伏在桌子上呜呜大哭起来。
④故乡是一个人的血地。台湾把故乡叫做原乡,作家钟离和说“原乡人的血,只有回到原乡,他的血才能停止沸腾”,真是透到了骨髓,彻骨彻肤。
⑤故乡是一种容器,故乡是收藏我们童年哭声的地方,一石一砖,一草一叶,井栏树冠,那都是我们的见证,那里勾留了我们的年轮,涂抹了黄昏时我们读书的影子,还有那塞满草的窗子。当我们夜晚背诵课文的时候,常仰着脖颈望着星空,像是背诵着夜。现在那里的夜还是那样纯净么?没有一丝阴翳,没有污染,没有毁容?
⑥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曾记得一个台湾老兵的故事。他把装着故乡泥土的玻璃瓶子弄丢了,他的魂魄也随之丢失了。老兵住院,什么样的医术也疗救不了他这种思乡之痛。他的事传播开来,人们同情他,一个研究生翻找资料,在实验室里为老兵配制了他家乡的土。土里特别多放了一点盐分,用以配出老兵家人在这土地上流过的汗水。但细心的老兵呢?看出了黄土是用色素染成的!他说,故乡的土,是不可以配制的,那些童年的声音留在土里的,那些炊烟留在土里的,那些牛羊的哞叫留在土里的,这些怎能够配制出来?老兵最后说,这一瓶配出的黄土里面缺一样最要紧的东西:当初,母亲把土摊在白纸上,戴好老花镜看过、拣过,弄得干干净净,两滴眼泪落在土里,这一大瓶配置的土里却没有!
⑦老兵带着那瓶故乡的泥土走过七个省,最后越过台湾海峡。
⑧我不知道这个老兵最后的归宿,但我揪心的是即便他的灵魂得以还乡,在那被毁容整容后的故乡,他能找得到魂牵梦绕的归路么?他能找得到在路口大树下苦苦遥望的母亲么?
⑨我老家的村口也曾有几株明代的柿子树,经历了400年的沧桑啊!几年前被连根移走了。我回老家为母亲上坟,看到移走古树后留下的大大的树坑,如枯干的泪眼,无助无望。我童年留恋的柿子树,那曾荫庇过多少代家乡子孙的老树啊!
⑩没有故乡的人,没有根基,没有身世。
⑾“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是千年前的陶潜在时空外呼唤如今疲惫的心灵么?
⑿其实对沉沦的故乡来讲,连荒芜也不配,只是一片钢筋水泥的狰狞。
⒀我看不见灵魂的归路,我只隐约听见灵魂的呜咽!文中台湾老兵说“故乡的土,是不可以配制”,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赏析文中第②段加点的词和第⑨段画线的句子
(1)一夜之间,土地里不再种出庄稼,而是种出了成片的高楼。
(2)我回老家为母亲上坟,看到移走古树后留下的大大的树坑,如枯干的泪眼,无助无望。本文以“故乡的沉沦”为题,有什么作用?
文中说:“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