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富贵不能淫
《孟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与元九书(节选)
白居易
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 ①,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 ②.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 ③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雾豹 ④,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 ⑤,何往而不自得哉?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 ⑥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故览仆诗,知仆之道焉。
注释:①[仆虽不肖]:我虽不贤。②[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所坚守的是大道,所等待的是时机。③[陈力]:尽全力。 ④[雾豹]:藏在深山的豹,与"冥鸿"均喻指隐退的贤人。 ⑤[出处]:出,出仕;处,退隐。⑥[言而发明]:用语言阐发清楚。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往送之门,戒之曰 |
[戒]:告诫。 |
B.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
[命]:教导,训诲。 |
C.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
[正]:准则,标准。 |
D.得志,与民由之 |
[由]:缘由,理由。 |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一怒而天下惧 |
学而不思则罔 |
B.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C.妾妇之道也 |
不闻天子之诏 |
D.独行其道 |
不独亲其亲 |
(3)下面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地点写时间,写出了被放逐的无限悲凉和酸楚。
B.颔联用典故,写自己孤身归来,物是人非,恍若隔世。
C.颈联以"沉舟""病树"自比,语多愤激,格调沉郁。
D.尾联紧扣诗题,点酬答之意,表感谢之情,有共勉之趣。
(4)对《富贵不能淫》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景春非常崇拜公孙衍、张仪等人的雄才大略,认为他们是大丈夫。
B.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等人只是一味顺从君王,没有独立之人格。
C.文章以"妾妇之道"作比,指出顺从君王意志是坚守儒家仁义之道。
D.讲仁德、守礼法、合道义,穷达有道、威武不屈,才称得上大丈夫。
(5)对《与元九书》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句引用孟子的话,统领全段,也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行事准则。
B.作者写闲适诗是表达"兼济之志",写讽谕诗是表达"独善之义"。
C.白居易奉行孟子思想,认为大丈夫要做到独善其身、兼济天下。
D.选文提出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创作观。
(6)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谓 之 讽 谕 诗 兼 济 之 志 也 谓 之 闲 适 诗 独 善 之 义 也。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
臣闻众少成多,积小致巨,故圣人莫不以暗致明,以微致显;是以尧发于诸侯,舜兴乎深山,非一日而显也,盖有渐以致之矣。言出于己,不可塞也;行发于身,不可掩也;言行,治之大者,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故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行发于身,不可掩也。
(2)结合本段文字的中心观点,谈谈你在今后的生活中应该怎么做。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泰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日:“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曹操比于袁绍 |
②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 |
|
B.①利尽南海 |
②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
|
C.①信义著于四海 |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
D.①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
②而乡邻之生日蹙 |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①然操遂能克绍 |
②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
B.①贤能为之用 |
②梅花为寒所勒 |
|
C.①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
②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 至焉 |
|
D.①犹鱼之有水也 |
②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4)选文中诸葛亮论述的理论依据可以用《<孟子>两章》中的哪句话来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祯,字维祯,吉水人。成化初,祯由国子生授夔州通判。二年,荆、襄石和尚起义反明,进攻四川巫山。督盗同知王某者怯不救。祯面数之,即代勒所部民兵,昼夜行。至则城已陷,贼方聚山中。祯击杀其魁,余尽遁,乃抚伤残,招溃散,甫三日,贼复劫大昌。祯趣同知行,不应。瞿塘卫指挥曹能、柴成两人,与王素党结避祸,多方诡辞庇之。激祯曰:"公为国出力,肯复行乎?"祯即请往,两人伪许相左右。祯上马,夹二人与俱,与贼夹水阵。既渡,两人见贼即走。祯被围半日,误入淖中,贼执欲降之,祯大骂。贼怒,断其喉及右臂,祯死。从行者奉节典史及部六百余人皆死。
自死所至府三百余里,所乘马奔归,血淋漓,毛尽赤,众始知祯败,往觅尸,面如生。子广鬻马为归资,王同知得马,不偿直,竟徒手得之。榇既行,马夜半哀鸣。同知起视之,马骤前啮项,捣其胸,翌日呕血死。
【注释】①同知:官名。②淖:nào,烂泥、③鬻:yù,卖。④榇:chèn,棺材。
节选自《明史。王传》(有删节)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面 数之
②祯击杀其 魁,余尽遁
③两人见贼即 走
④王同知得马,不偿 直
(2)把下列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至则城已陷,贼方聚山中。
②马骤前项,捣其胸,翌日呕血死。
(3)王祯身上体现了什么精神?文章第二段写战马是否多余?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对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管夷吾/举于/士
B.曾益/其所/不能
C.必/先苦/其心志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B.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C.休祲降于天
D.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3)下列对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内心苦恼,坚持思考,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B.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C.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振作起来。
D.内心苦恼,平衡思虑,然后表现出来。
(4)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的开头运用了排比句式,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B.文章先列举实例,再依据实例讲道理,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C.文章列举六个成功人士的事例,意在论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表达的观点与本文的论点是一致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父病绵历旬月,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太宗徇地渭北, 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磬竭心力,知无不为。
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后凿苑墙开门,数遣中使候问。上又亲临,捱手叙别,悲不自胜,皇太子亦就之与之诀。寻薨,年七十。废朝三日。
(选自《旧唐书•房玄龄传》,有删改)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
①玄龄亦感咽不能自 胜 |
|
|
② 数遣中使候问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玄龄杖策谒于军门
(3)房玄龄病情加重之后,唐太宗为他做了哪些事?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