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富贵不能淫

《孟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与元九书(节选)

白居易

       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 ,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 .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 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雾豹 ,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 ,何往而不自得哉?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 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故览仆诗,知仆之道焉。

注释:①[仆虽不肖]:我虽不贤。②[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所坚守的是大道,所等待的是时机。③[陈力]:尽全力。 ④[雾豹]:藏在深山的豹,与"冥鸿"均喻指隐退的贤人。 ⑤[出处]:出,出仕;处,退隐。⑥[言而发明]:用语言阐发清楚。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往送之门,戒之曰

[戒]:告诫。

B.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命]:教导,训诲。

C.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正]:准则,标准。

D.得志,与民由之

[由]:缘由,理由。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一怒而天下惧

学而不思则罔

B.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妾妇之道也

不闻天子之诏

D.独行其道

不独亲其亲

(3)下面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地点写时间,写出了被放逐的无限悲凉和酸楚。

B.颔联用典故,写自己孤身归来,物是人非,恍若隔世。

C.颈联以"沉舟""病树"自比,语多愤激,格调沉郁。

D.尾联紧扣诗题,点酬答之意,表感谢之情,有共勉之趣。

(4)对《富贵不能淫》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景春非常崇拜公孙衍、张仪等人的雄才大略,认为他们是大丈夫。

B.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等人只是一味顺从君王,没有独立之人格。

C.文章以"妾妇之道"作比,指出顺从君王意志是坚守儒家仁义之道。

D.讲仁德、守礼法、合道义,穷达有道、威武不屈,才称得上大丈夫。

(5)对《与元九书》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句引用孟子的话,统领全段,也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行事准则。

B.作者写闲适诗是表达"兼济之志",写讽谕诗是表达"独善之义"。

C.白居易奉行孟子思想,认为大丈夫要做到独善其身、兼济天下。

D.选文提出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创作观。

(6)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谓 之 讽 谕 诗 兼 济 之 志 也 谓 之 闲 适 诗 独 善 之 义 也。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一词多义 文言实词 诗歌关键词句 文言断句 诗歌阅读综合 文言翻译 文言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秋水
《庄子》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两涘渚崖之,不辩牛马/数月之后,时时而
B.吾长见笑大方之家/子曰:“苛政猛虎也。”
C.秋水至,百川灌河/谨食之,而献焉
D.始吾信/小惠未遍,民从也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有两处用了“于是焉”,都当“这时候”讲,其作用都是指代,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B.“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句中,一个“天下”,一个“尽”,把河伯踌躇满志的神态描写得淋漓尽致。
C.“不辩牛马”与“不见水端”是用比照手法突出大海的广阔。
D.文中最能反映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的语句是:前面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读了全文,你从中受到怎样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文言文《愚公移山》,回答文后题目。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义。
(1)、山北之塞 ( ) (2)、甚矣,汝之不。()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语言简洁,但也生动。请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下面这一劳动场面描绘出来。
(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______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题目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
①便还家( )②无论魏晋( )③寻所志( )
翻译下列句子。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渔人遇桃源,“处处志之”,却“不复得路”,你认为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

附加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昔有医人,自媒①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曲折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知矢。”一人信焉,而使治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即屣②焉。驼者随直,亦复随死。其子欲鸣③诸官。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那管人死!”
【注释】:①媒:介绍,夸耀。②屣(xǐ):鞋子。这里用作动词,践踏。③鸣:申诉,控告。
解释句中划线词的意义。
(1)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延:___________
(2)一人焉,而使治驼。信:___________
给文中划线句子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即屣焉。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我业治驼,但管人直,那管人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完这个故事,你对故事中的医生有何评价?

6山市
下列各组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相惊疑/此失彼 B.始为山市/恍然大
C.惟楼一座/机四伏 D.中有楼者/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答:
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填空。
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从孤塔耸起到□□出现为初生阶段;□□出现为发展阶段;□□出现是高潮阶段。(用原文词语填空)
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选择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

A.蒲松龄根据目击者的叙述,生动地再现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全过程。
B.文中的山市跟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
C.文中划线句子“始悟为山市”是一句描写中的抒情,有点题作用。
D.因为当时科学不发达,当时的人们不能用科学道理来解释山市这一自然现象,所以把当时的人们把“山市”称为 “鬼市”。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