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土豆是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含淀粉、蛋白质、维生素C等多种营养物质,是餐桌上的美味食材。

表1鲜土豆中主要营养物质的含量(每100g)

蛋白质/g

脂肪/g

淀粉/g

钙/mg

磷/mg

维生素C/mg

1.5﹣2.3

0.4﹣0.94

17.5﹣28.0

11﹣60

15﹣68

20﹣40

土豆切开后发生褐变,用水浸泡能防止褐变,但会引起营养物质流失。用土豆片进行实验,测得其食用品质、淀粉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随浸泡时间的变化如图:

土豆变绿、发芽时,龙葵素含量显著增高,而龙葵素多食可导致中毒,就算是把变绿、发芽的部位削掉,也不宜食用。除食用外,土豆还可以作为原料广泛用于医药、化工、纺织、造纸等工业中。

﹣﹣(原文作者宋国安、杨铭铎等,有删改)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表1中的"钙"指的是      (填"元素"或"原子")。

(2)由图1可知:60min内,       (填序号,下同)

A.

浸泡30min比10min脆性分值高

B.

浸泡10min,硬度、咬碎感均无明显变化

C.

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粘结性、弹性分值均降低

(3)由图2可知:土豆片的淀粉含量与浸泡时间的关系是                                

(4)变绿、发芽的土豆不宜食用,其原因是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土豆是四大粮食作物之一

B.

土豆中维生素C含量最高

C.

用水泡可防止土豆片褐变

D.

土豆开发应用的前景广阔

科目 化学   题型 填空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物质的元素组成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甲、乙两物质的溶解曲线如右图所示。

(1)当为________℃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欲将t2℃时甲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3)t1℃时将乙物质的饱和溶液m g,升温到t2℃所得溶液的质量(填“>”、“<”或“=”)m g。

右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我能根据此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________℃时,物质A和C的溶解度相等;
⑵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从t2℃降温到t1℃,其中溶质质量分数没有发生改变的是________;
⑶t2℃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________g。小丽向100g t2℃的水中加入50gA物质,意外发现全部溶解,一段时间后又有部分A物质的晶体析出,我认为“全部溶解”的原因是________。

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3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g;
(2)当温度为℃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甲中含有少量的乙,若提纯甲,可采用法(填“降温结晶”、“蒸发结晶”或“过滤”)。

烧杯中盛有一定质量、温度为80℃、溶质为M的溶液,将其置于室温环境中,测定不同温度时析出固体M的质量。测定结果记录如下表。

溶液的温度/℃
75
65
50
35
20
析出固体M的质量/g
0
0
2、0
4、5
8、4


若不考虑水蒸发对实验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65℃时,该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______(填“是”、“否”或“无法判断”);
(2)将40℃时接近饱和的M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中一定能达到目的的有_(填序号)。
①升温②降温③加溶质M④加水⑤加另一种固体N⑥恒温蒸发水⑦与40℃时M的饱和溶液混合
(3)20℃时,用固体粉末M和水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M溶液,必须用到的仪器有:托盘天平(带砝码盒)、烧杯、______。

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

(1)30℃时,丙的溶解度是___________。
(2)5℃时,取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各20g分别加入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得到的溶液,能够饱和的是_________________物质的溶液。又将三个烧杯中的混合物温度都升高到30℃,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