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如表数据,回答问题。
温度/℃ |
0 |
20 |
40 |
60 |
80 |
100 |
|
溶解度/g |
KNO 3 |
13.3 |
31.6 |
63.9 |
110 |
169 |
246 |
NaCl |
25.7 |
36.0 |
36.6 |
37.3 |
38.4 |
39.8 |
(1)20℃时KNO 3的溶解度是 g;
(2)60℃时,200gKNO 3溶液中含溶质 100g,将该溶液降温至 20℃,可析出KNO 3 g;
(3)NaCl溶液中含有少量KNO 3,提纯NaCl,采用的方法是 (选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
请你用化学方程式解释下列事实:
(1)生石灰可用作食品干燥剂:;
(2)用稀盐酸除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
(3)用熟石灰处理工厂的硫酸废水:;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反应,又称为反应。
在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物质都与化学课学习的内容有关,写出下列物质或主要成分的化学式:
(1)调味品食盐;
(2)建筑上抹墙用的熟石灰;
(3)汽水里含有的碳酸;
(4)家庭装饰材料大理石的主要成分;
(1)在做体育训练拉单杠时,体育老师给小明使用了“镁粉”(主要成分是碳酸镁),碳酸镁的化学式为MgCO3,求碳酸镁的相对分子质量是,碳酸镁中镁元素、碳元素和氧元素质量比碳酸镁中镁元素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2)8.8克二氧化碳中氧元素质量和多少克碳酸镁中氧元素相等?(列式求解)
小明和小芳在讨论“能否用蜡烛燃烧法来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这一问题时,小芳认为:通过图1装置,用蜡烛燃烧法测得的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会 (填“偏高”、“偏低”或“不变”)。她根据蜡烛燃烧产物的特点阐述了自己的理由:,并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证实了自己的结论。(注:本题实验中装置的气密性良好,水槽中的液体是水。)
小明认真分析了小芳的实验结果后,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导致小芳这一实验结果还有其他原因吗?
【实验探究】小明设计了图2装置,进行以下操作:
(1)取黄豆粒大小的白磷,用滤纸吸去表面的水分,放入捆在电烙铁下面贴片的凹槽内。
(2)将燃烧匙内的蜡烛点燃后迅速插入钟罩内,并立即塞紧橡皮塞。
(3)待蜡烛熄灭后(蜡烛有剩余),接通电烙铁电源,发现白磷先熔成液体,接着燃烧产生大量白烟,说明通电前钟罩内含有,产生白烟的文字表达式是。
【得出结论】导致小芳这一实验结果的另一原因是。
【交流与反思】小明和小芳分析了上述实验后,又提出了一个问题:能否用铁丝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你的观点是(填“能”或“否”),理由是
。
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装置中带有标号的仪器名称: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
(2)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填“字母”)。收集完气体后发现水槽中的水变红色,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制取O2,如果用排空气法收集,应选用的收集装置是______(填“字母”)
(4)如图所示,检验O2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则判断集气瓶已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