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若1个A原子的质量为akg,1个碳12原子(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的质量为bkg.请计算:

(1)A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1个碳12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科目 化学   题型 解答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酸、碱和盐的性质进行探究,请你参与。

【查阅资料】CO2+Na2CO3+H2O═2NaHCO3

20℃时,部分物质的溶解度。

物质

Ca(OH)2

NaOH

Na2CO3

NaHCO3

溶解度/g

0.16

109

21.8

9.6

探究一:探究氢氧化钙的性质

20℃时,在盛有5g Ca(OH)2固体的A烧杯中加入40mL水,用玻璃棒搅拌,静置,取上层部分清液于B烧杯中。

(1)向A烧杯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  ,再加入过量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向B烧杯中通入CO2,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由上述实验可知氢氧化钙的性质有  

[实验拓展]

(4)向上述(1)反应后的A烧杯中滴加碳酸钠溶液,测得其pH随反应时间的变化如图1.AB段的实验现象是  ,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探究二:二氧化碳通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成分的探究

[设计和实验]20℃时,甲、乙两组同学设计如图2装置分别进行实验。

甲组:从a端缓慢通入CO2,一段时间后Ⅱ中变浑浊,停止通CO2,Ⅰ中溶质为X.打开活塞,滴加足量稀盐酸。

[解释与结论](1)经分析X是NaHCO3.实验过程中,Ⅰ中产生的现象是  

乙组:从a端缓慢通入CO2,一段时间后Ⅱ中无明显现象,停止通CO2,Ⅰ中溶质为Y.打开活塞,滴加足量稀盐酸,Ⅱ中变浑浊。

[解释与结论](2)乙组同学认为Y只有Na2CO3.你认为该结论是否合理,结合分析Y的成分说明理由  。Ⅰ中一定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金属材料的应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新型材料的研制,已成为现代高新技术的重要物质基础。

(1)目前常用的1元硬币为钢芯镀镍合金,具有耐腐蚀、  等优点。

(2)镁和铝可熔炼成Mg17Al12镁合金,熔炼过程只能在真空中,不能在空气中进行的原因是  (写其中一个化学方程式)。

(3)某废弃物中可能含有Cu、CuO、Mg、Zn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成分并回收金属,取样品进行如图实验。

①步骤Ⅱ的操作是  

②步骤Ⅱ中产生的现象是  。步骤Ⅲ中锌和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若溶液C中只含一种溶质,则样品的成分是  

④通过测氢气的质量,也可确定样品的成分,则w的值为  (用m和n的代数式表示)。

欲测定一瓶标签破损的硫酸铜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现取50g硫酸铜溶液样品于烧杯中,逐滴加入10%的NaOH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与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x=  

(2)计算硫酸铜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黄曲霉素AFTB(化学式为C17H12O6)是污染粮食(大米、花生等)的真菌莓素,人类特殊基因在黄曲霉素的作用下发生突变,维而转变为癌症。黄曲霉素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156mg黄曲霉素中所含氢元素的质量是  mg。

在《探究酸、碱的化学性质》实验课上,某同学向盛有约2mL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硫酸,没有观察到现象。请教老师后,他发现自己在滴加稀硫酸前忘了加入酸碱指示剂,导致无法判断反应情况,于是他对试管中溶液的中和程度进行探究。

[探究目的]探究试管中溶液的中和程度。

[实验原理]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做出猜想]猜想l:氢氧化钠未完全反应,溶液呈碱性。

猜想2:氢氧化钠和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溶液呈中性。

猜想3:氢氧化钠完全反应、硫酸过量,溶液呈酸性。

[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另用试管取该溶液1~2mL,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

溶液变  

溶液呈碱性

溶液不变色

溶液呈酸性或中性

[分析思考](1)若溶液呈碱性,向试管里的溶液中逐滴加入FeCl3溶液,将产生红褐色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若滴入酚酞后溶液不变色,为进一步确定溶液的酸碱性,该同学提出了以下方案:

方案1

用pH试纸测其酸碱度,若pH  7(选填“>”“<”或“=”),则溶液呈酸性

方案2

加入金属锌,若有气泡产生,则溶液呈酸性,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