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物质文明华夏民族在认识、改造和应用物质方面有着辉煌的历史。
①东晋《抱扑子》中记载:“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曾青”即硫酸铜溶液)。
②战国《周礼》中记载;“煤饼烧砺房成灰”(“砺房”即牡砺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将“灰”溶于水可制得沤浸树皮脱胶的碱液。
③元代《庚道集》中记载:“点铜成银”(即单质铜与砷熔合形成银白色的物质)。
请运用你学过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l)在①~③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填编号)其中发生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①中发生变化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中发生有效的相互作用而促使变化发生的微粒是(写出微粒符号) 。
(3)②中“灰”溶于水的变化中,其能量的转化形式是 。
(4)③中的“银”是否属于合金? 。
如图表示的是海水中溶解的盐分中各种离子的质量分数。请你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海水中含量最多的金属离子是(填离子符号)。
(2)镁离子的含量为。
(3)其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离子和含量第二多的金属离子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4)图中给出的六种离子可以形成种盐,含量最多的盐是。
酸碱中和反应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如图所示是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示意图。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有标号仪器的名称:①②
(2)A中溶液呈色,C中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稍过量)呈色。
(3)该实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玻璃棒在该实验中的作用是,其目的是。
在学习“酸碱中和反应”时,老师给大家变了一个魔术——使“水”变色的杯子。操作过程及现象如图所示。
老师揭秘:空杯子底部事先涂抹了某种无色液体,无色的“水”是事先用两种无色溶液混合而成的。请回答下列问题:
(1)“空杯子”内涂抹的物质可能是溶液。
(2)此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能是。
(3)最终溶液为无色,能否说明该溶液一定呈中性?(选填“能”或“不能”),理由是。
洗涤剂(如肥皂、洗衣粉等)是生活中常用的物质,大多显碱性。小红取了少量用来吹泡泡的肥皂水,用pH试纸测试的结果是pH7(填写“<” “=”或“>”),若向其中加入少量的无色酚酞试液(化学式为C20H14O4),肥皂水呈色。酚酞是由种元素组成的,酚酞分子中碳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是。
小明在一种未知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振荡后发现溶液不变红.请完成下列问题:
(1)该溶液呈性,理由是;
(2)确定该溶液的酸碱性,请阐述你的方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