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某兴趣小组在做完氯化钡溶液和硫酸钠溶液反应的实验后,欲探究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该探究方案。
(温馨提示:该实验过程中所用溶液的浓度较低,实验中若涉及硫酸钙、氢氧化钙等微溶物,均视为可溶物)
[提出问题]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做出猜想]猜想一:NaCl; 猜想二:NaCl和BaCl2;
猜想三:NaCl和Na2SO4; 猜想四:NaCl、BaCl2和Na2SO4。
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猜想 不合理,理由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设计实验]
(1)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适量 (任写一种)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猜想二成立。
(2)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适量 (任写一种)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猜想三成立。
(3)如果(1)和(2)中均没有产生白色沉淀,则猜想一成立。
[交流反思]小组同学一致认为,探究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除考虑生成的可溶物外,还需要考虑 。
[拓展延伸]某同学提出了以下两种检验溶液中硫酸根离子的方法:
方法一:取少许待测液,先滴加氯化钡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继续滴加足量稀盐酸,振荡,沉淀不溶解,则待测液中一定含有SO42﹣。
方法二:取少许待测液,先滴加足量稀盐酸,若无明显现象,继续滴加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待测液中一定含有SO42﹣。
上述两种方法中,方法 合理,另一种方法不合理的理由是待测液中若含有 (填离子符号),也会产生相同的现象,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我国制碱工业先驱侯德榜先生发明了将制碱与制氨结合起来的联合制碱法,大大提高了原料利用率.其模拟流程如下:
(1)反应 ①的化学方程式是 .
(2)反应 ②的化学方程式是 .
(3)操作a的名称是 .
4Cl可用作农业生产的氮肥,铵态氮肥常用 检验.
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2℃时,在A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最简比为 .
3℃时,100g水中溶解60g B刚好饱和,那么50g 水中溶解 g C也刚好达饱和.
(4)当A中混有少量B时,可用 (填“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方法提纯A.
如图中各物质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其中A为黑色非金属单质,D、G为金属单质且G为紫红色,B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C是一种有毒气体,反应 ①是炼铁工业中的主要反应,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1)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是 。
(2)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是 。
(3)F物质的化学式是 。
(4)在②中若加入的硫酸过量,则在反应③中还会产生一种非金属单质是 。
如图所示是两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
(1)、氧元素的原子序数是 .
(2)、氢元素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3)、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两种化合物分别是 和 .(写化学式)
实验室有一瓶标签模糊的烧碱溶液,小杰设计实验测定了其溶质质量分数.请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过程和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注:滴入酚酞试液的质量忽略不计)
(1)将稀盐酸逐滴滴入锥形瓶的过程中,应边滴加边摇动锥形瓶,当观察到溶液颜色恰好 时,停止滴液,反应所消耗稀盐酸的质量为 g.
(2)通过计算确定该瓶烧碱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步骤)
(3)问题讨论:小红做同样的实验得到的结果比小杰得到的结果偏小,从实验操作的角度分析产生这种误差的原因可能是 (填写一条即可)